沈 宏
(浙江圖書館,浙江 杭州 310007)
〔作者信息〕沈宏,女,助理館員。
孫衣言、孫詒讓是晚清浙江永嘉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著名學(xué)者、藏書家。孫氏在浙江瑞安是一個大家族,有耕讀傳家的傳統(tǒng)。孫衣言生于嘉慶二十年(1815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舉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纂修。他的才學(xué)深得恩師曾國藩的賞識,先后被舉薦擔(dān)任江寧鹽巡道、湖北布政使、江寧布政使等要職,直至光緒五年(1879年)十二月引退。
孫詒讓是孫衣言的次子,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在父親的教育下,八歲開始讀書識文義,十歲即旁涉群籍,以瀏覽明刻《漢魏叢書》為樂。咸豐十年(1860年),年僅十三歲的孫詒讓即開始校讎之學(xué),草創(chuàng)《廣韻姓氏刊誤》。大量閱讀,使孫詒讓對清代儒家各派治經(jīng)、史、子、小學(xué)、家法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尤其對于優(yōu)秀的鄉(xiāng)邦文獻,如永嘉學(xué)派的著作,往往“凡遇先哲著述,片紙只字罔不收拾”。當(dāng)時的中國,正遭受列強欺凌,國難深重,危機四伏,孫氏父子振興學(xué)術(shù)的目的是匡救時弊,喚醒國民的愛國自強心,對此表現(xiàn)出強烈的責(zé)任感和使命感。晚年他致力于浙江的教育事業(yè),創(chuàng)辦了溫州師范學(xué)院,并任浙江教育總會會長。
光緒十四年(1888年),孫衣言建成玉海樓,作為孫家的藏書之所。玉海樓和嘉業(yè)堂、皕宋樓、天一閣,并稱為晚清浙江四大藏書樓。玉海樓的命名,取自南宋禮部尚書王應(yīng)麟所著《玉?!芬粫?,意為“如玉之珍貴,如海之浩瀚”。孫衣言曾回憶說:“同治戊辰(1868)年,復(fù)為監(jiān)司金陵。東南寇亂之余,故家遺書,往往散出,而海東舶來,且有中土未見者。次兒怡然也頗知好書,乃令恣意購求。十余年間,致書八九萬卷?!?/p>
孫氏父子通過多種途徑積累學(xué)術(shù)資料,從而形成玉海樓的藏書特色。
同治三年(1864年)冬,孫詒讓隨父南歸時,從杭州購得元大德本《白虎通德倫》二冊、樂意軒吳氏舊鈔本《水心別集》八冊。在《白虎通校補》自序中,介紹了得書的前后經(jīng)過:“同治甲子冬,余侍家大人自皖歸里,道杭州,購得舊刻《白虎通》,乃十卷本也。余善其分卷與宋人著述者同,既抵家,乃即家中所有之本校之,凡得數(shù)百條。今年夏,仲叔自吳門歸,又為攜盧君抱經(jīng)本來,乃知此本即元大德本也。”
同治六年(1867年)夏,孫詒讓赴杭州參加鄉(xiāng)試??记皩O詒讓外出訪書,購得掃葉山房刻本《契丹國志》二十七卷、《大金國志》四十卷,分訂四卷;又得明代張文忠公寶綸樓原刻本《敕諭錄》上下二卷一冊;又購得羅以智校本《集韻》五冊,羅本校讎精審,非常難得。這年秋天,孫詒讓中舉人??荚囃戤叄钟凇皡巧綍烈姷饺毡緦捳昕尽吨窘?jīng)鄭注》一冊,以百錢收得之?!辈⑾群筚彽门f本:吳拜經(jīng)堂抄本宋抄趙書向《肯綮錄》一冊,盧抱經(jīng)堂盧文弨刊《白虎堂德倫》一冊。又從同時中舉人的浙江仁和人譚獻處,得到盧文弨校本《白虎堂德倫》一冊。孫將此二冊與前購得的元大德本《白虎通德倫》校對,并記:“紹弓先生此本頗精善,然亦有疏略處,余當(dāng)依元大德十卷本寫定,而錄盧君及逼校語附于后,以為札記,則庶幾可讀乎?丁卯秋闈后十有五日?!贝舜魏贾葜?,功名訪書獲得雙豐收。
同治七年(1868年),孫詒讓隨父入京覲見,一路上收得多種善本。孫衣言從北京琉璃廠書商處得到《宋宰輔編年錄》、南雄本項遷之《甌東私錄》、閩版聚珍本周行己《浮沚集》等。孫詒讓則在上海購得明嘉靖王子張甌江編黃子駕刊《十二家唐詩》十冊、永嘉趙常吉《神器譜》二冊、侯舜舉《二谷山人近稿》六冊,后兩書為明刻本。并且得以見到陸存齋藏宋本趙汝愚編《諸醫(yī)奏議》一百五十卷及宋刊本杜大珪編《名臣碑傳琬琰集》。在北京琉璃廠書肆見到了明內(nèi)府本《廣韻》,但未能購得,收得明嘉靖中許祐昌刊大字本《太平廣記》和明本永嘉方氏《古今韻會舉要小補》十二冊兩種。尤其對后者,孫詒讓的評價是“所注異義異音,視黃公紹原書增益幾倍,采摭至為賅博,刊正訛誤,考證亦復(fù)詳審。雖不無繁碎,如顧亭林所譏,而其時古音之說尚未大明,精審如陳第《毛詩古音考》,亦不免沿才老升庵之舊例,未可瀆議子謙?!痹诨貋淼穆飞希仲彽昧_氏手稿本《蔡郎中集舉正》、《金石綜例跋》各一冊,寫本《劉中肅公遺稿》二冊,宋本劉攽《漢宜義》一冊。
從以上部分資料記載,孫氏父子從各地訪得書66冊。若以地域分,從北京購得5冊,上海購得25冊,杭州購得21冊,蘇州購得9冊,寧波購得5冊,溫州購得1冊。若以內(nèi)容分,經(jīng)類5冊、史類15冊、奏議5冊、文集20冊、音韻12冊、書目8冊。若以版本分,元版2冊、明版17冊、清版42冊、國外(日本)刻本1本。其中抄本8冊、刻本58冊。由此可見玉海樓藏書的大致端倪。
孫衣言在清末官場久居要職,與著名的藏書家丁丙、陸心源有相當(dāng)不錯的交情。孫衣言時常從丁丙處借書。同治六年(1867年)借得文瀾閣本陳舉君《止齋案》、薛根齋《浪語集》、朱?;蕖读沙舶浮啡N。次年,從丁丙處借得《水心集》殘本以校補家藏,補正百余字。又借得丁丙所藏舊本陳潛室《木鐘集》,并寄給郡守陳某,囑為重新刻印。孫詒讓也像父親一樣,常從丁家借取善本以校對家中藏本。同治十三年(1874年),孫詒讓從丁丙處借得《漁溪隱居詩》,并對其作了??薄j懶脑从谕伟四辏?869年)致孫衣言書論永嘉學(xué)派,孫衣言以鄉(xiāng)先生遺書目一帙寄答,囑覓求之。同治九年(1870年),吳興陸心源購贈《劉給諫左史集》二冊送給孫衣言。
孫詒讓到北京應(yīng)進士試,也設(shè)法向翰林院抄錄善本。同治十年(1871年)四月,抄錄翰林院藏明天一閣本,即乾隆年間由浙江巡撫采進的本子,共四部書:一部是明刊小字本黃文簡公《介庵集》,冊面印記表明,該書為乾隆二十八年浙江巡撫采進的汪啟淑家藏本,當(dāng)時為全集十五卷,孫詒讓移錄副本時僅有十一卷,錄后裝訂為四冊,并對其進行了仔細校對。第二部是明刻胡汝寧《萬歷雁山志》二冊,也是浙江巡撫采進的汪啟淑藏本。對這本書,《四庫提要》認為是朱諫《嘉靖雁山志》原本,胡汝寧則自稱是翻刻的朱諫、章玄梅兩個本子,孫詒讓也進行了仔細的考訂;第三部是陳止齋的《論祖》二冊。第四部是王廷望《東嘉先賢錄》四冊,該兩書都是翰林院所藏的明刻本。
同治七年(1868年)十月,孫詒讓離開家鄉(xiāng),到金陵去隨侍父親,結(jié)識了金陵書局的一批學(xué)者,從他們處也抄借了大批善本。金陵書局的這批學(xué)者中,與孫詒讓關(guān)系最密切的是戴望。戴望在金石學(xué)方面根基深厚,藏書甚豐,孫詒讓常從他那兒借抄古籍。同治九年(1870年)孫詒讓從戴望處借得《魏氏碑錄》,從中抄出《道德經(jīng)注》15頁,訂成一冊。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二月,從戴望處借得壽經(jīng)閣寫本、莊有可《周宜指掌》一冊及宋翔風(fēng)校本《陸子新語》二卷本一冊,命人抄寫。同年,孫詒讓又從戴望處借抄盧文弨校本《越絕書》一冊,還考訂了《內(nèi)徑》八篇目錄。戴望去世后,藏書盡歸孫詒讓與海寧唐仁壽二人。其中戴氏校本郝懿行《山海經(jīng)箋疏》二冊、宋?!吨C升補逸》十四卷二冊等均為難得的善本。據(jù)孫詒讓次子孫延釗所編《孫衣言孫詒讓父子年譜》稱,翻檢家中藏書,他發(fā)現(xiàn)以下書中有戴望的圖記:武進莊氏的《拜經(jīng)堂叢書》十二冊、金鶚《求古錄禮說》六冊、嚴(yán)可均《唐石經(jīng)校文》三冊、郝懿行《山海經(jīng)箋疏》二冊、盧文弨?!顿Z子新書》二冊、任啟元《宮宦考》一冊、董平垣《識小編》一冊、江聲手書《恒星說》《艮庭小慧》合刊本一冊等。另外,郝懿行《山海經(jīng)箋疏》及盧文弨《賈子新書》還有戴望的校語,嚴(yán)可均《唐石經(jīng)校文》則孫詒讓與戴望校語并存,以上書籍應(yīng)是戴望的舊物。
孫氏父子在藏書校書的同時,又整理刊刻繕寫了大量的鄉(xiāng)賢遺著,形成叢書或?qū)<瑥亩蟠筘S富了玉海樓的藏書。光緒八年(1882年),刊成《永嘉叢書》13種80冊,其中包括:宋許景衡《橫塘集》20卷、劉安節(jié)《劉左史集》4卷、劉安上《劉給諫集》5卷、林季中《竹軒雜著》6卷、薛季宣《浪語集》35卷、陳傅良《止庵集》52卷附錄1卷、葉適《水心集》29卷補遺1卷、《水心別集》16卷、劉黻《蒙川遺稿》4卷補遺1卷、王致遠《開禧德安守城錄》1卷、清孫希旦《孫太史稿》2卷、谷誠《谷艾園文稿》4卷、方成珪《集韻考正》10卷。此外,孫衣言還于光緒八年(1882年)編成《葉水心年譜》,并輯有永嘉史事遺文,成《永嘉集》內(nèi)編48卷外編26卷,并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撰成《甌海軼聞》。另外,他還與弟弟孫鏘鳴一起從二十二史中摘錄出有關(guān)溫州歷史的文字編成《東甌大事記》,工程浩大,可見一斑。孫詒讓繼承其父的傳統(tǒng),在經(jīng)學(xué)、子學(xué)、訓(xùn)詁學(xué)、金石學(xué)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撰寫了《周禮正義》、《墨子間詁》、《契文舉例》、《古籍拾遺》、《溫州經(jīng)籍志》等重要著作。
孫衣言創(chuàng)立玉海樓之初衷,除作為后代子孫讀書之所補,亦有為鄉(xiāng)里培養(yǎng)人才之意。他在《玉海樓藏書記》中說:“我子孫中如有得天雋敏而加之以好學(xué),能讀終一書,而知其可好,則可以盡讀他書,則豈繼我樓所藏,雖深寧所未見,皆可以遍覽而悉通也。異時詞章之美、著述之富,庶幾亦如深寧,斯不謂之可寶也乎?復(fù)取古人之法,及今日藏書之意,具為條約,揭之堂壁。鄉(xiāng)里后生,有讀書之才,讀書之志,而能無謬我約,皆可以就我廬,讀我書,天下之寶,我固不欲為一家之儲也?!睘榱吮Wo藏書不致散失,規(guī)定任何人不得攜書出樓。因此,玉海樓藏書日臻豐富。1911年曾有過一次清點,當(dāng)時,玉海樓共有經(jīng)、史、子、集及叢刊28179冊,石印鉛印新書2643冊,雜志29種1477冊,報紙11種,合訂為206冊,以上共計32604冊。1936年舉辦浙江省文獻展覽會時,玉海樓送展書籍二百余種三百余件,為私人藏書應(yīng)征品之最多。
玉海樓藏書自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孫衣言逝世后至民國間,尤其是抗戰(zhàn)期間有一定損失。為使藏書真正得到保護,孫詒讓次子孫延釗于1947年將玉海樓藏書捐贈給浙江大學(xué)文學(xué)院465種2003冊,又文物38件、《永嘉叢書》版片2460片。1950年10月捐贈溫州市文管會文物資料180種。1951年捐贈溫州籀園圖書館玉海樓藏書2200冊,內(nèi)有明版善本近200種。1974年又將隨身攜帶至杭州的先人及自著手稿分贈溫州和北京圖書館。
玉海樓館舍在孫詒讓逝世后,曾被典為民居。1957年,瑞安市人民政府動遷樓中居民,經(jīng)大小七次維修,大體恢復(fù)原貌。196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今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郭沫若先生參觀玉海樓,欣然命筆,題寫了“玉海樓”、“百晉匋齋”兩塊牌匾,又書寫了“玉成桃李、海涌波瀾”對聯(lián),至今為玉海樓收藏。
〔1〕孫延釗.孫衣言孫詒讓父子年譜〔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3
〔2〕梁啟超.近代學(xué)術(shù)概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