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佐紀
摘 要: 現代教學理論提出,教材既可以說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憑借,又可以說是教師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輔助手段,也就是參考。任何一本即使是十分完美的教材,也需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而實現有效的再加工。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和利用教學資源成為有效教學的關鍵。
關鍵詞: 教材 創(chuàng)新 實踐
我們現在對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已經沒有多大分歧。教材是教學的藍本,現在教材有多種版本,但是課標只有一個。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實際需要,靈活地、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內容、編排順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舍和調整。下面結合幾個例子展開論述。
一
在教學北師大版教材的“三角形”一章中,我有這樣一種設想:把“作三角形”的內容提到“三角形的判定”前面上,先讓學生有“手感”。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這樣的教學,事后看學生的學習效果較前一輪的學生好,學生能夠按照書上指導的方法進行畫圖和作圖,也能對圖形的是否全等做出較明確的判斷,即根據全等圖形的定義判斷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等,學生只要對兩個通過作圖得到的三角形進行重合比對,就能從感性上先得知這樣制作的三角形是全等的,這為后面的理性判斷三角形全等打下了基礎。
二
對教學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調整對學生的學習有幫助,更加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我們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學的輔助工具,工具的使用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變一變,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材的改變和創(chuàng)新一定要與學生的實際相結合,要尊重學生的知識建構特點,以學生的知識發(fā)展為依據,如從學生的角度設計和思考問題,可能會對學生更加有幫助。
例如,我在教北師大版的七年級下冊第二章《平行線》時,引導學生先認識“三線八角”,再認識平行線的性質。書上是根據直觀的認識認識同位角,我對同位角的“同”進行解釋:同即同方位,同側,同上或同下。我根據知識的統一性,將內錯角和同旁內角也一起認識到位。內錯角的“內”是兩直線之間,“錯”是錯開,在異側,在第三條截線的不同側,如同一墻的一內一外;同旁內角的“同旁”是第三條截線的同旁,如同在一墻的同邊,而內字依然是兩直線的中間。我結合“看圖與名稱”的方法與學生一起認識這三種角,對“三線八角”進行統一認識,然后當節(jié)進行強化練習和鞏固。這樣學生對它們的認識就簡單了,也更深刻了。在后來的練習和檢測中,學生對三線八角的認識比往屆的學生掌握情況更好,都能清楚地識別它們。這節(jié)課后,在第二節(jié)課就八角滿足什么條件時,才會兩條直線平行這一問題組織學生做深入探索。從這次的教材的創(chuàng)新使用和組編,給學生的思考與探索空間和時間寬裕了許多。
三
創(chuàng)新不是預設的,而是一種啟發(fā),一種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沉淀的發(fā)散,是對學生當時的學習內容的一種直接判斷,是一種教學的靈感。
再如,在教學方程應用題時,我用打油詩指導學生的解題思路,全詩如下:
解應用題之有法可依
三遍四遍題意現,分析真現題中量。
設元找量列方程,稿中已有等式現。
回頭再審題意無,方知方程妙絕倫。
耐心解題把式用,我笑應用真簡單。
其中關鍵是結合各種分析方法在紙上列出各量之間的關系,把相關量表示清楚,就會促使學生加快理解應用題的解題策略。教學中以它為指導思想,以實際的解題為實踐,通過與老師的溝通,學生很快就喜歡解決應用題了,對應用題的畏懼感隨之減少。
我覺得在教學時,教學手段要創(chuàng)新,要不斷改善,幾個輪回,都應用老把式教學,會跟不上時代,跟不上年輕一代的思想,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和改革,在學習中教學,在適應中進一步成長,同年輕人一起再成長,這樣的教學才會更有生命和活力。
四
改變內容的呈現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創(chuàng)新的一種,對內容表達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只要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和理解,有時可以適當地改變書上的參考答案。例如,在七年級下冊的有效數字教學中,對學生很難區(qū)分的有效數字問題,我改用科學計數法就很簡單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一個容器中的液體體積為16.7毫升,要求近似到十位,書上給的答案是近似到10毫升,就得到近似數20毫升,這個數的有效數字是2。學生看完這個答案是很迷惑的,沒看前面,看20,認為是近似到個位,哦,是不對的。又在前面學過科學計數法,大于10的可以用科學計數法,我在教學時進行改革,把答案寫成2×10的形式,這樣看,2就是有效數字,且數值是20,一下子變得清晰。
只要從學生的理解和發(fā)展水平多考慮,我們的創(chuàng)新就會不斷,教學就會更加活躍。教師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培養(yǎng)目標,在充分研讀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作智慧的重構,并在用好用活教材的過程中不斷超越教材,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這應該是數學課堂教學中永恒的“亮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