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淮陰師范學院,江蘇 淮陰 223001)
孔子說:“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論語·陽貨》)自孔子暢談學習《周南》《召南》的心得體會之后,“二南”遂成為《詩經》學研究的重點。從大的方面講,“二南”研究史與《詩經》研究史大體相當,都經歷了濫觴期、發(fā)展期、繁榮期,在歷代學者的努力下,“二南”研究不斷地走向深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盡管如此,“二南”研究隨著時代的推移依舊有待于深入,因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認識,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標準,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關心對象。這些情況的存在,自然會給“二南”帶來新的話題。進入新時期以后,“二南”研究出現(xiàn)了空前的繁榮局面。當歷史進入21世紀的時候,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對于我們推動“二南”研究無疑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新時期對“二南”的地域研究使大多數(shù)學者在考證的過程中都同意其是指周公和召公管轄的南方地區(qū),而這塊區(qū)域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正是楚國的腹心地區(qū)。從地域的劃分上我們便可以看出:《詩經·國風》之首的《周南》、《召南》,其主要是南方楚地的歌謠。
(一)楚地歌謠既然被收入“二南”,卻不標明為“楚風”,這是為什么?關于這一個問題,前人認為:“楚,之所以無‘風’,是因為楚之風在江永漢廣”,《周南》已經記載了。新時期學者們對此不盡相同,各盡其言。蔡靖泉《〈詩經〉“二南”中的楚歌》認為主要是因為楚國在西周初年只是江漢流域的一個方圓百里的小國。至春秋中葉以后發(fā)展壯大到占據(jù)江漢流域的半壁江山,而《詩經》大概從周初便開始編訂了。周王朝樂官在一開始編訂《詩經》時,就將收集到的南方歌謠分別命名為“周南”“召南”?!对娊洝冯m可能是在春秋時代才最終成書,但其“二南”舊稱卻沿用未改。周秋良《〈詩經〉中〈周南〉〈召南〉的地域特征》也認同這一觀點,這也是在《詩經》最終成書時也一直沿用這一稱呼而未作修改的主要原因。鄭志強、周穎《〈周南〉〈召南〉之“ 南”正義——兼論二〈南〉與“ 楚風”的關系》認為:這是顯示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獨特的編輯技巧。楚國當時對周王朝的不臣之心,過于彰明昭著,從儒家學派“尊王攘夷”的政治立場考察,我們不難理解這種編訂方式。采各地之風就一定要編“楚風”,而孔子這里有的只是二《南》,并無楚風,二《南》位列《詩經》之首,這才是告誡楚國,這才是該有的“正風”。唐世貴《從〈詩經〉“周南”“召南”看楚風與巴蜀文化之關系》認為是有其政治原因的。西周末年,周王朝日益衰落,而南方的蜀國、楚國卻先后發(fā)展起來,并逐步擴張拓疆,這種情況不能不引起周王朝統(tǒng)治者的恐懼心理,而楚文化的傳播又是以軍事擴張為先導的,這自然就不可能在《詩經》中給楚、巴蜀與北方諸侯同等的位置。但在恐懼之余,又不得不采取懷柔政策?;谶@樣的心理才有了“二南”,并冠于《詩經》之首位,但卻回避了“楚、巴蜀”這樣的稱謂。
(二)“二南”中的詩歌多收錄楚地民歌。錢穆《古史地理論叢》提出《二南》與《九歌》具有相同的特點,即二者都是楚聲楚歌,二者源自于江、漢、汝、淮之間的巫鬼祭祀,野舞民歌。鐘仕倫《〈二南〉〈九歌〉同源說補正》認為,無論從“二南”所涉及到的地理風貌、題材語表現(xiàn)手法都傳達出與楚地民歌相同的信息。周秋良《〈詩經〉中〈周南〉〈召南〉的地域性特征》認為:“二南”地域在南郡和南陽之間,這塊地域正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腹心地區(qū)。再者,十五國風大都是流行各地的土風歌謠,實際上,“二南”民歌就是楚地歌謠。唐世貴《從〈詩經〉“周南”“召南”看楚風與巴蜀文化之關系》認為《周南》就代表楚風,《召南》便能代表巴蜀民歌。龍文玲《論〈詩經〉“二南”與楚歌》認為:“二南”產生于楚國東北面的江漢流域,這恰是楚與中原諸國交通往來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諸夏賴以阻擋楚國向北擴張的一塊擋板。作為楚與諸夏文化交流中轉站的二南地區(qū),其文化主流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使得中原的先進文明傳到楚國,并且楚國與二南諸侯國的關系,也為楚歌打下了基礎。早在《詩經》時代,楚國就有了本地民歌,為“二南”收入楚歌提供了可能。再有,“楚”多產于長江以南的荊楚之地,也可證《漢廣》乃是楚歌。從詩歌的藝術風格上進行考察,也可證《漢廣》是經《詩經》修飾過的古老楚歌。劉不朽在《南音·二南·九歌·下里巴人——探樂歌起源與三峽民間樂歌之淵源》中提出,“江”在古代是長江的專用名詞,古人常將“江漢”連稱,乃是泛指南方楚地,這也從側面說“二南”包含楚地民歌。
(三)“二南”的南方楚歌特色?!吨苣稀贰墩倌稀犯柚{共有二十五首,其中較多的是用于祀典或禮俗活動的儀式歌,它們比較鮮明地反映楚地風情和楚地風貌。以《桃夭》為例,古往今來,大都認為這是一首描寫婚姻情景,祝賀女子出嫁的歌謠。但新時期的研究開始追本溯源,學者提出了對這首歌謠的重新理解。張巖《簡論漢代以來〈詩經〉學中的失誤》提出:以“桃”為圖騰的群體的祭祀禮辭。周秋良《〈詩經〉中〈周南〉〈召南〉的地域性特征》認為:古老的禮俗活動的儀式歌,是傳統(tǒng)的祭桃儀式被借用和演變給人們帶來幸福。以上的觀點揭示出了詩歌的原始意義和原始功能,在逐漸的發(fā)展演變中,這種祀典歌就成了稱頌新娘“宜其家室”的禮俗的歌?!岸稀痹姼璩恕?桃夭》之外,還有《木》《 螽斯》《 兔》《 鵲巢》《騶虞》等,大概占其總數(shù)的四分之一。
“二南”中明顯體現(xiàn)楚歌特色的,最為充分地體現(xiàn)楚歌成就者還是情歌。以《漢廣》為例。蔡靖泉《〈詩經〉“二南”中的楚歌》認為這是一首男子求偶的情歌。周秋良《〈詩經〉中〈周南〉〈召南〉的地域性特征》也認同這一觀點,所有這些情歌與今天布依族的情歌相類似,都是民俗定情的產物,顯示楚歌的特色。鄧魁英《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對此給予“初具楚辭雛形,甚至被稱成為“楚辭先聲”的高度肯定。龍文玲《論〈詩經〉“二南”與楚歌》談到:《漢廣》提到的風物有“薪、楚、蔞”,這正體現(xiàn)了楚人對芳香植物的情有獨鐘和浪漫情懷,從這一點上,《漢廣》與楚歌反映了相同的婚姻禮俗。
以上便是新時期對《詩經》二南地域方面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人們文化視野的拓展,人們在研究問題上也不再局限固有的歷史觀點,而是在更廣闊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這實際上是一個揚棄與重建的過程,同時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次現(xiàn)代化的洗禮,一次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獲得新生,一次使長期以來處于僵化的學術界恢復青春和活力的過程。新時期《詩經·二南》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極其豐厚的。學者們在揭示“二南”的嶄新研究成果過程中,已經徹底摒棄了那種曾經千百年禁錮了人們思想的庸俗社會學論,而從文本出發(fā),恢復作品的原生態(tài)。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詩經·二南》的地域研究在大膽探索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這也為我們以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借鑒。面對這樣一個博大的內容,要想在有限的篇幅中面面俱到加以詳細論述是不可能的,所以敬請各位前輩、方家、學者見諒。
[1][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李文初.說南[A].社會科學戰(zhàn)線編輯部.古典文學論叢(第1輯)[C].濟南:齊魯書社,1980.
[3][宋]朱熹.詩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袁長江.先秦兩漢詩經論稿[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5]龍文玲.論詩經二南與楚歌[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35(4).
[6]張強.詩二南考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4( 2).
[7]蔡靖泉.詩經“二南”中的楚歌[J].上海大學學報,1994(3).
[8]趙雨.周南、召南南國史考跡[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3,21( 1).
[9]劉不朽.南音·二南·九歌·下里巴人——探樂歌起源與三峽民間樂歌之淵源[J].中華三峽建設,2003(4).
[10]鄭志強,周穎.周南、召南之“南”正義——兼論二《南》與“ 楚風”的關系[J].中州學刊,2004( 6).
[11]張啟成.論周南和召南[J].貴州社會科學,1985( 2):39-42.
[12]周秋良.詩經中周南、召南的地域特征[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1( 1).
[13]唐世貴.從詩經“周南”“召南”看楚風與巴蜀文化之關系[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3,2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