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壘
(南京旅游職業(yè)學院國際旅游系,南京 211100)
外語/二語學習動機研究綜述
高玉壘
(南京旅游職業(yè)學院國際旅游系,南京 211100)
動機是制約外語/二語學習者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是外語/二語教學研究的熱點領域。各家各派學者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對動機的定義和分類看法不盡相同。通過文獻回顧,總結了動機在外語/二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指出當前研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外語/二語;學習動機;綜述;策略
國外的外語/二語學習動機研究始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的蘭伯特(Lambert)和德納(Gardner),而我國的研究開始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主要是理論的引入、介紹及翻譯。筆者擬從三個方面探討外語/二語學習動機研究的成果。
(一)外語/二語學習動機定義
秦曉晴[1]認為動機是決定外語/二語學習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學習者學習策略的使用頻率、與本族語者進行互動的程度、接受外語/二語輸入量的多少、學習意志力的大小、學習目標設置的高低以及發(fā)展外語/二語技能的持久性均受到動機的影響。然而動機究竟是什么?動機有那些因素構成?
對外語/二語學習動機研究最具影響是德納(Gardner)[2]。德納(Gardner)把語言學習動機定義為努力的付出和達到目標的愿望以及對語言學習的積極態(tài)度的組合。有的學者把動機看作兩種因素,即目標和努力,代表就是布朗(Brown)。他把動機定義為對所追求目標的選擇和為之所付出的努力程度[3]。也有學者把動機看作單一因素組成的,埃利斯(Ellis)[4]把學習者所付出的努力看作是動機。在批判和總結各種心理學派的基礎上,威廉(Williams)從社會建構主義觀點出發(fā),把動機看作是為實現(xiàn)既定目標而產(chǎn)生的認知與情感覺醒,并下定決心持續(xù)付出一定的體力與腦力[3]。我國學者大都認為動機是由目標組成的,是學習者總的目標或方向[5]。
不同的學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對外語/二語學習動機的理解就不盡相同。但大多數(shù)學者都接受外語/二語學習動機包含了三個最基本的要素:學習某種語言的目標,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努力的持久性。
(二)外語/二語學習動機的分類
學者對外語/二語學習動機的定義未能達成統(tǒng)一的看法,其分類也呈現(xiàn)出各種不同的標準。從不同角度外語/二語學習動機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四組:
1.融入型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
這是Lambert和Gardner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提出來的,也是目前在外語/二語學習動機研究中討論最多、研究最深的一組。所謂融入型動機是指外語/二語學習者對目的語社團具有的真正的興趣。他們學習某一種或多種外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與目的語的人們進行交際,更加親密地接觸目的語文化。這種動機是學習者內(nèi)在的、具有持久性的動力。工具型動機指的是學習者把目標語當作為自己獲取實惠或利益的工具,比如利用外語去尋找更好的工作,得到他人的尊重或是獲得經(jīng)濟利益。但這只是一種外在的動力,不能起到主導性的作用,對學習者具有一定的限制,很難在語言學習上獲得持久的成功。不難看出,融入型動機注重語言的社交性,工具型動機強調語言的實用性,但兩種動機并非相互排斥,一些外語/二語學習者兼而有之。
2.內(nèi)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
這一組是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劃分的。內(nèi)在動機是指外語/二語學習活動本身能夠使學習者產(chǎn)生興趣并帶來愉悅的體驗。這類學習者喜歡使用外語進行交流,描述身邊發(fā)生的事情。他們積極樂觀地參與學習過程,并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快樂并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因而,持有這種動機的外語學習者,可以維持持久的學習興趣,不受外界的刺激或干擾。與之相對應,外在動機則是指學習外語/二語的動力來源于學習活動之外,比如為了獲得獎勵、表揚或是避免受到責罰才認真學習外語,哲學上講,內(nèi)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內(nèi)在動機能對外語/二語學習產(chǎn)生更積極的推動作用。內(nèi)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分別與Lambert和Gardner提出的融入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相呼應。
3.任務型動機(Task Motivation)和結果型動機(Resultive Motivation)
這是從學習過程和結果角度分類。學習者在完成不同的任務時所感受到的樂趣稱之為任務型動機,這與任務的難易度和任務的下達者息息相關。任務太難或是過于容易都會給學習者帶來負面影響。任務太難,會使學習者喪失信心,缺乏動力;而任務過于容易沒有挑戰(zhàn)性,無法激發(fā)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所以,難度適中的任務才能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另一方面,動機還與任務的下達者有關。自己確定的任務就會情緒高昂,全力以赴的去完成;但如果任務是父母或老師等他人布置,學習者可能會不情愿,缺乏動力。結果型動機是指學習者因成功的完成某種外語/二語任務而獲得的動力。一些外語/二語學習者起初對語言的學習沒有多少興趣,但隨著外語/二語學習活動的深入并不斷取得好的成績,他們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動機也越來越強烈。
4.深層動機(Deep Motivation)和表層動機(Surface Motivation)
這是根據(jù)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論進行的分類。深層動機是指非物質的刺激而產(chǎn)生的動力,如對外語/二語語言的興趣或是了解其文化的需求。他們以能否掌握和運用外語/二語為終極目的。所以,這些學習者積極性高、能長時間的刻苦學習。相反,表層動機是為了獲得外在的物質刺激而產(chǎn)生的動力,例如,為了競賽中獲得一定的物質獎勵、找到好的工作、獲得較高的文憑。但持有這種動機的人外在的物質刺激一旦停止,維持學習的動機也就逐漸消失。這類學習者學習中缺乏積極主動性,自主學習能力較差。
動機在外語/二語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根據(jù)目前國內(nèi)外語學術界的研究,它具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一)動機與外語/二語學習策略的選擇
Ehrman和Oxford等調查了1200名大學英語學習者,發(fā)現(xiàn)策略運用中最有影響力的單個因素就是動機。動機強度自我測量表與形式練習、功能練習、標準學習習慣和輸入引導四項策略運用密切相關[6]。文秋芳等[7]也認為,在學習者調控系統(tǒng)內(nèi)部,動機影響觀念,觀念影響策略的選擇。黃騫和韓玉萍[8]通過對大三英語專業(yè)學生調查發(fā)現(xiàn),高水平學習動機的學生在學習過程會使用更多的學習策略,兩者之間具有較高的相關性。由此可見,動機可以促使學習者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效率的外語/二語學習策略。
(二)動機與外語/二語口語學習
胡健[9]在自己的口語教學活動,運用了匈牙利學者唐耶(Z.Dornyei)的外語學習動機的三層次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普遍反應從以前的“不敢開口”變得“敢說話、甚至敢與人爭論了”。湯聞勵[10]以Lambert和Gardner的動機分類為基礎,對廣東某高校161名非英語專業(yè)二年級學生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工具型動機在英語口語學習中比融入型動機要大。
(三)動機與外語/二語閱讀
袁永芳[11]運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在理工科大學生中進行了閱讀動機調查,并提出了欣賞型閱讀動機和工具型閱讀動機。通過調查研究,筆者認為,為了通過考試,獲取信息或其他有關個人前途的原因,大多數(shù)學生都因此而具有較強的閱讀動機;而學生閱讀能力的強弱與動機的強弱相關。閱讀是外語/二語學習的四項基本技能之一,也是語言輸入的重要途徑。
(四)動機與外語/二語寫作
寫作是外語/二語學習過程中的基本技能之一。黃騫和韓玉萍[8]通過對103名英語專業(yè)大三學生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的英語寫作外在動機無明顯差異,而內(nèi)在動機差異明顯。動機水平較高的學生英語寫作成績也較高,兩者之間存在顯著地相關性。作為一種輸出型語言技能,寫作在日常生活、商務交往中起著重要作用,而目前的外語/二語寫作教學效果令人堪憂。因此,必須提高學生的寫作動機,發(fā)展其寫作能力。
(五)動機與外語/二語聽力
在動機與外語/二語聽力的研究文獻中,仍然以對英語語言的研究為主。鄧巧玲[12]對廣州某高校250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進行了學習動機調查及英語聽力水平測試,但結果發(fā)現(xiàn)動機對學生的聽力水平并未產(chǎn)生顯著影響。裴如意[13]從態(tài)度、興趣、努力程度、自我效能和結果五個維度對某工學院122名大一學生展開了動機與英語聽力的實證研究。其結果表明只有態(tài)度與聽力成績呈現(xiàn)顯著相關,并且是較低的關系(r= 0.251,p<0.05),而其他維度與聽力成績之間不存在相關。各項實證研究并未發(fā)現(xiàn)動機與外語/二語聽力之間存在顯著關系,一方面與學生缺乏聽力學習的內(nèi)在動機有關,另一方也是目前沒有對聽力教學給予足夠的重視有關。
學習動機揭示了學習者外語/二語學習中的個體差異,因而探索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與途徑具有重要意義。
(一)培養(yǎng)外語/二語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內(nèi)在動機
興趣對外語/二語學習者的動機具有重要影響。如果學習者對外語/二語本身及其文化產(chǎn)生興趣,就會對學習這門語言持肯定態(tài)度,也就更愿意積極地學好這門語言。要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就要充分發(fā)揮其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小組活動、角色扮演等為學生提供機會,鼓勵并培養(yǎng)學習者交流外語的意愿,感受交流成功的喜悅。
(二)創(chuàng)設良好的外語/二語課堂教學環(huán)境
二語習得理論要求應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直接使用目的語的場所和機會。為此,應當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課堂教學要自然,重點放在語言的意義上,對學習者在交際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不要立即糾正;第二,教學目標明確,任務難度要適中,對不同水平的學習者提出不同的要求,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第三,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三)注重學習效果的反饋作用
反饋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及時反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所處的位置,掌握知識的深淺;及時反饋也會對學生產(chǎn)生激勵作用。對于每一次的考試或是作業(yè),學生大都迫切想要知道自己學習的效果。如果教師能夠及時給予反饋,學生得知自己獲得成功會產(chǎn)生更強烈的興趣和持久的動力;如果結果不理想,學生會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改正錯誤,爭取下一次的成功。
以上敘述表明,動機是一個多方面的因素,它在外語/二語學習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我國的外語/二語學習動機研究雖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不足:第一,從研究對象上,我國學者主要集中于對大學在校本科生的研究,對高職高專學生的研究相對較少;第二,對英語的口語和閱讀動機研究豐富,而對聽力和寫作等的研究稀少;第三:側重于對動機的單獨研究,而動機如何與其他學習因素共同作用仍不清楚。
[1]秦曉晴,動機理論研究及其對外語學習的意義[J].外語研究,2002(04):74-79.
[2]Gardner R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Learning:TheRoleofAttitudeand Motivation[M].London:Edward Amold,1985:10-15.
[3]劉東樓.外語教學中動機問題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2002(04):58-62.
[4]Ellis.R,TheStudyof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1994:523-425.
[5]何兆熊,梅德明.現(xiàn)代語言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280.
[6]戴運財,何瓊.第二語言學習動機研究:存在的問題及發(fā)展趨勢[J].國外外語教學,2003(02):8-13.
[7]文秋芳.英語學習者動機、觀念、策略的變化規(guī)律與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02):105-110,160.
[8]黃騫,韓玉萍.英語專業(yè)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寫作成績的相關性研究[J],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02):201-206.
[9]胡健.Z.Dornyei的外語學習動機三層次說與口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2(01):8-11.
[10]湯聞勵.動機因素影響英語口語學習的調查與分析[J].外語教學,2005,26(02):65-68.
[11]袁永芳.大學生英語閱讀動機研究[J].外語教學,2003,24(02):91-94.
[12]鄧巧玲.學習動機、聽力元認知意識及聽力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06):209-211.
[13]裴如意.社會心理學視域下的外語聽力動機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05):72-73,78.
編輯 鄭晶
G712
A
2095-8528(2015)05-033-03
2015-04-06
高玉壘(1986-),男,山東泰安人,碩士,南京旅游職業(yè)學院國際旅游系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閱讀教學、心理語言學。
本文系南京旅游職業(yè)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課題“基于課堂圖書館模式的英語泛讀教學實踐研究”(2013XYJG003Y)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