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文
(廣東工業(yè)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大學生幸福感認知主要包括幸福獲取途徑的理解和幸福構成要素理解兩個方面。調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大學生都認為身心健康、家庭美滿、尊嚴價值、學有所成、有理想抱負、感情順利、工作順利是影響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且認為幸福感離不開自身的努力以及對機遇的把握。從這些方面來看,90后大學生對幸福感的認知是還是比較合理的,和主流思想是相符合的。
但是不能說認識合理就能有良好的幸福感。雖然大多數(shù)學生有良好的幸福感,但是依然有很多學生幸福感匱乏,因此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另外,和其他的人群相比,90后大學生的幸福感要明顯偏低,通過和多個職業(yè)群體相比,一些國家干部、知識分子、新興階層的幸福感都要遠高于大學生的幸福感。作為將要踏入社會的群體,大學生的幸福感充分反映了高校教學的教學效果,影響著未來各種職業(yè)群體的幸福狀態(tài)。因此,對90后大學生的幸福感進行提升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90后大學生是直接受益者,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和相對開放的社會背景讓大學生從小就養(yǎng)成了自主、獨立的行為習慣。大多數(shù)大學生都比較自我,更加關注和自己有明顯聯(lián)系的人和事。在西方拜金主義觀念的影響下,很多大學生過于重視個人本位,缺乏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不重視集體利益和社會利益。在幸福感方面,90后大學生更喜歡不斷地實現(xiàn)自我來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更加重視個人利益。調查顯示,自我價值和健康是大學生最關注的兩個方面。自我幸福感已經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具有明顯的自我傾向性。
調查顯示,大多數(shù)90后大學生認為自我價值、身體健康、關系友好是影響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但是,由于大學這些方面的指標并沒有得到合理的培養(yǎng),導致大學生整體的幸福感不高,這也從客觀角度體現(xiàn)了大學生幸福感不平衡的特點。
從學生主觀角度也可以發(fā)現(xiàn),大學生幸福感缺乏平衡性,大多數(shù)的90后大學生認為過程幸福更為重要,擁有現(xiàn)實比追求未來更為重要,實現(xiàn)自我比奉獻社會更為重要。并且實現(xiàn)自我的人數(shù)要遠高于奉獻社會的人數(shù),不平衡性非常明顯。
對于90后大學生來說,他們的幸福感更加傾向于現(xiàn)實,更看重家庭的美滿、身心的健康、人際關系的友好,認為可以感知到的東西才能給自己帶來幸福。在經濟時代背景下,大多數(shù)人都變得更加務實,對于一些虛無的東西和遙遠的東西不會再有期待的幸福感。在選擇專業(yè)時,很多大學生更樂意去選擇好的專業(yè)。一部分大學生會因為工資待遇不同,選擇了和自己專業(yè)不符合的工作。大部分學生認為,幸福是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實現(xiàn)的。同時,很多大學生認為機遇也是非常重要的,更加注重現(xiàn)實。
調查顯示,健康是影響90后大學生幸福的主要因素。健康主要分為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一個健康的身體可以降低疾病帶來的困擾。另外,身體健康的人一般都喜歡運動,而運動就是發(fā)泄負面情緒的主要途徑,是增加人和人之間交流的主要方法。而心理方面的健康是影響大學生獲得幸福感的基本精神條件。從90后的幸福感特點來看,心理健康是大學生精神幸福的基礎。一個擁有健康心理素質的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不愉快的事情,可以對自己的心態(tài)進行調整。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部分90后大學生都可以積極地關注健康。但是調查顯示,90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還有一定的問題存在,多數(shù)對大學生產生困擾的問題主要還是心理方面的問題。所以,充分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高校和社會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
由于90后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生活安逸,和社會接觸不多,對壓力的抵御能力也比較差。通過調查顯示,很多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還比較弱,抗壓能力差,遇到困難后就會在心中留下陰影,無法積極、樂觀地面對問題。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幸福感。由于在當前社會壓力逐漸增加,很多大學生的信念、理想逐漸模糊,面對現(xiàn)實生活時會產生非常多的困擾。在這種情況下,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積極的培養(yǎng),在提升大學生幸福感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在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下,90后大學生已經不再單純追求物質方面的享受,物質享受也已經不能再給大學生帶來幸福感了。對于大學生來說,價值觀的實現(xiàn)更多地是表現(xiàn)在成熟和成長中。90后大學生已經可以更加理性和冷靜地去看待問題,也更加注重自身的發(fā)展。所以,大學生都在為成為一個良好的社會人和職業(yè)人準備著。對于大學生來說,可以參加一些社團活動、學習活動、工作經歷、社會兼職來培養(yǎng)自己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身的能力,體會到成長所帶來的快樂,進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對生活、挑戰(zhàn)未來。所以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能力的提升以及辦事能力的提高都會對大學生的幸福感產生比較大的影響。此外,大學生會將自己的幸福感融入到自己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只有大學生不斷地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在提升,感受到自己在成長,才會對未來充滿幸福感。
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實現(xiàn)社會化的主要措施,大學生的人際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大學生工作、學習和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人和人之間的心理關系,是對大學生幸福感造成影響的主要因素。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90后大學生心理問題有一半以上是因為缺乏一個協(xié)調的人際關系。當大學生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時,其心情會比較舒暢,有較高的幸福感受。另外,90后大學生的幸福感和其所在的心理年齡階段也有比較大的關系。兩性情感和戀愛關系也會對大學生的幸福感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在家庭因素中,父母采用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經濟收入是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在對子女進行教養(yǎng)的過程中,父母給予的理解越多、溫暖越多,大學生的幸福感就越高。反之,父母在子女教育過程中不斷地給予其否定、拒絕、干涉,大學生的幸福感就越低。此外,家庭的氛圍也會對大學生的幸福感造成比較大的影響,一個融洽、和諧的家庭幸福感要遠高于一個不和諧的家庭。通過對幸福感和家庭收入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當一個家庭收入偏低,造成了一定的生活壓力后,會影響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當經濟對家庭生活需求的影響變小時,幸福感就會得以提升。
健康指的是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對于90后大學生來說,不管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還是身體健康是令人擔憂的。調查顯示,近年來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在日益降低,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為嚴峻,每年大約有10%的大學生心理方面會出現(xiàn)問題。因心理問題而退學的大學生占到了退學總數(shù)的55%左右,所以大學生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成為社會、高校需要重視的問題。要努力提高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引導大學生樹立良好的生活模式,學校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要提高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堅持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基本方針,提高學生的鍛煉意識;(2)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開展心理教學,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對學生的健康觀念進行規(guī)范,引導學生健康、規(guī)律的娛樂生活模式,使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4)加強學生自我調節(jié)能力,可以自行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5)正確認識自我和現(xiàn)實,從客觀的角度看待問題;(6)對學習效率進行提升,對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行培養(yǎng),引導學生追求高質量的生活。
學校作為一個縮小的社會,90后大學生多數(shù)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為了提升大學生的幸福感,需要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當前,心理障礙是影響大學生人際關系、學習問題、戀愛問題的主要因素。其中人際關系和情感問題是困擾大學生的主要問題。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學校要積極開展傳統(tǒng)理念教育,樹立良好的教學傳統(tǒng)。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輔導、開展心理健康課程來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品質和美德,讓大學生利用自身的力量抵御外界環(huán)境對其產生的困擾和壓力,讓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幸福。
家庭是對大學生幸福感造成影響的主要因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對于學生來說,學校是大學生大部分的生活,學生在學校中得到成長和滿足。而家庭一直對大學生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一個家庭是否幸福美滿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婚戀觀和幸福感悟。因此,要對學校和家庭進行統(tǒng)一,建立一個相互支持、相互輔助的系統(tǒng)。首先,父母要努力滿足學生學習的基本要求,不讓經濟因素影響學生的學習。其次,家庭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在生活上和學習上關心學生。假如說學校是增加學生知識的地方,那么家庭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感悟幸福的地方。因此,家庭是提升大學生幸福感的一個關鍵因素。一個家庭除了要滿足學生在生活方面的需求外,還要注意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正確地引導孩子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加強和學校的合作力度,共同培養(yǎng)大學生的幸福感。
[1]崔麗娟,張高產.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思潮[J].心理科學,2005(2).
[2]柴素芳,邵艷.論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目標[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
[3]柴素芳.全國七所高校大學生幸福觀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