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秉杰
(廣州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0623)
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公共圖書館講座從最基本的講授式單向型講座逐漸衍生出沙龍、論壇等討論型講座以及代表著不同觀點的辯論型講座。公共圖書館作為講座主辦方僅僅是一個公益的文化教育機構,既不代表國家政府,也不代表任何商業(yè)機構。廣大市民讀者可毫無限制地參加到各類型的講座活動中,并且可以在講座中參與主題討論,與主講嘉賓進行平等對話,并且能夠得到應有的尊重。以廣州圖書館為例,其新館自2013年6月全面開放后,除了在報告廳舉辦的“羊城學堂”品牌講座外,還結合新館的部門設置及空間布局開展各項特色的講座服務:在傳統(tǒng)的少兒借閱部設置親子繪本閱讀館,開展“愛繪本、愛閱讀”親子讀書會等講座活動;在傳統(tǒng)的外文閱覽室設置多元文化館,舉辦以多元文化為背景的 “廣圖真人書”等沙龍活動;在傳統(tǒng)的地方文獻室設置廣州人文館,舉辦以本土文化為主打的嶺南文化論壇等活動;在閱讀體驗區(qū)、創(chuàng)意設計館、語言學習館、休閑生活館、多媒體鑒賞區(qū)、文學圖書區(qū)等一些新設置的服務區(qū)間里,開展了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講座活動,吸引著不同年齡、不同國籍、不同身份的社會大眾積極參與其中。
目前,社會進入高速發(fā)展階段,政治經(jīng)濟文化趨向于多元化發(fā)展,社會傳播媒介趨向于多樣化,信息傳播迅速。在社會和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各類公共危機事件也頻頻發(fā)生。從全球范圍看,近年來,地震、海嘯、氣候異常等自然災害危機時有發(fā)生,其他諸如經(jīng)濟危機、恐怖襲擊、國家動亂以及全面爆發(fā)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也常有耳聞。危機按其爆發(fā)原因不同,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重大的自然災害;第二,嚴重的人為事故;第三,由于沖突行為而導致的社會失衡和混亂的突發(fā)性事件。在危機狀態(tài)中,信息的恰當傳播,保持國家權力領域(政府執(zhí)行部門)與私人領域(公眾)的溝通順暢,是平穩(wěn)過渡危機時期、促進危機趨向良性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公共圖書館講座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具有信息權威準確、平等交流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可視為政府和公眾信息溝通的橋梁。在社會危機管理的視野下,公共圖書館講座的傳播效果可消除危機中的信息不對稱,并提供開放平臺促成社會主體間的溝通和對話,在危機管理中發(fā)揮其應有的職能和作用。
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是指事件發(fā)生過程中,各人掌握的信息不同。在事件的發(fā)生或者處理過程中,部分群體擁有其他群體無法擁有的秘密信息,即造成信息的不對稱。在危機發(fā)生過程中,政府優(yōu)先擁有公開信息和秘密信息,而公眾只擁有公共信息時,信息不對稱就形成了。公共危機的信息不對稱現(xiàn)象包括兩個方面:(1)政府、組織有條件掌握比較全面的資料,因此擁有比民眾更多的信息。在危機事件中,政府、組織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或者未能及時將較秘密的信息與公眾分享,由于信息稀缺而造成的信息不對稱;(2)民眾接觸的信息多而雜亂,準確性低,大量不權威、不準確的信息充斥其中,誤導民眾,并引起新一輪的恐慌,這是由于信息過剩而造成的信息不對稱。
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早期階段,政府缺乏有效通報制度,媒體又普遍保持沉默,公眾則極力打探事實。在正面的、有效的信息缺失的情況下,各種不實、夸大、扭曲的信息順利占領了信息傳播領域,一時之間關于“非典一夜致命”“南方某城疫情大爆發(fā)”等信息充斥于街頭巷尾。群眾對疫情缺乏客觀正面的了解,產(chǎn)生恐慌情緒。在危機狀態(tài)下,政府與公眾溝通不順暢,可能導致信息缺失或者傳遞受阻,也可能導致虛假信息泛濫。無論是何種情形,都勢必會加重處于危機當中的公眾的恐慌心理,引起過激反應,使危機惡化,引發(fā)更深度的動蕩和危害。
根據(jù)哈貝馬斯的理論,政府和民眾分屬于兩個領域,公共領域則是介于以社會公眾為代表的私人領域和以政府為代表的國家權利領域之間的空間和時間。公共領域可以說是政府和社會民眾交流信息、溝通和協(xié)作的平臺。在這個領域,公民可以討論、了解、分析公共事務,形成輿論意見,與國家以公共權力形式進行對話,共同追求社會的最大福祉和公共利益最優(yōu)化。公共領域是消除危機過程中政府與民眾由于信息傳遞缺位、溝通不順暢而造成的信息不對稱現(xiàn)象的重要陣地。
在危機處理過程中,國家權力領域承擔著危機管理者的責任,必須有效地預防、回應、化解和消除各種危機。私人領域作為危機的承受者,也是危機管理的積極參與者。但是由于雙方的信息掌握不同步,管理危機的角度和立場并不一致,在危機管理過程中,政府與公眾的互動和合作常會產(chǎn)生阻隔。公共領域的作用,正是為兩個領域的代表——政府和社會公眾的溝通和對話提供了空間和時間。有別于國家權力領域的危機主要管理者和私人領域的危機管理參與者的角色,公共領域在危機管理的過程中,首先承擔著協(xié)調(diào)溝通消除誤解的重任,在危機管理過程中,為國家權力領域和私人領域提供了溝通的空間,平衡兩個領域的沖突,消除因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誤解。其次,公共領域憑借其巨大的影響力,為危機預防、危機對抗、后危機管理等方面普及重要有效的信息起著重要的輔助管理作用。再次,與國家權力領域的直接干預不同,公共領域在危機管理過程中的作用和影響,是間接而緩慢的。
首先,公共領域的參與者是具有平等性和廣泛性的所有人,公共圖書館講座面向社會大眾,每一次講座參與者群體的形成都是隨機和偶然的,他們出于對同一個公共話題的關注而聚集在一起。參與個體存在著年齡、職業(yè)、教育層次、地域背景的差別,持有不同的觀念。這些廣泛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個體,因為對同一個話題的關注和興趣而聚集起來,平等地參與到講座中來。其次,公共領域是能夠保障參與者充分溝通的媒介,圖書館講座也是一個能夠為參與者提供充分溝通的良好媒介。每一個參與者共同關注的話題,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討論,每一個參與者都能夠就話題進行討論,交流心得和看法。再次,公共領域的功能是監(jiān)督國家行政執(zhí)行職能,并影響國家的公共決策,將參與者的討論整合成有效的建議,促進公共權力的管理合理化。公共圖書館講座是這樣一個窗口,透過這個窗口,社會公眾可以了解國家權力機關的執(zhí)行意圖和目標,體現(xiàn)了社會成員對公共行政的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參與者對話題的討論和共識,也可以通過圖書館講座這一途徑反饋給權力領域,促進國家權力執(zhí)行的合理化。最后,公共領域的參與者可以對具有普遍利益的問題進行自由開放的討論,形成公眾輿論導向。講座的參與者可以就普遍關注的話題進行自由開放的討論,并形成輿論。隨著公共圖書講座規(guī)模不斷擴大,影響日益深入,這種形成于公共平臺的輿論導向的傳遞和反饋途徑日益順暢。綜上所述,公共圖書館講座是公共領域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
公共領域參與危機管理的方式表現(xiàn)在:為政府和民眾的信息交流和溝通協(xié)調(diào)提供了一個適合的平臺。公共圖書館講座在危機管理中起著協(xié)調(diào)作用,并為社會危機管理中的兩個重要參與者——政府權力機構和社會公眾提供了對話的空間。一是公共圖書館講座面向公眾,公益講座關注整個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協(xié)調(diào)平和各個階層的矛盾;圖書館講座具有城市再教育職能,肩負傳播先進文化、弘揚正確道德觀的責任,從根本上提高公眾的辨識能力,幫助公眾對泛濫的信息進行篩選判別。二是公共圖書館的文化類講座,強調(diào)不同地域、人群、種族之間的文化信息交流,如廣州圖書館的多元文化系列講座,就給了公眾一個機會了解不同的文化、風俗人情。使來自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和信仰,能夠和諧共處,互相尊重,避免由于了解不全面而帶來的地域和信仰沖突。三是公共圖書館講座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變。除傳統(tǒng)的公共性文化宣傳講座能夠傳播危機的預防、抵御知識,發(fā)動公眾力量共同預防和抵御危機外,辯論型、對話型、公共文化沙龍等新穎的講座形式更能讓公眾個體參與到危機的預防、對抗、管理總結中來,每一個參與的個人都有機會發(fā)出聲音和反饋看法。公共圖書館講座則成為公共輿論導向行程的平臺,并著力于把這個平臺上來自公眾最真實的聲音傳遞和反饋出去,使政府機關能夠第一時間了解民眾的想法和需求。
政府是公共危機管理的主角,承擔著危機預警、危機處理、危機善后等重要工作。圖書館講座起到的是一種輔助作用,為危機預警提供一個宣傳平臺,及時、準確、客觀地向公眾公布危機信息,消除公眾的誤解和恐慌心理。危機的發(fā)展過程可以分為預警期(事前)、爆發(fā)期(事中)、平穩(wěn)期(事后)三個階段。不同階段,公共圖書館講座的責任各有不同。
在危機潛伏的事前階段,公共圖書館講座的主旨是未雨綢繆,宣傳可能發(fā)生的危機,呼吁各方面通力合作,建立健全危機預警與管理體制,宣傳危機的危害性,讓公眾對危機有深刻的認識,提高危機防范意識,傳播宣傳各類危機預防知識和應急預案,提高讀者危機自救水平。如2013年5月10日晚,廣東佛山市圖書館的南風講壇與佛山市地震局承辦了一場名為 “地震科普知識”公益講座,邀請專家為公眾講解地震原理、地震的預報和預警、地震避險等知識。2011年6月12日,上海嘉定區(qū)圖書館的“嘉圖百姓”講座,請消防安全專家舉辦了一場普及消防安全知識講座。以上兩種講座,都屬于危機預警型講座。
在危機爆發(fā)的事中階段,公共圖書館講座的任務是密切關注危機管理進展,及時向讀者傳播準確的危機信息,解讀危機本質(zhì),消除或緩解讀者的擔憂情緒。如在禽流感的高發(fā)階段,重慶圖書館“重圖講座”邀請專家支招如何預防H7N9禽流感,講座嘉賓結合實例,為聽眾解釋了什么是禽流感病毒,宣傳了正確的禽流感預防和治療知識。在危機的爆發(fā)階段,特別是“非典”等公共衛(wèi)生事件爆發(fā)階段,人群密集的傳統(tǒng)講座形式,可能并不利于隔絕病毒的傳播,控制疫情。2003年“非典”爆發(fā)期間,上海圖書館充分利用網(wǎng)絡平臺,把講座放在網(wǎng)絡上進行,在網(wǎng)絡平臺上推出的“相約健康”講座,每天吸引了2 000多讀者聽講。
在危機結束后,協(xié)助安撫公眾情緒,總結危機管理經(jīng)驗,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反饋公眾的對危機管理的意見和看法,是公共圖書館講座的任務。2008年8月23日,在汶川地震發(fā)生后不久,合肥市少兒圖書館舉行了 “少年兒童突發(fā)事件應急知識講座——地震專題”講座,除講授地震知識外,還教孩子們識別地震的征兆,掌握避震的方法。2013年5月12日,重慶圖書館邀請在雅安抗震救災歸來的消防官兵,為廣大市民舉辦了專題講座。這兩場講座,都是危機結束后的公共圖書館講座,目的在于總結危機中的經(jīng)驗和教訓,為公眾傳授危機應對策略。
危機事件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wèi)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四種類型,針對不同危機類型的圖書館講座的側(cè)重點各有不同。針對無法避免的突發(fā)自然災害事件,公共圖書館講座的內(nèi)容應是注重普及自然災害知識,提高公眾對此類危機事件的認識,普及危機應對方法,提高讀者的危機自救能力,盡量降低在自然災害危機中的傷亡和損失。這一類型的講座都是事前未雨綢繆型和事后的總結型,總結是為了更好地預防下一次。像火災等事故災難,則是可以通過防范來避免。針對安全事故的講座,除了普及逃生和救助方法,要重點強調(diào)事故的防范方法,普及安全知識,提高公眾的警惕性,盡量避免安全事故的發(fā)生。這種類型的講座,多在事前進行預警,事后進行總結,杜絕事故再次發(fā)生。
針對“非典”“禽流感”等公共衛(wèi)生事件,公共圖書館公益講座的重點是如實反映事件進展或情況,消除公眾的疑慮和恐慌,避免公眾恐慌加大衛(wèi)生事件的嚴重性,同時,邀請權威專家,宣傳流行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方法,普及衛(wèi)生信息,協(xié)助將衛(wèi)生事件保持在可控范圍內(nèi)。由于新型流行疾病引起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都是突如其來的,無法在事前開展針對性的預防講座,只能在事件發(fā)生后進行良性干預,在事后進行總結。另外,在“非典”“禽流感”高發(fā)期,人群密集的活動可能會引起流行疾病的傳播和蔓延,公共圖書館講座可以采用比較靈活的形式,如上文所述的網(wǎng)絡講座形式,就是一次效果良好的嘗試。
對于牽涉面廣、危害性大、錯雜復雜的社會安全事件,公共圖書館講座能夠發(fā)揮的作用是,在事前進行有效的預防,或在事后進行總結分析。如廣州圖書館的多元文化講座,旨在尊重文化風俗的差異性,促進文化交往和交流,給公眾一個機會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國家風俗,增強認同感,從而促進民族、國家甚至世界的和諧。2009年8月1日,上海圖書館“世界與上海系列”講座之《國際反恐合作與“東突”問題”》則是對國際關系熱點、對“東突”問題進行正確的解讀和分析,并引導公眾進行探討。另一方面,公共圖書館講座關注公益,從公眾利益出發(fā),做好就業(yè)、勞動及福利保障等主題講座,讓公眾了解社會福利,并反饋公眾對現(xiàn)有社會福利的看法和意見,為國家和政府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收集意見和材料。以上各種類型的講座,都可以從根源上緩解或消除沖突,避免社會安全事件的發(fā)生。
公共圖書館講座作為公共領域參與社會危機管理的重要途徑,能夠減少危機狀態(tài)中的信息不對稱現(xiàn)象。它的作用是:(1)在危機過程中協(xié)調(diào)促進公眾個體和政府權力機關的溝通,促進兩者間的信息有效傳遞。(2)發(fā)揮城市教室的職能,普及正確權威的知識,端正公眾對危機的認識,使群眾因了解而卸下恐慌心理。(3)對危機進行總結分析,給予民眾一個開放的討論空間,保持渠道暢通,有效地反饋社會各個階段的危機管理經(jīng)驗和意見,保存危機管理中的有效信息,為對抗同類型的危機積累經(jīng)驗。隨著公共圖書館講座事業(yè)的日漸發(fā)展和成熟,其在社會危機管理中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
[1]陳福今.公共危機管理[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6.
[2]哈貝馬斯.公共領域[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
[3]楊仁忠.公共領域理論與和諧社會構建[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4]戴元光.傳播學研究理論與方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5]王世偉.對公共圖書館講座工作的再認識——以上海圖書館講座為例 [J].圖書館雜志,2006(6):32-35.
[6]周曉虹.傳播的畸變:對“SARS”傳言的一種社會心理學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3(6):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