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美
(泰州市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江蘇泰州225300)
?
ICU壓瘡成因分析及預見性護理干預
劉美
(泰州市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江蘇泰州225300)
目的探討綜合ICU非骶尾部位壓瘡的形成原因,提出有效的預防護理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的綜合ICU 31例非骶尾部位壓瘡形成原因,提出并采取相應的預防護理對策。結果通過采取非骶尾部位壓瘡的預測、預防及監(jiān)控措施后,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科室未再發(fā)生非骶尾部位壓瘡。結論確立非骶尾部位壓瘡的高危人群,進行危險因素評估,加強預見性護理[1],可有效預防此類壓瘡的發(fā)生。
ICU;非骶尾部壓瘡;護理
壓瘡是當前和今后醫(yī)學領域中一項難題,是臨床護理人員所面臨的挑戰(zhàn)。尤其是綜合ICU收治各類危重病人,屬于高危人群。護士對于骶尾部皮膚,能采取及時有效的預防措施進行護理,而對兩側髖部、內外踝、足跟、肩部等非骶尾部而易發(fā)壓瘡認識不足。為引起護理管理者的重視,通過回顧性分析31例非骶尾部位壓瘡的形成原因,提出有效的預防護理措施。現(xiàn)報告如下。
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我科收治患者中共發(fā)生非骶尾部位壓瘡31例,其中Ⅰ期10例、Ⅱ期18例,Ⅲ期3例。女12例,男19例。(1)枕部:Ⅲ期3例。(2)面部:口腔周圍皮膚Ⅱ期壓瘡2例;鼻翼、鼻梁、面部Ⅱ期壓瘡3例;耳廓Ⅱ期壓瘡5例。(3)上肢:肘上部位Ⅰ期壓瘡3例;Ⅱ期壓瘡2例;手指Ⅰ期壓瘡2例;手腕Ⅰ期壓瘡1例。(4)胸部Ⅰ期壓瘡2例。(5)腰、背:腰、背部Ⅱ期壓瘡3例;肛周皮膚Ⅱ期壓瘡3例。(6)雙足跟、外踝Ⅰ期壓瘡各2例。
2.1局部皮膚受壓口腔周圍皮膚、鼻翼、鼻梁、面部、耳廓10例壓瘡,可能是由于機械通氣的患者氣管插管固定器長時間壓迫周圍皮膚引起的,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時鼻罩或面罩引起鼻翼、鼻梁、面部受壓,護士未及時調整面罩位置;3例枕部壓瘡為使用冰帽所致;1例為顱骨牽引患者未翻身所致。5例上肢壓瘡是由于患者煩躁導致鷹嘴處長期與床面摩擦所致。2例是由于血氧飽和度指套夾過緊或患者手指腫脹造成手指壓瘡。1例是約束帶過緊未按時松解而引起腕部壓瘡。腰部、背側等部位壓瘡可能是因為心電監(jiān)護儀導聯(lián)線、鼻胃管壓在患者身下,導致極小范圍的皮膚承受了過大壓力而引起背部壓瘡。腹瀉患者因含有細菌、毒素等污染物的浸漬作用破壞了皮膚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致肛周皮膚破潰。胸部壓瘡是因為心電監(jiān)護患者電極片未及時更換,粘貼處出現(xiàn)紅斑;心電導線牽拉過緊,對局部皮膚壓迫導致壓瘡。足跟及外踝壓瘡是由于患者下肢水腫未給予減壓,一例雖給予足圈抬高但患者較煩躁不能保持有效的懸空狀態(tài)而造成的。
2.2護士預見性護理意識不足,??浦R欠缺我科室60%為工作三年內的輪轉護士,對壓瘡相關知識掌握不全,認知有欠缺,不能發(fā)現(xiàn)問題或發(fā)現(xiàn)問題不能及時匯報組長、護士長。當壓瘡被發(fā)現(xiàn)時已處于Ⅱ期,處理相對較難且恢復較慢。另外交接班制度執(zhí)行不到位,護士對非骶尾部壓瘡認識不足,護理記錄單對異常皮膚記錄不全面。1例顱骨牽引病人枕部壓瘡就是因為??浦R欠缺未翻身而造成的。
2.3人力資源不足2012年8月連續(xù)發(fā)生兩起枕部壓瘡,主要原因為人力資源不足,護患比1:1.5,排班改為12小時,護士體力不足、責任感欠缺導致翻身不到位。
2.4減壓設施使用不到位未使用先進的減壓設施,如啫哩頭墊、臀墊及其他減壓敷料。
2.5患者疾病影響以往的研究也證實循環(huán)不穩(wěn)定(特別是低血壓)、腎功能不全、鎮(zhèn)靜藥物應用等因素是導致壓瘡的危險因素[2]。去甲腎上腺素使用總計小時數(shù)、機械通氣總天數(shù)、血液凈化治療天數(shù)、排便失禁天數(shù)多的患者壓瘡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正常患者,提示我們重癥患者器官功能不全,持續(xù)時間越長發(fā)生壓瘡的可能性越大,在壓瘡護理中要高度重視“患者重癥狀態(tài)持續(xù)時間”這一因素,做好連續(xù)、持久的壓瘡防控過程管理,將壓瘡防控措施落實到每天、每班、每時[3]。
預見性護理是指護士針對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綜合分析判斷,運用醫(yī)學知識,找出現(xiàn)存和潛在的護理問題,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有效地防范護理風險。
3.1提高年輕護士的安全意識,更新理念
3.1.1制定入科須知,將ICU質量標準及安全預防措施如防外滲、防脫管、防壓瘡的措施列入其中,將ICU預見性護理、壓瘡預防及護理、壓瘡上報制度等作為輪轉護士入科三個月內的理論授課內容進行講授,并檢查筆記及提問。要求組長對組員中年輕護士工作進行督查,每天交接班由護士長和白天責任組長分兩組進行,主要跟蹤檢查交接班質量、護理記錄單書寫中壓瘡評分的正確性和及時性。對執(zhí)行力好的護士進行鼓勵,執(zhí)行力差的護士予以幫扶指導。
3.1.2每年派護士參加院內及院外組織的傷口、造口護理新進展學習班,制作PPT與科內同事分享壓瘡新理念,根據(jù)壓瘡危險因素評分采取不同的措施。
3.2調整人力資源,合理排班枕部壓瘡發(fā)生后及時與護理部聯(lián)系要求增加人員,護患比增至1:2.0,將工作時間改為8小時,保證護士的體力及加強護士教育后未再發(fā)生以上事件。
3.3對患者進行充分評估,找出患者發(fā)生壓瘡的危險因素尤其關注易發(fā)生非骶尾部位壓瘡的危險因素。對住院患者每日采用Bra-den量表評估,動態(tài)關注患者發(fā)生壓瘡的危險性,Braden評分分值≤14分的高危患者,匯報大科,遇??菩暂^強的患者如高位截癱、顱骨牽引需軸線翻身時,請??谱o士長會診并指導。Ⅱ期以上壓瘡請ET進行會診,疑難復雜的帶入Ⅲ期以上壓瘡組織醫(yī)院傷口造口組進行疑難病例討論,分析原因并采取切實可行的護理措施。
3.4確立高危人群,進行預見性減壓措施
3.4.1使用心電監(jiān)護儀時壓瘡的預防措施有研究顯示[4,5],若在短時間內局部重復受壓,使組織難以恢復,則可能加大壓瘡發(fā)生的危險性,提示皮膚組織緩解壓力應在4h以上。血氧飽和度監(jiān)測指套夾也應2h更換手指,當手指腫脹時應每30min至1h更換1次。
3.4.2無創(chuàng)通氣使用硅膠面膜通氣面罩前,使用康惠爾透明貼或潰瘍貼保護面部受壓局部皮膚,當敷料局部翹起時及時更換[6];使用頭帶固定面罩時注意松緊度,以不漏氣為宜。要求護士交接班時及每2小時將面罩調整位置并觀察局部皮膚情況。在采取該方法后,12例經(jīng)鼻罩面罩無創(chuàng)輔助通氣的患者均未再發(fā)生鼻面部壓瘡。
3.4.3使用冰毯潛在壓瘡的預防措施為每1~2h翻身一次,采取30°側臥更換體位法。翻身順序是:平臥位→右側傾30°臥位→平臥→左側傾30°臥位[7],如此循環(huán)。同時在骶尾部墊棉墊預防壓瘡。這種循環(huán)翻身方式的優(yōu)點是每種臥位均使患者有更多的休息時間,利于受壓組織的修復,也利于大面積皮膚循環(huán)接觸冰毯而達到降溫的作用,同時避免骶尾部和背部發(fā)生壓瘡。使用冰帽患者加襯墊,翻身時頭部也要到位,并檢查耳廓防止受壓。
3.4.4失禁病人首先評估發(fā)生的原因給予處理。肛周皮膚清洗后噴液體敷料予以造口粉均勻涂抹反復三次形成局部保護層,減少大小便對周圍組織刺激。
3.4.5足部及外踝予以枕頭或足圈抬高,有壓紅者局部噴液體敷料后泡沫貼保護。
3.5改進護理用具枕部壓瘡及耳廓發(fā)生后科室購買了啫哩頭墊及臀墊,材質由高分子凝膠構成,有良好的柔軟性和減震抗壓性能,同人體組織相似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最大限度避免褥瘡的形成。另外易清洗,消毒方便,可用酒精等無腐蝕性消毒液消毒。使用啫哩墊后,我科室2014年7月至12月收治的10例粉碎性骨盆骨折禁翻身患者及血液凈化治療患者均未發(fā)生壓瘡。
本組31例壓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護士的安全意識不足,對壓瘡的認知有欠缺,未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造成。在已發(fā)生的壓瘡中,95%是可以預防的,5%則屬于不可避免的[8]。預防是消除壓瘡發(fā)生的重要措施,要注意局部護理和患者全身情況相結合的綜合預防。根據(jù)Sue Bale意見,早期預防是關鍵,一旦發(fā)生皮膚損傷,要解決是極其困難的。我們只有做好人員培訓、增加人力、減壓設施的應用、實施新的制度指導原則,更新預防壓瘡新理念,做好壓力管理、潮濕管理、營養(yǎng)管理等,才能真正降低壓瘡發(fā)生率。經(jīng)積極采取以上措施,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收治患者未再發(fā)生上述非骶尾部位的壓瘡,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張穎.預見性護理在臨床工作中的應用[J].天津護理,2011,(2):122-123.
[2]王欣然,韓斌如,尉俊錚.Braden評分高度風險重癥患者的壓瘡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0,16(1):44-46.
[3]王欣然,韓斌如.外科重癥患者壓瘡發(fā)生高危因素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2):139-140.
[4]姜麗萍,蔡福滿,楊曄琴,等.不完全皮膚受壓對大鼠組織損傷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9):776-777.
[5]Sundin BM,Hussein MA,Glasoler CS,et al.The role of allopurinol and deleroxamine in preventing pressure ulcers in pigs[J].Plas Reconstr Surg,2000,(105):1408-1421.
[6]王心娣,丁琴.康惠爾透明貼在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所致面部壓瘡中的應用[J].吉林醫(yī)學,2010,3(2):249.
[7]朱文芳,胡克,范湘鴻,等.30°側臥更換體位法預防壓瘡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7,22(22):48-49.
[8]賈靈芝.實用ICU護理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楊荔晴)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CU
LIU Mei
(Taizhou People’s Hospital,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pressure sore in the comprehensive ICU and to provide effective preventive nursing measure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pressure sores in 31 cases of non-sacral part of the general ICU from June 2012 to January 2014,and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Results After the prediction,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the non-sacral pressure sores,the non-sacral pressure sores were not occurred in December 2014 to July 2014.Conclusion The risk factors of the patients with pressure ulcer in the nonsacral region were established,and the risk factors were evaluated.
ICU;non sacral pressure sores;nursing
R473
B
1671-0142(2015)06-0065-03
劉美(1980-),女,江蘇泰州人,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