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功文
(商丘師范學院文學院,河南商丘 476000)
明刊《淮南子》版本考
陳功文
(商丘師范學院文學院,河南商丘 476000)
明代《淮南子》出現(xiàn)了較多版本,主要有二十八卷、二十一卷與節(jié)選本之別。通過對經(jīng)眼的各版本進行考證,發(fā)現(xiàn)這些版本當屬三個版本系統(tǒng),即道藏本、劉績補注本與茅一桂本。明刊各本正文內(nèi)容基本相同,惟注文存在多寡、不同之分。明刊諸本展示了明代學者研究《淮南子》的演變軌跡,為研究與張揚其書的文化價值與魅力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學術平臺。
《淮南子》;明刊;版本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召集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重要的理論著作,其“牢籠天地,博極古今”[1]的思想體系和精深的內(nèi)涵,深受歷代學者好評,梁啟超曾盛贊此書“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2]。《淮南子》自成書之后產(chǎn)生了很多版本,該書現(xiàn)存最早的版本乃北宋小字本,清代劉履芬曾據(jù)此影抄一部,后收藏于上海商務印書館的涵芬樓。1920年商務印書館據(jù)此抄本重印,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宋刊本流傳于世的僅此一本,學術價值不言而喻。
除宋刊本以外,存世的眾刊本中當以明刊本為最先。明代,隨著活字印刷術的發(fā)展以及雕版印書越發(fā)普及與興盛,典籍出版事業(yè)也蓬勃發(fā)展起來,一批典籍借此紛紛面世,《淮南子》也不例外。明代研究《淮南子》人數(shù)眾多,形成了眾多不同的版本,有二十八卷本、二十一卷本及節(jié)選本之別。明代《淮南子》版本學術價值較高,清代及近、現(xiàn)代學者研究此書,往往都選明代的一種版本作底本,以他本作參本。目前學界對《淮南子》研究可謂是十分興盛,但針對此書的明刊版本作專門研究并不多見。本文分別從二十八卷本、二十一卷本及節(jié)選本三方面,擬對所見的明刊諸版本的狀況、特點及源流等等進行考論。
(一)道藏本
道藏本是《淮南子》現(xiàn)存明刊本中最早的版本。明代道藏的編纂始于明成祖永樂年間,由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奉旨重編。張宇初去世后,由其弟第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繼續(xù)主持編纂。至明英宗正統(tǒng)九年(1444)始行刊版,正統(tǒng)十年(1445)校定付印,史稱正統(tǒng)道藏。正統(tǒng)道藏收錄有《淮南子》,書名為《淮南鴻烈解》。正統(tǒng)道藏按千字文的順序編排函次,《淮南鴻烈解》分屬“動”、“神”、“?!比?,入《道藏》“太清部”,列863冊至867冊。此版本乃經(jīng)摺本,無版口。版式為每半摺5行,行17字,小字雙行同,半頁之間有空欄。書前有高誘的序,但無目錄,卷首題識為“太尉祭酒臣許慎記上”。
道藏本與以往版本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其將《淮南子》析為28卷??疾鞚h至宋代的史志,《淮南子》都為21卷,如《漢書·藝文志》:“《淮南內(nèi)》二十一篇。王安?!薄稘h書·淮南王傳》稱“作為《內(nèi)書》二十一篇。”以后的《隋書·經(jīng)籍志》題為《淮南子》二十一卷。《舊唐書·經(jīng)籍志》著錄,題為《淮南商詁》二十一卷?!短茣に囄闹尽?、《宋史·藝文志》皆著錄,亦稱《淮南子》二十一卷。張氏兄弟在編纂正統(tǒng)道藏時,將《原道》《俶真》《天文》《地形》《時則》《主術》《氾論》七篇分為上下,成28之數(shù)。關于21卷與28卷本之異同,現(xiàn)代學者吳則虞撰有《〈淮南子〉書錄》一文,論述頗詳。此處不再贅述。
由于道藏本《淮南子》出于道士之手,再加上編纂時間倉促,書中不免出現(xiàn)一些不必要的失誤,如文字脫漏:卷二(《原道訓》下)“是故至人之治也,……與民同出于公”正文后脫漏“約其所守,寡其所求”八字。再如文字訛誤:卷六(《天文訓》下)“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竅”,誤為“天地九重,人亦有九竅”。再如衍文:卷六(《天文訓》下)“正東萬八千里,則從中北亦萬八千里,則從中北亦萬八千里也”,衍“則從中北亦萬八千里”。再如訛舛:卷十(《時則訓》下)“是月也,日窮于次,月窮于紀,星周于天……”句,正文“次,月窮于紀,星周于”,訛舛為注文。
當然,道藏本的失誤是瑕不掩瑜的,歷史上有很多學者給予道藏本以充分的肯定,如王念孫曾說:“余未得見宋本,所見諸本中,惟《道藏》本為優(yōu)。”[3](P45)從道藏本的出現(xiàn)至王念孫的時代,《淮南子》出現(xiàn)了很多版本,王念孫還以道藏本為優(yōu),可見道藏本的價值是得到學界認可的。后代很多學者在校注、研究《淮南子》時,比較看重道藏本,王念孫認為“《道藏》本為優(yōu)”,他在校勘《淮南子》時,即以道藏本為主,而參以群書所引。[3](P45)其他的如現(xiàn)代學者張雙棣《淮南子校釋》、臺灣學者于大成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博士論文《淮南子校釋》等,均以道藏本為底本。
(二)劉績補注本(王溥刊本)
此本半頁9行,行17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四周雙邊。書前附高誘序,卷首第二行題識為“漢太尉祭酒臣許慎記上”,第三行題“后學劉績補注”,第四行題“后學王溥??薄笥小昂胫涡劣希?501)蘆泉劉績識”之后序,序稱:“暇中據(jù)它書補數(shù)千字,改正數(shù)百字,刪去數(shù)百字,其疑者仍存,難釋者草草書數(shù)語釋之?!贝恕半y釋者草草書數(shù)語釋之”,常為劉績補注之內(nèi)容。劉績本的注文較為齊全,其補注之內(nèi)容以“績按”的形式附于原注之后,前以空白圓圈間隔之。吳則虞先生對該版本曾給予較高的評價,其云劉績本“注文佳勝,不但藏本不能及,即北宋小字本亦所未逮?!瓌⑹涎a注亦頗淵雅,與明人蹈虛逞臆者不同?!盵4]王念孫未得見宋本,認為所見諸本中,“惟《道藏》本為優(yōu),明劉績本次之,其余各本,皆出二本之下?!盵3](P45)
然劉績補注本也并非精密之本,也存在著一定的失誤,如《齊俗訓》“筐不可以持屋”后余本均有注“筐,小簪也”,獨劉本無。當然,劉績本的失誤與其價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在宋本與道藏本難見的時代,為世人得見《淮南子》之面目,劉績本功不可沒。
另外,劉績補注本還有黃焯校刊本,二十八卷,半頁10行,行18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卷首題識:“許慎記上,江夏劉績補注,延平黃焯??薄G坝屑尉父?539)黃焯永州東山書院序,書末有劉績識語。此版本有一個顯著的版本錯誤,即《齊俗訓》“故求是者”下誤入《泰族訓》之“照下者人之俊也”至“伊尹”的307個字。據(jù)陳靜先生的考證,這個錯誤不是發(fā)生在黃焯本的裝訂上,而是發(fā)生在底本的誤置方面。[5]
(三)中立四子集本
又稱中都四子集本,收《道德經(jīng)》、《南華真經(jīng)》、《淮南子》與《管子》四書,凡六十四卷,明萬歷己卯七年(1579)刻成。該版本《淮南鴻烈解》半頁10行,行21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雙邊,單魚尾,書口題“中立四子集”,版心題書名及頁碼。卷首題識:“漢汝南許慎記上,涿郡高誘注釋,明臨川朱東光輯訂,寧陽張登云參補,休寧吳子玉繙校”。書前附郭子章《淮南子題辭》,稱《淮南子》“蓋沉博絕麗之書也。自有子部以來,未有若是書有理而且備者”。此本對高誘、許慎的舊注有所刪節(jié),也有極少數(shù)篇章有自己的補注,如卷十《繆稱訓》“老子學商容,見舌而知守柔矣”,許注為:“商容,神人也。商容吐舌示老子,老子知舌柔齒剛?!痹摪姹驹诖俗⒑笥醒a注“而齒先亡也”。該版本所補注的內(nèi)容,是其它版本所未見的。
另外,中立四子集本正文有挖補而改用小字者,如在卷七《精神訓》“肝主耳”后,挖補“脾主舌”三字,字為小字,易與注文相混。
再次,經(jīng)過對校發(fā)現(xiàn),中立四子集本與劉績補注本較為接近。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其一,兩本有相同的且是它本所無的注,如卷四《地形訓》“夸父、耽耳在其北方”,高誘有注:“以兩手攝耳,居海中?!眱杀敬俗⒕鳌耙詢墒謹z其肩之耳”。其二,兩本正文有相同的衍文,如在卷七《精神訓》“肝主耳”后,王溥本有正文“脾主舌”三字;中立四子集本挖補“脾主舌”三字,字為小字。由此可見,中立四子集本有可能是以劉績補注本為母本的。
(四)王鎣刊本
此本由閩人王鎣與壽州人范慶共同???,嘉靖九年(1530)版,無注。書前附《淮南子序略》,書末有王鎣刻淮南子后序。此本半頁9行,行17字,白口,四周單邊,無魚尾,版心上方記書名《淮南子》,卷首題識:“漢太尉祭酒臣許慎記上,明后學閩中王鎣、壽春范慶校正?!?/p>
王鎣在該書后序中曾敘及此本參校、刊刻情況:“因憶居楚時,少華先生嘗進諸館下,欲梓而未果。乃復搜諸篋中得河南板,然種種多魚豕脫漏參焉,旋復止。既而沔中童太史聞之乃寄善本以勗其存。……每攜之行,暇則參互考校,得其一二。然恐井蠡之窺測,未可以盡信也,因與其鄉(xiāng)進士范子慶共訂正焉,乃刻?!庇纱诵蚩芍蹑v本曾參校于“河南版”及童太史的善本。據(jù)倉石武四郎考證,此善本為劉績本[6](P334)。而進行版本考校后發(fā)現(xiàn),王鎣本確實具備劉績本一些特征,如卷七《精神訓》“肝主耳”后,劉績本正文獨有“脾主舌”三字,該本也具備。
(五)王元賓校梓本
此本約刻于明萬歷年間,書名題“淮南鴻烈解”。此書分六部分,訂為六冊,分別以禮、樂、射、御、書、數(shù)為序,1—6卷為第一冊,序為禮;7—12卷為第二冊,序為樂;13—16卷為第三冊,序為射;17—20卷為第四冊,序為御;21—24卷為第五冊,序為書;25—28卷為第六冊,序為數(shù)。每冊在書名“淮南鴻烈解”下右方小字標序。卷首題識為“太尉祭酒許慎記上,蕃王元賓校梓”。版式為半頁10行,行21字,注文小字單行、雙行不一,四周單邊,雙魚尾。上書口白口,印書名“淮南子”及序號;下書口黑口,印刻工姓氏。
王元賓本與道藏本較為接近,其正文與注基本同于道藏本,即使道藏本是錯誤的,也一并遵循,如卷二(《原道訓》下)“是故至人之治也,掩其聰明,滅其文章,依道廢智,與民同出于公”正文后同道藏本一樣,也脫漏“約其所守,寡其所求”八字;卷六(《天文訓》下)“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竅”,也誤為“天地九重,人亦有九竅”.
(一)茅一桂訂本
該本其實是茅一桂與溫博合訂之本,前依次附武林山人沈玄徵手書的高誘《淮南鴻烈解敘》、烏程馮年手書的茅一桂萬歷庚辰(1580)年夏四月《重?;茨哮櫫医庖?。此兩份手書字跡端正,每半頁7行,每行16字。在總目前還附有《淮南鴻烈總評》一文,匯錄了歷代名家評言,方便研究者參考。卷首題識為“漢河東高誘注,明西吳溫博、茅一桂訂”。該本刻工精細,學術價值較高,對后世也有較大的影響,清乾隆年間纂修《四庫全書》,即以此版本作底本。該版本正文半頁9行,行19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上書口題“淮南鴻烈解”,版心題卷名及頁碼,下書口題刻工姓名等,可知本書由長洲章莒、無錫侯祖、錫山侯國臣等寫樣,鄒邦彥、王志、余用、何鯨、劉罡、鄒邦顯、鄒子明等名工刊刻?,F(xiàn)日本京都大學藏有一套此刻本,12冊,書簽處題名“淮南鴻烈解”。各冊扉頁鐫有“陽明藏”紅方篆刻印章一枚。每冊正文第一頁(第一冊為敘)天頭處從右至左依次鐫有“陽明藏”、“京都大學圖書之印”紅方篆刻印章各一枚。此藏本惟卷一正文有紅筆標點,余皆不標。
當初茅一桂校訂《淮南子》時,曾“與允文(溫博)匯藏經(jīng)鈔本,參將校仇,攟摭經(jīng)傳,而稍稍為之損益已?!保┮还稹吨匦;茨哮櫫医庖罚┛梢?,此本曾據(jù)道藏本校訂。此版本有如下幾方面特點:其一,對高誘原注進行刪節(jié)。此表現(xiàn)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將高誘原注釋直接刪去,如卷一,在“夫道者,覆天載地”后直接刪去注釋“道無形而大也”。另一方面,是對高誘原注釋進行刪改,如卷一“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此處高誘原注為“舒,散也。幎,覆也。孟春與孟秋為合,仲春與仲秋為合,季春與季秋為合,孟夏與孟冬為合,仲夏與仲冬為合,季夏與季冬為合,故曰六合。言滿天地間也。一曰四方上下為六合。不盈一握,言微妙也?!贝吮粍h改為“舒,散也。幎,覆。六合,言滿天地間也。四方上下為六合。不盈一握,言微妙也。”
其二,補充了新注。如卷一“師曠之聰,合八風之調(diào),而不能聽十里之外”,高誘在“合八風之調(diào)”后原注為:“師曠,晉平公樂師子野也。八風,八卦之風聲也?!庇嘟詿o注。茅一桂本在此基礎上補充了新注:“東方谷風,東南方清明風,南方凱風,西南方?jīng)鲲L,西方閶闔風,西北風不周風,北方廣莫風,東北方融風,以八音之器宣播八方之風。一本以八風配八卦之風聲?!?/p>
其三,采用同音注字的方式進行注音,用小字緊接在被注字之下右方標出。如卷一“廓四方,柝八極”,將“柝”注音為“托”,小字右下方標出。
(二)茅坤批評本
茅坤批評本前附王宗沐《重刊淮南鴻烈批評序》及無名氏識語。王序?qū)γ┍镜膶W術價值有較高的評價,其云:“鹿門從子一桂故嗜書業(yè),已訂《淮南鴻烈解》行海內(nèi),而鹿門子猶病其略,載其批評。讀之,句若櫛,字若縷,不啻設左右廣而導之前茅也。安《鴻烈》其說固曲學者流,毋能為吾儒者重。而自有鹿門子之評,則馬、班氏外,未必非亞旅云?!贝诵蛩峒暗摹耙还稹?,即茅一桂,茅坤之侄,其刻《淮南鴻烈解》后,茅坤對此作不甚滿意,復又整理點評,曾采用朱墨套印的方法,重新刊刻,茅坤的眉評為朱字。此版本半頁9行,行20字,白口,四周單邊,無直格。后又在朱墨套印本的基礎之上加入高誘注解,改為墨印。此本半頁9行,行19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該版本卷首題識“漢河東高誘注,歸安鹿門茅坤批評”,書口題書名《淮南鴻烈解》,版心依次題卷名、卷數(shù)及頁碼?,F(xiàn)日本早稻田大學藏有一套日本寬文四年(1664)本,此版本前附高誘序、桐鄉(xiāng)陸時雍《淮南鴻烈解序》以及臨海王宗沐《重刊淮南鴻烈批評序》。此書乃鵜飼信之翻印本,每半頁10行,每行19字,白口,小字雙行同,四周雙邊,單魚尾。書口題“淮南鴻烈解”,版心依次題卷名、卷數(shù)及頁碼。二十一卷末尾題“寬文甲辰孟陬之月,洛下逋客石齋鵜子直訓點,書林額田勝兵衛(wèi)、同姓正三郎求板”。
茅坤批評本的底本來自茅一桂訂本,其原文與注釋基本上同茅一桂本。相對于茅一桂本,茅坤批評本除對版本有所修訂之外,還增加了眉評。茅坤眉評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內(nèi)容:其一,對某一篇的總體評價。如卷一,茅坤評曰:“淮南所著,其言不盡由一人。即此篇兼括道術、事情,最為龐雜,然梗概大都襲老、莊,道之款隙則性命,道之到手處則無為。其文爛焉如繡?!逼涠瑢δ承┚渥拥脑u價或解釋。如卷一評“無為為之,而合于道”,認為此“二語一篇關節(jié)”。其三,對一些語段的評價或解釋。如卷一在“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處,眉評為“以下極力形容水處,正是說至德”。其四,對文字的校訂。如卷二“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茅坤評曰:“山疑作珠?!?/p>
(三)張烒如集評本
此版本乃明崇禎年間所刻,題名《淮南鴻烈解》。書前依次附桐鄉(xiāng)陸時雍《淮南鴻烈解序》、姚江張存心《鴻烈解序》、漢高誘《淮南鴻烈解舊序》、臨海王宗沐《淮南鴻烈解批評原序》(此序即茅坤本所附王宗沐《重刊淮南鴻烈批評序》)、金陵顧起元《淮南鴻烈解輯略原敘》、張烒如《淮南鴻烈解凡例》及《淮南鴻烈解氏籍》、《目錄》等,末附武林張煒如的跋。正文半頁9行,行20字,白口,小字雙行同,四周單邊,單魚尾。上書口題“淮南鴻烈解”,版心處依次題卷數(shù)、篇名及頁碼。
張烒如集評本被認為是明代《淮南子》評本之集大成者[6](P339),以茅坤本為底本,但對注有所刪減。此書的集評,主要采自明代茅坤、袁宏道、張榜三家注評《淮南子》的文字,此在書前《凡例》中也有所交代:“鹿門巨眼,石公近禪,賓王崛起,智鏡現(xiàn)焉。嘈嘈眾響,無取煩言。質(zhì)諸三子,要歸于玄。故存三子評?!贝颂幩频穆归T,即茅坤;石公,即袁宏道;賓王,及張榜。張烒如存三家之評語,主要以眉評的形式隨文錄于書籍天頭處,小字印刷。此外,張烒如對《淮南子》原文也有所批注,并施以不同的符號以示區(qū)別。在各卷卷末,張氏還輯錄上述三家評語附后,并在評語后注上評者姓名。
(四)汪一鸞訂本
明萬歷十八年庚寅(1590)刊,黃德時刻板。書前附高誘序、汪一鸞《重刻淮南鴻烈解》及許國《刻淮南鴻烈解序》,三序文乃書法體,字體娟秀。此版本書名、卷首均題《淮南鴻烈解》,卷首題識依次為第一行“漢淮南王劉安著”,第二行“漢河東高誘注”,第三行“明新安汪一鸞訂”,三行并書。版式為半頁9行,行19字,小字雙行同,四周雙邊,無魚尾。版心白口,上方記篇名,中間記書名“淮南子”。全書顏體字,字跡端莊。
關于汪本的版本來源,許國《刻淮南鴻烈解序》稱:“姻氏汪生一鸞英年嗜古,耽玩枕中,爰取吳興、壽陽二本參復讎定,新付剞劂?!眳桥d、壽陽二本,即茅一桂本與王鎣本。由于王鎣本無注,從版本角度而言,汪本多依茅一桂本。因為兩本處理原注,常有一致的地方,如《本經(jīng)訓》“以相嘔咐醞釀,而成育群生”,原注為“咐讀符命之符。醞釀,猶和調(diào)也?!眱杀局⒕鶡o“咐讀符命之符”六字。再如《齊俗訓》“辟若伣之見風也”,原注為“伣,候風雨也。世所謂五兩者也?!薄坝辍保瑑杀咀⒕鳌罢摺?;兩本在“五兩”下均添加“凡候風以雞羽,重五兩,系五丈旗”十三字。
汪本面世后,出現(xiàn)許多翻刻本,張維城刊本即是其一,乃依汪一鸞本加以是正而成。張本刊于明萬歷二十二年甲午(1594),書前附高誘序及汪一鸞明萬歷十八壬辰(1590)年所作《校鴻烈內(nèi)書敘》《總目》后有牌記云:“吳郡張維城宗甫是正,甲午秋九月鏤版家塾。”又記云:“長洲許世魁刻?!笨梢姶税姹灸藦埦S城家刻本,由長洲許世魁刻成。版式同汪一鸞本。
(五)二十子本
二十子本源于明萬歷年間新安吳勉學刊《二十子全書》,全書由吳勉學編輯并???。該版本前附高誘序,半頁9行,行18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黑魚尾,版口上方記書名《淮南子》。卷首題識:“漢劉向校定,明新安吳勉學校正?!逼兄讳浾?,無注文。吳勉學刊二十子本面世后,其版片又輾轉至同縣書林黃之寀之手。黃之寀得版片后,將原版本卷首題識中的“明新安吳勉學校正”挖改成“明新安黃之寀校正”,重印出版。篇中內(nèi)容一切照舊。二十子本內(nèi)容有同于王鎣本及汪一鸞本者,當是參考此兩本校刊的。
(一)二十九子品匯釋評本
《二十九子品匯釋評》全稱《新鍥翰林三狀元會選二十九子品匯釋評》,由明代焦竑匯釋評點,卷首題識“從吾焦竑校正”(次行);“青陽翁正春閱釋”(三行);“藍嵎朱之蕃圈點”(四行)。此三人乃新欽翰林三狀元,故有書名。該版本書名題《淮南子》,收入全書第八卷,為節(jié)選本,依次節(jié)選了《原道訓》《精神訓》《齊物訓》《說林訓》四篇。作者節(jié)選此四篇用意很明確:“一子書大都取諸子所最當意、諸名公所契□者,或有裨于舉業(yè)者?!保ㄔ摃夸浤└剑┰摫究逃诿魅f歷44年(1616),半頁10行,每行24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雙魚尾,上書口題“二十九子品匯釋評”,版心題“八卷,淮南子”,下書口題頁碼。有眉批,多選焦竑、王守仁、茅坤、蘇濬、唐順之、顧天峻、王鰲、王世貞、翁正春、黃洪寓、袁宗道、朱之蕃、湯賓尹、陶望齡、王道坤、真德秀、呂祖謙、許應元、吳默等諸家評語。作者選諸家之評語用意也是很明確的:“一子書評釋、圈點,匯羅歷代諸史文集,刪其繁盭,掇其玄精,間以狹衷解騭之?!保ㄔ摃夸浤└剑┛计浒姹?,基本上同于茅坤本。當是在茅坤評本的基礎上,增刪各家評點而成。
(二)諸子匯函本
《諸子匯函》由明代天啟六年(1626)歸有光立達堂刊。此書由歸有光匯輯,文震孟參訂,收子書九十四種,凡二十六卷,半頁9行,每行18字,小字單行同,白口,四周單邊,單魚尾,眉欄鐫評,竹紙印。卷首題“昆山歸有光熙甫搜輯,長州文震孟文起參訂”。書前有文震孟撰于天啟乙丑(1625)冬日的《諸子匯函序》文。序稱歸有光“慨慕荊州之志,起八代之衰,自許一生得力,盡在諸子。其讀子故有心法,氣聽神視,意色俱忘……先生所玩味者,匯錄成函,奚囊簇錦,不亦快乎!此余夙愿,而賈人頷之。遍購先生所評閱諸子,托諸副墨?!?/p>
此本《淮南子》也為節(jié)選本,書口題“諸子匯函”,版心依次題卷數(shù)、書名《淮南子》及篇目、刻工。歸有光分別選了《原道訓》《覽冥訓》《精神訓》《本經(jīng)訓》《齊俗訓》《主述訓》《說林訓》《說山訓》八篇匯入《諸子匯函》一書,前四篇作為該書的第十五卷,后四篇作為該書的第十六卷。此八篇選文之次序,亦并非按照《淮南子》篇目之原序。歸有光選此八篇刻入《諸子匯函》,此目的是“摘其玄妙,便于舉業(yè)者”(卷首語)。選刻時,只保留了部分原注;采用同音注字的方式注音,與茅一桂本相較,在注字前多一“音”字,但注音之字減少了。此外,該版本以眉評的方式存多家評語,小字印刷;正文中有批點,并施以不同的符號以示區(qū)別。
《淮南子》明刊版本種類繁多,競相爭艷。通過對經(jīng)眼的各版本進行考證,發(fā)現(xiàn)這些版本當屬三個版本系統(tǒng),即道藏本、劉績補注本與茅一桂本。雖然明刊各版本在版本方面有諸多不同,但綜合考察,發(fā)現(xiàn)它們具有以下特點與價值。
首先,明刊諸本在內(nèi)容上大同小異。雖然存在卷數(shù)不同之別,但各本正文內(nèi)容基本相同,惟注文存在多寡、不同之分。
其次,明刊諸本展示了明代學者研究《淮南子》的演變軌跡。明代首先出現(xiàn)的是二十八卷道藏本,這是二十八卷本的首次面世,也是《淮南子》版本演變史上的創(chuàng)舉??上г摫敬嬖谳^多不足之處,故后人便陸續(xù)對其進行訂正、補充并付之剞劂,便產(chǎn)生了以道藏本為底本或以道藏本為源的諸多版本。當然,由于《淮南子》傳統(tǒng)的版本均為二十一卷,因此恢復其廬山真面目成為一部分學者的心愿。在對《淮南子》進行??瘯r,二十一卷本的出現(xiàn)也就水到渠成了。二十一卷本較早面世者當屬茅一桂本,所以后世又不斷地出現(xiàn)了以此本為底本的諸多版本。又由于《淮南子》一書內(nèi)容龐雜、精深,不斷有學者對其加以評點,故而出現(xiàn)了一批評點本?!痘茨献印钒姹镜亩鄻踊皬V泛流布,為研究與張揚其書的文化價值與魅力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學術平臺。
[1]劉知幾撰.趙呂甫校注.史通新校注[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613.
[2]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292.
[3]王念孫.讀書雜志(第15冊)[M].中國書店,1985.
[4]吳則虞.《淮南子》書錄[A]//文史(第2輯)[M].北京:中華書局,1963(04):294.
[5]陳靜.自由與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87.
[6]〔日〕倉石武四郎.淮南子考[A]//江俠安編譯.先秦經(jīng)籍考(下冊)[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責任編校:張廣宇)
Research on the Ming Dynasty Versions of Huai Nan Zi
CHEN Gong-wen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ShangQiu,Henan 476000)
There had been different versions of Huai Nan Zi in the Ming Dynasty,including twenty-eight-volume version, twenty-one-volume version and the extracted version.Researching the three of them,the author has found that they belong to three edition systems,namely the Taoist editions,Liu Ji additional note edition and Mao Yi Gui edition.The content of the Ming Dynasty's Versions are basically identical,only bear the difference of amounts and diversity of notes.The Ming Dynasty's Versions have shown that the scholars had studied the evolution trajectory and have provided rich various academic platform to our culture studying and making its book known to public.
Huai Nan Zi;Ming Dynasty's Versions;versions
G 256.22
A
1672-738X(2015)01-0098-06
2014-01-06
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zhì)量工程教學研究項目“文化浸潤,人格養(yǎng)成,能力為本,素質(zhì)為魂——高職自主招生背景下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研究”(2013jyxm337)。
陳功文(1971—),男,安徽六安人,文學博士,中文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文學與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