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學軍
(江西省圖書館,江西 南昌 330046)
陸九淵(1139-1193),江西撫州金溪縣陸坊鎮(zhèn)青田村人,字子靜,號象山,書齋名“存”,世人稱存齋先生、象山先生、陸象山。宋乾道八年(1172)進士,授靖安縣主簿,官至荊門知軍,有政聲。晚于貴溪象山講學,創(chuàng)心學,從學者眾。卒謚文安?!端问贰酚袀鳌1疚臄M對其著述及流傳加以系統考索,以期有助于陸九淵的研究。
民國《江西通志稿》[1]著錄。 朱彝尊《經義考》[2]卷一八七:“存。右陸氏講義凡二十二條。”是編收入《象山集》卷二三,為淳熙九年所講。未詳《經義考》所錄是否為別行之本。
是書為朱熹、陸九韶、陸九淵往復論難之書,未詳何人所輯,據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附志》[3]卷下補錄。
江西省圖書館藏清新昌映藜書局刊《四書義》二卷,卷一為《朱晦庵先生四書義》,卷二即此編。書當自《象山集》別出。
今存《可儀堂一百二十名家制義》本。據《中國古籍總目》[4]補錄。 是書亦自《象山集》別出。
明楊廉編,并序。清道光六年《金溪縣志》[5]、同治《金溪縣志》[6]著錄。楊廉字方震,豐城人,明成化丁未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尙書,謚文恪,事跡具《明史》本傳。 清光緒《撫州府志》[7]亦著錄,并引吳澄《序》。但吳澄所序之《象山語錄》并非楊廉所編。清道光六年《金溪縣志》:“此編之首,乃其高第弟子傅季魯、嚴松年之所錄者?!备导爵敿匆厝烁底釉?,嚴松年即嚴松。江西省圖書館藏傅子云編錄《象山語錄》一卷,舊志未錄卷數,新《金溪縣志》(2007)本傳作四卷。《中國古籍善本書目》[8]錄四卷本,傅子云與嚴松等輯。其中一卷為傅子云所輯。
明耿定向輯。今存《陸王二先生要語類鈔》本,據《中國叢書綜錄》[9]《中國古籍總目》補錄。 耿定向,字在倫,湖北麻城人,明嘉靖進士,官至戶部尚書,總督倉場,謚恭簡,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編為明蕭文明輯?!段鹘尽罚?0]著錄。蕭文明,明嘉靖七年舉人,授五河知縣,官至知州。
今存元刻本、明刻二卷本、明正德十六年李茂元刻本和四庫全書本。清光緒《江西通志》[11]、民國《江西通志稿》、《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清康熙、乾隆《金溪縣志》未錄卷數。是編原為單行本,明正德十六年(1521)李茂元刻本始附于《象山先生文集》后。卷一為傅子云編錄,卷二為門生嚴松所錄,卷三為門人李伯敏所錄,卷四為門人黃叔豐所錄《荊州日錄》。傅子云、黃叔豐,俱金溪人。嚴松,字松年,臨川人,初從陸九韶學,繼從陸九淵學。李伯敏,字敏求,里貫、事履不詳。清同治《金溪縣志》錄“象山先生語錄”,稱吳澄《序》云:“旴江舊有先生《語錄》一卷”。 吳澄《序》(《吳文正集》[12]卷十七):“旴江舊有先生《語錄》一編,所錄不無深淺之異。此編之首乃其髙第弟子傅季魯、嚴松年之所錄者。澄肅讀之,先生之道如青天白日,先生之語如震雷驚霆,雖百數十年之后有如親見聞也。楊敬仲門人陳塤嘗鋟版貴溪象山書院,至治癸亥金溪學者洪琳重刻于青田書院,樂順攜至京師,請識其成。”《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13]錄明刻《象山先生語錄》二卷,謂 “是書于象山為學大體蓋可見矣”。又引卷首陳塤《序》:“孟子歿千五百馀年,宋有象山文安陸先生挺然而興,卓然而立,昭然而知,毅然而行,指本心之清明,斯道之簡易,以啟群心,詔后學。其教不務繁而本末備,其辭不務多而論要明,洗章句之塵,破意見之窟,使聞者渙如躍如,知心之即道,而不疑其所行。茲非晦冥之日月、崖險之津途、丘阜之嵩華歟?塤生晚,不逮事先生,而登慈湖之門,固嘗服膺遺文矣。蒙恩司治道,由書院瞻謁祠像,如獲執(zhí)經。升堂見同門所錄訓語,編未入梓。咸以為請,再拜三復,乃授工鋟勒焉?;蛑^塤曰:‘近世儒生闡說,其徒競出紀錄。后來者搜拾摹傳,雖汗牛充棟,且未厭止也。子之所得不甚解約乎?’塤語之曰:‘先生之道如青天白日,何庸語?先生之語如震雷驚霆,何庸錄?錄而刊,猶以為贅也。而今而后,有誦斯錄能于數千言之中見一言焉,又于其中見無言焉,則先生之道明矣。敢拱以俟來者?!标悏_,字和仲,浙江鄞人,從楊簡學,宋嘉定進士,歷太常博士、嘉興通判、樞密院編修、衢州知府、國子司業(yè),居朝著直聲,事跡具《宋史》本傳。疑陳塤所刻即李子愿所輯二卷本,至明代尚存,而吳澄《序》本或即四卷本?!端膸烊珪蜂浉健断笊郊贰S?,《中國古籍總目》稱是書為陸持之等輯。
明王宗沐輯,今存明嘉靖三十二年王宗沐刻本,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抱經堂藏書志》[14]補錄。王宗沐,字新甫,號敬所,浙江臨海人,明嘉靖進士,嘗任江西按察使,官至刑部左侍郎,《明史》有傳。
明聶良杞輯,今存明萬歷二十五年刻本,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補錄。聶良杞,字子實,號念初。從南城羅汝芳學。明隆慶二年進士,授輝縣知縣,擢禮科給事中,出為云南提學副使,遷廣西布政使司參議。有治聲。
宋陸九淵撰。今存明萬歷二十六年刻本,據《中國古籍總目》補錄。
宋陸九淵撰。今存明萬歷二十六年書林徐可久刻本。據《中國古籍總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補錄。
清方宗誠輯,今存《半畝園叢書》本,據《中國古籍總目》《中國叢書綜錄》補錄。方宗誠,字存之,號柏堂,安徽桐城人,嘗以薦官棗強知縣,桐城學派后期代表人物。
有民國六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本、民國上海廣益書局石印本,今存。
今存明崇禎十七年周氏家刻清順治十八年金溪知縣李丕則補刻本。陸子即陸九淵。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是書為邑人周懋文輯。清乾隆《金溪縣志》[15]作 “重光陸子詩集”, 誤謂周懋文“著”。是書當是《象山集》節(jié)本。
是書屢經翻刻,版本甚多,宋元刻本如宋開禧元年刻《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六卷本、宋嘉定五年江西提舉倉司袁燮刻三十二卷本、元刻《象山先生集》二十八卷《外集》五卷本等,均未見存。
存世單行本有:明成化陸和、陳復等刻《象山先生文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本、明正德十六年李茂元刻《象山先生文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語錄》四卷《附錄》二卷本、明正德十六年安正書堂刻《象山先生文集》二十八卷《外集》五卷本、明嘉靖刻《陸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本、明嘉靖四十年刻《陸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附錄《少湖徐先生學則辯》一卷本、清康熙六十年金溪青田書院刻《陸象山先生文集》三十六卷本、清同治十年大儒家廟刻光緒七年陸邦瑞增刻《陸象山先生文集》三十六卷〈附錄〉二卷本、1980年中華書局 《陸九淵集》三十二卷本等。
常見叢書本有《四部備要》本(《陸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四部叢刊》本(《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四庫全書》本(《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附《語錄》四卷)等。
除了上述單行本、叢書本外,還有清光緒九年成都刻涵泳篇一卷本、民國六年蘇州振新書社鉛印陸學精華二卷本、兩宋名賢小集《象山先生集》一卷本等諸多選本。
是書歷代簿籍均有著錄,所錄卷數亦頗參差。清康熙《金溪縣志》[16]、乾隆《金溪縣志》作“象山內集二十卷外集四卷”,道光六年《金溪縣志》、同治《金溪縣志》作“象山集三十二卷”,光緒《撫州府志》作“陸象山先生文集三十二卷”。
《天祿琳瑯書目》[17]卷六錄“《象山先生集》”:“《正集》二十八卷《外集》五卷,共三十三卷。前宋楊簡、袁燮、吳杰三序。馬端臨《文獻通考》[18]載《象山文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并錄袁燮序文。今觀此書《外集》系五卷,其第五卷乃錄孔煒、丁端祖所撰《謚議》二篇。然則九淵《外集》仍止四卷也?!薄短斓摿宅槙亢缶帯罚?9]卷十九又錄“《象山先生全集》 三十六卷”,《善本書室藏書志》[20]、《繡谷亭薰習錄》[21]同。
《四庫全書總目》[22]卷一六〇錄附《語錄》四卷本:“據《九淵年譜》,《集》為其子持之所編,其門人袁燮刊于江西提舉倉司者,凡三十二卷。《宋史藝文志》[23]《文獻通考》并作《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總而計之,與燮所刊本卷數相符。獨《年譜》稱持之所編《外集》為六卷,殆傳寫訛‘四’為‘六’歟。此本前有燮《序》,又有楊簡《序》。燮《序》作于嘉定五年。簡《序》作于開禧元年,在燮《序》前七年,而列于燮后。蓋刊板之時,以新序弁首,故翻刻者仍之。又有嘉定庚辰吳杰《跋》,稱是集為建安陳氏所刊。而《年譜》未載此本,豈持之偶未見歟?前十七卷為書,十八卷為表奏,十九卷為記,二十卷為序贈,二十一卷至二十四卷為雜著,二十五卷為詩,二十六卷為祭文,二十七卷、二十八卷為墓志、墓碣、墓表?!锻饧匪木恚猿淘囍?。末為謚議、行狀,則吳杰所續(xù)入也。其《語錄》四卷,本于《集》外別行。正德辛巳,撫州守李茂元重刻是集,乃并附集末,以成陸氏全書。其說與《集》中論學諸書互相發(fā)明,合而觀之,益足勘證。今亦仍附于末,不別著錄焉?!薄惰F琴銅劍樓藏書目錄》[24]卷二一錄元刻《象山先生文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則謂“十世孫用和刊,后附孔煒《謚議》、丁端祖《覆議》、楊簡《行狀》?!w出自嘉定間吳杰所輯舊本也。有袁燮、楊簡序,吳杰《跋》。楊《序》稱外集六卷。疑佚二卷,或即明本語錄歟”,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互岐。
《郋園讀書志》[25]卷八錄嘉靖四十年刻三十六卷本,稱是書正德辛巳撫州守李茂元重刻后“皆通連為三十六卷”。三十六卷本,卷一至二十八為詩文,卷二十九至三十一為程文,卷三十二為拾遺,卷三十三為文安謚議、行狀等,卷三十四至三十五為語錄,卷三十六為年譜。
《抱經堂藏書志》卷五十六錄明嘉靖刊本為《象山先生文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語錄》四卷,疑即《郋園讀書志》卷八、《藝風樓藏書記》[26]卷六所錄明嘉靖四十年刻本?!哆m園藏書志》[27]卷十二錄有“象山全集三十六卷,明活字本”,今未見存。清康熙本之第三十六卷為李紱點次 《年譜一卷》,附《陸梭山公家制》一卷;清光緒增刻本,增新建喻魯臺撰《陸象山先生文集??甭浴芬痪怼?/p>
今存明萬歷四十三年金陵周希旦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28]據此本影印。此本即《四庫全書總目》所錄《別本象山文集》六卷,清光緒《江西通志》作“象山集別本”,民國《江西通志稿》作“別本象山集”?!端膸烊珪偰俊肪硪黄咚模骸芭f本題九淵門人傅子云編。首卷為《年譜》,次卷為講學語錄,后四卷為詩文,末附以謚議、行狀。前有萬歷乙卯金溪傅文兆重刻《序》,稱‘《文集》已經七刻,殊無善本。友人周希旦得《全集》而刻之金陵,《集》中不敢刊削一字’。又稱‘吾家子云與先生同里’云云??季艤Y子持之所作《年譜》云:‘開禧元年乙丑,持之編遺文為二十八卷,外集八卷,楊簡序之。三年丁卯,撫州守括蒼高商老刊于撫州?!菫槌醣尽S衷啤味ㄎ迥耆缮臧嗽?,張衎編遺文成,傅子云序之?!囱钥迮c否,是為第二本。是年九月,江西提舉袁燮刊其《文集》三十二卷于倉司,稱為‘持之所裒益’。是為第三本。紹熙四年辛卯,燮之子甫文重刊之,是為第四本?!段墨I通考》作《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與三十二卷數合,并載燮《序》于后?!端问匪囄闹尽芬嗤?。無所謂六卷之本,亦無所謂傅子云編之事。其文僅全集五分之一,則‘不敢刊削一字’之說尤為誕妄。蓋后人選刻之本。文兆以宗族之故,借張衎本有子云作序一事,遂題其名,實非當日之舊。其《年譜》亦多所竄亂,如載形家占其先墓之言,有‘糊糊涂涂生一個大孔夫子’之語。顯為不學者妄加也?!?/p>
《四庫全書》本《象山集·提要》以“紹熙四年辛卯”為“紹興四年辛卯”。 《四庫全書總目辨誤》[29]訂其誤:“紹熙在開禧、嘉定之前,紹熙時刻書,怎得曰‘重刊’?且紹熙無辛卯,計袁甫之時代,辛卯當紹定四年??芍犊偰俊飞衔摹B熙’乃‘紹定’之誤。文淵閣《庫》本《總目》此條作‘紹興’,更誤。 ”《提要》又謂“開禧元年”刻本之《外集》為“八卷”,亦誤。開禧元年楊簡《序》作六卷。是書卷二為教學講義及語錄,語錄俱為九淵門人編錄,其中語錄一為傅子云編錄,語錄二為楊松編錄,語錄三為周清叟編錄,語錄四為李伯敏編錄,語錄五為包揚編錄,語錄六為詹阜民編錄,語錄七為黃裳編錄。
又,《宋元學案補遺》卷八、民國 《江西通志稿》、光緒《撫州府志》本傳及道光六年《金溪縣志》、同治《金溪縣志》,稱九淵與從子煥之同歲生,新《縣志》(2007)本傳同,并記煥之生卒年為1139-1202??紬詈啚榫艤Y撰《行狀》(《慈湖遺書》卷五)稱九淵紹熙三年(1192)冬十二月癸丑日卒,生于紹興九年(1139)二月乙亥,享年五十有四。陸游為陸煥之撰《墓志銘》(《渭南文集》卷三十八)記煥之“嘉泰三年十月戊子卒,年六十有四”(1140-1203)。志書記二人同歲生,當源于陸游于《墓志銘》中所稱“與季父象山先生九淵生同年,學同時”之語,蓋二人年歲相近。
[1]吳宗慈.民國江西通志稿[M].南昌:江西省博物館,1985.
[2]朱彝尊.經義考[M]//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晁公武,孫猛.郡齋讀書志校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中國古籍總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總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012.
[5]胡釗,松安.[道光]金溪縣志[M].刻本.1826(清道光六年).
[6]程芳修,鄭浴修.[同治]金溪縣志[M].刻本.1870(清同治九年).
[7]許應鑅,朱澄瀾,謝煌.[光緒]撫州府志[M].刻本.1876(清光緒二年).
[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998.
[9]上海圖書館.中國叢書綜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0]白潢,查慎行.西江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1989.
[11]曾國藩,劉坤一,劉繹,趙之謙.光緒江西通志[M]//續(xù)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吳澄.吳文正集[M]//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濟南:齊魯書社,1996.
[14]沈德壽.抱經堂藏書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5]楊文灝,杭世馨.[乾隆]金溪縣志[M].刻本.1751(清乾隆十六年).
[16]王有年,謝元鍾.[康熙]金溪縣志[M].刻本.1682(清康熙二十一年).
[17]于敏中.天祿琳瑯書目[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8]馬端臨.文獻通考[M]//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9]彭元瑞.天祿琳瑯書目后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5.
[20]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1]吳焯.繡谷亭薰習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5.
[22]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3]脫脫.宋史藝文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4]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5]葉德輝.郋園讀書志[M].臺北:明文書局,1990.
[26]繆荃孫.藝風樓藏書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7]張鈞衡,繆荃孫.適園藏書志[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28]四庫存目叢書編委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M].濟南:齊魯書社,1997.
[29]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