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略論魏晉南北朝時期陜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活動

      2015-02-13 04:09:46李娜劉蓉
      關(guān)鍵詞:漁陽后漢書鮮卑

      李娜,劉蓉

      (延安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陜西延安716000)

      略論魏晉南北朝時期陜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活動

      李娜,劉蓉

      (延安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陜西延安716000)

      繼春秋之后,魏晉南北朝成為中國歷史上又一大分裂時期和民族大融合時期。這一時期,先后有多個民族在陜北地區(qū)建立政權(quán),除漢族外,還包括匈奴、鮮卑、氐、羯、羌等多個少數(shù)民族。這一時期的陜北“胡漢雜處、戰(zhàn)爭頻繁、王朝更迭、百姓遷徙”,成為民族融合的典型。探討這一時期少數(shù)民族在陜北地區(qū)的活動,是深入研究該時期的民族融合問題的另一個區(qū)域性研究突破口。

      魏晉南北朝;陜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

      陜北,既是華夏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也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陜北地區(qū)生活過的民族除漢族外,還有匈奴、鮮卑、氐、羯、羌、柔然、盧水胡等著名的少數(shù)民族。

      一、匈奴

      匈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qiáng)大到不得不提的民族?!逗鬂h書·南匈奴列傳》[1]記載:

      東漢光武帝建武初年,“彭寵反畔于漁陽,單于與共連兵,因復(fù)權(quán)立盧芳,使入居五原?!焙笮倥峙c盧芳于建武年間數(shù)次進(jìn)攻東漢北境,十三年“寇河?xùn)|……漸徙幽、并邊人于常山關(guān)、居庸關(guān)以東”;二十年,因盧芳?xì)w降東漢,匈奴“入寇尤深……遂至上黨、扶風(fēng)、天水”;二十一年“復(fù)寇上谷、中山”,北方邊境難安。二十四年春,匈奴因單于傳位問題發(fā)生內(nèi)部矛盾,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呼韓邪單于“款五原塞”,(五原: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河套北)后又“徙居西河美稷”(今內(nèi)蒙古準(zhǔn)格爾旗后漢書納林地區(qū))南單于既居西河,又分置諸部東至代郡、西到朔方的緣邊八郡?!澳蠁斡诩染游骱?,亦列置諸部王,助為捍戍。使韓氏骨都侯屯北地,右賢王屯朔方,當(dāng)于骨都侯屯五原,呼衍骨都侯屯云中,郎氏骨都侯屯定襄,左南將軍屯雁門,栗籍骨都侯屯代郡,皆領(lǐng)部眾為郡縣偵羅耳目?!贝撕髷?shù)年間,東漢政府與南、北匈奴多次活動,而且大都集中在北方緣邊一線。

      永平五年冬,“北匈奴六七千騎入于五原塞,遂寇云中至原陽(縣名,屬云中郡),南單于擊卻之,西河長史馬襄赴救,虜乃引去”。

      永平六年,北匈奴請求與東漢政府和親。八年,“南部須卜骨都侯等知漢與北虜交使,懷嫌怨欲叛”,東漢政府為了防止“二虜交通”,于是“始置度遼營”,命人“屯五原曼柏”和“美稷”?!捌淠昵?,北虜果遣二千騎候望朔方,作馬革船,欲度迎南部叛者,以漢有備,乃引去”。

      永平十七年,“北匈奴入云中,遂至漁陽,太守廉范擊卻之。召遣使者髙弘發(fā)三郡兵追之,無所得”。

      元和元年,北單于命人“驅(qū)牛馬萬余頭來與漢賈客交易與武威太守”,“南單于聞,乃遣輕騎出上郡,遮略生口,鈔略牛馬,驅(qū)還入塞”。

      章和元年,“鮮卑入北地?fù)舯毙倥?,“屈蘭、儲卑、胡都須等五十八部,口二十萬,勝兵八千人,詣云中、朔方、五原、北地降”。

      東漢晚期,南匈奴多次叛亂。《后漢書·南匈奴列傳》載:永和五年,南匈奴發(fā)生內(nèi)亂,“左部句龍王吾斯、車紐等背叛,率三千余騎寇西河……掠并、涼、幽、冀四州”。東漢政府“乃徙西河治離石(原治平定,今內(nèi)蒙古東勝境內(nèi);現(xiàn)移治離石,在今山西離石市境內(nèi)),上郡治夏陽(原治膚施,今陜西榆林市境內(nèi);現(xiàn)移治夏陽,今陜西韓城市南),朔方治五原(原治臨戎,今內(nèi)蒙古杭錦后旗境;現(xiàn)移治五原,在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西)”。

      綜上可知,此時的西河、上郡、朔方、美稷、漁陽等地是漢、南匈奴、北匈奴余部的雜處地,隨著政治中心的轉(zhuǎn)移,分布在西河、上郡、朔方等郡的匈奴人繼續(xù)南下,從陜北、晉北地區(qū)深入到晉中、關(guān)中地區(qū),足跡橫跨陜北。

      二、鮮卑

      鮮卑屬東胡分支民族,因依傍鮮卑山為號。漢初,東胡被冒頓單于所破,東胡漸衰。光武初年,強(qiáng)盛的匈奴率鮮卑和烏桓“寇抄北邊”“入遼東”“無有寧歲”。和帝永元時期,東漢政府擊破匈奴,北單于逃走,鮮卑因此轉(zhuǎn)徙據(jù)其地并歸附漢朝。此時“匈奴余種留者尚有十余萬落,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漸盛,并不斷南遷西南遷,攻擊北方緣邊諸郡。以下羅列《后漢書·烏桓鮮卑列傳》、《后漢書·靈帝紀(jì)》中有關(guān)陜北及周邊地區(qū)戰(zhàn)事的逐年記載。

      《后漢書·烏桓鮮卑列傳》載:

      和帝永元十三年,“遼東鮮卑寇右北平,因入漁陽,漁陽太守?fù)羝浦薄?/p>

      延平元年,“鮮卑復(fù)寇漁陽,太守張顯率數(shù)百人出塞追之”。

      元初五年冬,“鮮卑入上谷,攻居庸關(guān)”。

      建光元年秋,鮮卑寇居庸關(guān),圍烏桓校尉徐常于馬城,“度遼將軍耿夔與幽州刺史龐參發(fā)廣陽、漁陽”。

      延光元年冬,鮮卑“復(fù)寇雁門、定襄,遂攻太原,殺掠百姓”。

      延光二年冬,“攻南匈奴于曼柏(縣名,屬五原郡)”。

      順帝永建三、四年,“鮮卑頻寇漁陽、朔方”。

      永壽二年秋,“檀石槐遂將三四千騎寇云中”。

      延熹元年,“鮮卑寇北邊”。

      延熹二年,“復(fù)入雁門,復(fù)入雁門”。

      延熹九年夏,“遂分騎數(shù)萬人入緣邊九郡,并殺掠吏人”。

      靈帝立,“幽、并、涼三州緣邊諸郡無歲不被鮮卑寇抄,殺略不可勝數(shù)”。

      《后漢書·靈帝紀(jì)》載:

      建寧元年十二月,“鮮卑濊貊寇幽、并二州”。

      建寧二年十一月,“鮮卑寇并州”。

      建寧四年冬,“鮮卑寇并州”。

      熹平元年十二月,“鮮卑寇并州”。

      熹平二年十二月,“鮮卑寇幽、并州?!?/p>

      熹平三年十二月,“鮮卑入北地,北地太守夏育追擊破之。鮮卑又寇并州”。

      熹平四年五月,“鮮卑寇幽州”。

      熹平五年,“是歲,鮮卑寇幽州”。

      熹平六年四月,“鮮卑寇三邊”。

      光和元年,“是歲,鮮卑寇酒泉?!?/p>

      光和二年十二月,“鮮卑寇幽、并二州”。

      光和三年冬閏月,“鮮卑寇幽、并二州”。

      光和四年十月,“鮮卑寇幽、并二州”。

      中平二年十一月,“鮮卑寇幽、并二州”。

      中平三年十二月,“鮮卑寇幽、并二州”。

      中平四年六月,“漁陽人張純與同郡張舉舉兵反叛”。同樣的記載也出現(xiàn)在《后漢書·匈奴列傳》中,“中平四年,前中山太守張純反叛,遂率鮮卑寇邊郡”。

      從上述列舉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鮮卑對東漢緣邊八郡的攻擊基本保持在這樣一個范圍:西至酒泉,東至遼西,以今天晉北和陜北為腹地,主要目標(biāo)是幽、并二州,與鮮卑當(dāng)時的人口分布十分吻合。

      三、烏桓

      早在漢武帝時期,烏桓在陜北及周邊地區(qū)已有分布,并接受漢的管轄。《后漢書·烏桓鮮卑列傳》就有這樣的記載:“及武帝遣驃騎將軍霍去病擊破匈奴左地,因徙烏桓于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為漢偵查匈奴動靜。其大人歲一朝見,于是始置設(shè)烏桓校尉,秩二千石,擁節(jié)監(jiān)領(lǐng)之,使不得與匈奴交通”。

      漢昭帝時,烏桓漸強(qiáng),但依舊依附于漢政府。等到光武帝時,烏桓與鮮卑聯(lián)合,開始反抗?jié)h政府。建武二十二年,烏桓趁匈奴內(nèi)亂攻打匈奴,漢政府“以幣帛賄烏桓”,二十五年,遼西烏桓人郝旦率部眾近千人朝貢于漢,一直到“明、章、和三世,皆保塞無事”。烏桓在陜北及周邊的活動主要發(fā)生在東漢安帝以后。

      安帝永初三年,“漁陽烏桓與右北平胡千余寇代郡、上谷。秋,雁門烏桓率眾王五合,與鮮卑大人丘倫等,及南匈奴骨都侯,合七千騎寇五原,與太守戰(zhàn)于九原高渠谷,漢兵大敗,殺郡長吏”。

      順帝陽嘉四年冬,“烏桓寇云中……遂圍曄于蘭池城,于是發(fā)積射士二千人,度遼營千人,配上郡屯,以討烏桓,烏桓乃退”。

      桓帝永壽中,“朔方烏桓與休著屠各并叛,中郎將張奐擊平之?!?/p>

      延熹九年夏,“烏桓復(fù)與鮮卑及南匈奴寇緣邊九郡,俱反,張奐討之,皆出塞去”。

      從這些戰(zhàn)事反映了此時烏桓在陜北及周邊一帶的頻繁活動,到靈帝時,烏桓甚至開始稱王,直到曹操大破烏桓,才將其眾部“悉徙居中國”,逐漸融于其他民族。

      四、羌

      羌族是我國從殷商時期至現(xiàn)代活動的西部古老民族,有東、西羌之別,陳琳國在綜合分析胡三省[2]、黃烈[3]、馬長壽[4]觀點的基礎(chǔ)之上,認(rèn)為東、西羌均屬羌系,東漢時分布在朔方、上郡、北地、云中、五原、西河地區(qū)的羌人為東羌,分布在隴西、漢陽西及金城地區(qū)的羌人為西羌。盡管部分西羌后來深入關(guān)中,仍為西羌。所以,魏晉時期生活在陜北的羌人大部分應(yīng)是東羌。

      《后漢書·西羌傳》在永和六年前已有有關(guān)陜北東羌記載:

      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先零種落滇零自稱天子,“招集武都、參狼、上郡、西河諸雜種,眾遂大盛,東犯趙、魏,南入益州,殺漢中太守董炳,遂寇鈔三輔,斷隴道。”由此可見,在滇零稱天子之前上郡、西河已有羌人,但是他們以種落狀態(tài)散居各地,未形成有實力的羌豪。當(dāng)他們擁滇零為王,以先零種落為代表的東羌就正式形成了。

      永寧元年春“上郡沈氐種羌五千余人復(fù)寇張掖。”

      延光元年“虔人種羌與上郡胡反,攻榖羅城,度遼將軍耿夔將諸郡兵及烏桓騎赴擊破之?!?/p>

      桓帝延熹四年:“零吾與先零及上郡沈氐、牢姐諸種并力寇并、涼及三輔?!蔽迥辏骸吧蜇抵T種復(fù)寇張掖、酒泉?!?/p>

      魏晉南北朝時期,陜北地區(qū)還應(yīng)該有大量的羌人,或者說是羌人的重要活動范圍,三國時期名將馬超的祖母即是羌人,馬超與其父馬騰曾屯兵于陜甘邊界一帶。在陜北地區(qū)甘泉縣境內(nèi)有馬超洞,至今遺址尚存。直到后秦建立,羌人才開始形成統(tǒng)一的集團(tuán)勢力,不再依附于其他勢力集團(tuán)。

      在西魏、北周時期,生活在馮翊、北地的羌人大量遷徙至今銅川、蒲城一帶。在宜川、銅川等地遺存的該時期佛教造像題銘中,絕大多數(shù)是雷氏、彌姐氏、鉗耳氏、昨和氏、夫蒙氏、罕氏、同蹄氏、地連氏等羌族姓氏。今天富縣鉗二鄉(xiāng),應(yīng)是西羌虔人鉗耳氏部族居住過的地方,后改為五氏。富縣北羌村,應(yīng)為羌族故地。

      五、羯

      羯胡,多居住在北方上黨及太行山一帶,是晉人對雜胡的泛稱,南北朝時又稱契胡。羯胡入塞前,隸屬于匈奴,是“匈奴別部”,而非匈奴苗裔?!稌x書·石勒載記》就提到石勒先人為“匈奴別部羌渠之胄”。[5]《魏書·羯胡石勒傳》也記載:“其先匈奴別部,分散居于上黨武鄉(xiāng)羯室,因號羯胡?!盵6]

      魏晉時期羯人也卷入了北方混戰(zhàn)的大潮。羯人石勒響應(yīng)劉淵起兵伐晉,并組成十萬大軍控制了關(guān)東一帶,于河北自稱“趙王”,與匈奴人劉曜建立的前趙政權(quán)分庭抗禮,史稱“后趙”。前趙政權(quán)和后趙政權(quán)曾在陜北這塊土地上進(jìn)行過多次的較量和戰(zhàn)爭。石勒見劉曜征服涼州,害怕對自己構(gòu)成威脅,便搶先下手,于325年大舉進(jìn)犯前趙上郡,搶走牲畜百萬,大肆掠奪人口。劉曜親帥大軍將后趙先鋒斬于沙場,并奪回了掠去的牲畜和人口。328年,后趙成功滅掉前趙,羯人石勒政權(quán)正式為陜北的統(tǒng)治者,為十六國之一。后羯人漸融入其他民族中,社會風(fēng)尚乃至宗教信仰都逐漸漢化。如《晉書·石勒載記》載:“勒疾甚,遺令:‘三日而葬,內(nèi)外百僚既葬除服,無禁婚娶、祭祀、飲酒、食肉、征鎮(zhèn)牧守不得輒離所守以奔喪,斂以時服,載以常車,無藏金寶,無內(nèi)器玩’?!边@和某些漢族皇帝的做法很像,說明這一時期的羯政權(quán)已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漢化。

      六、盧水胡

      盧水胡之名始見于東漢。《后漢書·西羌傳》提到,東漢明帝時“燒何豪有婦人比銅鉗者年百余歲,多智算,為種人所信向,皆從取計策,時為盧水胡所擊,比銅鉗乃將其眾,來依郡縣,種人頗有犯法者,臨羌長攻收擊比銅鉗。”漢末魏晉以來,盧水胡不斷從張掖臨松一帶向今川西北部、甘肅武威、陜西等地遷徙。北魏時陜西的盧水胡以渭北的杏城為最多。

      盧水胡在陜北最著名的活動當(dāng)屬北魏的蓋吳起義。北魏后期,飽受鮮卑貴族壓迫的人民開始反抗。455年蓋吳在杏城以“滅魏者吳”為號,發(fā)動了轟轟烈烈的反魏起義,整個陜西都卷入了起義的洪流。到十一月,蓋吳應(yīng)經(jīng)控制了五州之地,自稱“秦地王”,并設(shè)置百官,政權(quán)出具規(guī)模。最終,以蓋吳起義為代表的陜北農(nóng)民起義還是失敗了,但陜北各族人民卻因此客觀上有力的促進(jìn)了民族融合,換取了整個國家與民族歷史的巨大進(jìn)步。

      七、氐

      魏晉時,在關(guān)中、隴右一些郡縣,形成了氐人與漢人及其他各族的融合區(qū)。陜北也是這時期氐人的重要活動范圍。

      十六國時期,晉室南下,氐族便在陜北建立前秦政權(quán)。十六國初,氐族苻洪住在略陽臨渭,世為部落小帥,先后投靠前趙的劉曜和后趙的石虎,也算是西北的一個世襲望族。公元350年符洪趁后趙內(nèi)亂之機(jī),率十萬氐人打敗羌人占領(lǐng)關(guān)中,自立為秦王。其子符堅繼位,前秦王朝進(jìn)入一個鼎盛時期。

      陜北在符堅的治理下獲得了十余年偃甲息兵的和平發(fā)展期,氐族與其他民族錯居川谷,且耕且牧。陜北經(jīng)過前秦數(shù)十年的經(jīng)營,成為前秦的戰(zhàn)略大后方。最終,前秦以陜北為依托,東滅前燕,后攻前涼,統(tǒng)一北部中國。383年,前秦淝水之戰(zhàn)中戰(zhàn)敗,終為后秦所滅。

      此后,陜北的統(tǒng)治權(quán),大多數(shù)時間里都依舊掌握在少數(shù)民族手中,而每個政權(quán)建立后又都推行一系列的漢化措施,陜北就這樣在胡漢民族沖中不斷融合,逐漸形成新的民族共同體,為中華民族主體的形成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1]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胡三省.注《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3]黃烈.中國古代民族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馬長壽.氐與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5]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 974.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M inority Activities of North-Shaanxi-province in W 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Li Na,Liu Rong
      (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 of Yan’an University,Yan’an Shaanxi 716000)

      Wei-jin-south-north dynasty is a divided and also a nationality harmonized period following Chunqiu time in Chinese history.Han,Xiongnu,Xianbei,Di,Jie,Qiang had established their rule at this time,sometimes even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on.The typical character consists of varieties of nations,frequent wars,dynasty changes and emigrations, together with society,economy,culture and even Han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north Shaanxi province.To explore the activities of minority in this time contributes to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ethnic fusion.

      Wei-jin-south-north dynasties;north Shaanxi province;national m inority

      K203

      A

      1674-6198(2015)02-0032-03

      2015-2-12

      李娜(1990—),女,陜西延安人,延安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攻讀中國古代史,魏晉南北朝方向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漁陽后漢書鮮卑
      新漁陽里6號—社會主義青年團(tuán)誕生地
      海燕(2022年9期)2022-11-17 08:37:40
      克己奉公
      上海機(jī)器工會在漁陽里6 號召開籌備會
      上海工運(2020年4期)2020-04-30 06:17:30
      關(guān)于拓跋鮮卑遷徙過程中的文化轉(zhuǎn)變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30
      漁陽里團(tuán)支部:講好漁陽里故事
      內(nèi)蒙古東北部地區(qū)早期鮮卑生計方式探討
      東方考古(2018年0期)2018-08-28 10:05:08
      王符生平簡述——《后漢書·王符傳》釋讀附拾遺二則
      《后漢書》郭玉脈法校文
      東漢末年至曹魏初年鮮卑興起的原因分析
      鮮卑神話考實
      通榆县| 鄄城县| 赤峰市| 祁连县| 江永县| 京山县| 定陶县| 隆安县| 临清市| 温宿县| 通化市| 安新县| 疏勒县| 兴业县| 噶尔县| 偃师市| 海口市| 合山市| 白朗县| 浦城县| 嘉善县| 洛隆县| 龙州县| 当阳市| 隆尧县| 清涧县| 曲周县| 拉孜县| 兖州市| 益阳市| 开平市| 沙洋县| 色达县| 台江县| 栾城县| 琼结县| 黄陵县| 信宜市| 北票市| 文化| 杨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