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凱杰
(南開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071)
?
《全宋詩》誤收唐人詩四首考辨
○ 楊凱杰
(南開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071)
本文對《全宋詩》中歸屬為釋無本、釋居簡詩共四首進行考證。其中又引涉歷代學者將唐人劉皂、無本之詩誤歸為賈島詩作等錯漏。文中取證歷代詩集詩話與方志,對這四首詩做以分析,考證其歸屬。以期補益前人對這三首詩的認識,評述前人研究中武斷不察指出。
全宋詩; 賈島; 居簡; 無本; 劉皂
《全宋詩》第53冊卷二八〇一據(jù)《大藏經(jīng)·北磵居簡禪師語錄》錄釋居簡《頌古二十一首》,其九如下: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又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1]
經(jīng)過調(diào)查,可以得出確論:這首詩絕非宋人原創(chuàng),不應(yīng)收入《全宋詩》。理由如下:
首先,先從這首詩內(nèi)部及釋居簡《頌古二十一首》其他詩句來看,這首詩是很可疑的?!俄灩哦皇住て渚拧放c這一組詩中的其他篇目相比,處處顯得格格不入。先看主題。這一組詩多居簡和尚對佛經(jīng)內(nèi)容的偈頌,參看《北磵居簡禪師語錄》中的征引之處,可知這一組詩是居簡在論述經(jīng)義的時候所做的“庵頌”。而這首《其九》卻是以羈旅思鄉(xiāng)為主題。這不僅與《頌古》的詩題不符、與居簡講經(jīng)義的主題不符,也與居簡作為一個僧人的身份不符。這是第一個疑點。
再看內(nèi)容。詩中涉及了三個地名:并州、咸陽、桑干水。并州即今山西太原一帶,咸陽在當時的長安即今西安,桑干河則位于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朔州朔城區(qū)南河灣一帶。其中并州是唐以前對太原附近的稱呼與行政區(qū)劃,在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并州就已經(jīng)改命太原府,此時居簡還沒有出生。但詩中卻直接稱呼太原府為并州,是為疑點二。
詩中所寫大意為:客居并州已經(jīng)十年,心中每天每夜時時刻刻都想回到家鄉(xiāng)咸陽去。而十年以后,日夜想回家的詩人非但不能回歸故里,反而還要北渡桑干,到距離咸陽更遠的地方去。而參看全宋詩中釋居簡的小傳:
釋居簡(1164~1246),字敬叟,號北磵,潼川(今四川三臺)人。俗姓龍(《補續(xù)高僧傳》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廣福院圓澄得度,參別峯涂毒于徑山,謁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訪諸祖遺跡。歷住臺之般若報恩。后居杭之飛來峯北磵十年……
如果歷代關(guān)于居簡生平的記述沒有太大錯誤的話,就可以看出這首詩和居簡的生平差別很大。居簡是潼川人,是蜀中人,而依詩中所寫卻“日夜憶咸陽”,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是為疑點三。 再有,以居簡一生的行跡,沒有任何證據(jù)表明他曾到過并州、甚至是桑干。居簡生活在南宋,他生活的時代并州是在金人治下。因此他在并州居留十年是不大可能的。是為疑點四。
第二,從其他的總集、別集中,多處可見這首相同的詩?;蝾}為《渡桑干》,或題為《旅次朔方》,分別歸于賈島與劉皂名下。
《全唐詩》中就出現(xiàn)了這兩首詩的互見。在《全唐詩》卷四百七十二,有《旅次朔方(一作賈島詩)》,署名劉皂:
客舍并州數(shù)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又渡桑干水,卻望并州似故鄉(xiāng)。[2]
卷五百七十四有《渡桑干》,署名賈島: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2]
對比可見,釋居簡《頌古》與賈島《渡桑干》兩詩完全相同,與劉皂《旅次朔方》僅有兩字不同:“已”作“數(shù)”、“是”作“似”。因此這三首詩應(yīng)歸為一首,而作者只能有一人。
賈島詩《渡桑干》見《長江集》卷9、《唐百家詩選》卷15 、《畿輔通志》卷120、《山西通志》卷226、《墨莊漫錄》卷5、《萬首唐人絕句》卷5、卷24、《山堂肆考》卷137、《唐音》卷13、《唐詩品匯》卷52、《古今詩刪》卷22、《石倉歷代詩選》卷72、《古詩鏡·唐詩鏡》卷48、《全唐詩》卷574、《全唐詩錄》卷52、《詩話總龜》卷11、《詩話總龜》后集卷20、《對床夜話》卷4、《頤山詩話》。
《冷齋夜話》卷4、《古今事文類聚》別集卷25、《唐詩紀事》卷40、《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19、《詩人玉屑》卷10、卷15、《詩林廣記》卷7也錄賈島《渡桑干》詩,其中“客舍并州已十霜”作“客舍并州三十霜”。
劉皂《旅次朔方》見《御覽詩》,題名劉皁,除此之外,僅見《全唐詩》。
以上所列收錄賈島與劉皂的作品或集子中,最早的是令狐楚編纂的《御覽詩》《唐百家詩選》《墨莊漫錄》《詩話總龜》《冷齋夜話》俱為北宋成書,他們成書都在釋居簡出生之前,全宋詩收詩之誤便可坐實。
那么在賈島和劉皂之間,誰是這首詩的真正作者呢?前人對這個問題已經(jīng)有了論述。如李嘉言《長江集新校》校記:“本詩又見《全唐詩》四七二《劉皂集》,題作《旅次朔方》。蕭穆《敬學類稿》卷六《跋盧抱經(jīng)手校賈浪仙集》曰:“何云此詩見《元和御覽集》中,作劉皁,愨士選進,當元和之初。賈,范陽人.亦不應(yīng)作‘更漢桑干卻并州是故鄉(xiāng)’之語?!盵3]18黃鵬《賈島詩集箋注》亦從此說。[4]336
沈祖棻作《唐人七絕詩淺釋》一書,于解釋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中引到這首《旅次朔方》詩,他提出,因為賈島是范陽人,非咸陽人,賈島的作品及其他有關(guān)文獻中也沒有他在并州作客十年的記載。而且此詩的風格沉郁,與賈島以清奇僻苦見長的風格很不相類。因此認為《元和御覽詩集》題為劉皂是可信的。[5]240
從賈島的生卒年來看,據(jù)李嘉言《賈島年譜》,賈島卒于會昌三年,即公元843年,有卒于五十六歲與卒于六十五歲兩種說法。[6]1以此上推,賈島生于公元779或公元787年?!对陀[詩集》是元和十二年由令狐楚草擬,因此能進入《元和御覽詩集》中的詩作當是憲宗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8年)以前的作品。但依《賈島年譜》所考證,賈島于元和五年第一次從故鄉(xiāng)范陽到達洛陽和長安,元和六年第一次見到韓愈(有《送無本師歸范陽》為證)[6]5。而據(jù)《新唐書》載:
島字浪仙,范陽人,初爲浮屠,名無本。來東都,時洛陽令禁僧午後不得出,島爲詩自傷。愈憐之,因教其爲文,遂去浮屠,舉進士。[7]
可知賈島在結(jié)識韓愈之前還在出家,而“客舍并州已十霜”、“客舍并州三十霜”等句中所述,與賈島經(jīng)歷實為不符。
因此再綜合李嘉言、沈祖棻、黃鵬等人的看法,此詩當非是賈島詩作。雖然賈島詩句廣見于各類總集別集,但李嘉言在《長江集新?!非把灾姓f:
賈島自名其詩集曰《長江集》(見《唐人八家詩》本王遠《后序》)。后世同行者為……詩三七八首。晁氏《讀書志》及王遠《后序》俱云三七九首?!短埔舳『灐匪d則為三九九首,并分之為九卷……齊己《讀賈島集》曰:“遺篇三百首,首首是遺冤”。齊己唐末人,其時所見尚只三百首,則余百首當為宋以后所補,羼有偽作,逮不可免。[3]
大概就是因為作為源頭的《長江集》經(jīng)過遺失、補遺和流傳,摻雜進了其他偽作,其中就包括這首《渡桑干》。
綜上所述,把這首《旅次朔方》歸為劉皂的合理性要大于將《渡桑干》歸于賈島。就更不用說《全宋詩》把一首唐詩收入歸為南宋詩僧了。
《全宋詩》卷三七四一據(jù)《輿地紀勝》卷八二錄釋無本《行次漢上》:
習家池沼草萋萋,嵐樹光中信馬蹄。
漢王廟前湘水碧,一聲風角夕陽低。
又同卷據(jù)《詩淵》冊三錄釋無本《馬嵬》:
長川幾處樹青青,孤驛危樓對翠屏。
一自玉皇惆悵后,至今來往馬蹄腥。
同卷又據(jù)《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三錄句:
寺接江聲秋月上,樓依野色夕禽還。[8]
前人對這三首詩的作品歸屬也已做過論述。如李嘉言《長江集新?!吩疲骸耙陨隙?,《才調(diào)集》均作無本。無本,島之法名?!盵3]151房日晰在《<全宋詩>誤收重出考辨及補遺》一文中說:“釋無本之詩《全宋詩》編入無世次卷今按,無本,賈島法名。以上兩首詩均見《全唐詩》卷五七四《賈島集》”“檢《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三,此聯(lián)作者署僧無本,即釋無本此聯(lián)不見《賈島集》,當為島之佚句,誤編入《全宋詩》?!盵9]44朱騰云在《<全宋詩>誤收唐詩考辨》中也說:“此唐賈島詩?!盵10]92以上三位學者都將這三首詩歸為賈島。
我們先來解決《全宋詩》收錄這三首詩是否合理的問題。
《行次漢上》見《才調(diào)集》卷9、《萬首唐人絕句》卷64、《唐僧弘秀集》卷7、《唐音》卷14、《唐人萬首絕句選》卷7、《全唐詩錄》卷98,著者皆為無本、釋無本、或僧無本?!短圃娖穮R》卷55、《古今禪藻集》卷7、收為無本,但《唐詩品匯》在賈島卷中注無本即賈島[11]281,《古今禪藻集》中無本即賈島[12]?!度圃姟肪?74錄為賈島。
《馬嵬》見《才調(diào)集》卷9、《唐僧弘秀集》卷7、《古今禪藻集》卷7、《全唐詩》卷574,著者為無本或僧無本?!蛾兾魍ㄖ尽蜂浿邽橘Z島,《古今禪藻集》中無本即為賈島?!端卧娂o事》錄著者為無本。
不需他言,因為《行次漢上》和《馬嵬》這兩首詩都出自《才調(diào)集》,而《才調(diào)集》乃是五代后蜀韋縠編選,遠在宋代之前。只此一例,便可斷定這兩首詩絕非宋人所做,《全宋詩》當屬誤收。
但是“寺接江聲秋月上,樓依野色夕禽還”孤句僅見于《錦繡萬花谷》,并無其他證據(jù)可以提供參考。我們不能絕對地否定宋代沒有這么一位“釋無本”,但既無絲毫傳記,只留詩一聯(lián),就毫無根據(jù)地把這樣一位詩人收入《全宋詩》,也是不合理的。因此此句《全宋詩》不應(yīng)收。
那么,這三首詩到底該歸屬于誰呢?真的如李嘉言、房日晰和朱騰云等人說的,這兩首詩一定是賈島的嗎?單句“寺接江聲秋月上”的歸屬以目前的資料不可詳考,那么下面我對其他兩首詩的歸屬再做分析。
上述三位學者將此詩歸為賈島的主要依據(jù)是全宋詩所收的這位釋無本既無經(jīng)歷又無小傳,存詩只有兩首半。能給人的有效信息只有“釋無本”三個字。而賈島號無本,且曾經(jīng)做過僧人,依《新唐書》及《全唐詩·賈島卷》這種說法也可以得到印證。筆者認為這種推理方法卻過于武斷。無本這一帶有濃烈佛教色彩的稱呼用為僧人法號未必只有賈島一人。事實上唐末確別有一位詩僧無本,不但有詩作留存,與唐末一些詩人也有酬唱交往,卻一直少為人知,鮮被提及。
首先,《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中對詩僧無本有箋證:“賈島為僧時名無本,詳本書卷五賈島傳箋證。又按鄭谷有《題無本上人小齋》、《別修覺寺無本上人》二詩(均見《全唐詩》卷六七五),齊己亦有《贈無本上人》詩(《全唐詩》卷八四〇)鄭谷、齊己皆唐末人,或唐末別有一無本也?!盵13]588這一懷疑是十分合理的,唐末詩人鄭谷和齊己與無本的交往詩分別收入《全唐詩》卷六百七十五和八百四十四這是詩僧無本非賈島的有力證據(jù)。
《唐才子傳校箋》第四冊分別錄有《鄭谷傳箋》、《齊己傳箋》,其中記錄鄭谷約生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齊己生于懿宗咸通五年(864)。[14]152-187生活年代在唐末。而賈島 “會昌癸亥歲(843)七月二十八日終于郡官舍,春秋六十有五”[14]35180??梢娕c鄭、齊二人交游的絕非賈島。
再看鄭谷的詩。鄭谷《題無本上人小齋》云:
寒寺唯應(yīng)我訪師,人稀境靜雪銷遲。
竹西落照侵窗好,堪惜歸時落照時。[15]
又《別修覺寺無本上人》云:
松上閑云石上苔,自嫌歸去夕陽催。
山門握手無他語,只約今冬看雪來。[15]
修覺寺故址在今成都市新津縣,是唐宋時代一所著名的寺院?!度卧姟防镉性S多關(guān)于此地的詩篇,如宋祁《題蜀州修覺寺》、晁公遡《修覺寺》、陸游《游修覺寺》、《新津小宴之明日欲游修覺寺以雨不果呈范舍人二首》等等。由此可見,鄭谷詩中的這位無本上人是唐末西蜀修覺寺僧。
事實上賈島雖“初為浮屠,名無本”,李嘉言《賈島年譜》記錄賈島為僧大概在二十歲時[6]2。而其詩歌成名則在中年三十余歲與韓愈、孟郊等結(jié)交之后。筆者使用北京大學數(shù)據(jù)分析研究中心的《全唐詩》分析系統(tǒng)和《全宋詩》分析系統(tǒng)檢索兩部詩歌總集,除韓愈《送無本師歸范陽》、孟郊《戲贈無本》二篇外,唐代便沒有以“無本”稱呼賈島的了;而宋代僅有蘇轍《張?zhí)枭饺思次羲^惠思師也余舊識之於京師忽來相訪茫然不復(fù)省徐自言其故戲作二小詩贈之》、劉克莊《洛浦善先長老贈詩自方無本惠勤答詩二首》、《贈天臺通上人》三首詩中以無本代指賈島。提到賈島的詩有許多,未及詳細統(tǒng)計,可毫無爭議地稱賈島為“無本”的五首之數(shù),對于詠賈島的詩來說只能說是九牛一毛。由此可見,以無本稱呼賈島,并不常見。
韓孟二詩,據(jù)李嘉言《賈島年譜》記載是于元和六年賈島自長安赴洛陽初謁韓愈、復(fù)隨韓愈歸長安時所做。《唐才子傳》載:“韓愈與賈島“共論詩道,結(jié)為布衣交,遂授以文法,去浮屠……愈贈詩曰:‘孟郊死葬北鄺山,日月風云頓覺閑。天恐文章渾斷絕,再生賈島在人間。’自此名著?!盵13]325極有可能在韓愈、孟郊作詩之時賈島尚未還俗或剛剛還俗,便以法號無本稱之。至于蘇轍、劉克莊的詩,都是在行文中提到賈島。詩歌中提到某人往往用該人的字號郡望等別稱,所以偶見用“無本”稱呼賈島也屬正常。
另外,筆者使用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檢索系統(tǒng)對這兩首詩進行檢索,除清代的《陜西通志》將《馬嵬》歸為賈島,在其他收錄《行次漢上》、《馬嵬》兩詩的四庫所存書目中均將之歸為無本或釋無本、僧無本,當代學者硬把這兩首詩歸為曾法號無本的賈島,十分不合理。
綜上所述,唐末蜀中卻有一位無本和尚,依文獻所出的時代及著錄分析,本詩歸為唐末無本更為合理。李嘉言、房日晰等人的看法過于武斷,《全唐詩》將其歸為賈島也應(yīng)屬誤漏。
本文對《全宋詩》中的四首誤收詩作以考辨,最后得出以下結(jié)論:
1. 《全宋詩》收錄的歸于釋居簡的《頌古二十一首·其九》、收釋無本《行次漢上》、《馬嵬》及“寺接江聲秋月上,樓依野色夕禽還”均系誤收。
2. 《全唐詩》中劉皂《旅次朔方》與賈島《渡桑干》互見,應(yīng)歸為劉皂。
3. 《全唐詩》收《行次漢上》、《馬嵬》為賈島詩,系誤收。應(yīng)為唐末僧無本。
[1]全唐詩·卷四百七十二.北京大學數(shù)據(jù)分析研究中心全唐詩分析系統(tǒng)
[2]全唐詩·卷五百七十四.北京大學數(shù)據(jù)分析研究中心全唐詩分析系統(tǒng)
[3]李嘉言. 長江集新校[M].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4]黃鵬. 賈島詩集箋注[M].巴蜀書社,2002.
[5]沈祖棻. 唐人七絕詩淺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李嘉言. 賈島年譜 [M].商務(wù)印書館,1947.
[7]歐陽修,等. 新唐書[C]//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百七十六.
[8]北京大學古典文學研究所. 全宋詩·第72冊[C]//卷三七四一.
[9]房日晰. 《全宋詩》誤收重出考辨及補遺[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1,18(1).
[10]朱騰云 .《全宋詩》誤收唐詩考辨[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2(2)
[11]高棅. 唐詩品匯[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2]釋正勉. 古今禪藻集 [C]//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卷二十八
[13]傅璇琮. 唐才子傳校箋[M].(第一冊 )中華書局,1987.
[14]蘇絳 . 唐故司倉參軍賈公墓志銘[C]//全唐文·卷七六三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5]全唐詩·第二十冊卷六百七十五
楊凱杰,男,南開大學文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中國古典文獻學。
I207.22
A
1672-8610(2015)07-0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