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敏
對童話《去年的樹》的深層研讀
劉貴敏
《去年的樹》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童話。講的是一只鳥和一棵大樹的故事。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每當我閱讀這篇文字或聽同行們講這篇課文的時候,心里總會莫名升騰起一連串的疑惑和一個又一個的猜問。新美南吉是誰?他怎么會寫出如此悲情的故事?他該有怎樣的生平?教師在教學中又該如何把握這篇文章的主旨呢?
經(jīng)過大量資料查閱和深層研讀,橫亙在心中的疑惑一一解開?!度ツ甑臉洹冯m然寫的是一只小鳥和一棵樹,實際上表現(xiàn)的是生活中的人,揭示的是人的思想和感情,作品是一篇指向人類生命情感體驗的表達,碰觸的是關于“失去與死亡”的主題。
從文章開頭鋪墊的意蘊上看:“一棵樹和一只鳥兒是好朋友。鳥兒站在樹枝上,天天給樹唱歌。樹呢,天天聽著鳥兒唱。”讀了這段文字,善感的心靈都會體會到這是多么幸福溫馨的畫面,這是多么美好快樂的時光,這是多么心靈相融的愛意呀!鳥兒依戀大樹,大樹愛憐鳥兒。
從文本塑造的角色性格上看:一只小鳥,一棵大樹,小鳥單純活潑無憂無慮,大樹沉穩(wěn)耐心充滿愛意,恰如一對幸福依偎的母子。面對分離,大樹傷感、憂慮而又克制地對鳥兒說:“再見了,小鳥!明年春天請你回來,還唱歌給我聽?!庇幸环N欲言又止的憂思;而小鳥的回答脫口而出,爽快而又率真,語氣中透出未經(jīng)世事的單純——“好的,明年的春天我一定回來給你唱歌,請等著我吧!”
而從課文的情節(jié)上看:正面描寫的只是一只鳥兒在不斷地向前飛,不斷地向前找,直至找到火柴點燃的燈火,課文一直外顯的是小鳥對大樹的戀情。那個曾經(jīng)讓它坐在樹枝上唱過歌的唯一的、別人不能代替的那棵“樹”。我認為作者在這里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主體情感體驗融入到了童話創(chuàng)作中——這哪是鳥兒在尋覓呀,分明是作者在渴求!這棵“樹”象征著作者不可割舍的母愛親情,是作者心中的意象外露。細心的你一定也能揣摩到作者寫作的原始情感心跡。
新美南吉從14歲正式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一直筆耕不輟。一生總共創(chuàng)作了童話123篇、小說57篇、童謠332首、詩歌223首、俳句452首、短歌331首、戲曲14部、隨筆17篇,還有一些只留下題目但沒見到內(nèi)容的作品。以不滿30歲的年齡而留下如此多的作品,新美南吉的勤奮和才華可見一斑。
他的作品雖然有的語言幽默,讓人忍俊不止,但很多作品是以“離別和孤獨”“失去與死亡”為主題,讓人笑中帶淚,包含了太多“悲劇色彩”。一度曾遭人反感和誤解,曾被之前的日本國語教學委員會指責“看似隨意地情景描寫以及心理描寫所形成的悲劇色彩不宜讓孩童過早體會”。
“悲劇色彩”是南吉作品與其他人顯著不同的特點。南吉曾在1926年7月的日記中寫道:“那充滿悲傷的文章,或許是我前世與生俱來的吧,所以,我不會摒棄。如果沒有悲傷,故事就不是故事。因為悲傷才有愛,我要寫包含悲傷,也就是充滿愛的故事?!闭沁@種悲劇意識,他的作品才給予我們獨特的審美體驗,彰顯出了他作品的獨有價值。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老師對《去年的樹》的主旨把握往往不夠準確。教學參考書上的建議,又有些過分開放與多元。如:“對課文蘊含的道理,學生的認識可能不太一樣,如要信守諾言、珍惜友情、要保護環(huán)境、愛護樹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要無私奉獻等,應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只要能從課文中找出支撐的理由,不脫離文本的本意都是可以的?!边@樣寬泛的指導,忽視文本價值本身的存在,一味高昂主色調(diào),完全有悖將這篇文章選入教材編者的初衷。我認為學習語文不單單是接受思想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在閱讀理解文本中形成學生個體精神的發(fā)育。
《去年的樹》刻骨銘心之處在于鳥兒的尋找。鳥兒是為了曾經(jīng)擁有的愛而去尋找的,尋找的過程充滿艱辛、危險和焦慮。鳥兒顧不得這些,一直找到燈火這里,整個尋找的過程呈現(xiàn)了鳥兒和大樹不可割舍的深情。打動我們的不是鳥兒的信守諾言,而是一種魂牽夢繞的愛的見證,這才是文本最鮮明的主旨所在。兒童通過閱讀鳥兒和樹根、大門、小女孩的不同對話,看到了鳥兒的焦急,通過鳥兒兩次唱歌,看到了鳥兒對樹的真情和不舍。最后鳥兒兩次睜大眼睛看著燈火,“此時無聲勝有聲”文本解析的高潮,情感的集中表達——“愛的渴望”“愛的慰藉”以讓人無言,讓人震動。
《去年的樹》蘊含著兒童需要的暖暖愛意,柔柔憂傷,淺淺悲情,淡淡失落……它不會隨著大樹的離去而離去,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湮滅。這是一首經(jīng)得起不同年代、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成人和兒童共同品味、咀嚼的一首永恒的歌。
劉貴敏,教師,現(xiàn)居湖北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