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勤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陜西基礎地理信息中心,陜西 西安 710054)
The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Historical Archives
ZHANG Qin
?
測繪歷史檔案分級管理與應用
張勤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陜西基礎地理信息中心,陜西 西安 710054)
The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Historical Archives
ZHANG Qin
摘要:圍繞測繪歷史檔案的分級管理和有效利用,分析了我國測繪歷史檔案的現(xiàn)狀和管理方法,提出了測繪歷史檔案可利用分類等級的概念;同時就測繪歷史檔案可利用等級評定的分類方法、單元劃定、分級原則、指標提取,以及測繪歷史檔案可利用等級的評價方法進行了論述,并提出了測繪歷史檔案可利用等級評價的具體方法和指標。
關鍵詞:測繪檔案;分級;管理;應用
一、引言
我國測繪事業(yè)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已經(jīng)形成了多時期、多來源、多專業(yè)、多類型的測繪檔案,尤其是地圖檔案可追溯的年代更加久遠。測繪檔案中所承載的地理信息直接表達了地球表面自然、生物和人文現(xiàn)象的空間特征、相互關系和變化信息,它不但展示了我國測繪事業(yè)的發(fā)展歷史,同時還反映了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的發(fā)展和歷史的變遷,真實再現(xiàn)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變化,是國家經(jīng)濟建設、國防建設、科學研究和文化教育事業(yè)必需的基本資料,是社會發(fā)展的寶貴財富。
一直以來國家十分重視各類檔案的分級管理和應用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辦法》中明確要求“各級國家檔案館館藏的永久保管檔案分一、二、三級管理”“根據(jù)檔案的不同等級,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和管理”[1]。為此,筆者提出了測繪檔案“可利用分類等級”的概念,通過對測繪檔案的分類、內(nèi)容、可利用程度和等級指標等方面開展分析研究,探索測繪檔案可利用分類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為測繪檔案的科學管理與有效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二、測繪檔案現(xiàn)狀
我國測繪檔案按年代可劃分為:民國前測繪檔案、民國時期測繪檔案和新中國成立后測繪檔案;按其內(nèi)容劃分主要包括:測繪基準檔案、攝影測量與遙感測繪檔案、地圖制圖與地圖印刷檔案等。隨著現(xiàn)代測繪技術的發(fā)展,測繪成果的形式由模擬成果轉變?yōu)閿?shù)字成果,各種形式的地理信息數(shù)字成果將成為今后測繪檔案的主要形式。
測繪檔案所承載的各類地理信息是隨著人類在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生產(chǎn)、生活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最早的測繪地理信息可追溯到商代有關于歷法和天文觀測的記錄,以及有關方圓和測量工具的記載;先秦時期的社會分封、井田、貢賦、營建都城等測繪活動也以青銅器銘文、銅板、木板等載體記錄留存后世;魏晉南北朝時期,裴秀編繪了《禹貢地域圖》并提出了“制圖六體”,奠定了我國古代制圖理論的基石;隋唐五代時期,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帶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創(chuàng)新,在天文測地、土地測量、工程測量、地圖制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宋代測繪的地圖數(shù)量較多,精度也有明顯的提高,除了印刷地圖,還出現(xiàn)了石刻地圖,至元代石刻地圖已較為多見;元代時大規(guī)模開展漕運海運,繪制的海圖已為民間普遍使用;明朝后期西歐傳教士陸續(xù)來華傳教,將測量經(jīng)度及地圖投影等新的技術方法傳入中國,傳統(tǒng)的測繪技術已處于落后狀態(tài),測繪技術開始由傳統(tǒng)測繪向新法測繪逐漸轉變;清代開始實測全國地圖的骨干控制測量,先后開展了兩次全國性的經(jīng)緯度及三角測量,構成了全國經(jīng)緯度點控制網(wǎng),為測繪全國地圖奠定了控制基礎,同時使清代前半期的地圖編制成果達到當時世界最高水平。目前留存的清代地圖覆蓋面積廣、精度高,地物表達豐富,為我們研究中國版圖、地形地貌變遷等提供了珍貴的歷史地理信息資料[2]。
民國建立后,隨著中央政府軍事測繪機構的建立,各省也相應建立了軍事測繪機構。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十年速測計劃”,完成了部分軍事重點地區(qū)1∶2.5萬、1∶5萬地形圖的測制。1933年南京政府制定了“完成全國軍用、地籍圖測量計劃綱要”,實施了基本控制測量工作,開展了一、二等天文、基線、三角測量,形成了覆蓋部分區(qū)域的大地成果,并將航空攝影測量技術應用到正式作業(yè)中,開展了多次航攝,取得了中國東部、南部的航空攝影像片。期間確定了臨時大地原點并籌建了坎門水準原點,按經(jīng)緯度全國統(tǒng)一分幅,已測的地形圖在精度上有所提高。1944年6月成立了中美合作航空測量隊,在一年時間內(nèi)對大半個中國領土進行了航空攝影。美國采用中國幾乎所有的大地測量成果和各種地形圖資料,制成中國江蘇、浙江、安徽、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地1∶5萬、1∶10萬和1∶25萬地形圖[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測繪事業(yè)得到了全面的發(fā)展,建立了國家獨立的測繪體系,并形成了國家測繪基準、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制圖與地圖印刷等完整的測繪檔案體系。目前,已形成的國家測繪基準檔案主要包括國家平面控制網(wǎng)、國家高程控制網(wǎng)、國家重力基本網(wǎng)、國家大地水準面、國家高精度衛(wèi)星定位控制網(wǎng)等。攝影測量與遙感測繪檔案主要包括基礎航空攝影、攝影測量和航天遙感測繪3大類。全國已完成的各種航攝影像覆蓋國土面積超過690萬km2,此外衛(wèi)星遙感影像因其數(shù)據(jù)實時性強、覆蓋面廣、幾何與光譜分辨率的不斷提高,已經(jīng)成為獲取和更新基礎地理信息、開展地理國情監(jiān)測的重要手段。地圖制圖與地圖印刷檔案主要包括普通地圖、專題地圖、地圖集及特種地圖4大類地圖成果。目前已完成覆蓋全國范圍的1∶100萬、1∶50萬、1∶25萬、1∶10萬、1∶5萬地形圖和主要地區(qū)1∶1萬地形圖,以及城鎮(zhèn)區(qū)域1∶2000、1∶1000和1∶500地形圖,并已經(jīng)形成了兩代以上的地形圖檔案。此外,歷史地圖、政區(qū)地圖、經(jīng)濟地圖、旅游地圖、水文圖、環(huán)境保護圖等專題地圖測繪成果更加繁多,所形成的檔案版本極其豐富。
三、測繪檔案分類
檔案分類是遵循一定的標準,按照檔案的來源、時間、內(nèi)容和形式特征的異同點,對檔案進行有層次的區(qū)分,并組成一定的體系。廣義的檔案分類包括:概念分類、檔案實體分類、檔案檢索分類。這3種分類的功能各有側重,概念分類主要為了具體認識檔案,實體分類主要為了科學管理檔案,檢索分類主要為了準確查尋檔案。狹義的檔案分類是對全宗內(nèi)檔案分類,即檔案整理的分類,它僅是檔案實體分類中一個方面的內(nèi)容。檔案分類是多種角度、多層次的分類系統(tǒng),分類方法比較復雜,一直有多種意見,是檔案學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
現(xiàn)階段我國各級測繪檔案管理部門主要以測繪科技檔案的管理為主,其內(nèi)容主要是測繪生產(chǎn)、科學研究、基本建設等活動中形成的各種形式的記錄,包括技術文件、技術標準、原始記錄、計算資料、航空照片、測繪成果等[3],形式上包括文檔、圖紙、圖表、磁盤、磁帶等。測繪檔案的分類延續(xù)了《中國檔案分類法》的分類體系和原則,將測繪檔案分為一級基本類目(共有14個)和二級屬項類目(共63個),為測繪行業(yè)的建檔提供了歸檔范圍、檔案分類、檔號編制等標準的參考依據(jù),構成具有隸屬并列關系的樹狀檔案類目等級體系。
在14個測繪檔案類目中涉及測繪成果的主要是國家測繪基準、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制圖與地圖印刷3類。測繪檔案的實體分類、整理、建檔一般以文件形成的規(guī)律,保持測繪檔案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便于進行科學管理和提供利用。而對于測繪檔案我國尚沒有進行系統(tǒng)的分級管理,這也正是本文進行探討和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
四、可利用分類等級
測繪檔案可利用分類等級的提出,旨在推進測繪檔案的科學化管理和有效利用,也是本文圍繞測繪檔案管理研究所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其主要思路就是根據(jù)測繪檔案管理和應用的需要,按照檔案現(xiàn)行管理的劃分類型,對測繪檔案的內(nèi)容、年代、技術等指標進行可利用狀態(tài)甄別,以統(tǒng)一的指標對測繪檔案進行分類評級,研究提出測繪檔案可利用分類等級方案,形成一種可操作、有益于測繪檔案分級管理和可利用程度的標識方法。
目前測繪檔案管理執(zhí)行《中國檔案分類法》的分類規(guī)則,按照測繪管理及專業(yè)進行分類,以測繪檔案的產(chǎn)生時間、來源和地理范圍等綜合因素進行組卷、建檔。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雖然各類測繪檔案之間具有技術的延續(xù)性,但在檔案的重要性和可利用程度上并不具備可比性,在應用等級的評定上也不具備操作性。因此,測繪檔案可利用分類等級的劃定應按照現(xiàn)行測繪檔案管理模式進行分類劃定,即分別劃定測繪基準檔案、攝影測量與遙感測繪檔案、地圖制圖與地圖印刷檔案的可利用等級。
鑒于測繪檔案現(xiàn)行的管理模式,測繪檔案可利用分類等級劃定的基本單元應是全卷宗內(nèi)測繪檔案,也就是說可利用分類等級劃定的對象應是現(xiàn)有管理檔案一組完整的卷宗,以便于對測繪檔案做出完整的評價。如測繪工程檔案、測繪項目檔案、國家等級控制點檔案、區(qū)域地形圖檔案、分代地形圖檔案、單位圖集檔案和其他歷史地圖檔案等。
測繪檔案可利用分類等級是探索測繪檔案管理與有效利用工作的新思路,筆者在對國內(nèi)測繪檔案調(diào)研和分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目前國內(nèi)各測繪檔案管理部門尚未開展測繪檔案的分級管理,同時也缺乏相關的研究及實踐的基礎。為此,本文分析研究了現(xiàn)有的測繪檔案,在測繪檔案等級劃定方面梳理了一些基本思路,并作為研究過程中劃定等級的基本原則。
1) 內(nèi)容優(yōu)先原則。對內(nèi)容完整、信息豐富,且具有重要歷史、科學價值的測繪檔案,作為等級劃定的最重要因子。
2) 時間優(yōu)先原則。由于測繪檔案的歷史特性必然隨著時間追溯尤顯出歷史地理信息的價值和珍貴,因此測繪檔案的時間因子是等級劃定著重考慮的因素。
3) 區(qū)域性原則。測繪檔案的覆蓋范圍是應用過程中十分關注的因素之一,是等級劃定必須考慮的因子。
4) 獨立性原則。能夠獨立提供使用或唯一性的測繪檔案,在等級劃定時應著重考慮,而生產(chǎn)過程成果、過渡性成果、可還原成果可放在次要位置。
5) 完整性原則。測繪檔案等級劃定時應考慮相關圖式規(guī)范、設計文件、技術說明、圖歷簿、元數(shù)據(jù)等輔助性檔案的完整性,這些是測繪檔案有效利用的輔助性因素。
通過對現(xiàn)有各類館藏測繪檔案信息的綜合分析,測繪檔案承載的信息內(nèi)容、檔案產(chǎn)生的年代、檔案涉及的區(qū)域及覆蓋范圍、檔案形成類型、技術規(guī)格和支撐檔案的輔助資料這6項指標是測繪檔案應用過程中普遍關注的內(nèi)容,也是測繪檔案應用等級評價需關注的焦點。因此,測繪檔案可利用分類等級方案擬采用三級應用等級標識的方法分別對測繪基準檔案、攝影測量與遙感測繪檔案和地圖制圖與地圖印刷檔案分別進行評價,分布確定各類測繪檔案的應用等級。
為了便于測繪檔案應用等級劃定過程的操作,各類測繪檔案的應用等級均按三級劃分,并采用形象的標識加以區(qū)分、管理和檢索,具體定義見表1。
表1 測繪檔案應用等級及標識一覽表
測繪基準檔案應用等級評價指標劃定條件及相應的應用等級標識詳見表2。
表2 測繪基準檔案評價指數(shù)劃定一覽表
攝影測量與遙感測繪檔案應用等級評價指標劃定條件及相應的應用等級標識詳見表3。
表3 攝影測量與遙感測繪檔案評價指數(shù)劃定一覽表
地圖制圖與地圖印刷檔案應用等級評價指標劃定條件及相應的應用等級標識詳見表4。
表4 地圖制圖與地圖印刷檔案評價指數(shù)劃定一覽表
本方案將測繪檔案的等級劃定為三級,即一級測繪檔案、二級測繪檔案和三級測繪檔案。各類測繪檔案等級的劃定,按照測繪檔案應用等級評價指標逐一評定,最終綜合確定其可利用等級,具體思路見表5。
表5 測繪檔案可利用等級評定一覽表
五、結束語
本文提出的測繪檔案可利用分類等級的劃定方案,是筆者對測繪檔案分級管理工作的一些初步思考,旨在促進測繪檔案分級管理相關研究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目前,對測繪檔案中所包含的豐富歷史地理信息的利用程度還遠遠不夠,并且在對測繪檔案的信息發(fā)現(xiàn)、價值界定、科學利用、分級管理方面缺乏系統(tǒng)性的研究;而在測繪檔案的實際管理方面仍處于一種低層次的倉儲模式,缺乏針對測繪檔案等級劃分、分級管理的具體規(guī)定和相應的方法,使許多珍貴的測繪檔案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因此,測繪行業(yè)應廣泛借鑒相關行業(yè)在檔案分級管理工作中的經(jīng)驗,測繪主管部門應有計劃地開展測繪檔案分級管理相關法規(guī)、技術規(guī)程的研究,逐步推進我國測繪檔案分級管理工作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辦法[EB/OL].2013-08-09.http:∥baike.baidu.com.
[2]中國測繪史編輯委員會.中國測繪史[M].北京:測繪出版社,2002.
[3]王天水.測繪檔案分類、組卷及檔號編制的思考[J]. 城建檔案,2003(6):14-16.
引文格式: 張勤. 測繪歷史檔案分級管理與應用[J].測繪通報,2015(3):121-124.DOI:10.13474/j.cnki.11-2246.2015.0094
作者簡介:張勤(1958—),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航測地理信息研究工作。E-mail:zhq@qq.com
收稿日期:2014-01-01
中圖分類號:P20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94-0911(2015)03-01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