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英·
?
《世說新語補》成書與版本考
·胡海英·
摘要《世說新語補》為明代王世貞據(jù)劉義慶《世說新語》與何良俊《何氏語林》二書刪定而成,并非如四庫館臣所說的刪定者為凌濛初。明清以降,此書風(fēng)行于海內(nèi)外,帶動了整個東亞的“世說體”仿作熱潮,影響持續(xù)數(shù)百年不衰,是中國小說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個耀眼的現(xiàn)象,非常值得關(guān)注。梳理與探討此書的成書、刊刻行世、版本流傳,發(fā)隱探微正本清源,打好基礎(chǔ),對進一步研究極為必要。歷來論著論及此書者眾,但因其成書、版本、流傳、影響諸方面情況復(fù)雜,不但本有的問題難以厘清,而且研究過程中又產(chǎn)生了諸多誤說。經(jīng)過考證可以發(fā)現(xiàn),此書最早的刊本為萬歷十三年張文柱??瘫?,亦即吳郡(太倉)王泰亨刻本,并不存在所謂的明萬歷八年庚辰王世懋刊本、萬歷十四年太倉王氏刻李卓吾批點《世說新語補》二十卷,所謂乾隆七年刊本、乾隆二十年刊本、乾隆五十七年刊本亦不存在,而將《世說新語補》與《何氏語林》《世說新語》的版本混為一談的種種版本誤說也亟待辨正。
關(guān)鍵詞《世說新語補》成書版本
明代出現(xiàn)了《世說新語補》一書,由王世貞據(jù)劉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與明代何良俊《何氏語林》兩書刪定而成,門目則遵循《世說新語》的三十六類。此書版本眾多①,流傳很廣,影響極大。在相當(dāng)長的時間里,《世說新語補》不僅為“世說體”仿作熱潮作代言并爭取了極大的關(guān)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世說新語》的地位,《世說新語》因此湮沒不彰。明王思任《世說新語序》曰:“自弇州伯仲補批以來,欲極元暢而續(xù)尾漸長,效顰漸失,《新語》遂不能自主。”②于是,《世說新語補》風(fēng)行一時,人人爭賞,不復(fù)知有《世說新語》。明詹世顯《南北朝新語序》曰:“蓋自王氏《新語補》出,而世爭賞之,皆自認(rèn)為人人王謝語,語臨川已不知臨川?!绷铦鞒酢妒勒f新語鼓吹序》亦曰:“乃臨川本流傳已少,獨《補》盛行于世,一再傳,而后海內(nèi)不復(fù)知有臨川矣?!贝饲樾我恢背掷m(xù)到晚近時期③。于此相反相成的是,世人知道并重視《世說新語》,也往往得益于《世說新語補》。陳龍正《幾亭外書》卷九即曰:“《世說》重自弇州?!雹茳S汝琳《重訂世說新語補序》謂:“余曩家東瀛,時與諸同人游,聆其隨風(fēng)欬唾,往往雋永超絕,間窺諸書,大都粉本《世說》,亦嘗購諸枕中以為《論衡》一助。”黃汝琳所謂當(dāng)時日本社會所“粉本”的“《世說》”,實指《世說新語補》。凡此種種,皆可見《世說新語補》的巨大影響。
四庫館臣曾經(jīng)懷疑《世說新語補》并非王世貞刪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四十三《世說新語補》:
良俊《語林》三十卷,于漢晉之事全采《世說新語》,而摭他書以附益之,本非補《世說新語》,亦無《世說補》之名。凌濛初刊劉義慶書,始取《語林》所載,削去與義慶書重見者,別立此名,托之世貞,蓋明季作偽之習(xí)。紱從而信之,殊為不考。然紱序字句鄙倍,詞意不相貫屬,疑亦出書賈依托。觀其所刊目錄,列補編于前,列原書于后,而三十六門之名,一頁中重見迭出,不差一字,豈識黑白者所為哉?
即認(rèn)為刪定者不是王世貞,而是凌濛初。館臣之說純粹出于誤解,后來并無多少人附和。這個失誤,完全是因為未看到相關(guān)版本,再加上主觀武斷所造成。王重民已經(jīng)辨正此事:“余未見凌本,而館臣則未見此本。張文柱??淌菚?,遠在凌氏前,余疑凌本殆從張本出;館臣所辯,無一語中的,因未見此本故也。”⑤此不贅述。
(一)王世貞的刪定
關(guān)于《世說新語補》的成書,王世貞自己有所說明:
余少時得《世說新語》善本吳中,私心已好之,每讀輒患其易竟。又怪是書僅自后漢,終于晉,以為六朝諸君子,即所持論風(fēng)旨,寧無一二可稱者?最后得《何氏語林》,大抵規(guī)摹《世說》,而稍衍之至元末,然其事詞錯出,不雅馴,要以影響而已。至于《世說》之所長,或造微于單辭,或征巧于只行,或因美以見風(fēng),或因刺以通贊,往往使人短詠而躍然,長思而未罄。何氏蓋未之知也。余治燕趙郡國獄,小間無事,探槖中所藏,則二書在焉。因稍為刪定,合而見其類,蓋《世說》之所去不過十之二,而何氏之所采則不過十之三耳……⑥
王世貞作《世說新語補小序》的時間在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季夏⑦。據(jù)《王世貞年譜》,王世貞在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始受察獄北直隸(即其自序所謂“治燕趙郡國獄”)之命,三十五年正月出使察獄畿輔⑧。至季夏已刪定此書,則《世說新語補》的刪定成書,就在這半年之內(nèi)。
《世說新語補》在流傳過程中產(chǎn)生了多個版本,各個版本不斷被輾轉(zhuǎn)加工,與王世貞刪節(jié)本以及張文柱校注本已有較大差異。統(tǒng)計張懋辰四卷本《世說新語補》(由二十卷本剔出的原屬于《何氏語林》的條目部分),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實際上只有374條,而且還雜入了原《何氏語林》所無的《世說新語》材料3條,實際上采納的《何氏語林》只有十之二不到。以黃汝琳刊二十卷本《世說新語補》為例,其《仇隙》一門共11條,對原《世說新語·仇隙》8條全部采用,順序亦沿用不改。《何氏語林·仇隙》原9條則只采用3條,分別為第1、3、7條。就全書來看,《何氏語林·仇隙》一門被采納的比例是比較大的,對比如下:
附:采納二書條目比對舉例——以黃汝琳本《世說新語補》卷二十《仇隙》第三十六為例⑨
王世貞刪定《世說新語補》后,并未立即刊行。王世懋作于萬歷十三年乙酉(1585)的《世說新語補序》稱:“家兄王元美,嘗并《何氏語林》,刪其無當(dāng),合為一編,久乃散落。友人張仲立,得而嗜之,次第修注而編之,更為訂何氏之乖迕,與益其注之未備。鉛槧經(jīng)年,殺青滿室。會予將之閩中,手以相示,且請序作者之意。予豫章后重校善本,不吝授之?!菤q乙酉初春,世懋再識。”⑩
根據(jù)王世懋的序言,可知王世貞的《世說新語補》成書后,稿本擱置很久,已經(jīng)散落。友人張文柱(仲立)得到后,乃“次第修注而編之,更為訂何氏之乖迕,與益其注之未備”。所以張文柱是《世說新語補》成書后的第一個重要整理者。不過,張文柱的稿本并非直接得自王世貞,而是得自吳郡王泰亨。據(jù)王泰亨《題世說新語補后》云:“余往歲負(fù)浚沖滅性之譏,嘔血數(shù)升,神氣都損,嘗得此編,時置案頭,以當(dāng)枚《發(fā)》。友人張仲立、秦汝約,數(shù)相慰存,見而賞焉,將分??讨?。余病弗果,于是校注之任專之仲立,讎對則汝約預(yù)有勞焉?!?11)據(jù)此文可知,是王泰亨先得此書稿,而且病中置于案頭,將之視作枚乘《七發(fā)》。殆亦期以令自己“霍然病已”之效,可見王氏對此書之推崇。其友人張文柱、秦汝約在王泰亨病中慰問探望時,見到《世說新語補》,非常欣賞,原意襄助整理,從而分擔(dān)了校注與部分讎對的責(zé)任。
有學(xué)者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并頗感疑惑:“王世貞稿本又似為王泰亨所得,張文柱不過負(fù)責(zé)校注而已,今未審孰是?!?12)筆者認(rèn)為,這幾個說法并不矛盾,可以調(diào)和。即王泰亨先得到書稿,其后張文柱加以校注,由于張文柱與王世懋相熟,因而又請王世懋作序。故吳郡王氏(泰亨)刊本是《世說新語補》的第一個刊本。王重民先生所說的萬歷十三年張文柱??瘫?13)實即吳郡(太倉)王泰亨刻本。張文柱在其中分擔(dān)了校注的任務(wù),并由王世懋作序。由于王世懋序中未曾提及其他幾個人參與此事,故給后人留下了想象空間,以致容易產(chǎn)生誤會,以為張文柱??瘫九c吳郡(太倉)王氏刊本非同一版本。如有研究者認(rèn)為:“四川省圖書館所藏本所論‘明萬歷十三年(1585)吳郡王氏刊本’,則當(dāng)是‘張文柱原刊本’之誤失?!?14)此論誤在不明就里,因為二者實即同一版本。
《世說新語補》流傳既廣,版本繁多。歷來研究者輩出,《世說新語補》的版本探究成果豐碩,然亦不無可商榷之處,許多誤說迷霧亟待廓清,試考如下:
(一)是否有王世懋的豫章刻本《世說新語補》
有不少學(xué)者以為在吳郡王氏刊本之前早已有一個豫章本,如戴佳琪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xué)所藏中國善本書目》著錄萬歷庚辰(公元1580年)刊本,其版刻狀況如下:‘明何良俊補,萬歷亥辰(1580,案:亥當(dāng)為庚之誤)王世懋序刊本,白棉紙,板心間有刊工姓名。半葉九行十八字。卷末有光緒丁酉(1877),劉小衡手跋?!睋?jù)此,則戴佳琪認(rèn)為有一個萬歷庚辰(1580)刊本,而且此本即刊刻于豫章者(15)。若果真如此,那么這該是《世說新語補》的第一個刊本。問題是,是否真有這么一個豫章刻本?
不錯,王世懋此序作于萬歷八年庚辰,因文末署有“萬歷庚辰秋,吳郡王世懋撰”。但是,此序本來是為《世說新語》而作,序中提及“臨川王”、“孝標(biāo)注”、“卯金氏”,然絲毫未及《世說新語補》。又此《世說新語》雖是王世懋整理,然刊刻起因于“喬公”,即喬懋敬的賞譽。序謂:“初雖之帳中,既欲共之炙嗜。而參知喬公見之,亟相賞譽,即授梓人。爰綴末章,敘所繇梓?!?16)據(jù)喬懋敬萬歷九年之序,開始雕梓可能始于萬歷八年,但刻成必定是在萬歷九年或之后。而且此本現(xiàn)今應(yīng)已亡佚,今人當(dāng)亦無從寓目。(17)
后人認(rèn)為有王世懋刊行的豫章本《世說新語補》,主要是受王世懋寫于萬歷庚辰的《世說新語序》迷惑所致,因為后來《世說新語補》的刊刻者往往把王世懋此序加入,以提升《世說新語補》的價值并擴大影響,故容易使人產(chǎn)生誤會,以為此序即為《世說新語補》所作。其實,如果細(xì)繹王世懋此序,是不難發(fā)現(xiàn)問題真相的。將這個可能的誤會變成一種廣泛通行的說法的,還是后來的讀者與研究者。如《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xué)所藏中國善本書目》即聲稱其所藏是“萬歷亥辰(庚辰之誤)王世懋序刊本”。將《世說新語序》誤作《世說新語補序》,是邁向“豫章刻本”誤說的一大步。
還有比《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xué)所藏中國善本書目》走得更遠的。如戴佳琪,除了明確認(rèn)為有一個萬歷庚辰(1580)刊本外,還進一步得出此本即刊刻于豫章者:“吳郡刊本,即為萬歷十三年張文柱校刻本,則此處所謂曾刻豫章,當(dāng)即為萬歷八年之本,且可補上述所未及的刻書之地?!?18)這個失誤并非偶然,因為早有導(dǎo)夫先路者。據(jù)戴氏引文可知,此前即有嚴(yán)靈峰《無求備齋文庫諸子書目》稱:“《世說新語補》二十卷,明何良俊。明萬歷八年(1580)王世懋刊本,十冊。”(19)他們的共同失誤都在于未細(xì)究“序刊本”一詞,因為作序者不一定就是刊行者,而且后人也可以附刊前人所寫之序。嚴(yán)靈峰將“序刊本”省略為“刊本”,作序者從而變成了刊行者,于是就有了萬歷八年的王世懋刊本。戴佳琪沿著同樣的思路前進,且補上刊刻地點豫章,令此觀點似乎更具說服力。
不過,要探究這個說法的源頭,還應(yīng)該往前發(fā)掘。明人已經(jīng)聲稱有《世說新語補》的豫章刊本。陳文燭《世說新語補序》:
國朝何元朗博洽嗜古,上溯漢晉,下逮勝國,廣為《語林》。王元美刪其冗雜,存其雅馴者,為《世說新語補》。敬美自幼嗜好是書,鉆厲有日,于字句勾棘難通者疏明之,于舊注為俗子攙入者標(biāo)出之,自謂洗卯金氏之冤。曾刻豫章,續(xù)有正者。復(fù)刻吳郡,張仲立校之,已為善本。敬美又加指摘,其批判視劉辰翁加詳。再刻閩中,王汝存校之,問序于不佞,因得再讀。(20)
細(xì)繹其文意,是說《世說新語補》先刻于豫章,復(fù)刻于吳郡,再刻于閩中。很明顯,陳氏認(rèn)為《世說新語補》有一個豫章刊本,而且似乎還是他所知道的最早刻本。其實,是陳文燭誤會了。其誤在于,將王世懋所整理的《世說新語》刻本當(dāng)成《世說新語補》的第一個刻本。其誤說亦有淵源可尋,按王世懋《世說新語序》曰:
余幼而酷嗜此書,中年彌盛,恒著巾箱,韋編欲絕。第其句或勾棘,語近方言,句深則難斷,語異則難通,積思累校,小獲疏明。終乎闕疑,以遵圣訓(xùn)。至于孝標(biāo)一注,博引旁綜,前無古人,裴松之《三國志注》,差得比肩;而頗為俗夫攙入叔世之談,恨不能盡別淄澠,時一標(biāo)出,以洗卯金氏之冤。(21)
陳文燭所謂“敬美自幼嗜好是書,鉆厲有日,于字句勾棘難通者疏明之,于舊注為俗子攙入者標(biāo)出之,自謂洗卯金氏之冤”云云,顯然都來自于王世懋《世說新語序》,很明顯,是陳文燭將萬歷八年開刻于豫章的《世說新語》當(dāng)成了《世說新語補》。前已論及,王世懋萬歷八年之序是為《世說新語》所作,而非為《世說新語補》所作。不過,王世懋又有作于萬歷十三年的《世說新語補序》,其中有:“予刻《世說》豫章,舊所并勾棘難通者,亦既有倫矣?!粜?biāo)一注,疑有羼入中間,稍為指摘,終未得起斯人于九原,令千載洗染也?!?22)可見,此序中有與萬歷八年《世說新語序》相似的內(nèi)容。如不仔細(xì)辨認(rèn),容易將二者混淆,從而將王世懋刻《世說新語》誤作王世懋刻《世說新語補》??傊缮衔目梢?,陳文燭對《世說新語補》的刊刻問題弄得也不是很清楚。然陳氏之誤會,恰是《世說新語補》豫章刻本說的源頭。
由于《世說新語補》在后世流傳廣泛,版本繁多,后人從陳文燭本屬誤會的序言里,得出豫章本《世說新語補》的信息,未遑考證即信以為真,相承沿用。近代學(xué)者如王重民等人,也未曾措意該問題(23)。王能憲在“萬歷間張文柱校刊王世懋批點《世說新語》六卷《世說新語補》二十卷”條下,謂:“此本北大所藏稱萬歷八年刻本(卡片著錄,書中無刊刻年月),誤,書中收有喬懋敬萬歷九年序,可以為證。竊以為此本之刻在下一種張文柱??瘫局??!?24)王能憲認(rèn)為此本非刻于萬歷八年,這是對的。因為第一個問世的《世說新語補》刊本即萬歷十三年張文柱校注本。此前不可能有《世說新語補》的刊本。刻書者將歷來名家的序跋批點附刻,以提升書籍的價值,是極為常見的做法,加拿大所藏《世說新語補》情況亦是如此。以一篇序言來判定版本的刊刻時間不一定可靠,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王能憲據(jù)書中喬懋敬的萬歷九年之序,從而否定了萬歷八年刊刻之說,又根據(jù)該本子已經(jīng)有“張文柱??钡淖⒚?,推斷“此本之刻在下一種張文柱校刻本之后”。不過,雖然王能憲否定了萬歷八年刊刻之說,但仍然未能發(fā)現(xiàn)豫章刻本的本質(zhì)問題(25),這不免有點遺憾。
至此,我們可以回顧這一個由逐步積累產(chǎn)生的誤會。先是萬歷八年,王世懋于豫章作《世說新語序》,至萬歷九年刻成《世說新語》于豫章。其次,則有萬歷十三年張文柱(仲立)校注王世貞《世說新語補》(書稿得于王泰亨),并請王世懋作序,由王泰亨刻之于吳郡,這是《世說新語補》的第一個刊本。再其次,有萬歷十四年王汝存校本《世說新語補》刻于閩中,并請陳文燭作序,這應(yīng)該是《世說新語補》的第二個刊本(陳文燭誤認(rèn)為是“再刻”,即第三個刻本)。
豫章刻本說既濫觴于陳文燭之《世說新語補序》,由于《世說新語補》在后世流傳廣泛,版本繁多,學(xué)者多不暇細(xì)辨其非,致其說流傳漸廣。于是紛繁復(fù)雜的《世說新語補》版本說法中間,就逐漸被塞進了一個本不存在的豫章刻本。如果說嚴(yán)靈峰還只是把“序刊本”認(rèn)作“刊本”,那么,戴佳琪便是進而讓“王世懋萬歷八年刻《世說新語補》于豫章”的說法最終完整成型。
戴佳琪還曾提出:“獨未見嘉靖三十五年至萬歷八年之間的刊本,是否尚有更早刊本,今已不得而知?!?26)現(xiàn)在已知最早的刊本即萬歷十三年序刻本,肯定不會有早于此年的刊本,自然更不會有萬歷八年之前的刻本了。
還有不少研究者將《世說新語補》與《何氏語林》的版本混為一談,稱《何氏語林》“成書后,三十余年間在江蘇、福建與江西等地均有翻刻本”(27)。近來還有研究者在論著中承襲這種誤說(28)。這個誤說,實際上是重重誤會的迭加與拼合,其中即有陳文燭序的影響。將刻于豫章的王世懋批點本《世說新語》當(dāng)成《世說新語補》,是最初的一重誤會。將《何氏語林》與《世說新語補》混淆,則是最終的一重誤會。
(二)有無萬歷十四年太倉王氏刻李卓吾批點《世說新語補》二十卷?
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列有“萬歷十四年太倉王氏刻李卓吾批點《世說新語補》二十卷”:“此本卷首有焦竑、王世貞、陳文燭、王世懋序,劉應(yīng)登、袁褧、董弅、陸游等《世說》序跋,及文征明、陸師道等《何氏語林》舊序。序后又有凡例十則,并附《釋名》,卷末有王泰亨后序?!庇种^:“此本在日本亦頗流行,安永己亥刻本即據(jù)之翻刻?!?29)
此刊本筆者未見到,然必非萬歷十四年太倉王氏刻本?!妒勒f新語補》中的李卓吾批點來自于《初潭集》(王重民說及二者的對比與區(qū)別,還曾認(rèn)為李卓吾的批點移到《世說新語補》,應(yīng)在萬歷末年)。李贄于萬歷十三年(1585年)移居湖北麻城縣龍?zhí)?,《初潭集》一書,即是李贄定居龍?zhí)兑院?,讀《世說新語》和焦竑的《焦氏類林》等書后所著(30)。是書編成于萬歷十六年戊子(1588),為李贄初落發(fā)時所作。書名“初譚”,李贄《初潭集序》曰:“初譚者何?言初落發(fā)龍?zhí)都醋氪?,故曰初潭也。?31)故《初潭集》之成書,即已在萬歷十六年。萬歷十四年自然不可能刻出李卓吾批點本《世說新語補》。
因為卷內(nèi)不記重刻年月,此本子刊刻的具體時間現(xiàn)在難以確定。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謂:“按是書原有萬歷十三年張文柱??瘫?,此本則就張刻本增入李贄批點而又重刻者。卷內(nèi)不記重刻年月,觀其版刻當(dāng)在萬歷末年〔李贄卒后的十幾年內(nèi)〕。此本將李贄、劉辰翁、王世懋批語刻于頂欄,書名上冠以“李卓吾批點”五字,因知此次重刻重在李贄批點?!蓖踔孛裾J(rèn)為應(yīng)該刻于萬歷末年,但未舉出具體的依據(jù),有學(xué)者認(rèn)為或可信之(32)。
另外,還可以通過其它途徑判斷“萬歷十四年太倉王氏刻李卓吾批點《世說新語補》二十卷”版本的不存在。因為王泰亨已有萬歷十三年的刻本,即陳文燭序所說的:“復(fù)刻吳郡,張仲立校之,已為善本。”估計不會在第二年又刊刻一次,而且陳文燭序作于萬歷十四年丙戌秋日,若刊印之后,王泰亨才得到陳文燭序收入,那么萬歷十四年接著再刊刻于吳郡,時間上恐怕也太倉促。刻書是很不容易的事,鑒于王泰亨將《世說新語補》當(dāng)“枚《發(fā)》”,于萬歷十三年已刊刻后的第二年再刻也不是不可能,不過,那一定要有特殊的理由。比如版本有重大調(diào)整或者改變,比如有名家批點的加入。否則重印已經(jīng)足矣,何必重刊?
再據(jù)王能憲引焦竑序:“我明何良俊增補,接有刪釋,而卓吾李翁又從而批點之。夫批注刪釋,特解之云爾;至于批點,則直探心髓,而推究竟,筆則筆,削則刪,簡遠幽邃,又在《世語》之上,亦深遠矣。李翁具默,成不言之識,有海外之見,一言一字之間,特爾移神,人所不到。亦以今世文明盡泄,理學(xué)大彰,士多脫落之思,人皆域外之識,亦世使之然也。”(33)焦竑之序,極力推崇李卓吾之批點,可見李贄批點為人重視之程度?!独钭课崤c世說新語補》二十卷因為有李贄的批點而大受歡迎,據(jù)王重民說:“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日本安永己亥(1779)翻刻本,后記稱明代豫章刻本[按指王世懋刻本]后,‘李老批評本最行于海內(nèi)外?!瘶O是?!?34)鑒于李卓吾批點的重要性,若萬歷十四年有王氏重刻本,那么其所作序必然會大書特書李贄批點,若如王世懋作序之闊略,前面已論及,不言及情有可原。但是主持者王泰亨的后序怎么可能對此不著一語?其實,王泰亨此序?qū)嵓醋饔谌f歷十三年者(35),被人再次收入附刻而已。
所謂“萬歷十四年太倉王氏刻李卓吾批點《世說新語補》二十卷”,是由于后人刊刻時將之前的序言一并附刻所致。誤會過程很可能是:由萬歷十四年陳文燭序,得出時間為萬歷十四年;由王泰亨后序,得出主持刊刻者為太倉王氏。但這種說法經(jīng)不住推敲,故此說也是一個誤會。
(三)對其它刻本說的考察
還有一些據(jù)稱為《世說新語補》的版本。如南京圖書館有據(jù)稱為乾隆七年江夏黃汝琳刻本二十卷《世說新語補》。又戴佳琪引王能憲之書,認(rèn)為乾隆二十七年有兩個刻本,又有乾隆二十年刻本,還有一個乾隆五十七年刻本:“僅以黃汝琳茂清書屋為例,乾隆二十七年一年之間,即曾兩度刊印《世說新語補》,而乾隆二十年亦曾刊印此書,后又有乾隆五十七年刻本,足見此書暢銷、廣泛流行之程度。”(36)這些說法中,乾隆七年刊本、乾隆二十年刊本、乾隆五十七年刊本實際上皆不存在,乾隆二十年有兩個刊本之說,亦不可信。試分析如下:
茂清書屋藏板《重訂世說新語補序》曰:
余曩家東瀛,時與諸同人游,聆其隨風(fēng)欬唾,往往雋永超絕,間窺諸書,大都粉本《世說》,亦嘗購諸枕中,以為《論衡》一助。速于役燕冀,藻書相對,無暇清談。移疾以來,復(fù)取之庋閣,時一展玩,而舊本漫漶,烏亥不可勝摘,乃思重為校訂,以付剞劂。
序末有“乾隆壬午春日,江夏黃汝琳砥崖補訂重刊,男曰延凝齋,曰和心耘,曰勉蘭畹校字”,則黃汝琳之序作于乾隆二十七年春日已經(jīng)有校字者名字,且三人似皆為其子。又黃汝琳在序中講得很清楚:“速于役燕冀,藻書相對,無暇清談?!币驗楣路泵ΓB清談的時間也沒有,因此實際上對《世說新語補》展玩的時間也不多。在生病以后,“復(fù)取之庋閣,時一展玩,而舊本漫漶,烏亥不可勝摘,乃思重為校訂,以付剞劂?!彼?,其《重訂世說新語補序》說的就是看到此書舊本錯誤不可勝數(shù),因而考慮校訂重刻。故其結(jié)尾又曰:“是役也,丹黃甲乙,束于時日,吾友顧廣文壽峰實有將伯之功焉。刻成,序之如此。乾隆二十有七年壬午上元日?!?/p>
重訂《世說新語補》刻成,黃汝琳隨即有此序,則整理刊刻應(yīng)始于乾隆二十七年之前,但既然書成即作序,那么黃汝琳必然不曾有過更早的刻本。再說關(guān)于“重訂”一詞的理解,應(yīng)該是相對于此前早期刻本“舊本漫漶,烏亥不可勝摘”而言的,并非說重訂自己以前的一個刻本。故“重訂”亦不能證明黃汝琳之前有更早的《世說新語補》刻本。則南圖所著錄的乾隆七年黃汝琳刻本、戴佳琪所存疑的乾隆二十年黃汝琳刻本自然都不存在。
再看所謂“乾隆二十七年一年之間,即曾兩度刊印《世說新語補》”的問題。按王能憲列曾舉“乾隆二十七年江夏黃汝琳刊海寧陳氏慎刊堂藏板《世說新語補》二十卷”以及“乾隆二十七年重刊茂清書屋藏板《世說新語補》二十卷”,戴佳琪之謂“兩度刊印《世說新語補》”殆即源于此處。然王能憲又稱:“此本與黃汝琳補訂本略同,卷末有校字者姓名。”(37)刻書極為費工,一年之中,黃汝琳何必刊刻兩個“略同”的本子?且序既作于上元,上元日之前,屬于乾隆二十七年的時間只有十四天,也來不及刻就一部二十卷的書。所以乾隆二十七年黃汝琳實只有一個《世說新語補》刊本。
再看“乾隆二十七年江夏黃汝琳刊海寧陳氏慎刊堂藏板《世說新語補》二十卷”,王能憲謂:“實為明張文柱校注本之翻版?!贝苏Z必有疏誤。“海寧陳氏慎刊堂藏板”的《世說新語補》筆者未見過,不好發(fā)揮議論。但黃汝琳序曰:
臨川原本為王氏所刪者,十有二三,遂精審,其尤要者,重為補入,新舊注之煩芿者,汰之。劉氏王氏,以箋評之諦當(dāng)者采之,務(wù)使夜光不遺,而魚目不混,蓋向之《世說新語補》,刪《世說》而以《語林》補之也。今之重訂《世說新語補》,補正王氏之刪《世說》也。仍王氏之名,溯臨川之舊,而亦不廢元朗之補,庶幾可云兩美必合。其間去重復(fù)而加剪裁,則于廣川所云,又竊取之矣。方今文運昌隆,風(fēng)雅振興,綴文之士羅星宿而貫珠璣,則于是書也,可為珊瑚木難,牛溲馬勃之需矣。家置一編,亦不無助于江氏筆花、李家舌本矣。其或俊逸有余而不軌于正義矣,徒飾于文,間附鄙意,綴以瑣言。雖竹林而下,雅不欲以繩尺臧否。然人倫忠厚之遺,諒亦世之君子所樂聞,而不笈為拘迂也。所殛于欲就正于斌郁之林矣。
據(jù)序言,黃汝琳的版本雖出于張文柱校注本,但相對于張文柱校注本,還是有不小的差異。如果慎刊堂藏板的《世說新語補》即黃汝琳刊本,那么與張文柱校注本差別較大,而與茂清書屋藏板者則應(yīng)完全一樣。因為二者實即同一版本。至于藏板的主人何以不同,一時難以確知,可能經(jīng)過了轉(zhuǎn)手,并且后來有重印,所以導(dǎo)致我們看到的書籍形態(tài)略有差異。但那最多只是重印或者遞修的問題,版本決無不同。同理,戴佳琪等人所說的乾隆五十七年黃汝琳刻本應(yīng)該也是出于誤會。
另有一些版本說,其實也是誤會。如潘建國說:“翻刻、選刻張本者,亦不在少數(shù),較為著名的有……;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吳瑞征刻本,刪去注文與評語,止留正文,小本八卷八冊。”(38)所謂吳瑞征刻本,據(jù)王能憲介紹,應(yīng)為《世說新語》,而非《世說新語補》。
注:
①康熙丙辰富陽章紱《世說新語補序》序稱:“(《世說新語補》)幾百年來,梨棗不啻數(shù)十易?!睂毿颀S藏板。
②據(jù)華國出版社《蠡測編》,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上),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6年版,第415頁。
③王先謙《虛受堂文集》卷五《重刊世說新語序》:“近世通行王元美《世說新語補》本?!鼻骞饩w二十六年刊本。
④[明]陳龍正《幾亭外書》卷九,明崇禎刻本(續(xù)修四庫冊1133)。
⑤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子部小說類,第390頁。王重民據(jù)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萬歷刻本《世說新語補》二十卷〔九行十八字(19×12.5)〕撰寫此條,稱:“原題:‘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biāo)注,宋劉辰翁批,明何良俊增,王世貞刪定,王世懋批釋,張文柱校注?!?/p>
⑥[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七十一《世說新語補小序》,明萬歷刻本。
⑦[清]彭元瑞《天祿琳瑯書目后編》卷十六《世說新語補》(函六冊) :“明王世貞以劉義慶《世說》、何良俊《語林》合輯成書,采劉辰翁評點書二十卷,門目如《世說》之舊,前有嘉靖丙辰(1556)世貞自序?!庇粥嵗A《王世貞年譜》(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1993年版)亦有此說,第93-94頁。
⑧見鄭利華《王世貞年譜》,第99頁。
⑨首列數(shù)字為黃汝琳本《仇隙》類的各條目編號,又,截取每條開頭數(shù)字作為條目名。
⑩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第412頁。
(11)王泰亨《題世說新語補后》,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第413頁。
(12)(32)(38)潘建國《凌濛初刊刻、評點〈世說新語〉考述》,《上海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4年第5期。
(13)(34)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第391、391頁。
(14)戴佳琪又謂:“在萬歷十三年的藏本中,尚有異本的存在,其中包含間斷的評語、圈點在內(nèi),且歷來的著錄亦略有分別。題作‘萬歷間太倉王氏刊本’,實為張文柱校本,該本現(xiàn)藏于臺灣故宮博物院?!币娪诖骷宴鳌丁春问险Z林〉研究》,臺灣中國文化大學(xué)1997年碩士論文,第25頁。按:戴佳琪所說的異本,只是各藏本之異,即評語、圈點有異,并非刻本之異。已知的種種跡象表明,萬歷十三年應(yīng)該只有一個王氏刊本,沒有其它的刊本問世。
(15)(18)(19)(26)戴佳琪《〈何氏語林〉研究》,第23、24、23、24頁。
(16)[明]王世懋《世說新語序》,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第411-412頁。
(17)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列有“萬歷九年喬懋敬刻王世懋批點《世說新語》三卷”,第74頁。又認(rèn)為:“世懋批點《世說》,并刻之于豫章,此本今已無存?!钡?04頁。
(20)(21)(22)丁錫根編著《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第413、411-412、412頁。
(23)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于“《李卓吾批點世說新語補二十卷》五冊(北大)”條曰:“又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日本安永己亥(1779)翻刻本,后記稱明代豫章刻本〔按指王世懋本〕后‘李老批評本最行于海之內(nèi)外’,極是?!钡?91頁。王重民的按語表明了他未曾注意到《世說新語補》“豫章刻本”的可疑之處。
(24)(29)(33)(37)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第75-76、76、76、79頁。
(25)王能憲用的是簡單的內(nèi)證法,可惜沒有仔細(xì)推敲王世懋作于萬歷十三年的《世說新語補序》,否則的話,不僅可以確認(rèn)其所見者非萬歷八年刻本,而且能夠進一步發(fā)現(xiàn),此即通常所說的豫章刻本,而所謂豫章刻本從來就不存在。
(27)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496頁。
(28)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4年,第264頁。又李麗《〈何氏語林〉影響研究》,《天中學(xué)刊》2008年第1期。
(30)根據(jù)種種跡象看,李贄作《初潭集》之前最重要的作為基礎(chǔ)的底本是《世說新語補》而不是《世說新語》。
(31)李英嬌《李贄〈初潭集〉研究》,臺灣南華大學(xué)文學(xué)研究所2003年碩士學(xué)位論文,第13頁。
(35)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著錄此書,即注明王泰亨后序作于萬歷十三年。
(36)戴佳琪《〈何氏語林〉研究》,第36-37頁,其中乾隆五十七年刻本說出于嚴(yán)靈峰《無求備齋文庫諸子書目》。
作者單位:澳門科技大學(xué)通識教育部、國際學(xué)院責(zé)任編輯:胡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