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代石河鹽場的變遷與產(chǎn)運銷問題研究

      2015-02-20 02:56:01
      鹽業(yè)史研究 2015年4期
      關鍵詞:鹽法石河膠州

      趙 悅

      ?

      清代石河鹽場的變遷與產(chǎn)運銷問題研究

      趙 悅

      山東半島是中國重要的海鹽產(chǎn)地。位于山東東部膠州地區(qū)的石河鹽場在歷史上存在時間長達600年,為膠州及其附近一帶居民提供食鹽。清朝初年,在鹽場裁并的大潮流下,石河鹽場的地理位置、產(chǎn)地面積發(fā)生很大變化。在清末膠濟鐵路修建的背景下,鹽場再經(jīng)變遷。與此同時,石河鹽場的生產(chǎn)技術不斷革新,生產(chǎn)規(guī)模不斷擴大。這些變化都影響了清代石河鹽場的食鹽運輸以及山東東部地區(qū)人民的食鹽消費情況。

      石河場;清代;鹽場變遷;產(chǎn)運銷問題

      石河鹽場位于山東東部的膠州地區(qū),是古代山東地區(qū)重要的海鹽產(chǎn)地。《元史·百官上》記載山東有“鹽場一十九”①,其中提到了“石河場”,這也是石河鹽場首次在史書中出現(xiàn)。由此可以推斷,至少在元代石河鹽場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到了明代,史書中明確記載石河鹽場設有鹽課司,分屬山東轉(zhuǎn)運鹽使司下設的膠萊分司管理②。有清一代,從康熙十六年(1677)到道光十二年(1832)之間,山東鹽場經(jīng)過了4次大調(diào)整,由原來的19個鹽場裁并縮減到8個鹽場,而石河鹽場仍然保留直至清末。從元至清,石河鹽場在歷史上存在時間長達600年,供應山東東部膠州及其附近一帶的食鹽,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與其他地區(qū)相比,21世紀以前學術界對山東海鹽業(yè)的研究還遠遠不足。紀麗真教授于2009年出版的《明清山東鹽業(yè)研究》,從歷史文獻角度,關注了明清時期山東地區(qū)的鹽場及其生產(chǎn)技術、運銷、鹽政、鹽課、私鹽等問題,該書也被稱為是“明清山東鹽業(yè)史的一部力作”③。據(jù)《鹽法通志》記載,明代我國沿海地區(qū)的鹽場就有143個④,但是,以單獨一個鹽場作為研究對象的文章還比較少?!肚鄭u地區(qū)的海鹽業(yè)研究》⑤重點關注了石河鹽場的生產(chǎn)技術,但對其清代的產(chǎn)運銷問題還沒有總體的梳理。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jié)合清代山東鹽業(yè)史料,關注膠州一帶石河鹽場的變遷及其相關的產(chǎn)運銷問題。

      一、清代石河鹽場的變遷

      清朝初年,承襲明制,山東保留了19處鹽場。據(jù)《明會典》記載,信陽、濤洛、石河、行村、登寧、西由、海滄七場隸膠萊分司管理⑥。后經(jīng)康熙十六年、康熙十八年、雍正八年(1730)和道光十二年(1832)的4次鹽場調(diào)整,“山東官鹽產(chǎn)區(qū)為永利、富國、王家岡、永阜、官臺、西由、石河、濤洛八場”①。

      與石河鹽場有關的山東鹽場調(diào)整是在康熙十六年,也就是清代山東鹽場的第一次調(diào)整時期。據(jù)《清鹽法志》載,康熙十六年“巡鹽御史邁色會同山東巡撫具題……行村場裁去,歸并石河場管理。經(jīng)戶部覆準”②。這一事件,奠定了清代石河鹽場的整個發(fā)展格局。

      (一)清初石河鹽場概況

      巡鹽御史莽鵠立于雍正二年修撰的《山東鹽法志》中記載了一張石河鹽場的分布圖,大致可以看出清朝初年石河鹽場的地理位置、場灶分布情況。

      圖一 石河場圖③

      從這張圖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清朝初年石河鹽場的大致情況。圖中“大使公署”所在地,為石河鹽場的中心區(qū)域和管理石河鹽務的大使治所。圖中文字顯示了鹽場的大致位置:“本場至膠州三十里;本場坐落萊州府膠州城南小寨地方,至省城七百二十里;本場東至即墨縣一百里;本場東北至萊陽縣行村灶三百里?!雹芡瑫r,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灘池的分布情況,在即墨縣城東南部一帶,環(huán)狀分布了徐家灘、溝里灘、田村灘、棘洪灘、鮑家灘、石河灘、王家灘、莊頭灘等幾大灘池。圖中顯示,康熙十六年歸并的行村場位于石河鹽場的東北部。由此,我們基本了解清朝初年石河鹽場的大致情況。

      (二)清代中期石河鹽場概況

      嘉慶十三年(1808),李如枚、崇福等重新撰修了《山東鹽法志》。這部鹽法志中的記載,大致能反映清代中期石河鹽場的概況。

      石河場舊在膠州城東南二里,今在膠州城內(nèi),距運司八百里,領于膠萊分司。其地東至寧海州四百八十里,西至高密縣五十里,南至海一百二十里,北至萊陽縣四十里。裁并行村場,在其境內(nèi)。南列珠山,北環(huán)膠水,九穴五龍之抱流,青山礪阜之疊嶂,固此場之形,勝也。東西廣五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①

      雍正《山東鹽法志》載“本場至膠州三十里”,從《石河場圖》中可以看出,其位置分布在膠州城南部,而嘉慶《山東鹽法志》載“石河場舊在膠州城東南二里”。二志的不同說明,雍正年間至嘉慶年間石河場的位置至少進行了一次調(diào)整。此外,雍正《山東鹽法志》中,作者描繪的清代初期的石河鹽場的方位僅同即墨縣城和膠州城等少數(shù)幾個地方作了比較;而嘉慶《山東鹽法志》中比較的范圍涉及到寧海州、高密縣等地,這從側(cè)面反映出石河鹽場行鹽地的擴大。石河鹽場的范圍在嘉慶《山東鹽法志》中也明確記載“東西廣五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

      同時,文中提到的膠萊分司在清代也經(jīng)歷了一系列變化?!睹鲿洹分袑κ訄鲭`屬于膠萊分司已有記載。清因明制,將這種制度繼承了下來。到了康熙五十八年,將其裁決。雍正四年,設巡視察院公署;雍正八年,重設膠萊分司。直至乾隆十七年,經(jīng)巡鹽御史吉慶奏準,膠萊分司移駐膠州城之西南隅②。膠萊分司的職責主要是“專司洛口關驗掣放行,分轄西由、石河、登寧、信陽、濤洛等五場鹽政事宜”③??梢钥闯?,由石河鹽場生產(chǎn)的海鹽必須通過膠萊分司的洛口關掣驗后方可行銷。

      (三)清代末年石河鹽場的概況

      1840年以后,列強開始陸續(xù)侵入中國。186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舴铱疾熘袊?8個省份后認為,膠州灣有著優(yōu)越的條件,宜建一條從青島橫穿山東,連到省府濟南的鐵路。這條鐵路在1897年德國占領青島后開始動工修建,也就是后來的膠濟鐵路。

      膠濟鐵路的修建必然會破壞鐵路沿線的農(nóng)田、灶地。石河鹽場位于膠州城附近,處于膠濟鐵路的起點,鐵路的修建影響了鹽場的用地。《清鹽法志》記載了清末時期石河鹽場的概況。

      石河場,坐落膠州,距州城二里,距運司治所八百里。東至寧海州四百八十里,西至高密縣五十里,南至海一百二十里,北至萊陽縣四十里。裁并行村場,在其境內(nèi)。除膠州灘地劃入膠濟鐵路不計外,東西約廣四百余里,南北約袤一百六十里。④

      通過與嘉慶《山東鹽法志》的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石河場的位置沒有太大的改變,只是因為原有的膠州灘地被劃入膠濟鐵路的范圍內(nèi),面積由原來的“東西廣五百三十里”變成了現(xiàn)在的“東西約廣四百余里”,其范圍有了很大的縮減。

      二、清代石河鹽場的生產(chǎn)情況

      食鹽的產(chǎn)、運、銷情況是鹽業(yè)史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所謂鹽場的生產(chǎn)情況,只指該鹽場的生產(chǎn)技術、生產(chǎn)規(guī)模、產(chǎn)鹽量和鹽品等問題。在古代鹽法志中,這些問題被統(tǒng)稱為“場產(chǎn)”。石河鹽場擁有靠近海洋的優(yōu)越地理條件,由此在歷代鹽工的勞作中,也總結(jié)出不同于內(nèi)陸地區(qū)的獨特的海鹽生產(chǎn)方法。此外,康熙十六年,行村鹽場的并入也擴大了石河鹽場的生產(chǎn)規(guī)模,對其鹽產(chǎn)也有一定影響。

      (一)清代石河鹽場的生產(chǎn)技術

      道光《膠州志》中提到“石河場舊行盬、末二鹽”。同時,援引嘉慶《鹽法志》對這兩種鹽的區(qū)別作了更為詳盡地介紹:“東海取鹽之法二:負海近者,曬以池,厥形顆,厥品中,是謂盬鹽;其遠不宜池者,利用煎,煎以盤,厥形散,厥品上,是謂末鹽?!睂嶋H上講到的就是用曬鹽和煎鹽兩種不同的制鹽方法進行生產(chǎn)。但是《膠州志》中還提及石河鹽場“后以潮水遠,盬鹽難成,惟行末鹽”①??梢钥闯?,曬鹽法在清代中期的石河鹽場制鹽中曾一度被棄用,而采用獨特的煎鹽之法。

      煎鹽之法,臨海置灘,潮汐時至,彌漫四走。即退而堿留,則滲灰于上而吸其液。別于灘外阜處,疊土逾尺,隆起于地而為牢,繚以細垣。視牢有半,厥形正方,穴其一面以為溜,下承以坎,聚灰牢中,淋以海水而為鹵。厥民蓬跣,鹵蝕膚剝,四時皴坼,常如嚴臘。鹵成而試之,投以石蓮。蓮沉而下者,淡;浮而橫側(cè)者,半淡。淡則煎費菹薪,故必俟浮而立于鹵面者,乃注盤而煎之。周盤四圍護以織葦,固以蜃泥。自子至亥為一伏火,可煎六盤。盤凡百斤,足充二引有奇。詰旦,出牢中灰,更曬之。夙鹵未銷,得新益旺,映日浮花,散若輕雪,復納諸牢,漬鹵尤壯。故蓄灰之法,以久而良。旱則土燥,鹽沉不起;潦則水淫,鹽解易散。煎雖人事,亦非雨陽時?若罔,克有功。②

      圖二 石河鹽場煎鹽法示意圖③

      圖二有效地總結(jié)了清代山東石河鹽場煎鹽的方法。此法有效地利用了自然潮汐作用,通過“灰淋法取鹵—牢溜淋鹵—石蓮試鹵—注盤煎制”④的過程,煎制末鹽,也體現(xiàn)了古代山東石河鹽場地區(qū)鹽工的智慧。

      正如《鹽法通志》所載:“東鹽初本成自煎曬二法,近則悉出于曬。”⑤到了清朝末年,以石河鹽場為代表的山東鹽場均改為曬鹽制法。此時的石河鹽場也有了其獨特的曬鹽方法。

      石河場,該場就海灘之窪下處,四圍筑堤,堤外鑿溝,寬六尺、深九尺,引潮入溝,堤內(nèi)分池二十方、三十二方或六十方不等。用斗子一副,每斗二人,取水入第一池,俟其蒸發(fā),再放入第二池,依次貫放,至最后一池即成。⑥

      這種曬鹽法被總結(jié)為“溝灘法”曬鹽,類似這樣的方法在山東永利、王家岡、官臺、西由場也有使用。不同的是,石河鹽場運用了其臨近海洋的優(yōu)越地理條件,筑堤鑿溝引入潮水自然進入灘池,并通過多池之間的依次貫放,曬制成鹽。

      (二)清代石河鹽場的生產(chǎn)規(guī)模

      鹽鍋是制鹽的重要生產(chǎn)工具,一個鹽場鹽鍋的多寡也可以反映該鹽場的生產(chǎn)規(guī)模和鹽產(chǎn)量。據(jù)雍正《山東鹽法志》載,石河鹽場的各灘地鹽鍋總數(shù)只有55面,其中“徐家灘鹽鍋十面,溝里灘鹽鍋三面,田村灘鹽鍋七面,棘洪灘鹽鍋十一面,鮑家灘鹽鍋四面,石河灘鹽鍋十三面,王家灘鹽鍋十五面,莊頭灘鹽鍋七面”①。在其共有的8個灘地中,最多的也不過是王家灘的15面。到了清朝中后期,石河鹽場的鹽鍋數(shù)達到221面,其中,坐落膠州的43面,即墨的93面,萊陽21面,海陽54面②。該數(shù)達到了清初時期的四倍,說明了石河鹽場生產(chǎn)規(guī)模的擴大。

      另一個衡量鹽場規(guī)模的數(shù)據(jù)是灶地、草蕩的面積以及灘池的副數(shù)?!肚妍}法志》中對它們的灶地、草蕩地和灘池的區(qū)別有詳細的說明:“東省各場灶戶瀕海而居,錫土授田以為世業(yè)。其地之可藝五谷者,為灶地;但長草數(shù)以供煎鹽者,為草蕩地;近海濱可以引潮、攤灰、掘井、筑池者,為灘池?!雹矍逵赫觊g《山東鹽法志》中記載了石河場的灶地和草蕩面積,“石河場,原額新墾自首灶地共一百一十七頃七十七畝……又裁并行村場,原額新墾自首灶地共三百五十一頃……石河場草蕩地五頃八畝,行村場四十七頃九十七畝”④。到了清末,灶地面積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長,而草蕩地的面積基本維持了原有的水平,史載“石河場灶地四百六十九頃二十二畝五錢八毫,草灘地五十三頃五畝八分六厘八毫”⑤。

      清朝初年,石河場只有徐家灘、溝里灘、田村灘、棘洪灘、鮑家灘、石河灘、王家灘、莊頭灘八大灘池⑥。到了道光年間,石河場已經(jīng)形成了坐落膠州灘場11副,即墨縣灘場15副,萊陽縣灘場2副,海陽縣灘場12副⑦,共計40副的灘池規(guī)模。到了清朝末年,史書中雖無明確記載石河場的灘池副數(shù),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其他數(shù)據(jù)大致算出其灘池面積?!肚妍}法志》中載:“石河場,斗子五百十一副,每副池四方至十數(shù)方不等?!雹喽纷邮躯}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要工具之一,以柳斗汲水入池,一副柳斗稱作一副斗子。通過史料中對石河鹽場斗子數(shù)的記載,我們大致推算出清末石河場的灘池面積至少達到兩千余方至六千余方的水平。

      (三)清代石河鹽場的鹽產(chǎn)量和鹽品

      鹽產(chǎn)量也是考察清代石河鹽場生產(chǎn)情況的一個重要方面。雍正《山東鹽法志》載,石河場每年產(chǎn)鹽量為1629225斤⑨,到了嘉慶年間,“石河場配額票一萬一百三十三張,每歲應配鹽二百二十七萬九千九百二十五斤”⑩,鹽產(chǎn)量增加了65萬余斤。

      從鹽品上來說,《清鹽法志》載,由溝灘曬鹽法生產(chǎn)出的石河場鹽“色純白而明,味咸中帶甘”?。對比山東其他七大鹽場的產(chǎn)鹽質(zhì)量,只有西由場獲得了高的評價。而山東鹽區(qū)產(chǎn)量較高的永利場所產(chǎn)之鹽“色晦,粒碎,味咸中帶苦”;官臺場的井灘產(chǎn)鹽“粒小味厚”;溝灘產(chǎn)鹽“粒大味淡”。這些都遠遠比不上石河鹽場的鹽品。

      三、清代石河鹽場的運銷情況

      食鹽的轉(zhuǎn)運和銷售也十分重要,受到國家的嚴格控制。鹽的專賣制度肇始于春秋時期的齊桓公時代,經(jīng)過后代的不斷發(fā)展,清代,食鹽專賣制依然處于主導地位。清代山東地區(qū)“行鹽有引鹽、票鹽之分,票鹽有商運、民運之別”①。

      (一)清代石河鹽場運銷基本情況

      《山東通志》中記載了登州府、萊州府諸縣均為票鹽地?!暗侵莞畬倥钊R、黃、福山、棲霞、招遠、萊陽、寧海、文登、海陽、榮成皆票地。萊州府屬掖、平度、濰、昌邑、膠州、高密、即墨皆票地?!雹谶@些票鹽地基本涵蓋了石河鹽場的行鹽地方。同時,《山東通志》中還總結(jié)了山東行票鹽的57處地方,但是提到登州府、萊州府和青州府的18州縣“向以地近鹽灘,空立商名,均派里地”③。而《鹽法議略》中更是明確記載這18州縣“皆民運票鹽地方”,并對所謂的“民運票鹽”做出了詳細的解釋:“至民運票鹽,則沿海一帶,地逼灘地,多系肩挑負販,不能成商。領票若干,賣鹽一季,始行繳銷。雍正六年,鹽課歸地銀攤征,民販但領票張,以為執(zhí)照而已?!雹苡纱丝梢?,石河鹽場出現(xiàn)民運票鹽是因為該地臨近沿海灘池一帶,受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鹽商不便,而民販也將鹽票當成了自己的執(zhí)照。

      在史書中,對石河鹽場的運銷情況記載實際上比較少,嘉慶《山東鹽法志》提及“石河、登寧、西由、海滄四場,產(chǎn)鹽無多,只足配筑州縣,運銷無庸另議”⑤。又《清鹽法志》載:“按民運票地,系分配濤洛、西由、石河、富國等場之鹽,各就近場販售,向無一定運道,固不具載。”⑥這些資料都顯示了石河鹽場的運銷基本是通過民運進行的就近販售,沒有固定的運道,也沒有固定的鹽商。

      (二)清代石河鹽場的行鹽地和票額

      清朝初年,石河場的規(guī)模較小。雍正《山東鹽法志》載,石河場每年產(chǎn)鹽量為1629225斤,而這100余萬斤的食鹽分銷場內(nèi)的膠州、即墨、高密和萊陽四州縣,“配膠州黑扒票一千一百五十八張,高密縣黑扒票一千二百六十三張,即墨縣黑扒票一千五百五十張,萊陽縣黑扒票三千二百七十張”⑦。清代山東地區(qū)的票式主要分為紅扒和黑扒兩種,“黑扒票課較紅扒為尤輕,行于場灶坐落之州縣居多”⑧。清代石河場多行“黑扒票”,每票的鹽斤數(shù)在清朝也不斷調(diào)整,《山東通志》記載:“鹽以每包二百斤為定額??滴跏?,加鹽二十五斤?!雹岚创送扑?,一包鹽為225斤,而黑扒票的張數(shù)與鹽包數(shù)相對應,可以算出清代初期由石河鹽場運送到膠州、即墨、高密及萊陽縣一帶的鹽斤數(shù)。

      乾隆三年(1738),清政府“題準裁汰大嵩等四衛(wèi),改設海陽、榮成兩縣”⑩。并從臨近州縣撥給票額,這對清朝中期石河鹽場的行鹽經(jīng)界以及票額數(shù)的配制也有影響。嘉慶《山東鹽法志》中的“民運鹽票轉(zhuǎn)運表”中,記載了部分同石河鹽場相關的行鹽情況(見下表)。

      清代中期石河鹽場配運表①

      票地票 額票 課配 運 萊陽縣舊系三千七百八十張。乾隆三年,撥給海陽縣七百三十三張,寧海州一百七十七張?,F(xiàn)行黑扒額票二千九百六十張每票一錢六分七厘七毫一絲六忽共四百九十六兩四錢三分九厘石河場鹽 寧海州舊系一千一百二十張。乾隆三年,撥給海陽縣二百九張,收撥萊陽縣票一百七十七張?,F(xiàn)行黑扒額票一千八十八張每票一錢六分七厘七毫一絲六忽共一百八十二兩四錢七分五厘登寧場鹽九百十一張石河場鹽一百七十七張 海陽縣收撥萊陽縣票七百三十三張,寧海州票二百九張?,F(xiàn)行黑扒額票九百四十二張每票一錢六分七厘七毫一絲六忽共一百五十七兩九錢八分八厘登寧場鹽二百九張石河場鹽七百三十三張 膠州黑扒額票三千張每票一錢六分七厘七毫一絲六忽共五百三兩一錢四分八厘石河場鹽 即墨縣黑扒額票兩千張每票一錢六分七厘七毫一絲六忽共三百三十五兩四錢三分二厘石河場鹽 高密縣黑扒額票一千二百六十三張每票一錢六分七厘七毫一絲六忽共兩百十一兩八錢二分五厘石河場鹽

      通過上表不難發(fā)現(xiàn),到了清代中期,石河鹽場的配運范圍從原來的一州三縣擴大到了二州四縣,其中,新增的寧海州和海陽縣同時配運石河場和登寧場鹽。同清代初期相比,各票地的票額也有所變化,膠州的票額由原來的1158張漲至3000張;即墨縣由1550張漲至2000張;萊陽縣因撥給寧海州、海陽縣黑扒票,故降至2960張;高密縣保持原有的1263張不變,加之新增的寧海州和海陽縣,清朝中期,石河鹽場共行票鹽10133張。而雍正《山東鹽法志》中石河鹽場的票鹽數(shù)僅為7241張。這一時期,石河鹽場行鹽范圍的擴大,也與其鹽產(chǎn)的增加有很大的關系。

      根據(jù)《清鹽法志》卷五十四《引票》中的“票地票額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直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的清末時期,石河鹽場的各票地票額數(shù)基本維持了清朝中期的數(shù)量,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膠州內(nèi)豁除42張,實應銷2958張;高密縣內(nèi)豁除2張,實應銷1261張;即墨縣內(nèi)豁除213張,實應銷1787張②。所謂的“內(nèi)豁除”就是指減免或是免除。清末,膠州、即墨和高密三地的票額數(shù)不變,但是實銷鹽量卻較清朝中期有所減少。

      四、小 結(jié)

      石河鹽場是東部膠州地區(qū)的一個重要產(chǎn)鹽之地,從元代一直延續(xù)至清末。清代山東鹽業(yè)史料眾多,為我們縱向的觀察石河鹽場的變遷及其產(chǎn)運銷情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同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幾點問題。

      第一,從清代前期到中期,石河鹽場經(jīng)歷裁并行村場等變化調(diào)整,鹽場的疆域、規(guī)模、產(chǎn)量有很大的變化。通過行鹽票額等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此變化在中后期趨于平穩(wěn)。清朝末年,受西方列強勢力的入侵,破壞鹽場灘地,石河鹽場的規(guī)模有所縮減。

      第二,石河鹽場的鹽產(chǎn)量同山東其他地區(qū)的鹽產(chǎn)量相比,處于較低水平,山東鹽業(yè)的行鹽地界橫跨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四省,而石河鹽場的鹽產(chǎn)僅供經(jīng)銷周圍幾州縣。但是,其鹽品位于山東各場鹽之上。

      第三,石河鹽場臨近今青島地區(qū),而近代青島鹽業(yè)問題在中國“具有歷史性的極其重要的地位”①。清代石河鹽場的鹽業(yè)生產(chǎn)和運銷情況,對近代青島鹽業(yè)的發(fā)展、鹽務風潮和近代化也有一定的影響。

      因此,研究清代石河鹽場的鹽業(yè)問題,不僅有利于更全面細致地了解整個山東地區(qū)的鹽業(yè)發(fā)展情況,同時,對我們認識近代以后的山東鹽業(yè)問題變遷乃至整個山東的近代化都很有意義。

      (責任編輯:鄧 軍)

      The Study on Changes and Condition of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and Marketing in Shihe Saltern in Qing Dynasty

      Zhao Yue

      Since ancient times, Shandong peninsula has been an important sea salt production base in China. Shihe saltern, in the east of Shandong peninsula, has lived more than six hundred years, providing salt for local residents. In early Qing Dynasty,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area of Shihe saltern changed greatly in the trend of cutting down and merging saltworks.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saltern changed again at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Qingdao-Jinan Railway. Meanwhile,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constantly renovated, and the scale expanded continuously. All changes mentioned above had an influence on the condi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marketing in Shihe saltern.

      Shihe Saltern; Qing Dynasty; the changes of saltern; the condition of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and marketing

      A

      1003—9864(2015)04—0048—08

      K249

      趙悅(1991-),女,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

      ① 宋濂.元史:卷八十五·百官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6:2135.

      ② 李東陽,等.明會典:卷三十五·鹽法一[Z].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488.

      ③ 蘇安國,程龍剛.明清山東鹽業(yè)史的一部力作:評紀麗真博士的《明清山東鹽業(yè)研究》[J].鹽業(yè)史研究,2010(3).

      ④ 周慶云.鹽法通志:卷一·產(chǎn)區(qū)[Z].刻本,1915(民國四年):70-71.

      ⑤ 紀麗真.青島地區(qū)的海鹽業(yè)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⑥ 李東陽,等.明會典:卷三十五·鹽法一[Z].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488-1489.

      ① 周慶云.鹽法通志:卷一·產(chǎn)區(qū)[Z].刻本,1915(民國四年):83.

      ② 張茂炯.清鹽法志:卷五十·山東一[Z].鉛印本,1920(民國九年):7.

      ③④ 莽鵠立.(雍正)山東鹽法志:卷首·圖[Z].刻本,1724(雍正二年):47-48.

      ① 李如枚,崇福.(嘉慶)山東鹽法志:卷二十二·圖讖[Z].刻本,1808(嘉慶十三年):75.

      ② 李如枚,崇福. (嘉慶)山東鹽法志:卷二十二·圖讖[Z].刻本,1808(嘉慶十三年):115.

      ③ 岳濬.山東通志:卷十三·鹽法志[Z].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3389.

      ④ 張茂炯.清鹽法志:卷五十·山東一[Z].鉛印本,1920(民國九年):10.

      ① 張同聲,修,李圖,等撰.膠州志:卷十六(下)·鹽法[Z].刻本,1845(道光二十五年):685.

      ② 李如枚,崇福.(嘉慶)山東鹽法志:卷七·場灶上[Z].刻本,1808(嘉慶十三年).

      ③④ 紀麗真.清代山東海鹽生產(chǎn)技術研究[J].鹽業(yè)史研究,2007(2).

      ⑤ 周慶云.鹽法通志:卷三十三·制法一[Z].刻本,1915(民國四年):1757.

      ⑥ 張茂炯.清鹽法志:卷五十三·山東四[Z].鉛印本,1920(民國九年):49.

      ①⑥ 莽鵠立.(雍正)山東鹽法志:卷首·圖[Z].刻本,1724(雍正二年):47-48.

      ②⑦ 張同聲,修,李圖,等撰.膠州志:卷十六(下)·鹽法[Z].刻本,1845(道光二十五年):684.

      ③ 張茂炯.清鹽法志:卷五十一·山東二[Z].鉛印本,1920(民國九年):11.

      ④ 莽鵠立.(雍正)山東鹽法志:卷六·灶籍[Z].刻本,1724(雍正二年):274.

      ⑤ 張茂炯.清鹽法志:卷五十一·山東二[Z].鉛印本,1920(民國九年):19.

      ⑧ 張茂炯.清鹽法志:卷五十三·山東四[Z].刻本,1920(民國九年):17.

      ⑨ 莽鵠立.(雍正)山東鹽法志:卷八·法制[Z].刻本,1724(雍正二年):490.

      ⑩ 李如枚,崇福.(嘉慶)山東鹽法志:卷十·轉(zhuǎn)運中[Z].刻本,1808(嘉慶十三年):31.

      ? 張茂炯.清鹽法志:卷五十三·山東四[Z].鉛印本,1920(民國九年):49.

      ①④⑧ 王守基.鹽法議略·山東鹽務議略[M].北京:中華書局,1991:15.

      ② 岳濬.山東通志:卷十三·鹽法志[Z].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3409.

      ③ 岳濬.山東通志:卷十三·鹽法志[Z].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3441.

      ⑤ 李如枚,崇福.(嘉慶)山東鹽法志:卷十·轉(zhuǎn)運中[Z].刻本,1808(嘉慶十三年):33.

      ⑥ 張茂炯.清鹽法志:卷五十八·山東九[Z].鉛印本,1920(民國九年):88.

      ⑦ 莽鵠立.(雍正)山東鹽法志:卷八·法制[Z].刻本,1724(雍正二年):490.

      ⑨ 岳濬.山東通志:卷十三·鹽法志[Z].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3397.

      ⑩ 張茂炯.清鹽法志:卷五十五·山東六[Z].鉛印本,1920(民國九年):137.

      ① 此表根據(jù)(嘉慶)《山東鹽法志》卷十一《轉(zhuǎn)運下》“民運鹽票轉(zhuǎn)運表”第143-146頁制。

      ② 張茂炯.清鹽法志:卷五十四·山東五[Z].鉛印本,1920(民國九年):92.

      ① 渡邊惇.山東問題與青島鹽業(yè)[J].程永明,譯.城市史研究,2002(1).

      猜你喜歡
      鹽法石河膠州
      (書法)《公交贊歌》
      斯鹽最靈,此籍可餐
      ——鹽業(yè)古籍整理新成果《河東鹽法備覽合集簡注》出版
      蒲石河抽水蓄能電站1號機轉(zhuǎn)輪改造水力穩(wěn)定性研究與實踐
      大電機技術(2022年3期)2022-08-06 07:48:44
      同氣連枝 和而不同——音樂維度下膠州秧歌與北方秧歌的對比關系研究
      樂府新聲(2021年1期)2021-05-21 08:09:02
      膠州剪紙的類型題材與價值研究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的膠州嘗試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17
      蒲石河電站#1機組定子繞組安裝工藝淺析
      蒲石河發(fā)電電動機定子鐵心拉緊螺桿結(jié)構(gòu)改進
      石河村的兩場風波
      甜蕎麥麩皮蛋白質(zhì)提取工藝研究
      安义县| 加查县| 云林县| 仁布县| 绥阳县| 鄂州市| 孙吴县| 乌什县| 荆门市| 荣昌县| 建德市| 沙湾县| 泌阳县| 汉源县| 丰镇市| 东乌珠穆沁旗| 瑞丽市| 开鲁县| 西华县| 商南县| 辽源市| 获嘉县| 康定县| 彩票| 广灵县| 临泉县| 息烽县| 玛多县| 孟村| 富川| 靖宇县| 盖州市| 望江县| 金溪县| 河北区| 通州市| 姜堰市| 磴口县| 蒙阴县| 全椒县| 乐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