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虻 張曉燕
鋼琴演奏中的力度對比關系
文/李 虻 張曉燕
力度是營造意境、刻畫形象、抒發(fā)情感的重要手段,它賦予音樂以鮮活的生命。在鋼琴演奏中,力度的表現(xiàn)層次、表現(xiàn)形態(tài)豐富多樣,常用特定力度術語做出明確彈奏要求。但很多細微的層次與相互關系卻無法用術語標明,只有理解了才能找到相互關系,使演奏具有層次感、立體感。
鋼琴演奏 力度對比
力度是營造意境、刻畫形象、抒發(fā)情感的重要手段,它賦予音樂以鮮活的生命。在鋼琴演奏中,力度的表現(xiàn)層次、表現(xiàn)形態(tài)豐富多樣,常用特定力度術語做出明確彈奏要求。但很多細微的層次與相互關系卻無法用術語標明,只有理解了才能找到相互關系,使演奏具有層次感、立體感。處理力度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旋律清晰,和聲富有層次感,音響符合音樂發(fā)展的總體趨勢。要通過對不同作品的分析,引導學生體會相互之間的關系。
在鋼琴演奏中,力度對比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作品上的各種力度標記體現(xiàn)了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應該按照指示處理力度變化:ppp<pp<p<mp<mf<f<ff<fff。彈奏非常弱的音及和弦時常采用輕柔、和緩的觸鍵方式,落鍵時緊貼琴鍵,若單獨依靠手的力量難以控制,可以借助柔音踏板達到弱奏的效果。彈奏非常強的音或和弦時,單靠掌、腕發(fā)力難以達到力度要求,常需要手臂甚至腰部共同用力才能彈出強奏的效果。
在各類力度關系中,只有節(jié)拍的對比是按照一定的強弱變化規(guī)律循環(huán)往復,并在樂譜中明確標示。小節(jié)線后的第1拍為強拍,如拍為強-弱,拍為強-弱-弱,拍為強-弱-次強-弱,拍為強-弱-弱-次強-弱-弱等。節(jié)拍的強弱對比在演奏中有三個特點:
⑴節(jié)拍的強弱變化是相對性。其相對性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強拍只需略強于弱拍即可,若強弱對比過大,則影響音樂的力度層次;二是彈奏中體現(xiàn)出明確而又自然的節(jié)拍強弱感。例2-1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op.2 No.1第二樂章1~4小節(jié)
本例節(jié)拍的強弱對比應按照本書的提示,采取幅度較小、層次細膩的處理方式,而不能將強拍處理成突如其來的重音。
⑵不同音樂體裁對強弱對比有一定的影響。如兩拍子音樂中,進行曲堅定有力,大多為步伐性節(jié)奏,無論是隊列進行曲還是葬禮進行曲,其強弱的對比均可稍大一些;而波爾卡節(jié)奏活潑跳躍,第2拍的后半拍常作裝飾性處理,由此削弱了強弱對比關系,其強弱的對比可稍小一些。又如三拍子音樂中,華爾茲舞曲富有旋轉性,輕松飄逸,其強弱的對比鮮明且有規(guī)律;而瑪祖卡舞曲雖同樣富有舞曲性格,但重音并不總是有規(guī)律地落在第1拍,反而以落在第2拍或第3拍更為常見。再如浪漫曲具有抒情歌唱性,夢幻曲虛幻朦朧,其強弱的對比則可小一些……
⑶節(jié)拍的強弱規(guī)律有時會與其他力度關系發(fā)生沖突,需要統(tǒng)籌兼顧。如音樂以漸弱方式結束時,如果最后一個音收于強拍,則會使段落結構的減弱趨勢與節(jié)拍的強弱關系產生矛盾。此時,節(jié)拍的強弱關系應服從于整個段落收束的需要。
例2-1 柴科夫斯基《十二月——圣誕節(jié)》結束部分
本例第1小節(jié)第3拍從節(jié)拍意義上處于相對弱的位置,但作曲家要求按照旋律發(fā)展的趨勢漸強處理。
主調音樂中,伴奏的織體有很多樣式,除持續(xù)發(fā)聲的單純和弦(人們常稱為柱式和弦)襯托外,還可能構成各種伴奏音型,如由分解和弦構成的和聲音型,由特定節(jié)奏重復構成的節(jié)奏音型,以及由短小旋律構成的旋律音型等,旋律與織體的關系直接影響到演奏時力度的分配。
鋼琴曲力度結構由簡到繁有不同的形態(tài):最簡單的形態(tài)可分為旋律與織體兩個力度層次,其次可分為旋律、和弦織體與低音三個力度層次。其旋律可細分為主要旋律與次要旋律,其和弦織體可細分為柱式和弦與分解和弦,由此形成力度層次更加豐富的對比。
演奏者既不能為了突出旋律而使其與織體脫節(jié),將旋律空洞地高懸在織體上方,失去和聲的陪襯作用,進而影響鋼琴交響化的演奏效果;又不能喧賓奪主,將主要旋律“湮沒”在其他聲部之中。正確的處理方法是保持旋律的清晰可辨,并根據(jù)旋律的力度調整其他聲部的力度關系,產生立體化的層次感。各聲部的力度關系通常可處理為:主要旋律>低音旋律>次要旋律>縱向柱式和弦>分解和弦>和弦外音。
例2-2 黃虎威《阿壩夜會》3~6小節(jié)
本例只有兩個聲部,是典型的旋律加伴奏的形式,在學琴的初級階段最為常見。演奏時,右手彈奏的高音旋律要清晰、稍強些,左手彈奏的伴奏要稍輕些。無論樂曲強弱怎樣變化,左手的力度總是隨著右手旋律的起伏而相應調整,保持兩個聲部之間音量的平衡。
例2-3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K.332第一樂章1~4小節(jié)
本例旋律部分可以比標記的力度稍強些(mp),分解和弦的伴奏部分可以比標記的力度稍弱些(pp)。
例2-4 柴科夫斯基《十月 —— 秋之歌》5~6小節(jié)
本例有3個聲部,強弱順序為:⑴是高音旋律,保持音、強奏要彈得干凈、準確;⑵是呈級進下行的低音旋律,力度相對大一些,既可將外聲部凸顯出來,又能部分抵消時值較長、聲音消失較快的影響;⑶是中間的柱式和弦,要彈得相對輕一些,使旋律與和聲層次分明。例2-5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op.13第一樂章94~97小節(jié)
本例粗看高音和低音都是分解和弦,但仔細分析,有4個聲部隱伏在其中,形成三個力度層次。強弱順序為:⑴右手彈奏的高音部每個單拍子第一個音是跳音,將這些跳音連接起來,構成級進上行的高音旋律,這是第一個聲部;⑵同樣,左手彈奏的低音部的跳音連接起來,構成級進下行的低音旋律,這是第二個聲部;⑶右手和左手其余音構成的分解和弦屬于第三、第四個聲部,因在豐富和聲意義上起到相同的作用,故歸于同一個力度層次。
例2-6 李斯特《愛之夢》第三首61~63小節(jié)
本例有4個聲部,強弱順序為:⑴是高音旋律,時值較長,右手可借助手臂彈奏,既能突出旋律聲部,又便于協(xié)調同樣用右手彈奏的分解和弦;⑵每小節(jié)低音第1拍構成級進下行的對位旋律,左手用落臂式彈奏;⑶是柱式和弦,左手交叉到上方,手腕輕輕落下,只起到襯托作用;⑷是流動性的分解和弦,用右手指掌關節(jié)彈奏,清晰而柔和,輕輕地墊在幾個聲部之間。盡管同音重復的高音旋律似喃喃細語略顯單調,但互不干擾的四個音響層次,營造出的主題意境,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
例2-7 王建中《繡金匾》1~4小節(jié)
本例的基本形象極富歌唱性和抒情性,聲部關系較為復雜,共有三個聲部:高音部與低音部旋律清晰,中間聲部與高音部時分時合。強弱順序為:⑴是高音旋律,要彈得清晰、細膩、連貫;⑵左手彈奏的低音旋律是高音聲部的疊加,相同的旋律強化了高音的效果;⑶中間聲部大部分和高音旋律重疊在一起,不需要單獨考慮,沒有重疊的音用“ * ”記號標記出來,這個最弱的聲部一定要輕輕地墊在旋律之間,不能影響高音旋律的清晰度。
無論是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手法還是演奏家的處理方式,力度的變化均與旋律的發(fā)展有一定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不可能全部以精準的標記來提示,需要考慮旋律發(fā)展的自然趨勢。在作曲家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上行的旋律一般伴有力度的漸強趨勢,具有推動音樂發(fā)展的意義,于最高音處形成高潮點;而旋律下行一般伴隨著力度的漸弱趨勢,常與音樂片段的收束自然地結合。如果作品有明確的力度標記來說明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則應按照力度標記彈奏。
例2-8 門德爾松《無詞歌》第27條《葬禮進行曲》21~24小節(jié)
本例為該曲中段的一個樂句,旋律以模進的方式發(fā)展,將情緒推向高潮。樂譜標記提示了旋律上行模進中漸強的過程,形成了mf-ff的力度變化。
例2-9 格里格《搖籃曲》op.38 No.1 1~4小節(jié)
本例為該曲主題的第一個樂句,上方的漸強、漸弱標記是原譜所沒有的。在演奏時,第3小節(jié)旋律以模進的形式推向本句的最高音,伴隨著自然漸強的趨勢形成高潮;第4小節(jié)樂句結束,下行旋律伴隨著力度的漸弱和手腕的抬起,使音樂的“呼吸感”非常清晰。
音樂作品通過旋律、織體、和聲、力度、節(jié)奏、音色、曲式等諸多要素去表現(xiàn)哲理、情感、事件、人物或某種景象,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則通過音符、休止符、表情術語、速度、力度和踏板標記等給予提示。在諸多演奏要素中,力度對比關系無疑是最直觀、最重要的影響要素之一。
(責任編輯 霍閩)
李 虻(1956—),四川師范大學三級教授。
張曉燕(1962—)女,沈陽音樂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