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 萬平
(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周正榮,男,1948年出生,四川江油人。1961年考入北川川劇團。師承田洪義、蔡如雷老師,主攻凈角,1983年調(diào)入德陽市川劇團。從事川劇演藝工作四十多年,主演《關門認夫》、《鍘美案》、《搬洞打珠》、《大審嚴世藩》、《三打陶三春》、《殺奢》、《五臺會兄》、《長亭鍘侄》、《打鑾》、《烏江逼霸》、《茍家灘》、《檄文詔》、《毛焦說情》、《把宮搜詔》、《張飛審瓜》、《包公賠情》、《霸王別姬》、《鐘馗送妹》、《沙陀搬兵》、《打虎收孝》。在德陽市川劇團工作期間曾任副團長、導演、團長,導演過《九曲蟠龍珠》、《草鞋縣令》等,還導演了川劇小品《急件》、《找媽》、《掛吊牌》、《一頂草帽》等,其中新編歷史劇《草鞋縣令》參加四川省振興川劇調(diào)演榮獲優(yōu)秀演出劇目獎、導演獎。《急件》榮獲四川省戲劇小品調(diào)演優(yōu)秀演出獎、優(yōu)秀導演獎,并被省文化廳選送文化部藝術(shù)司在湖南長沙舉辦的全國戲劇小品比賽演出,獲優(yōu)秀演出獎。2002年退休后,仍致力于川劇藝術(shù),擔任四川省戲劇家協(xié)會德陽市金橋川劇團團長、導演、藝術(shù)指導、演出等工作。
采寫:胡 艷 萬 平
攝錄:彭 凱 王茜瑤
采寫時間:2014年3月23日
采寫地點:德陽市金橋川劇團
胡艷(以下簡稱胡):周老師,你好。我們今天采訪您,請您給我們談談川劇的一些情況。周老師,您是怎么走上川劇的道路的?
周正榮:(以下簡稱周):我是1948年生的,1961年由于一些特殊的情況,那時我剛小學畢業(yè),本來要考中學的,因為那時正是我們國家遭受自然災害,過糧食關,因為正是年少長身體的時候,首先饑飽都沒有解決,餓肚子,所以沒得心情去上學,那個時候每天下午,我原是出生在江油,由于我父親工作調(diào)動,從江油調(diào)到北川縣,就“5.12”地震那個縣,那個地方是個山區(qū)縣。當時喊支援山區(qū)縣,我父親原是江油印刷廠的,就調(diào)到北川縣,因為那個時候各個縣都有縣級在辦報刊,他在北川報社工作,搞印刷。所以說全家就搬到北川。適逢那個時候糧食關,由于年齡小嘛當時吃不飽啊,就沒得心腸去讀書,總覺得一天都無精打采的。有時候要不要就在,我們家離文化館很近,要不要就在文化館后面去耍,去耍呢,當時北川劇團就正在現(xiàn)場,沒有出去巡回演出,適逢那個時候北川劇團招生,正在招收學員。而那個時候,由于小的時候因為受我父母影響,原來我父母在江油的時候就喜歡愛看戲,因為那個時候五十年代,說實話,那個時候電影都很少放,唯一的就只有戲劇,占領了整個文化陣地,各縣所以說都有劇團,那個時候的劇團也還比較景氣。由于父母呢喜歡看戲,可能受到父母的這種遺傳,然而那個時候小,也不懂得川劇到底咋個。當然那個時候在學校頭,特別讀六年級的時候,恰好學校頭就有幾個同學無形中也喜歡川劇,還哼得起幾腔。我以前小時候的發(fā)小,我記得他們的名字,有一個叫楊永忠啊,有一個叫郭世誠,那個時候他們就能夠哼幾句川劇。所以我們在一起耍,大家對這個川劇就有點那么個意向。再加上當時北川劇團正招生的時候,由于我那個時候年齡小,年紀小,雖然說過糧食關,我人還沒有長高的時候,個子又不見得好大,臉又比較大,眼睛也比較大,我又有點像我母親。所以說當時在劇團去耍的時候,劇團那些老師一看:誒,這個娃兒可以,是個演花臉的材料。眼睛又大,臉盤子又大,等于開花臉,沒得問題。當時我們另外一個同學跟我一個班的,叫計學武,恰好他的姐姐就在北川劇團,他姐姐叫計學儀,是反串,他姐姐是個女的,但是她反串演文生,當時就在北川劇團。那個時候計學武就把我約起,就說:“誒,我們兩個,總之劇團在招生,我們兩個組團去考劇團。恰好就有那么遇緣,就是說很巧合的事情,恰好我們兩個就考起了。計學武長得比較文靜,就是一個天生演小生的材料。我呢,長得虎頭虎腦的,眼睛又大,就是一個好像學花臉的材料。我們兩個就被錄取了,錄取了過后,就到劇團了。也就是說今天到劇團,隔了可能有一周的時間,劇團就到遂寧去演出了,我們就離開了家。那個時候,等于說一個偶然的機會就加入到川劇這個隊伍當中。到了劇團過后,那陣多半都是團帶班,也就是招了一批學生過后,劇團就統(tǒng)一指定一些老師教基本功,教唱腔,或者教表演。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指定老師去根據(jù)你各人的特長分配,也就是你跟某某老師。我第一個啟蒙老師叫田洪義,這個老師他本身是安縣人,安縣花的人。原先我聽后來他們在說我們這個老師他有一個雅名,他可能原先沒到劇團之前是賣豆花的,挑個擔擔賣豆花,就叫田豆花,他呢,也是一個愛好川劇的,喜歡川劇的,他是半路出家,按我們以前的行話叫下海。以前各個地都有玩友,玩友喜歡了一陣最后就加入川劇里就叫下海了。但是這個老師不錯,雖然說他是半路出家,按我們的行話是半路出家,下海演出,他的悟性特別高,因為他個子特別高,身材又魁偉,臉盤子也大,他的臉也開得多好。特別按我們現(xiàn)在說叫表演,按我們現(xiàn)在說架子功,花臉有一個叫架子花。就是說架子花多半是以表演為主,像張飛、李逵像這類人物,竇爾敦這類人物都屬于架子花的范疇,架子花又要唱又要做又要打。那個時候我就跟到他學,這就是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
胡:那后來您在從事花臉演出過程中還有沒得其他老師對您影響很大?
周:有。在劇團就一直跟團學藝,作為我學川劇來講,這一點悟性還是比較高的。半年多田老師就自己排了一個戲,叫《牧虎關》。就是我跟我一起考進來的同學計學武我們兩個搭檔演的這個戲。他演武生,我演花臉。這個戲就是一個武生和一個花臉的戲,我們1962年的時候,才一年,就參加安縣建團十周年的紀念演出,當時北川劇團就派我們兩個學生代表去參加。那個時候綿陽專區(qū)好多,包括德陽,那時德陽也屬于綿陽專區(qū),也去了一些。當時我認得尹華宣啊、鄭惠明他們德陽劇團的來了一些演員,還包括綿陽地區(qū)川劇團,人民劇團來了很多像我們這個年齡的小娃娃學川劇的。比如人民劇團的馬德勝、王恩芳、周昌德、楊策新這一些小伙伴些嘛。那時我就在這一次紀念演出演《牧虎關》,演了后大家的反映多好的,都說:“這個娃娃年紀輕輕才十一二歲,今后肯定有發(fā)展前途。到了后頭過后,一直就在北川劇團,1963年、1964年就演現(xiàn)代戲了,就改行了?,F(xiàn)代戲過后那個時候嘛,我們就跑些龍?zhí)?,演些老百姓、社員或一般的群眾,或者匪兵啊、解放軍啊,等于那個時候現(xiàn)代戲。到了文革時,劇團就停了一段時間,文革后期,劇團又恢復演出后,就學樣板戲,就照樣板戲比著葫蘆畫瓢,按樣板戲的規(guī)律和那種格式演,雖然演的川劇,但是表演包括唱腔都仿照樣板戲那種旋律,只不過說的四川話唱的川腔。那時候我基本上人就長高了,那時樣板戲人物高大全,演第一號人物必須要人高,而一個正面人物,哪怕你演出條件再好,身材矮了去演一號人物或主要人物都不行。所以說有些時候,后面就逼到就有點兒串行,我也演過郭建光,那個時候年輕,也演過楊子榮,也演過《奇襲白虎團》里頭的嚴偉才。那時我年輕,從小就學嘛,基本功還是比較深厚,后頭有些時候反面人物演過,演過座山雕,也演過李勇奇,也演過胡傳魁,也演過刁德一,也演過《奇襲白虎團》里頭的美國顧問,因為那個時候我人高嘛,鼻子大,再加上化起妝,從外形來講又有點像外國人。到了最后就開放傳統(tǒng)戲,我記得那個時候一排樣板戲時候,我自己無形之中就有一個轉(zhuǎn)向,一個喜好,喜好導演這個工作,就是搞編導。后頭我們劇團北川劇團多半的現(xiàn)代戲,哪怕是依樣畫葫蘆,比到葫蘆畫瓢,所謂的八個樣板戲,都是我出面來執(zhí)導的。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劇團的指導員帶我們幾個演員到南充看《磐石灣》,看南充京劇團的《磐石灣》,它是從上海京劇院學回來的,那一次我們?nèi)ネ到?jīng)學藝學這個《磐石灣》,是花了很大功夫的,當時京劇團派的有軍代表,我記得那時他們的軍代表是營級干部,當時管得很嚴,他們在排練時不準任何人看,那時我們就買通他們劇團的演員,因為演員再說都是有感情的,我們就藏到他劇場后面的樓箱后面,舞臺上在排,又沒有開其他的燈光,沒開堂燈,就看不到我們,我們就在那兒偷看。當時我就偷看到一半,但是沒看完,沒看完呢我們就把那個戲排戲的導演,京劇團我還記得這兩個演員仇和鸞,演陸長海的,是南充京劇團的。另外一個是孫躍,這兩個演員請出來,到我們住那個旅館后面,就請他們把《磐石灣》的前前后后,每一個場口的人物調(diào)度,整個位置和一些舞蹈編排就給我說一下。我回去就把這個《磐石灣》排出來了,當我們劇團第一次把《磐石灣》排出來過后,我們在北川上演出了過后,當時我們屬于綿陽地區(qū)管,綿陽地區(qū)文教局就曉得這個消息,當時我們文藝科的科長王文材,他后頭調(diào)到省文化廳去了,就親自帶隊到北川來看這出戲,看了過后,當時我們縣委的焦書記陪同的,縣委第一書記陪同那晚來看戲,看的看了過后就說:我們劇團這個《磐石灣》咋個好像跟那個電影上的《磐石灣》都大體差不多好多呢?比如說場面的調(diào)度、表演上的安排、分寸覺得,就是這樣子。最后王科長回去過后就派綿陽專區(qū)川劇二團,就是原先遂寧那個團,遂寧和綿陽合成一個專區(qū),就把二團的一些演員,專門開了一車人來專門觀摩我們這個戲,觀摩了過后,王科長就叫我專門到綿陽給專二團排這個戲,我花了七天的時間就把這個戲完完整整地排給二團。所以從那么起,我就對導演就有點興趣。排了之后,最后廣元風聞到這個戲了,廣元還派了一些人專門來找我給他們排這個戲。我從61年到83年在北川劇團度過,79年時,綿陽地區(qū)搞了一個老中青三代匯演,當時我就指導我們劇團的一個女學生,給她排了一個《演火棍》,她演楊排風,我就演孟良。那一次我就帶的這個戲來,那時因為我的年齡,報青少年又不叫青少年了,所以當時就報的指導老師,所以那次這個戲也獲了獎的,我也獲了指導老師獎。這一次就結(jié)識了德陽川劇團的尹華宣、李師兄這些人,當時尹華宣師兄就要演一個《定軍山》,后頭就喊這些中年老師為了給青年演員作一個示范演出,就喊尹華宣老師演一個《定軍山》,尹華宣老師當時就看了一下當時沒得人給他配夏侯淵,就是三國戲嘛。當時就來找到我,就說:老周,你能不能來給我配一個夏侯淵。所以說這是一個巧合,就在那一次我就跟尹華宣老師配合演了一個《定軍山?!费萘诉^后,就跟德陽川劇團的一些老師、師兄師弟比較熟了。所以說那一次他們到重慶過后包括尹華宣老師、沈老師,包括他們那個書記就給我打個電話,就說喊我到德陽來,因為那一陣一時走不了,最后83年有一個機會我就到了德陽市川劇團了,從德陽市川劇團工作到現(xiàn)在。
我還在北川劇團的時候,我們到成都演出,也就是說,繼德陽川劇團到成都演出過后,最后我們北川劇團又到成都演出,到成都演出《生死牌》。當時我記得是四川電視臺轉(zhuǎn)播湖南的一個湘劇《生死牌》,因為這個《生死牌》是湘劇,曾經(jīng)拍過電影。那天晚上我們在成都的大面鋪演出,大家就看了一下那個黑白電視就是湘劇轉(zhuǎn)播的那個《生死牌》,當時我在成都了解這個演出市場跟我們那個指導員一路,結(jié)果我還沒看到這個,這個戲劇片拍的電視,當時我們那個指導員就喊我把《生死牌》,就要來承擔來排這個戲。我當時我就說,我說:“指導員,我說可能這個任務我不得行,我沒排過傳統(tǒng)戲,我說我原先都是排的現(xiàn)代戲啊,或者樣板戲啊,這個傳統(tǒng)戲還沒排過?!薄澳阋欢ㄒ??!弊詈笪揖徒拥竭@個,當然,因為我學過傳統(tǒng)戲,傳統(tǒng)知識啊,傳統(tǒng)戲的基礎知識我還是曉得,最后我就把這個戲在我們團排出來了,花了十天的時間把它排出來。排出來過后我們到成都就是作為打炮戲,首演這個戲《生死牌》,就反響很大,也因為這個《生死牌》,它一個生角,三個女角,另外一個花臉,我就后頭演,主演那個花臉,演了過后,成都市川劇院的一些老師啊都過來給我們座談,都對這個戲稱贊。所以說從那么過后,我也更嘗到搞這個導演的感覺和甜頭,就因為演了這個戲過后,我在成都就結(jié)識了原先成都市川劇院蔡如雷老師,這是我們川劇可以算是一個花臉行的名凈,就是說知名的老藝術(shù)家,他是吳曉雷老師的徒弟,他的名字叫蔡如雷得嘛,當時,他就看了我的演出過后,非常喜歡我,他那時住在成都喇叭寺街,就經(jīng)常叫我到成都,在他家里去給我傳授一些,等于說川劇花臉行當?shù)囊恍┘妓?,演出技巧啊或各方面的一些知識,所以受益匪淺,受益匪淺。這個我呢,正式給他拜了師的,所以說這兩個老師對我整個藝術(shù)是影響比較大的。還有一個就是恰好85年時候我已經(jīng)到了德陽了,藍光臨先生實際上對我來講也有非常大的啟發(fā),那一次到德陽來錄制他那幾個戲,就是《懷玉驚夢》,這個《肖方殺船》、《越王回國》、《鐵籠山》、《摘紅梅》等嘛,這些戲的時候,當時嘛,跟我們德陽市川劇團合作,還合作得比較好,當時他就聽說我演過《大審嚴世藩》,那一次呢恰好在錄像的時候嘛,就把我這個戲也錄制到,是省文化廳錄像室來的,來的人專門錄,就是《大審嚴世藩》。說實話,這個藍光臨老師對我這個戲啊,還指點了不少。錄了過后,省文化廳拿回去過后送給四川電視臺,四川電視臺還播放了這個戲,就是《大審嚴世藩》,因為這是一個反腐倡廉的戲,懲治貪官的戲。
胡:這么多年您演的最滿意的或者是導的最滿意的是啥子?
周:我就說從事這么多年,在北川劇團也好,在德陽市川劇團也好,我曾經(jīng)主演過的戲啊,就《關門認夫》、《鍘美案》、《搬洞打珠》,沒來頭,我不寫都沒事,《大審嚴世藩》、《三打陶三春》、《殺奢》、《五臺會兄》、《長亭鍘侄》、《打鑾》、《烏江逼霸》、《茍家灘》、《檄文詔》、《毛焦說情》、《把宮搜詔》、《張飛審瓜》、《包公賠情》、《霸王別姬》、《鐘馗送妹》、《沙陀搬兵》、《打虎收孝》。這都是花臉的劇目。這是最近哦,實際上這個《茍家灘》這個戲啊是川劇花臉行道最難演的戲,基本上是現(xiàn)在川劇的花臉,這個戲是基本上沒得人演,是舞臺上絕跡了,因為作為我來講,現(xiàn)在還有這個能力,我就在想,我有這么個想法。我想把原先花臉這些老前輩曾經(jīng)演過的戲,作為我來講,能夠再度把它展現(xiàn)一下,這是我最大的心愿。所以說,你像啥子《烏江逼霸》,包括《茍家灘》,我都是把它挖掘出來,通過我自己現(xiàn)在的見解,我演了幾次過后,有很多觀眾把這個戲投到網(wǎng)上,最近我們德陽一個老火車司機,他網(wǎng)上的名字叫老火車司機,我演出過后他給我錄下來,錄下來投到網(wǎng)上,投到那個麻辣社區(qū),后頭的有些跟帖嘛,我就看一下。他這兩天給我打電話,他說:周老師,你看到?jīng)]有,太棒了!這個戲在舞臺上已經(jīng)絕跡了,現(xiàn)在感謝老火車司機你能夠把它展現(xiàn)到網(wǎng)上來,二一個也感謝周正榮老師能夠演出這么好的戲,真是太牛了。這里還有一個網(wǎng)民寫了一個請周正榮老板到成都錦江悅來劇場演此劇。就是我這個《茍家灘》演了過后。所以說我呢,有個這么個愿望,就是先老前輩演過的,不管眼下的溫江的曹老師也好,你看曹老師,就是個《大審嚴世藩》,就是曹老師的得意之作,這個曹老師已經(jīng)去世了,曹國清老師,嗯。像我們還有一些老先生,就是說名老藝人,另外還有一出戲呢,我跟你說《搬洞打珠》這個戲來講,是我們原先川西壩子就是綿竹這個包括德陽、什邡這一帶的。原先再早有一個周海全周老先生,他演這個戲也非常出名,非常有獨到,但是這個戲呢,我把它演了過后,在何老板那個劇團,他就來找到,就說:“周老師,聽說你能演《搬洞打珠》,好久你能不能把這個戲完整地演出來,我們看一看,看了過后呢,我們要準備把它錄下來,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這個川劇劇目,把它傳承下去。當時我們在成都的工人文化宮那個劇場演了,川研院來了一些人,帶了幾個專家來看了,看了過后當時就提了,就跟我們座談了一下,就確定了時間,最后選定我們在川校那個劇場就錄制的,現(xiàn)在就錄成帶子,錄成這個磁帶,我也帶了一盒來。那個戲呢,就是花臉一個重頭戲,叫《搬洞打珠》,由于它后頭有很多表演,他是趙公明嘛,他是一個財神的象征。所以說這個戲呢,作為川劇來講是,在花臉這個行當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另外呢,包公戲?qū)嶋H上我也非常喜歡,因為這個很正直,但我包公戲呢,我臉譜上呢,就要跟我們京劇就有區(qū)別,但是我又不拘泥于我們川劇有些老藝人那種臉譜,我覺得我們川劇有些臉譜呢,它沒體現(xiàn)出人物的那個實質(zhì),沒有把它體現(xiàn)出來臉。京劇在這個臉譜上就很有獨到,他一看這個臉譜就曉得這個人到底是忠、奸、壞、剛烈或者是剛強、或者耿直。所以我既采取了蔡老先生的這種包公臉譜,我又加了一個月亮和太陽,因為他包公有一個傳說嘛,他日管陽、月管陰,月亮就代表陰,太陽就代表陽,所以我就加了個太陽。另外我除了演出,自身的一個本行的藝術(shù)之外,我導了一個《草鞋縣令》,這個是個大戲,在省上獲了獎的。由于在后頭川劇不太景氣了,因為那種大投入、少回報這種局面,太難堪了,致使有些劇團難以生存。后頭呢,又排了一些小品,也在省上相繼都獲了獎的。你看我排那個《急件》,在達州那一次第四屆四川省的小品比賽演出獲得一等獎,他們?nèi)齻€演員都獲了優(yōu)秀演員獎,導演獲了優(yōu)秀導演獎。另外我排了一個《掛吊牌》,反映文化上的事情,也獲了獎,獲了優(yōu)秀演出獎,我也獲了導演獎。另外我在民營劇團也為他們排了很多戲。
胡:那您退休以后在民營劇團去幫他們做事,一共多少年呢?
周:十一、二年了。
胡:那請您說一下您在民營劇團干的這十一二年,您干的一些事和他這民營劇團的一種現(xiàn)狀,跟我們說一下。
周:民營劇團是這樣的,老板呢是何國全,他是我們德陽市搞天然氣的,壓縮天然氣。他呢,由于本身自己喜歡,他投資了可能幾百萬,就搞這一個劇團,這個劇團叫德陽市金橋川劇團。當時我給他改這個名字,我就說金橋川劇團呢,就是說他是搞企業(yè)的,你既然來參與戲劇,就相當于架了一座橋,企業(yè)和文化架了一座金橋一樣,但愿雙贏,當時的初衷是這樣,所以說就改的叫金橋川劇團。這個金橋川劇團呢,省劇協(xié)也非常支持,所以說當時嚴福昌在當省劇協(xié)主席的時候,最后就掛牌,掛名在四川省戲劇家協(xié)會,就叫四川省戲劇家協(xié)會德陽市金橋川劇團,它的全稱就叫這個。我在那里搞了十一年。當時我去了任團長,任導演,任藝術(shù)指導,相繼也給他排了不少的戲。另外呢,我也曾經(jīng)給他說過,我說:何老板,你既然要搞劇團,管理上我們照民營劇團的管理,就是說松散管理,對不對,進出自由,多勞多得,有演出才有收入,沒得演出就沒得收獲。另外,藝術(shù)上,你要照專業(yè)劇團,不能照業(yè)余劇團那種放任自流,就是說,這個自由性,在舞臺上可以隨便自己,隨便咋個發(fā)展,必須要有規(guī)范,這叫藝術(shù),不叫雜耍。我就給他說了這個,這一點呢,在金橋劇團還比較好,所以說大部分戲出來都比較正規(guī)。
胡:那他們現(xiàn)在的演出狀況怎么樣?
周:現(xiàn)在呢,它是暫停了,因為何老板去世過后呢,我上一次都給萬教授說了,不是在綿陽開會就是年前,它現(xiàn)在,他夫人接手過后,他夫人跟他丈夫的概念就是兩回事,現(xiàn)在東西都在,劇團暫時停到的,停到的,因為它每一個月起碼要虧損兩三萬,要給演員支付工資。作為何老板呢,他愿意,作為這個老板娘呢,她心里就有一個不太愿意,所以說這個弄到也惱火。
胡:那在前頭這些年呢,這十來年的發(fā)展狀況怎么樣?
周:可以哦。它搞了兩個戲,在全省都有影響,一個《敦煌王道士》,我們在河南豫州,那是有文化部和中宣部一起舉辦的民間藝術(shù)節(jié)、民間戲劇節(jié),它是參加了的,那回是得了一等獎,硬是給川劇爭了臉的,就是《敦煌王道士》,它全部是用的是成都市川劇院的全副舞美燈光,把成都市川劇團的舞美燈光全部一下調(diào)來的,另外服裝全部制的,舞美制作包括舞蹈隊都是請的專業(yè)的,這個戲在四川省12屆走進川劇調(diào)演也獲了獎的,緊接著在綿陽那個四川省新劇目展演,這個戲又得了獎的。緊接著他下來又搞了一個,又投資了兩百多萬搞了一個《青銅魂》,就是以廣漢三星堆那個為例,《青銅魂》,這個戲花了兩百多萬,不簡單,所以說這個戲當時在省上包括北京都有一定影響,北京那時還有心來給它做專題,由于各種原因嘛,這個事沒達到。所以說我覺得啊,這個民營劇團要是搞得像它這個樣子真的不簡單。所以說在他那兒搞,也引起我很多聯(lián)想,聯(lián)想就是說我們這個川劇啊,現(xiàn)在完全寄托于個人的喜惡愛好上,你看這個何老板,他有錢,他愛好,川劇就發(fā)展得比較好;二一個演員,說實話,他的福利待遇也比較好,他不惜,就跟我們那些演員啊,我說的金橋劇團的演員,他來一次加餐,就吃哦,買啥子那不成問題哦,要不要休息哦,還拉演員出去旅游,去耍,他有的是車。我們說的話,解放前一樣,一個碼頭大爺舵把子喜歡,若是喜歡川劇喜歡劇團,這個劇團也不得了。但所謂的民營這種,人家民營都有這種熱情,我親身有體會,就是金橋劇團那一次,去年的春節(jié),市委宣傳部給了我們五場演出任務在這個文廟廣場,春節(jié)期間,五場壩壩戲,場場都是四五千人,你要說沒得人看川劇,這四五千人,并且下午那個太陽那么大,他站到那么久,那么熱都要堅持看完,看了過后還問,你們好久還有,還演不演。我舉個簡單例子,你不管民營劇團也好,專業(yè)劇團,你現(xiàn)在專業(yè)劇團也在給這種,你何嘗不分一勺子,分一半給民營劇團那個嘛,實際上民營劇團它承擔起了一種傳承和弘揚川劇的重大任務,我說比那些專家,比如我們有些專家,我上一次在那個省上開這個會我都發(fā)言,我也說過,現(xiàn)在有些傳承人名不副實,拿到傳承人那個本本,你傳承沒有,拿到國家給你的那個補貼,你傳承沒有,你教了幾個學生,你演了幾出戲,傳承了幾個川劇,人家民營劇團天天堅持演出,這就是一個最好的傳承,在培養(yǎng)觀眾。
我在綿陽住這一段時間在這演出,有很多觀眾就這樣說:嘿,到了一點過,總覺得心頭有點事,該看戲了,就好像在屋頭坐不住一樣要往劇場走。人都是一個習慣,要培養(yǎng)一個習慣,所以說我們就說,你拿一部分的經(jīng)費支持一下民營劇團,我曾經(jīng)為這個金橋劇團,我給政府也寫過幾次報告,我說現(xiàn)在專業(yè)劇團也完成不了,我們德陽市川劇團完成不了一臺完整的川劇,你就讓民營劇團來完成,完成這個普及川劇的任務,德陽市所管轄五個縣市區(qū),每個縣市區(qū)你給二十場的演出任務,喊它承擔對不對,二十場不多嘛,一場五千塊錢演出費,二十場也才十萬塊錢,它一個縣拿十萬塊錢讓他那個縣上的一些觀眾能夠欣賞到川劇,這個也值得嘛。一個地方十萬,五縣市區(qū)全年五十萬,你算一下演一個民間職業(yè)的劇團完全綽綽有余。川劇曾經(jīng)有那么過輝煌,也給我們四川增光添彩不少,都在說的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你一切這個崇洋媚外,話說轉(zhuǎn)來,歌舞哪個不會搞,只有戲劇我們獨特的東西才代表你那個省,你看人家嘛,安徽的黃梅戲搞得如何,人家安徽安慶市的市長、安徽的市委書記可以這么說:黃梅戲代表我們安徽的一張?zhí)睾玫拿?。實際上川劇、川茶、川酒是代表四川的最鮮明的特色。我記得一個畫家曾經(jīng)就這樣說過,打比你對外文化交流,你總不能說我送他一棟房子,你送他一個或者川劇的錄像磁帶,或者川劇的資料,或是送一本書,可能比你送一瓶酒,比你送幾斤茶葉還更有價值。
特別搞我們這個意識形態(tài)啊,可能四十歲五十歲包括六十歲是最黃金的時候,二十歲三十歲那都還沒入到門,恰好到了四十歲五十歲了,退了休了,你說這個對事業(yè)打擊好大,包括綿陽的你可能也聽到這種情況。這個劉文靜啊,劉教授說的話啊,就是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那個,上一次來檢非遺那個,檢查全國那個,有些劇團逐年逐年地遞減,那種數(shù)字真的是有點觸目驚心,聽到都使人寒心,惱火。我希望還有一個呼吁,呼吁有關部門要盡快、盡早地挖掘整理我們川劇有價值的東西,不搶救不行了,你再讓,就是蔣中偉說那話一樣,再讓楊昌林,或者任庭芳,省上這一批左清飛、藍光臨、曉艇等等,或者我們地市這一級的,或者沈老師也好,或者這一些啊,等等,包括綿陽,再過幾年,沒法了,他想說出來,想展現(xiàn)出來,體力消耗支撐不了了,現(xiàn)在我們有很多東西該挖掘、該整理的,人家京劇就搞得好,音配像,現(xiàn)在又搞了一個像配像,你看人家在做啥子,當然,作為國劇,我們應該學嘛,就是劉文靜教授說那話,這個老藝術(shù)家去了,他一去,他的東西,他的作品就隨之帶去了,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有很多民老藝術(shù)家已經(jīng)去世了,有很多資料找不到了,有很多,是不是嘛劇目找不到了,就跟我們才先說的話一樣,原先號稱的在全國號稱的,川劇是五大劇種之一,現(xiàn)在川劇排到后頭了,不是五大劇種了,還有一個,原先是說的,川劇是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國,現(xiàn)在沒得一個劇團能演三列國戲,教授你清楚的,三列國里頭包括很多政治、經(jīng)濟、文化、戰(zhàn)略方面的一些問題,這個戲還有一個做人,經(jīng)商,沒法演了,沒得人了,不是缺這樣就缺那樣,缺條件。所以說我呢,最重要的還是要呼吁一下,希望對民營劇團盡快的出臺扶持,上一次不是開了個會嘛,這個保護川劇和扶持民營劇團的座談會,那一次萬教授也在開會,我們在那兒認識的。所以說,我希望省上要理清這些弱點,要真正起到保護川劇,人家其他小劇種都在保護,何況我們是大劇種呢,要盡快地保護下去,要花力氣、花力量,要采取措施。人家民間職業(yè)劇團組織這演出,也是在給你社會減輕負擔得嘛?,F(xiàn)在演出沒場地,你看嘛,現(xiàn)在各地區(qū)沒得場地了,包括我們堂堂一個德陽市找不到一個劇場,演川劇的劇場,綿竹,綿竹找不到,現(xiàn)在還是人家那些戲迷觀眾啊,去八方去弄起,湊成在一個福音堂,就是原先地震震壞了,人家援建的一個福音堂,改建的一個劇場,你看在那個,常常有些時候是兩三百人,說出來你們感動,并不是沒得人看,我說那些年輕人是假洋鬼子,他們認為好像,看了川劇好像傷了他們的面子一樣,他們覺得懂了川劇好像覺得他們低人一等一樣,現(xiàn)在有些年輕人就有這種誤導,就成了這種了,好像一聽到川劇誒誒啊啊的太那個了,還有一個再加上我們有些,有些媒體啊也有這種誤導,川劇就是變臉,川劇就是吐火。哪里是哦,川劇博大精深,唱做念打舞,那川劇有很多獨特的東西,可能你們慢慢接觸就曉得。所以說呢,我覺得你們這一次好,也感謝萬教授,你,既然高頭有這么一個意愿,我們呢總之盡量把心里話,因為作為我們從事幾十年的川劇人嘛,對這份情結(jié),這份感情,的確割舍不開,說實話,我都是患重病的人,我現(xiàn)在為啥子家里那么反對我都還繼續(xù)在舞臺上,我這個2006年2007年動了一次大手術(shù),我腸上有,腸上切除了的,你看嘛,我才兩年嘛三年,所以說杜院長找到我,就說這個《搬洞打珠》,我都是手術(shù)過后才拍,錄的這個戲。像有些戲,我們包括有些生旦戲、花臉戲,包括有些啊老生戲,包括有些旦角戲獨特的東西,都失傳,再不那個,真的可惜了,可惜了,這是一種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