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宋代“以才學為注”的闡釋特色——以蘇詩百家注為例

      2015-02-21 18:34:08徐立昕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5期
      關鍵詞:李善才學宋人

      徐立昕

      (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

      “才學”一詞,不同時代其內(nèi)涵有差異。有時指才華和學問?!逗鬂h書·王充傳》:“友人同郡謝夷吾上書薦充才學?!本湎抡聭烟永钯t注引謝承書曰:“夷吾薦充曰:‘充之天才,非學所加,雖前世孟軻、孫卿,近漢揚雄、劉向、司馬遷,不能過也?!保?]本傳的前文敘述王充博學、著《論衡》,所以同郡的謝夷吾才上書推薦,謝稱贊的是王充的天才和學問?!安艑W”有時偏指學問。如《后漢書·宋弘傳》:“帝嘗問弘通博之士,弘乃薦沛國桓譚才學洽聞,幾能及揚雄、劉向父子?!保?]“洽聞”是廣博之義,此處“才學”應指學問。嚴羽的《滄浪詩話·詩辨》:“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保?]是批評宋人專事學問,此處“才學”偏指學問。但“才學”有時候更偏重文才之義。如蕭統(tǒng)《宴闌思舊》:“孝若信儒雅?;盼亩卮?。茂沿實俊朗。文義縱橫陳。佐公持方介。才學罕為鄰。灌蔬實溫雅。藻每清新……”[4]從詩中的前后文來看,此處的“才學”應指文才。

      宋人之“才學”多偏指學問,其詩歌創(chuàng)作也是“以才學為詩”,故為此類詩歌做注,就要求“以才學為注”,盡可能全面詳盡又不失精到地對詞語的表面意義和背后隱藏的深意進行注解。這種注釋方式體現(xiàn)了宋人的詩學觀念和創(chuàng)作特點。

      一、宋人對前代詩歌闡釋方式的繼承和深化

      宋人的學問化闡釋特色并非憑空出現(xiàn),宋以前就已經(jīng)注重對詩歌語詞的解釋和詩意內(nèi)涵的把握,詩歌注釋注重名物訓詁,同時疏解句意,標舉興體,有深厚的語言學闡釋和詩學闡釋傳統(tǒng)。如《詩經(jīng)》毛傳鄭箋、王逸《楚辭章句》、《文選》李善注,尤其是《文選》李善注,更突出體現(xiàn)了博學的特色。以宋人注宋詩的代表之一《百家注東坡先生詩》①為例可見,宋人對李善注的比興注詩和博引典故有所發(fā)展,同時彌補了李善注的其他不足:

      第一,對比興注詩的拓展。李善注《文選》,吸取了毛詩鄭箋和《楚辭章句》的比興注詩的闡釋方式,應《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簡珠墮沙石,何能中自諧”注曰:

      簡珠,喻賢人也。沙石,喻群小也。[5]

      《文選》注借鑒了《楚辭章句》中的香草美人以配忠貞的注詩方式,更關注詩句中詞語的比喻義。

      宋人注詩,除了對香草美人、飄風云霓的傳統(tǒng)比興說詩方式有所繼承外,更注重對傳統(tǒng)的比興意象之外的一些本體和喻體的對應,物與情之間的對照。如《將往終南和子由見寄》中“我今費學如寒竽,久不吹之澀欲無”,趙次公注曰:

      竽吹之則溫,不吹則寒,費學如寒竽,言似竽久費不吹也。澀欲無,言竽中之簧澀住機時似無竽矣。(卷十六·簡寄)[6]

      此處非傳統(tǒng)香草美人之類的意象,而是將費學與寒竽之間的對應關系加以闡述,是對比興說詩方式的擴展。

      第二,對典故作用的詳細分類。李善注《文選》與之前的詩歌注本相比,最突出的就是對典故的大量征引。李善的“釋事”特點是廣博、完備,對典故的來龍去脈引證翔實。蘇軾稱其為:“本末詳備,極可喜?!?《評文選四首·李善注文選》)[7]南宋姚寬也稱其“引證精博”。[8]但李善注只是將詩句所涉及的語典一一羅列,不對詩句和出處之間的關聯(lián)方式作說明。而宋人除了繼承李善的羅列之功外,還會有意識地針對詩人的語典如何運用作進一步探討,甚至達到非常細化的地步。如趙次公杜詩注的序言云:

      若其所謂來處,則句中有字、有語、有勢、有事,凡四種。兩字而下為字,三字而上為語,擬似依倚為勢,事則或專用、或借用、或直用、或翻用、或用其意,不在字語中。于專用之外,又有展用、有倒用、有抽摘滲合而用,則李善所謂“文雖出彼而意殊,不以文害”也。[9]

      趙夔也在《增訂校注百家注東坡先生詩序》中總結道:

      仆于此詩分五十門,總括殆盡。凡偶用古人兩句,用古人一句,用古人六字、五字、四字、三字、二字,用古人上下句中各四字、三字、一字相對,止用古人意不用字,所用古人字不用古人意,能造古人意,能造古人不到妙處。引一時事,一句中用兩故事,疑不用事而是用事,疑是用事而不用事。使道經(jīng)僻事、釋經(jīng)僻事、小說僻事、碑刻中事、州縣圖經(jīng)事,錯使故事。使古人作用字,成一家句法,全類古人詩句。用事有所不盡,引用一時小詩,不用故事,而句法高勝;句法明白,而用意深遠。用字或有未穩(wěn),無一字無來歷。點化古詩拙言,間用本朝名人詩句,用古人詞中佳句,改古人句中借用故事。有偏受之故事,有參差之語言,詩中自有奇對。自撰古人名字,用古謠言,用經(jīng)史注中隱事,間俗語俚諺,詩意物理,此其大略也。

      由此可見,對詩人句法、字法的推敲,對于典故的運用技巧的總結,已經(jīng)成為宋人注詩特別著意的部分。僅舉幾例如下:

      用古人兩句、一句:如《廬山五詠·盧敖洞》“還在此山中,相逢不相識”,趙夔注:

      劉希夷詩云:“相逢不相識,歸去夢青樓?!?卷七·山岳)

      無一字無來歷:這是江西詩派強調的重要創(chuàng)作方法,在蘇詩中就有體現(xiàn)。如《鳳翔八觀·東湖》“有山禿如赭”,趙夔注:

      赭,謂無草木也。秦始皇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度。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對曰:‘堯女舜妻,死而葬于此?!谑鞘蓟蚀笈剐掏饺朔ハ嫔侥?,赭其山。(卷一·紀行)

      可見趙夔則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這一字的來歷,體會到了蘇軾用字的講究,并作出詳細說明。

      用古人句法:指的是對前人詩文句式的模仿,如《鐵溝行贈喬太博》“城東坡隴何所似,風吹海濤低復起”,趙夔注:

      杜詩:嘉陵江上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公所用此句法也。(卷二十四·行)

      用其意不用字:這是指用了典故的意思卻沒有采用其原有字面,是一種更高超的用典之法。蘇軾不僅旁征博引,而且善于化用古人之意。具體而言分為兩種:一是用古代故事之意卻不用其字語,另一種是用古人詩句之意而不用其字語。后者如《鳳翔八觀·真興寺閣》“山川與城郭,漠漠同一形”,趙夔注:

      此詩用古人意而不取其字。杜子美《登慈恩寺塔》詩云: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言其高也。(卷一·紀行)

      蘇詩與杜詩都描述了登高遠眺所見之狀,包含了萬物混然一氣、杳冥難辨的壯闊景象,但二詩沒有重復的詞語。這也正是趙次公所說的“或用其意,不在字語中”。

      此外還有反用、借用、暗用、錯用,都各有例證,不一一列舉??傊稳俗⑨屩?,指出典故出處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傳達典故如何運用之法,這種教授式的解讀方式為讀者讀詩解詩指出一條非常明確之路,同時也反映注家的學問和對詩歌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把握,是一種內(nèi)行的注釋方式。

      二、宋人注詩的詩學闡釋新面貌及“以才學為注”之內(nèi)涵

      除了對前人注釋方式的繼承和深化,宋人更有新變之處,更能體現(xiàn)宋詩注釋之特點以及學養(yǎng)在其中的關鍵性作用。

      首先,對寫作意圖的探尋:注家對詩句的創(chuàng)作來由頗有興趣,仿佛這樣就和詩人更貼近了一步,正如夔、趙次公等人出于對蘇軾的仰慕,從而對與蘇軾本人及詩歌有關的信息都加以搜羅鉆研,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其留心的一個方面?!傲耐φZ說東坡”(《留題蘭皋亭》)趙夔注曰:

      白樂天謫忠州,有東坡,屢作詩以言之,故公在黃州亦作東坡,乃樂天之遺意也。(卷九·亭榭)

      其次,對詩歌深意的探尋:這是對詩歌創(chuàng)作意圖的深化,不僅要說明詩人創(chuàng)作詩句的緣起,而且要品味出詩人如此寫法有何好處和言外之意。

      《又書王晉卿畫四首·西塞風雨》“斜風細雨到來時,我本無家何處歸。仰看云天真若笠,旋收江海入蓑衣?!壁w次公注曰:

      今先生用其說而高一著,以為不必言不須歸,本自無家也。又以天為笠,不特以箬為笠,當往江海,不必只在西塞之下,此詩人之妙耳。(卷十二·書畫下)

      注家不僅要學識豐厚,能馬上找出詩句的化用來源,更要看出兩者之間的區(qū)別,以及所注詩句的特點,這必須要有和詩人大致相當?shù)膶W養(yǎng),或者廣泛深入了解與詩人相關的種種,才能充分挖掘詩人的深意。

      第三,對詩歌妙處的發(fā)現(xiàn):詩歌的妙處表現(xiàn)不一而足,可能是一字運用之精當,也可能是詩歌體格的特別與絕妙。如《壬寅二月有詔令郡吏分往屬縣減決囚禁十三日》“千重橫翠石”,趙夔注:

      謝靈運詩云:石橫水分流。故此用一“橫”字為工也。(卷一·紀行)

      此例與前面所說的“無一字無來處”類似,但此處除了來歷,更強調對古人詩句中一字之用,如何看出一字是否為用,除博覽古人成句外,更善于比較一字所處的句意,要敏銳地觸發(fā)聯(lián)想,此處注家篤定地認為蘇詩中的“橫”字脫胎于謝靈運詩,因為兩者都是用來形容石頭的突兀之勢,用字極精當。

      《送張嘉州》:“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謫仙此語誰解道,請君見月時登樓”句下任居實注曰:

      此詩中兩句全是李謫仙詩,故繼之以“謫仙此語誰解道,請君見月時登樓”,此格本于謫仙,其詩云:“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還憶謝元暉?!焙笕艘u用此格,愈變愈工。(卷二十二·送別下)

      此處所謂詩格是一種創(chuàng)作技巧,一種詩句構造的范式,能體現(xiàn)一般詩句所不能道的妙處,而指出這些創(chuàng)作方式之妙,不僅使人能加深對詩句的理解,更能加強對詩歌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把握。

      宋代是詩歌注釋史上第一個繁盛時期,詩歌注釋者一般都有廣博的學識和詩文創(chuàng)作的深厚功底。與趙夔同時代的趙次公、林子仁、師尹等蘇詩注者及《黃陳詩集注》的作者任淵都不例外,趙夔能詩,雖然稱不上一流詩人,但體會詩歌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卻不在話下。因此宋代詩歌注釋者都能自覺地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方法作總結與評論。

      如果“別來十年學不厭,讀破萬卷詩愈美”(蘇軾《送任極通判黃州兼寄其兄孜》卷二十·送別上)可看作宋人“以才學為詩”的表現(xiàn),那么“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送安淳秀才失解西歸》卷二十·送別上)則可以借作“以才學為注”的說明,因為詩人固然要書讀百回、廣收博取,才能對詩歌技巧加以靈活運用,而注者也要熟讀深思古人之詩,才知詩句出處及技巧體現(xiàn)。注家必須博極群書,才能在古今對比下見出詩人的立意,進行詩歌深意的探尋,詩格、變體等形式技巧的發(fā)現(xiàn),以及對修辭等語言技巧的發(fā)掘。

      宋人“以才學為注”中的“才學”偏重學養(yǎng),但光是博學,讀萬卷書是不夠的,更要“萬卷雖多當具眼”(陸游《冬夜對書卷有感》)[10]。“眼”即是作為注家所應具備的觀詩、品詩的慧眼與識見。而眼光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文心雕龍·知音》,[11]另一方面,對于詩歌的鑒賞,如對意境的體會、與詩人情致的契合,都需要具備一定的詩才,要在對詩歌基本創(chuàng)作規(guī)律把握的基礎上有與詩人“心所同然”的創(chuàng)作體驗,要對詩人內(nèi)在的情懷和詩思具有先天的敏感?!爸劣谠娙?poietes)一字,在希臘文中則是意指具有專業(yè)技藝的“制造者”(maker)。因此‘詩歌’就是一種‘制造品’(a thing made),是與其他所有人為的制造品一樣,是在展示一種有關器物的‘制作’(production)的知識與能力,因而是屬于‘技藝’的范疇?!雹冢?2]如果詩歌是一種“技藝”,當然“學”很重要,只要學習其相關的知識、法則和技術,就能將其制造出來。但是也有另一種聲音,德謨克利特主張“只需天才即能成為詩人,無需苦學”[13]。而英國詩人錫德尼(Sir Philip Sidney)在《為詩辯護》一文中,討論到:“希臘人稱詩人為Poieten,……這是從Poiein這個字來的,他的意思是‘制造’(to make)?!笔紫瓤隙嗽姼杷哂械摹爸圃臁钡暮x?!叭欢鴮嶋H討論到‘制造’一詞的內(nèi)容與作用時,錫德尼卻把立論的重心轉而引申為‘創(chuàng)新’(to invent)”,強調詩人在作品中所顯現(xiàn)的“創(chuàng)意(invention)?!雹郏?3]在詩歌中的“創(chuàng)意”部分正是“才”的領域。這種“才”學而不能為,“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弟子?!?《典論·論文》)[14]所以對于注者來說,“學”可以有助于揭示詩歌作為一種“制造品”所具備的規(guī)則、法度、技巧。但對詩歌屬于“創(chuàng)意”的、“才”的部分,則是“學”所不能及的?!坝胁诺脑娙?,在表達其才情感性時,技藝當然也很重要,但這些技藝,是與其才相合的。特殊的才性,會有特殊的表達方式、獨特的技藝,故其技亦為才的一部分,往往被認為無法學習。例如李白詩,就常常被評論者描述為天才語,無可規(guī)仿。其他詩人,縱非如此毫無可學性,要學也不能純從技藝上去講求,而要從學習其特殊情感,生命形態(tài)上去學?!保?5]學詩者如此,注詩者亦然,一方面可憑其學養(yǎng)揭示出詩歌的內(nèi)容和技巧層面,一方面更要敏銳地捕捉到詩歌隱藏的詩情、言外之意。如果注者同時具有詩才,當然會有助于其對詩味的涵詠和意境的把握,能最大限度地與詩人“心所同然”,同時這樣的注詩者也往往更加內(nèi)行,更能找出與詩意最切合的典故出處。李善可謂博學,始末詳備,但是由于“不善屬文”,被人譏為“書簏”,[16]因此其詩歌注文的深層詩學闡釋特點并不突出,沒有對于詩歌的更深的體悟與識見。而陳師道作為詩人,給蘇軾詩歌作的注,被贊為“鮮不平正簡當”(《蘇海識余》卷二)[17]。可見除了學問,有無詩才也是注詩的重要標準。趙次公注蘇詩,受到的評價甚高,其注釋體現(xiàn)出對于詩歌鑒賞層面的著意表現(xiàn)。而其本人熱心于和東坡詩,現(xiàn)存詩《和東坡海棠》、《和東坡定惠院海棠》二首[18]。蘇詩的另一注家趙夔于紹興年間南遷北歸,游覽桂林,“以《二十四洞巖歌》鐫南溪之穿云巖,……山間諸詩,惟玄風洞所作,足自立于宋人間?!保?9]《全宋詩》錄其詩五首。觀趙夔的注,對于詩歌典故出處往往以最切合詩意為標準。此外,從《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的其他注者的小傳可見,他們除博學外,其中多數(shù)都表現(xiàn)出文學才華,有集存世:王十朋有《梅溪集》[20]、謝逸“布衣名重縉紳,尤工于詩,魯直以張、晁目之?!薄昂榕?字龜父),以寫韻亭詩著名,黃庭堅稱其為‘筆力扛鼎’,有《清虛集》?!保?1]林子仁有《寄夏均父詩》,有《高隱集》、《蒙山集》,汪藻(字彥章)有《浮溪集》,官至顯謨革直學士。汪革(字信民)“《寄謝無逸詩》‘問江南謝康樂,溪堂春水想扶疏?!小肚嘞罚保?2]不能不說,他們的文學才華對其理解詩歌,從而作出精準的典故選擇,體會遣詞之妙、詩味之淳、格調之高都是有所幫助的。詩人注者都要有才有學,才能更有所成就。如張懷《評書藥石論》:

      假如欲學文章,必先覽經(jīng)籍子史。其上材者,深酌古人意,不拾其言。……其中才者,采連文兩字,配言以成章,將為故實,有所典據(jù)。其下才者,模拓舊文,回頭易尾,或有相呈新制,見模拓之文,為之愧赧。其無才而好尚者,但寫之而已。書道亦然。[23]

      張懷借作文之道來闡發(fā)書道,而詩道也類似,詩人一方面要“多讀書、多窮理”[24],不可能“以空疏之腹,為寒儉之詞”[25],但同時也要注意到“詩有別才,非關學也?!保?4]這正如孫過庭《書譜》所言:“嗟乎,蓋有學而不能,未有不學而能者也?!保?6]一流的詩人都能夠熔鑄經(jīng)意、自鑄偉詞,長篇短什都能駕馭無礙一定需要才華敏邁。對于注者來說,給一流的詩人作注,除了同樣遍覽經(jīng)史子集、學習作詩之法之外,難道就不需要一定的天分嗎?因此才學不能偏廢,當然宋人更強調學的重要性,但詩人一定希望注家除了有相當?shù)膶W養(yǎng),最好還要有一定才華,才能作為知音之人來為其才華超逸的產(chǎn)物作內(nèi)行的注釋。

      四、宋人“以才學為注”的相關闡釋學原理

      詩人“以才學為詩”,設置了讀者對詩歌理解的障礙,也類似王國維對姜夔詞的評價“猶有隔霧看花之恨”[27]。文本的艱深凸顯了表達方式本身的可貴,人們不會像讀明白如話的詩歌那樣隨意略過,而是在受到阻隔后更渴望探求詩人的表達方式,尋求對詩意的恰當理解。這正如俄國形式主義代表人物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中的一段話:

      藝術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藝術的手法就是使對象變得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藝術是對事物的制作進行體驗的一種方式,而已制成之物本身在藝術中并不重要。[28]

      由此看來,詩歌文本的陌生化,是對詩歌表達的看重,對詩歌藝術解讀過程的重視,對讀者參與其中思考體悟的樂趣的重視。但是讀者的學養(yǎng)和才華參差不齊,對于詩歌的理解能力也不同,尤其對于才華超邁、同時學問化傾向顯著的宋人詩歌,才力薄弱、學問空疏的讀者對其典故的艱深束手無策,也對其格調與妙處難以領悟。如此一來,讀者體會的就不是解讀過程的樂趣,而是面對難以逾越的障礙的一種挫敗感。所以注家便以其飽學之腹、天賦詩才來盡量做出精準的解釋,以此來作為詩人和讀者之間溝通的使者。

      施萊爾馬赫認為:“說者和聽者以不同的方式使用語言和表達思想,雖然他們之間無疑有一種潛在的統(tǒng)一。”④[29]可見,聽者的理解方式本來就和說者的表達方式有所不同,更何況經(jīng)過時間的距離。同理,宋代詩人們這些以學問為詩的表達方式更比一般的詩人含蓄和艱深,與讀者的理解距離更遠,從而也使得注釋成為必然。而且要想體現(xiàn)出注釋的有效性,就必須要用“以才學為注”的闡釋方式。注者力圖向“詩人的知音”的身份靠攏,從心向往之到學力上與詩人相侔,還最好要有一定的天賦才華。這樣才能力圖達到最高程度的“潛在的統(tǒng)一”。宋人注宋詩,不存在明顯的時代障礙和社會環(huán)境的生疏,因此才力和學力的作用不主要用來訓詁詞語、疏解句意。而在于對自身作為“詩人的知音”身份的強化,對詩歌在詩學層面的探討,對詩歌作為一門藝術所應具備的價值的挖掘。即“成為詩人的知音,成為其理想的朋友,也是許多批評家的目標和愿望所在。他們試圖通過注疏和評論,回到作者的時代,恢復其本來的意向?!保?0]

      ??抡J為:“注釋的任務本質上是永遠不可能完成的”,因為“……評注最終都只是想彌補那在思想變成語言的過程中失去的東西,或者,都只是想揭示那隱藏和模糊在文字表達中的東西,……”[31]但這只是闡釋者的一廂情愿的理想狀態(tài),因為沒有一個凌駕一切闡釋之上的客觀的標準來評價闡釋者是否正確揭示了隱藏在文字中的東西,是否尋回了所謂的“失去的東西”,所以,注釋只能“無窮地類似著它所注釋的東西,類似著它永遠無以表達的東西?!雹荩?1]宋代的詩歌闡釋者也只能窮盡精力努力在詩才、學養(yǎng)、識見方面類似所注的詩人,這也是為什么趙夔會窮盡三十年精力,一字一句推敲來歷,甚至夢見東坡,無非是力圖與詩人全方位地靠攏。以求“因解而得其言,因言而推其心?!保?2]如此才可暗合古人,心領神會,最大限度闡釋詩人的原意,展示詩歌的意味。

      注釋:

      ①王十朋編《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書店,1989年。文中引用的蘇軾詩及注釋都是引自此書,之后出現(xiàn)都只標卷數(shù)及分類,不再標書名,且此書頁碼難以辨認,因此無法標頁碼。

      ②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第一章第二節(jié),第三章第四節(jié),學生書局,2001年。轉引自龔鵬程《中國文學批評史論》,北大出版社,2008年,第253頁。

      ③德謨克利特和錫德尼的主張都轉引自龔鵬程《中國文學批評史論》,北大出版社,2008年,第254頁。

      ④Schleiermacher,Hermeneutics,p.110.轉引自張隆溪《道與邏格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13頁。

      ⑤Foucault,The Order of Things,pp.41-42.轉引自張隆溪《道與邏格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1頁。

      [1]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 【晉】陳壽.三國志·蜀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4] 【南朝粱】蕭統(tǒng).昭明太子集[A]//文淵閣四庫全書.中國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5] 【南朝粱】蕭統(tǒng),著,【唐】李善,注.文[M].北京:中華書局,1977.

      [6] 王十朋,編.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四部叢刊初編[M].上海:上海書店,1989.

      [7] 【宋】蘇軾.評文選四首·李善注文選《東坡全集》卷九十二[A]//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8] 【宋】姚寬,著,孔凡李,點校.西溪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3.

      [9] 林繼中.杜詩趙次公先后解輯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0] 【宋】陸游,著,錢仲聯(lián),校注.劍南詩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1]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12] [13][15]龔鵬程.中國文學批評史論[M].北大出版社,2008.

      [14]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一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6] 【宋】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7] 【清】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下[M].成都:巴蜀書社,1985.

      [18] 【宋】陳思.海棠譜[A]//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商務印書館,2013.

      [19] 【明】張鳴鳳,撰,李文俊,注.桂故,校注.卷七[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

      [20] [21][22]【清】王文誥.王、施注諸家姓氏考[A]//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上).成都:巴蜀書社,1985.

      [23] 【宋】陳思.書苑菁華錄(卷十二)13-14[A]//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5] 【清】金埴.不·巾箱說[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6] 【唐】孫過庭.書譜[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27] 王國維,著,徐調孚,注,王幼安,校訂.薰風詞話·人間詞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

      [28] 【俄】維·什克洛夫斯基,著.劉宗次,譯.散文理論[M].上海: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

      [29] [30][31]張隆溪,著,馮川,譯.道與邏格斯[M].南京: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32] 【宋】施元之,注,【清】宋犖,張榕端,閱定,顧嗣立,刪補.施注蘇詩[M].清康熙三十八年刻本,1699.

      猜你喜歡
      李善才學宋人
      宋人點茶,茶上“作畫”
      《文選》李善注引樂書考
      中國音樂學(2020年3期)2020-12-23 09:26:18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國學(2020年1期)2020-06-29 15:14:38
      從班昭《幽通賦注》看《文選》五臣–李善注的價值
      天中學刊(2019年2期)2019-01-20 08:47:03
      三角函數(shù)結論求值顯神威
      宋人的秘方
      2016年高考解析幾何熱點掃描
      本家侄不敵鄰家婦
      本家侄不敵鄰家婦
      當代工人(2015年1期)2015-03-10 18:23:21
      岱山县| 综艺| 丹寨县| 平顶山市| 溧水县| 吐鲁番市| 遂昌县| 凌源市| 江北区| 万源市| 临沧市| 安宁市| 金川县| 城固县| 腾冲县| 迁安市| 长垣县| 定安县| 青铜峡市| 汶川县| 海城市| 南汇区| 梅州市| 扶绥县| 浦县| 堆龙德庆县| 荔浦县| 黄石市| 三穗县| 泗洪县| 沧州市| 夏河县| 夏邑县| 靖江市| 务川| 鹤峰县| 鸡东县| 北京市| 台中市| 南城县| 屯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