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征樺
胭脂橋記
□撰文/王征樺
即使又到一年的立春,春意還是沒有很快地到來,古徽道上灑落的依然是冬日沒什么溫度的陽光。安靜的村莊藏在樹林中,被五彩的植物染透。剛到下午三點鐘,大山就用投影把這個叫花廟的村莊分割開來,一半在陽光下,一半在山影中,構成了一幅精致逼真的油畫。
胭脂橋就建在殘存的古徽道上,像綿長古道上的一顆紐扣。經歷了歷史的風霜,橋體依舊保存完好。走到橋下,看到陽光在水的漣漪上快樂地閃光。橋拱就像一個窗口,讓你有忍不住想推開它的欲望。從這個窗口往外看,山中的霧是紫色的,紫得清亮。橋下的溪水潺潺流著,在初春時分,水是清瘦的,它婉約溫柔,在沙礫堆積的河床間穿行。但看到河床上偶爾被水沖激而下的大石塊,你可能會想象得出,在夏天的洪水季,這條溪流并不是這樣的溫柔,那時的它一定是暴烈的、桀驁不馴的。
這條溪流上本沒有橋梁。人們過河時,需要赤腳蹚水,不知在什么年代,暴烈的洪水沖走了一位過河的歸鄉(xiāng)青年。這位青年新婚不久的妻子悲痛之余,發(fā)誓要在沖走她丈夫的地方修一座橋,以懷念死去的丈夫并方便來往的行人。她一天一天地把脂粉錢省下來,積攢著為修橋之用。多少年后,少婦變成了老嫗,青絲變成了白發(fā),換來的是一座明月一般的拱橋架在這條小溪之上。它薄薄的橋面,顯得纖巧秀麗,如同女子的腰身。父老鄉(xiāng)親感其志誠,把這座橋稱為胭脂橋。
如今,四通八達、蛛網般的柏油路、水泥路延伸到鄉(xiāng)村的每一個角落,哪怕是最偏僻的村莊。這些路寬闊、平整、筆直,更適合車輛的行駛,也比彎彎曲曲的小道近了許多。沒有人愿意繼續(xù)在窄小的石板路上行走,古道漸漸被荒草湮沒,被人們遺忘,胭脂橋也逃不掉相同的命運。然而,撥開這些湮沒古道和橋的芒草和青藤,典雅的氣息就散發(fā)出來了,從這種氣息中,你依稀可見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藝,在時光的侵蝕下,不但沒有灰暗,反而熠熠生輝,絲毫不比現代工藝遜色。
相對于今天的橋梁,胭脂橋的韻味更有獨特之處。它略有殘缺的橋面,記錄的是每一天的風雨晴晦。它映于水面的倒影,水波也不能把它揉碎,是沒有粉飾的真切。它雖孤獨清冷,失去了往昔的功用,卻無意中點綴了一方風景。更為讓我心弦輕彈的是,胭脂橋塵封了一個愛情故事,而這個愛情故事已經成為地域文化的一個元素,給花廟這個村落以凄美、浪漫的神韻。
胭脂橋邊上的水泥路是新修的,古徽道旁的意楊林是從外地引進栽植的,這多少消散了一些橋的古樸氣息。但不必擔心,這種氣息你可以輕而易舉地從橋下找回。撫摸著橋拱內壁的石塊,有著胭脂般的膩滑,在膩滑之中,又不讓撫摸者感到一絲冷意,相反還有一點暖暖的感覺,這是否是前朝工匠們開鑿巨石時火星四濺的溫度依然留在石中呢?溪水在橋下嘩嘩地流淌著,古人的智慧和奉獻都濃縮在橋中,它怎會不讓你覺得溫暖?
太陽很快就落山了,橋拱這一扇圓窗,不知什么時候關閉了。當我們向胭脂橋告別時,它已經是一幅剪影。這時候,我恍惚了一下,仿佛看見一個素顏的女子正立于橋上,默默地看著我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