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印度民族主義對中印邊界爭端升級的影響

      2015-02-22 12:40:27鄧紅英
      新聞與傳播評論 2015年3期
      關(guān)鍵詞:民族主義印度

      鄧紅英

      ?

      論印度民族主義對中印邊界爭端升級的影響

      鄧紅英

      摘要:新中國成立后,尼赫魯政府選擇了對華友好政策,但在民族主義等因素的作用下,印度政府提出歷史邊界論和推行單邊主義邊界政策,致使中印關(guān)系惡化,兩國走向邊界沖突。中印邊界戰(zhàn)爭后,印度民族心理遭受重挫,對華不信任感和仇恨心理長期存在,并成為中印達成邊界協(xié)議的巨大障礙。

      關(guān)鍵詞:印度; 民族主義; 中印邊界爭端

      新中國成立后,印度很快予以承認并成為第二個承認中國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印度在邊界地區(qū)延續(xù)英國殖民政府的蠶食政策,加快對中印邊境的滲透和控制步伐,中印邊界糾紛由此出現(xiàn)并在1962年走向戰(zhàn)爭。對于中印邊界爭端,學者們意識到了民族主義因素的作用,如巴杰帕伊指出,在印度從殖民統(tǒng)治下取得獨立和中國從外國控制下解放后,民族主義立刻變成中印兩國關(guān)系的制約,無論印度是否給予達賴避難權(quán),邊界義務(wù)將不可避免地使中印走向危機*Kanti Bajpai,Siddharth Mallavarapu(eds.).InternationalRelationsinIndia:TheorizingtheRegionandNation.New Delhi:Orient Longman,2005,p.328.。但對于印度民族主義如何左右中印邊界爭端以及邊界沖突又對印度民族心理產(chǎn)生何種影響,中外學術(shù)界并沒有進行具體而深入的研究,本文試圖探究印度民族主義與中印邊界爭端的相互作用問題。

      一、 尼赫魯政府邊界政策和立場的民族主義根源

      1947年獨立后,印度在中印邊境地區(qū)是延續(xù)英印殖民政府的政策,即在邊境地區(qū)推進到要求邊界線,重點是控制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qū)。在新中國建立特別是解放西藏后,尼赫魯政府一方面力排眾議確立了對華和平共處政策,另一方面加快在邊界地區(qū)的搶占活動。具體而言,印度政府的邊界政策是控制喜馬拉雅山小國、加快對中印邊境地區(qū)的滲透和控制步伐、采取中印邊界已定的邊界立場以及企圖采取迂回方式將關(guān)于邊界的單邊主義主張強加于中國。在中印邊境地區(qū)搶占地盤的同時,尼赫魯政府還提出了“歷史邊界論”,主要內(nèi)容是:印度的邊界是長期歷史形成的,并不是英國統(tǒng)治印度后制造的;印度確定中印邊界線只需要依據(jù)印度包括神話在內(nèi)的各種記載,且通過單方面研究就可以決定中印邊境的合適分界線。印度政府官員和知識精英還大力宣揚歷史邊界論。尼赫魯就指出,傳統(tǒng)、習慣以及數(shù)百年行政管理證明中印邊界早已確定,英國做得更多的是開發(fā)、發(fā)現(xiàn)、爭論和確認邊界劃分,而不是制造邊界。而且,英國在邊界發(fā)展領(lǐng)域的政策與選擇并

      不總是恰當,印度在獨立后需要作出某些決定*Francine R.Frankel,Harry Harding(eds.).TheIndia-ChinaRelationship:WhattheUnitedStatesNeedstoKnow.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4,p.37.。尼赫魯?shù)倪吔缬^顯然包含兩個基本主張:印度邊界在英國統(tǒng)治前已經(jīng)存在并是確定的;印度邊界不是英國的殖民遺產(chǎn)。

      對于尼赫魯及其政府的邊界觀和邊界政策,直到今天印度國內(nèi)都存在質(zhì)疑和不理解的聲音。印度學者認為,尼赫魯應(yīng)該很清楚麥克馬洪線的合法性不足,因為1951年2月8日他在印度議會談到西姆拉會議及其協(xié)定時說:“事實上,雖然印度和西藏一向履行該項協(xié)議,中國政府一直沒有正式簽署它。事情就停留在這么個階段?!?卡·古普塔:《中印邊界秘史》,中國藏學出版社1990年,第17~18頁。S.斯瓦密還指出,1914年、1936年以及1954年印度政府未經(jīng)對方同意確定中印邊界,近代史上沒有類似情況*Subramanian Swaamy.India’sChinaPerspective.New Delhi:Konark Publishers,2001,p.73.。對于1954年印度沒有提出開展中印邊界談判,印度學者至今不能理解,S.辛格認為,“這仍是一個謎”*S.Singh(eds.).DynamicsofIndianForeignPolicy.New Delhi:Anmol Publications Pvt.Ltd.,2006,p.61.。

      解開尼赫魯政府的邊界觀及邊界政策的謎團,需要探究獨立初期尼赫魯及國大黨的民族主義立場和利益。首先,印度政府的邊界觀及其政策是尼赫魯及國大黨的反英民族主義立場決定的。在反英斗爭中,尼赫魯秉持世俗民族主義,其根本訴求是反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和建立獨立統(tǒng)一的印度。然而,為了獲得在印度的統(tǒng)治合法性,英國殖民政府一直宣揚印度是英國在南亞次大陸建立的,歷史上不存在統(tǒng)一的印度國家政權(quán)。英國南亞專家藍姆就認為,“除了兩次例外,在英國時期之前印度從未產(chǎn)生一個統(tǒng)一帝國……無疑印度教國家長期存在于次大陸并對現(xiàn)代印度共和國的邊界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了影響。但是,這些國家是影響內(nèi)部邊界而不是外部邊界……因而,可以說英國建立的將許多語言團體囊括的邊界制度超越了印度教共同的文化傳統(tǒng),此前印度沒有長期持續(xù)的政治統(tǒng)一史?!?Alastair Lamb.AsianFrontiers:StudiesinaContinuingProblem.Melbourne:F.W.Cheshire,1968,p.111.藍姆特別指出,沿西藏邊界的許多山區(qū)居民是佛教徒,屬于一種源于印度的文化,但他們也與處于中國勢力范圍的西藏有著漫長的文化和政治聯(lián)系。邊境地區(qū)的某些人群從未受到印度教影響。阿薩姆提供了后一類型的許多例證*Alastair Lamb.AsianFrontiers:StudiesinaContinuingProblem.pp.114~116.。印度民族主義者反對“英國構(gòu)建印度論”,主張印度次大陸在英國殖民前已經(jīng)存在一個具有相同文化和共同歷史的國家——印度。尼赫魯就指出,文明誕生以來,在印度人思想中就有某種統(tǒng)一夢想,印度統(tǒng)一存在于文化而不是宗教之中。他還相信很久就存在一個名為“印度”的精神和文明實體,并描述了這個國家的天然邊界,還將國家衰落歸于多孔邊界、不統(tǒng)一和分裂*Kanti Bajpai,Siddharth Mallavarapu(eds.).InternationalRelationsinIndia:TheorizingtheRegionandNation,2005,p.259.。顯然,尼赫魯是將中印邊界看作長期存在的歷史事實,否認其為英國侵略擴張的結(jié)果。

      其次,尼赫魯?shù)倪吔缬^及邊界政策也體現(xiàn)了獨立后印度構(gòu)建統(tǒng)一民族國家身分的現(xiàn)實需要。1947年,以伊斯蘭教民族主義為基礎(chǔ)的巴基斯坦成立,沉重打擊了印度民族主義運動,也給獨立后的印度帶來了構(gòu)建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的問題,時任印度外交秘書的K.P.S.梅農(nóng)就說:“在英國離開印度時,已經(jīng)分裂的印度的統(tǒng)一還存在危險。大約560個土邦沒有處理。他們可以加入印度、巴基斯坦或者是保持獨立……印度看起來將巴爾干化。”*B.Krishna.SardarVallabhbhaiPatel:India’sIronMan.New Delhi:Indus,1995,p.433.不僅穆斯林團體尋求以伊斯蘭教為旗幟建構(gòu)新的民族和國家,印度國內(nèi)還有眾多的民族分離主義運動。如在中印邊境地區(qū),印度統(tǒng)治的山區(qū)部落是英國通過武力征服完成的,此前印度人從未控制過這里,雙方的歷史聯(lián)系也比較稀少,印度本土與部落區(qū)在種族、宗教、語言以及文化等方面存在差異,印度文化對這些部落的影響不大。部落民一直保持著較強的獨立性,1947年那加人就宣布過獨立。盡管印度利用力量優(yōu)勢成功地合并了土邦和少數(shù)民族部落區(qū),但因經(jīng)濟落后、地理分隔、文化差異以及不友好鄰國支持等原因,那加人、米佐人、阿薩姆人、克什米爾人、旁遮普人的武裝叛亂持續(xù)不斷,邊境地區(qū)局勢比較動蕩*D.V.L.N.Ramakrishna Rao,R.C.Sharma(eds.).India’sBorders,EcologyandSecurityPerception.New Delhi:Scholars’ Publication Forum,1991,pp.52~53.。

      為了打擊民族分離主義運動,尼赫魯政府制定的民族政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堅持印度國家不是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結(jié)果,印度民族在英國人來到之前就已形成,標志之一是印度有由傳統(tǒng)和習慣確定的邊界線。在印度眼中,邊界成為祖國神圣領(lǐng)土完整相關(guān)的問題,成為高度感情化的內(nèi)容*Alastair Lamb.AsianFrontiers:StudiesinaContinuingProblem,p.130.。在塑造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身分時,以尼赫魯為首的印度世俗民族主義者是將領(lǐng)土與歷史文化相連,在印度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則將領(lǐng)土與宗教相連,兩者都是以領(lǐng)土來界定國家身分,都將印度的領(lǐng)土和邊界“神圣化”,1947年分治后還將來自于內(nèi)部或外來的任何領(lǐng)土挑戰(zhàn)看作是對神圣領(lǐng)土的褻瀆*Kanti Bajpai,Siddharth Mallavarapu(eds.).InternationalRelationsinIndia:TheorizingtheRegionandNation,pp.256~258.。為了維護國家統(tǒng)一,印度政府在國內(nèi)合并大大小小的土邦,在邊境地區(qū)也是積極推進,“印度獨立后,原來隱藏在深處的中印矛盾開始凸顯,其作為獨立國家的主權(quán)意識空前膨脹,在外交上刻意繼承英帝國侵略所得的利益及邊界?!?侯中軍:《試論1948年中印設(shè)領(lǐng)交涉》,載《南亞研究》2010年第4期,第47頁。為了捍衛(wèi)“神圣邊界”,在中印邊界西段,印度采納了阿爾達—約翰遜線,其原因除了印度的克什米爾政治家游說作用、尼赫魯總理和其他克什米爾籍高官的密切關(guān)系之外,還與印巴分治創(chuàng)傷及其留下的碎片化印度國家和民族意識以及印巴克什米爾之爭有關(guān)*Steben A.Hoffmann.IndiaandtheChinaCrisi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p.23.。在中印邊界東段,印度政府堅持非法的西姆拉協(xié)定和“麥克馬洪線”,針對議員們提出的麥克馬洪是想象之線和中國進行地圖侵犯等問題,1950年尼赫魯在議會強硬宣示:“我們的地圖顯示麥克馬洪線是我們的邊界線,不管有無地圖,那就是我們的邊界線。這是事實,我們堅持這條邊界線并不讓任何人跨過它。”*Nancy Jetly.IndiaChinaRelations,1947-1977:aStudyofParliament’sRoleintheMakingofForeignPolicy.New Delhi:Radiant Publishers,1979,p.19.

      總之,在反英民族主義作用下,尼赫魯政府拒絕承認中印邊界是英國的殖民遺產(chǎn)。面對印巴分治及其后的印度民族分離主義危機,尼赫魯政府不愿放棄任何已控領(lǐng)土以及與中國就邊界爭議問題開啟談判。

      二、 大眾民族主義壓力下的尼赫魯政府對華政策轉(zhuǎn)變

      立足于“歷史邊界論”和單邊主義邊界政策,印度不斷侵占中國西藏的傳統(tǒng)控制區(qū),1951年中印邊界糾紛即已出現(xiàn)。然而,在1958年中印邊界爭端公開化之前,兩國邊境地區(qū)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與安寧的局面。1959年后尼赫魯政府采取強硬的邊界政策和對華政策以及中印邊界問題從爭端走向沖突,印度精英煽動和利用國內(nèi)群眾的民族主義情緒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獨立后,印度政府的民族政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但在多元化和長期分裂的印度,只有印度文化才能成為凝聚大多數(shù)印度人的紐帶,而正是在文化民族主義的作用下,印度精英將西藏看作是印度的天然勢力范圍。在近代印度的民族主義敘事中,西藏被視為印度文明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印度精英有著強烈的西藏情結(jié),強調(diào)印度與西藏在地理、經(jīng)濟、宗教、圣地、生活方式、文化、歷史等等方面的聯(lián)系*Pannalal Dhar.India,HerNeighoursandForeignPolicy.New Delhi:Deep & Deep Publications,1991,pp.15~19。因難以割舍西藏,有些印度精英還想方設(shè)法夸大西藏對印度的重要性,他們強調(diào),“西藏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世界屋頂’,但它確定是印度的屋頂。任何侵犯西藏的強大擴張者是拿著裝滿子彈的槍指向印度的心臟。”*P.C.Chakravarti.India’sChinaPolicy.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61,pp.vii~viii.然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尼赫魯政府理性地選擇了對華和平共處政策,接受西藏是中國的自治地區(qū)并同意放棄印度繼承的在西藏的殖民特權(quán),但尼赫魯主導下的印度對華政策并沒有得到文職高層和軍隊高官的普遍接受*Yaacov Vertzberger.“India’s Conflict With China:A Perceptual Analysis”,JournalofContemporaryHistory,1982,17(4),p.614.。

      為了迫使尼赫魯政府改變對華政策,印度反華勢力極力利用公共輿論及議會平臺向政府施加壓力,邊界問題及與其相連的西藏地位問題為印度精英煽動公眾反華民族主義情緒提供了大好機會。例如,在1957年中國《人民日報》報道了中方在阿克賽欽修路一事后,印度媒體也向國內(nèi)報道了此事,印度公眾一片喧嘩,議員在議會作出強烈反應(yīng),要求政府作出解釋,并明確反對尼赫魯政府的對華友好政策。尼赫魯政府不得不采取對策,1958年7月在中印邊界西段派出兩支巡邏隊調(diào)查情況,隨后就巡邏隊失蹤和中國公路通過印度領(lǐng)土之事與中國外交部進行外交交涉。中國修路事件及邊界糾紛在印度繼續(xù)發(fā)酵,尼赫魯不得不親自過問,1958年12月14日致信周恩來指出中印之間不存在邊界問題,并敦促中國修改地圖*Nancy Jetly.IndiaChinaRelations,1947-1977:aStudyofParliament’sRoleintheMakingofForeignPolicy.New Delhi:Radiant Publishers,1979,pp.86~87.。

      正當中印高層就邊界問題進行外交交涉之時,又一場西藏危機出現(xiàn)。對于1959年的西藏問題,印度國內(nèi)反應(yīng)更加激烈,媒體長篇累牘地予以報道,十分擔心出現(xiàn)更為嚴重的流血事件。一些媒體還發(fā)表反華言論,指責中國侵入、占領(lǐng)西藏并使之變成殖民地,還認為中國軍隊將會直接威脅印度的安全,要求尼赫魯政府抗議中國在西藏行動乃至是重估對華政策。除了印度共產(chǎn)黨之外,印度所有團體都發(fā)表聲明指責中國在西藏的高壓政策。在印度議會,反對派激烈反對政府的對華政策和西藏政策,對中國加強對西藏的控制和印度的不干預(yù)政策十分憤怒。如時為議員的瓦杰帕伊支持西藏獨立,要求政府幫助達賴和警惕新的黃色帝國主義,他還認為1954年政策錯誤,要求修正政策,中印友好不能犧牲西藏,民主國家與共產(chǎn)主義國家之間的和平共處沒有意義,印度應(yīng)該放棄潘查希拉*Nancy Jetly.IndiaChinaRelations,1947-1977:aStudyofParliament’sRoleintheMakingofForeignPolicy,p.69.。印度反對派還發(fā)動民眾在印度許多城市舉行游行,并到中國大使館門前進行抗議,還有一些團體召開支持西藏的會議,甚至企圖在1960年4月的亞非會議上動員世界各國支持西藏獨立。

      在西藏叛亂初期,尼赫魯政府反應(yīng)相對克制,一再拒絕干預(yù)西藏問題,尼赫魯警告說:“議會將認識到形勢是困難和微妙的,我們應(yīng)當避免做可能惡化形勢的任何事情?!?Nancy Jetly.IndiaChinaRelations,1947-1977:aStudyofParliament’sRoleintheMakingofForeignPolicy,p.59.因中國指責西藏叛亂是以噶倫堡為基地的帝國主義與外國反動勢力支持的上層叛亂,尼赫魯還拒絕國內(nèi)討論西藏事務(wù),以免惡化中印關(guān)系。然而,在印度精英成功煽起群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后,印度公共輿論壓倒性地同情西藏叛亂團體和嚴厲批評中國的壓制。在國內(nèi)壓力下,尼赫魯不得不在控制危機和印度總體對華政策間保持微妙的平衡*Chen Jian.“The Tibet Rebellion of 1959 and China’s Changing Relations with India and Soviet Union”,JournalofColdWarStudies,2006,8(3),pp.84~85.。一方面,面對印度反對派和公眾日益激烈的反應(yīng),尼赫魯開始調(diào)整不干預(yù)政策,支持議會有爭論西藏事務(wù)的權(quán)利,他還向中國強調(diào)印度國內(nèi)言論自由、印度人民同情西藏以及希望西藏自由等。另一方面,他又要求議會克制,別把小事變成大事。可見,尼赫魯是在議會公眾觀點和避免對華不友好問題上走鋼絲*Jagat S.Mehta.NegotiatingforIndia:ResolvingProblemthroughDiplomacy(SevenCaseStudies1958-1978).New Delhi:Manohar Publishers & Distributors,2006,p.67.。然而,尼赫魯?shù)钠胶庹唠y以執(zhí)行,如面對不斷破壞中印關(guān)系的印度媒體,尼赫魯呼吁他們幫助阻止民眾情緒化,但因擔心失去與公眾的聯(lián)系,他不僅不敢限制媒體,還被迫保護這一破壞他調(diào)和中印爭端努力的壓力團體*Yaacov Vertzberger.MisperceptionsinForeignPolicymaking:theSino-IndianConflict,1959-1962.Boulder,Colorado:Westview,p.46.。

      實際上,在達賴集團以武力對抗中國中央政府的情況下,印度同情西藏與對華友好自相矛盾,尼赫魯也難以在中國政府與印度民眾之間保持平衡。在印度大眾民族主義的作用下,尼赫魯日益偏向國內(nèi)輿論,他竭力為印度國內(nèi)反華行動辯護,肯定國內(nèi)的民族主義情緒及其行動,“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立足于感情與人道主義原因的同情;也是源于某種來源于長期宗教和文化聯(lián)系的與藏人的親近感。這是一種自發(fā)反應(yīng)?!?J.Nehru.India’sForeignPolicy-selectedSpeeches,1946-1961.New Delhi:The Publication Division,1961,p.325.潘達認為,尼赫魯偏向國內(nèi)是試圖爭取已經(jīng)疏遠的公共輿論,迎合并試圖刺激利用公共輿論,以讓中國領(lǐng)導人相信印度對邊界事務(wù)的感情力量*Pramoda Kumar Panda.MakingofIndia’sForeignPolicy:PrimeMinisterandWars.Delhi:Raj publications,2003,pp.98~101.。隨著西藏叛亂快速走向潰敗,印度政府日益卷入西藏問題,對國內(nèi)反華輿論不作為乃至有意利用,熱情地收留達賴及其追隨者,縱容達賴集團在印度從事反華分裂活動,甚至對西藏實施經(jīng)濟制裁,對華和平共處政策名存實亡。

      然而,印度反華勢力認為尼赫魯政府應(yīng)該采取更為強硬的措施支持西藏反對中國,他們對尼赫魯?shù)牟粷M和指責有增無減,尼赫魯政府面臨的國內(nèi)政治壓力進一步增長。1959年9月7日,正是在公共輿論的壓力下,印度政府發(fā)布中印關(guān)系白皮書,將中印兩國關(guān)于邊界爭議的外交交涉文件公之于眾。但是,印度政府這一行動反而是招致了反對派潮水般的批評,他們指責尼赫魯政府放棄領(lǐng)土和隱瞞信息,要求印度改變對華政策和對外不結(jié)盟政策。為了規(guī)避輿論壓力和證明自己維護印度國家利益,尼赫魯采取了將中印外交交涉文件快速公開的政策,由此喪失了對華外交政策主導權(quán)。此后,印度對華政策為強硬的公共輿論左右,可以說,印度公開白皮書使中印敵視共存公開化*B.R Deepak.IndiaandChina1904-2004:ACenturyPeaceandConflict.New Delhi:Manak Publications Pvt.Ltd,2005,p.195.。在公共輿論和國內(nèi)民族主義情緒的作用下,尼赫魯政府邊界政策日益強硬化,改變阿克賽欽可以談判的立場,要求談判前中國軍隊要從所謂印度被占領(lǐng)土上撤出,在空喀山事件后進一步指責中國是以帝國主義方式成長和進入西藏。

      三、 印度對華“受害者心理”的長期化及其對中印邊界問題處理的掣肘

      因邊界局勢趨于緊張,1959年中印兩國都開始加強邊界軍事力量,雙方互不讓步使中印邊界爭端從沖突走向戰(zhàn)爭。中印邊界沖突僅僅持續(xù)了40天,但對印度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最為深遠的影響是印度民族心理遭受重挫。戰(zhàn)敗后印度在國際上的威信和影響力大為下降,尼赫魯?shù)暮罄^者甚至不再尋求世界大國地位而只關(guān)注于在南亞地區(qū)稱霸,印度的民族自豪感遭受重挫。有的秉持狹隘民族主義立場的學者還夸大這場沖突對印度的危害,聲稱“1962年戰(zhàn)爭給印度留下的傷痛比印度歷史上經(jīng)受的任何外來侵略、軍事失敗和殖民擴張都大,這一創(chuàng)傷至今沒有愈合”*王宏緯:《從印度紀念中印邊界戰(zhàn)爭50周年看中印關(guān)系》,載《東南亞南亞研究 》2013年第2期,第26頁。。如今,隨著印度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的增長,印度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再度回升和高漲,但1962年以來的對華“受害者心理”依然存在?!队《瓤靾蟆房偩庉嬛x赫·古普塔指出,印度社會一直為1962年陰影困擾,“在我們的頭腦中中國從來就是我們最嚴重的安全威脅”,“由于避免對1962年戰(zhàn)爭進行公正的評價和理解,印度的兩代半人是在對中國的擔憂下長大”*Shekhar Gupta.“The Chinese Wall”,IndianExpress,2009-09-12.。

      印度對華“受害者心理”長期化首先是印度政府推卸戰(zhàn)爭責任的產(chǎn)物。為了規(guī)避戰(zhàn)爭責任,印度政府一直是極盡可能地指責中國導致戰(zhàn)爭,出現(xiàn)了中國轉(zhuǎn)移矛盾論、中國報復(fù)論、中國侵略論、中國打擊印度以稱霸亞洲論、中國意識形態(tài)作用論等等說法*B.R Deepak.IndiaandChina1904-2004:aCenturyPeaceandConflict.New Delhi:Manak Publications Pvt.Ltd,2005,p.443;狄伯杰:《“中印大同”要求中印邊界糾紛早日解決》,載譚中:《中印大同:理想與實現(xiàn)》,寧夏出版社2007年,第354頁;Chandra Lekha Upadhyaya.India’sForeignPolicy:AStudyinSouthAsianPerception.Delhi:Independent Pub.,2003,p.206;W.F.Van Eekelen.IndianForeignPolicyandChina-IndianBorderDispute.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1964,pp.188~189.。直到今天,印度的主流觀點還是攻擊中國背叛了印度的友誼,S.辛格就認為,尼赫魯執(zhí)行外交政策的總體特征是立足于想象的他國對印度的友好,同時他也沒有興趣直接評價中蘇等鄰國的長期意圖。盡管對世界歷史的深刻了解讓尼赫魯知道中蘇擴張主義基本特征的真實證據(jù),這也是他經(jīng)常提到的,但很多時候他將他們虛假的友誼當作真正的*S.Singh(eds.).DynamicsofIndianForeignPolicy,p.66.。實際上,尼赫魯政府曾組織專家調(diào)查中印邊界戰(zhàn)爭并出臺了一份報告,但這份報告一直沒有對外公布,也沒有人因戰(zhàn)敗遭受嚴厲的懲罰,2012年印度一份報紙就指出,1962年的“受害者心理”實際上是印度政府制造的*“China Was the Aggrieved; India,Aggressor In ’62”,OutlookIndia,2012-10-22.。

      印度對華受害者心理長期化也是印方將中國視為對手甚至是敵人并不斷宣傳中國威脅論的結(jié)果。1962年戰(zhàn)敗后,盡管尼赫魯認為中國再次進攻印度的可能性不大,但他將中國當作長期敵人或?qū)κ?,主張需要加強力量來對付中國威脅。隨著中國常規(guī)武器能力增長、在西藏新疆地區(qū)建成公路交通網(wǎng)絡(luò)以及在1964年獲得核能力,印度的中國威脅感不斷增長*P.S.Jayaramu.India’sNationalSecurityandForeignPolicy.New Delhi:ABC Publication House,1987,p.28.。尼赫魯病逝后繼任的拉爾·巴哈杜爾·夏斯特里總理多次發(fā)表反華講話,將中國稱作印度的敵人*B.R Deepak.IndiaandChina1904-2004:aCenturyPeaceandConflict,p.287.。夏斯特里病逝后,新總理英迪拉·甘地繼續(xù)敵視中國,一再指責有核武器的中國對印度構(gòu)成了“威脅”和“危險”,并威脅和破壞世界和平。她還借訪問之機在華盛頓和莫斯科發(fā)表反華演說,指責中國實施“侵略”、破壞南亞穩(wěn)定并對和平特別是亞洲和平構(gòu)成威脅。在議會,印度總統(tǒng)、總理、國防部長、外交部長等高官經(jīng)常宣揚中國威脅論,指責“中國繼續(xù)采取敵視態(tài)度”、“中國非法占領(lǐng)著大量印度土地”、“大量中國軍隊集結(jié)在我國北部邊界上”、“中國對我國北部邊界的威脅仍然沒有減少”、“中國入侵不丹”、“中國入侵錫金”,等等。印度官員還抹黑印度共產(chǎn)黨,稱其為中國的“第五縱隊”,并經(jīng)常指責中國支持、鼓勵和訓練印度那加叛亂分子和毛派游擊隊*B.R Deepak.IndiaandChina1904-2004:aCenturyPeaceandConflict,pp.284~285.。印度媒體也不斷炒作中國入侵威脅,如1965年印度外交部對外披露中國要求印軍在規(guī)定時間撤離乃堆拉山口后,眾多印度報紙都用大字標題刊登了這個所謂中國“最后通牒”事件,中印邊界戰(zhàn)爭論甚囂塵上,印度國內(nèi)反華情緒再次高漲。1976年中印關(guān)系走向正?;?,中國威脅論在印度依然存在。如1998年5月,印度人民黨政府在上臺三天后就進行了核武器試驗,為了逃避國際社會的指責和制裁,瓦杰帕伊總理致信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以“中國威脅論”作為印度尋求核武器的理由。2007年中國青藏鐵路建成通車后,中國內(nèi)地到西藏的交通水平大幅度提升,中國威脅論在印度再度抬頭,印度媒體掀起新一輪反華浪潮。

      1962年以來的對華“受害者心理”在印度長期存在,如今還成為中印達成邊界妥協(xié)的障礙。一方面,印方認為自己是中印邊界沖突的受害者和失利方,依然堅持尼赫魯時期的邊界主張,不能正確對待更不能接受中國的邊界心理和利益訴求,1962年11月通過的所謂收復(fù)“失地”決議今天繼續(xù)有效。另一方面,在受害者心理作用下,印度對華秉持不信任乃至是敵視心理,中印難以在邊界地區(qū)建立互信,這增添了兩國達成邊界妥協(xié)的難度,也破壞了多年來兩國邊境地區(qū)和平與安寧的局面,近年來兩國還相互指責對方侵犯本國邊界甚至多次形成軍事對峙態(tài)勢。印度學者就指出,印方1962年心理陰影是中印達成邊界協(xié)議的巨大障礙*Prashanth Parameswaran.“Sino-Indian Border Negotiations:Problems and Prospects”,ChinaBrief,2012-03-15.。澳大利亞學者、《印度對華政策》一書的作者內(nèi)維爾·馬克斯維爾還認為:“未來印度政府承認棘手的邊界爭端是人為的并是印度的錯誤和責任,同時接受北京公開邀請進入談判,出現(xiàn)這樣的‘戈爾巴喬夫現(xiàn)象’看來沒有現(xiàn)實可能性。印度政治精英錯誤的受害感和反華心理看來十分深廣和根深蒂固,不允許任何民主的負責任的政府執(zhí)行極其不同的政策,更不用說是支持政府通過多年的談判后走向達成協(xié)議。因而,預(yù)計未來情況是中印邊界僵局像現(xiàn)在一樣不時轉(zhuǎn)向邊界緊張和武力沖突,這將一直存在——唯一可能的是新德里出現(xiàn)一個大膽的政府推行新政策予以突破。”*Neville Maxwell.“Why the Sino-Indian Border Dispute is Still Unsolved after 50 Year:A Recapitulation”,ChinaReport,2001,47(2),p.81.有的印度學者甚至認為,印度有的精英不信任中國,意味著印度仍然是談?wù)撝袊皇桥c中國談判*Alka Acharga and G.P.Deshpande.“Talking of and with China”,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2003,38(28),p.2942.。

      總之,在民族主義的作用下,獨立初的印度政府對主權(quán)十分重視,邊界政策是寸土必爭、寸土不讓,并將英國邊界殖民遺產(chǎn)看作是印度的歷史邊界,拒絕進行邊界談判。印度反華勢力還利用中印兩國在西藏問題和邊界爭端方面的矛盾和分歧,煽動和利用印度大眾民族主義,迫使尼赫魯改變對華友好政策,而印度僵硬的邊界政策最終導致中印邊界爭端從糾紛走向沖突。在邊界沖突后,印度民族自豪感嚴重受挫,對華長期秉持不信任感和仇恨心理,印方1962年心理陰影還成為中印兩國達成邊界協(xié)議的障礙。

      DOI:10.14086/j.cnki.wujhs.2015.03.01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09PXW010)

      ●作者地址:胡曉,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中心;湖北,武漢 430079。Email:axiao1225@163.com。

      ●責任編輯:何坤翁

      猜你喜歡
      民族主義印度
      今日印度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4
      從震旦到復(fù)旦:清末的外語教學與民族主義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jié) 印度
      幼兒100(2021年8期)2021-04-10 05:39:44
      論王船山民族主義思想的近代嬗變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32
      印度簽訂長單合同 需求或?qū)p弱
      韓國歷史編纂學中的民族主義
      古代文明(2015年4期)2015-10-15 07:28:13
      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淺析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6
      印度式拆遷
      海峽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1:02
      印度運載火箭的現(xiàn)在與未來
      太空探索(2014年1期)2014-07-10 13:41:47
      民族精神與民族主義辨析——兼論對待當代中國民族主義話語的態(tài)度
      会同县| 道真| 平潭县| 南木林县| 门源| 瑞丽市| 清徐县| 四会市| 高尔夫| 江津市| 仁寿县| 喜德县| 惠水县| 通州市| 祁阳县| 塘沽区| 高雄县| 江川县| 商城县| 武陟县| 县级市| 南澳县| 惠东县| 财经| 长顺县| 静海县| 马尔康县| 张北县| 昆明市| 马边| 万安县| 泗洪县| 贺兰县| 厦门市| 宜阳县| 隆林| 惠东县| 文昌市| 岱山县| 梓潼县| 合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