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歷史條件

      2015-02-23 01:32:38薛國中
      新聞與傳播評論 2015年3期
      關鍵詞:孔子

      薛國中

      ?

      論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歷史條件

      薛國中

      摘要: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發(fā)生的歷史條件,在于春秋時期為之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資源兩大基礎。其產(chǎn)生既是當時時代的需要,也是中國古典文化首次大展現(xiàn)。為后世文化的發(fā)展,樹立了光輝榜樣。

      關鍵詞:《六經(jīng)》; 孔子; 庠序之教; 諸子百家; 以古鑑今

      中國歷史上的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出現(xiàn)了一次舉世聞名的“百家爭鳴”文化燦爛局面,這是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輝煌的一頁?!掇o?!穼Υ说慕忉屖牵喊偌覡庿Q是“戰(zhàn)國時期學術界互相辯爭的風氣,是當時社會變革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對當時文化學術發(fā)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辭?!?,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縮印本,第1768頁。。這不僅是對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解釋”,也是對它的評價,而這樣的評價似乎并不恰當。應該說,戰(zhàn)國“百家爭鳴”不是一時憑空出現(xiàn)的“風氣”,不僅是“當時社會變革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也不僅“對當時文化學術發(fā)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而是中國古典文化的首次歷史大展現(xiàn),中國文化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其形成源遠流長,成果豐碩,影響深遠,對兩千多年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有極大的推動,堪稱文化發(fā)展的光輝典范。戰(zhàn)國時期,學術領域“百家爭鳴”的出現(xiàn),絕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在東周春秋時期,為之奠定了兩個并重且不可分離的歷史基礎:人才和思想資源。

      一、 “百家”人才的培育

      “百家爭鳴”首先需有“百家”的出現(xiàn)?!鞍偌摇笔侵钢T多頗具相當學識而又各有一定理念的個人或群體。他們因其所獲得的知識不同,思想觀點各異,人以群分,形成許多不同的“家”,即現(xiàn)代所說的學派,因稱“諸子百家”,這是“爭鳴”的前提。如果沒有這些“學富五車”的“諸子”和不同理念的“百家”,何人相爭,以何而鳴,首先必須有人才。人才不是從天而降,而是經(jīng)過一定的教育方式和途徑培育出來的。故此,有必要先從產(chǎn)生“諸子”的教育說起。

      教育的載體主要是學校,學校之興,據(jù)傳始于虞舜時代,各代有不同的名稱,如庠、序、學、校等。《禮記·王制》云:“有虞氏養(yǎng)國老于上庠,養(yǎng)庶老于下庠。夏后氏養(yǎng)國老于東序養(yǎng)庶老于西序。殷人養(yǎng)國老于右學,養(yǎng)庶老于左學。周人養(yǎng)國老于東膠,養(yǎng)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禮記·王制》,《禮記正義》卷13,載《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75年,第1346頁。孟子之說則異,他說:“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載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05年,第118頁。時代久遠,這些說法迄今均無確切史料根據(jù)。《禮記》據(jù)傳為“仲尼弟子及后學所記”*《四庫全書總目》,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1221頁。,經(jīng)考證系實為西漢戴德、戴圣叔侄根據(jù)周代所遺留下來的政教資料編纂而成。唐代孔潁達在為戴圣《小戴禮記》所作的“疏”中,對《禮記》總的看法是:“夏、商之禮絕滅無文以言,故據(jù)周禮有文者而言耳?!?《禮記·王制》,《禮記正義》卷1,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1229頁。。所謂“絕滅無文”,就是說,夏、商時代的有關文獻史料并沒有留傳下來。孔子說夏商周三代政教制度是相因承襲的,至西周將前代口耳相傳的史事和不成文的文化制度,用文字記載下來,故文獻典籍具備,保留于周室,為孔子所見,不禁贊嘆道“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第28頁。。其中包括在文化方面周代所建立較完備的教育體系及庠、序、校教育機構,成為古代教育模范??梢詳喽?,西周時代即有學校,則是不必質疑的事實??追f達所謂“據(jù)周禮有文者而言耳”,意即《禮記》所云虞、夏、殷的庠、序教育體系,是戴圣按周代政教制度而描繪的。

      學校的建立須有必備的條件,除校舍外,更重要的是書籍和教師。西周之能建立學校,是由于有了成熟的文字和積累的文書,這是此前所不具備的。遠古時代“世猶淳質”,先民語言簡單,更是沒有文字,只是結繩記事。其后為了記事和彼此交流,開始用一些簡單的符號以表示某種意思。清代史學家章學誠說:“上古簡質,結繩未遠,文章肇興,書取足以達微隱通形名而已”*章學誠:《文史通義》,載葉瑛:《文史通義校注》卷一,中華書局1985年,第30頁。。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屬公元前五千至三千年的仰韶文化)出土的陶器,上面所刻畫的種種并無規(guī)則記印,既不是圖案,更不是花鳥魚蟲的繪畫,或許是代表某種意義的符號,可能是最早文字的萌芽,不妨暫稱之為“陶文”。傳說中伏羲創(chuàng)制的八卦,也可能是代表一定意義的符號?!吨芤住は缔o下》云:“古者,包犧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則觀眾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正義》卷八,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86頁?!鞍素浴憋@然還不是文字,更不是書籍?!蹲髠鳌酚涊d說,早在堯舜時代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種種典籍。孔安國在《尚書正義·尚書序》具體說:“伏羲、神農、皇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尚書正義》卷一,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113頁。唐代史學家劉知幾(661-721)《史通》襲其說,謂“案堯、舜相承,已見墳、典。”*劉知幾:《史通》,載浦起龍:《史通通釋》卷十二、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29、230頁。然而這些都是杳無可據(jù)的傳說。故此,劉知幾對傳說又有所懷疑,說殷、周以前,“世猶淳質,文從簡略,求諸備體,固以闕如”*劉知幾:《史通》,載浦起龍:《史通通釋》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7頁。。清代史學家章學誠則以為,“左氏所謂《三墳》、《五典》,今不可知,未知即是其書否也?!?章學誠:《文史通義》,第30頁。也對傳說的《三墳》《五典》是否有其書表示懷疑。不過,傳說也不無源由,雖沒有文字記錄,但口耳傳承會源源不斷,在有文字后記錄下來,也不過是片言只語。殷商時代雖有了文字——甲骨文,字形臻于成熟,但存留至今可見者,數(shù)量畢竟很少,也只是簡單的話語記錄,未見大塊文章和著述。即或有書于竹帛者,因時間久遠,多數(shù)難以保存下來,即或還有湮沒于地下者,也尚待發(fā)掘,而今只能以出土的甲骨文為據(jù)。據(jù)此可知,由于文字和典籍的限制,殷商時期是否有創(chuàng)立學校的可能,尚難斷定,在存留至今的西周以前上古時代的史料中,也未見到有關學校的可靠記錄。到周代文字進一步發(fā)展豐富了,能將口耳相傳的史實載下來,不僅鐫刻于龜甲、竹簡,更鐫于鐘鼎之上。龜甲、竹簡、鐘鼎質地較為堅硬,均易于保存,藏于周王宮內,故孔子可見。所以,西周有了創(chuàng)建學校的前提條件則是無疑的。

      周代是由不同等級貴族統(tǒng)治的封建制度時代,貴族的統(tǒng)治地位世代相傳,無論周天子(王)還是諸侯各國的級統(tǒng)治者及其子孫,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才能實施其對所屬領土及庶民的政治管理,故須學習。毫無疑問,此時在庠、序學習的人只限于貴族。首先是周天子(王)和各國諸侯及其子孫,其次是輔佐他們的公卿、大夫,他們都要接受相當?shù)慕逃?,學習各種知識。例如周武王逝世后,其子成王年幼繼位,乃以“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周書·君奭》,《尚書正義》卷16,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223頁。分別稱“太保”“太師”,負責對成王進行必須的教育。王室如此,各諸侯國亦如此。故庠、序乃為王室和諸侯的高等學府?;鶎有姓摹班l(xiāng)大夫之職,各掌鄉(xiāng)之政教禁令”*《周禮·鄉(xiāng)大夫》,《周禮注疏》卷12,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716頁。,亦設有學校,稱“鄉(xiāng)?!?,大夫以下官員及一般庶民均可入鄉(xiāng)校學習。相對于官府上層的庠、序而言,處于政體基層的“鄉(xiāng)校”可能更多、更為普遍。各級學校的課程是禮、樂、射、御、書、數(shù),是為“六藝”。任務是“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大子(即后世太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禮記·王制》,《禮記正義》卷13,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1342頁。庠、序、鄉(xiāng)校所培育的人才概稱為“士”,鄉(xiāng)校學業(yè)優(yōu)秀者,稱為“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鄉(xiāng)。升于學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造士”即培養(yǎng)各類“士”之意?!埠鬂h〕鄭玄注云:“造,成也,能習禮則為成士”*《禮記·王制》,《禮記正義》卷13,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1342頁。。班固《白虎通》則謂,“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班固:《白虎通》卷一,載陳立:《白虎通疏證》卷一,中華書局2013年,第18頁。就是說“士”是辦理具體事務的官員。這一套復雜的教育系統(tǒng),都是自下而上為天子、各國諸侯培養(yǎng)治國人才“士”。

      西周時期學校的任務,既然是培養(yǎng)執(zhí)政官吏,學習內容則必須是適應于政治管理的需要,則以朝廷發(fā)布的文告及“先王詩書禮樂”等文籍為教材;也只有這些“教材”,沒有固定的教科書,而“教材”全部掌握在官府的官吏手中,官府壟斷了文化。學校還沒有設置專職教師,而是“以吏為師”,或者說“官師為一”。所以章學誠說;“以吏為師,三代之舊法也”?!叭r,天下之學,無不以吏為師?!钡置鞔_指出三代的“以吏為師”與后來秦始皇的“以吏為師”有根本區(qū)別,“秦人之悖于古者,禁《詩》《書》而僅以法律為師耳?!?章學誠:《文史通義》,第232頁。秦代為專制政體,其法律為專制統(tǒng)治的工具,故其教育與周代有根本區(qū)別。還須注意的是,在西周的教育體系中執(zhí)行教育任務的,有“師”、“儒”兩種人?!吨芏Y·天官·太宰》云:“三曰師,以賢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唐代賈公彥解釋說:“師,以賢得民者,謂諸侯已下,立教學之官為師氏,以有三德三行,使學子歸之。故云以賢得民。民則學子是也”?!叭?,以道得民者,諸侯師氏之下,又置一保民之官,不與天子保氏(太保)同名,故號曰儒,掌養(yǎng)國子以道德,故云以道得民。民,亦謂學子也?!?《周禮·大宰》,載《周禮注疏》卷2,《十三經(jīng)注疏》,第648頁。所謂“學子”、“民”也就是培養(yǎng)中的“士”。周代“太師”與“太?!?、“太傅”合為“三公”,是周王室承擔教育且職位最高的官員。賈公彥解釋說,各諸侯國與周王室略為不同,有師無保,是在師之下設“儒”,輔助“師”對學子進行道德教育。西周官府文獻中的“儒”,成為各諸侯國的官員,卻又不具獨立身分,處于‘師’的輔助地位;無論“師”、“儒”都是官吏,故仍是“以吏為師”。專職教師是在東周時期才出現(xiàn)的。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首都從位于西部的鎬京(陜西長安附近)東遷至洛邑(洛陽),是為東周的開始,也可說大致是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開始。此后王(天子)室日益衰微,官師分離,原為官吏的“師”、“儒”相繼從官府教育領域中分離出來,流入民間。章學誠說:“周衰官失,道行私習于師儒,于是始有失職之士,孟子所謂尚志者也。進不得享其恒業(yè),退不得耕獲其恒產(chǎn),處世孤危,所由來也?!?章學誠:《文史通義》,第326頁。那些“失職之士”,為自身及家計,不得不分別從事社會各種獨立的職業(yè),其中有的繼續(xù)從事于教育。再者,處于政體基層的“鄉(xiāng)?!?,其中不乏脫離官府,成為民間私塾,孔子(約前551-前479年)、墨子(約前468-前376年)等都是自設私塾,各以自己學識,社會道德理念和學術思想教育門徒,孔門弟子就有3000余人,成為日后儒家成員的主體。吏師分離,官私“鄉(xiāng)?!钡钠占?,因而造就的“士”必然很多。學而優(yōu)秀上升為“秀士”、“選士”、“俊士”者畢竟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散于民間。史家說“士生三古而后”*章學誠:《文史通義》,第238頁。。所謂“三古”,《漢書·藝文志》云:“人更三圣,世歷三古。”孟康注:“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漢書》卷三十,中華書局1962年,第1704頁。此所謂“三古而后”,自然是戰(zhàn)國時期。春秋時代教育發(fā)達,培養(yǎng)出人數(shù)眾多人才,就是前面所說的“士”階層的形成。有些學者認為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士”,是從貴族中沒落而來的,此論還待考證。這些“士”有各自的學識才能,分為不同群體,構成不同的學派,“儒家”是這些新興學派之一。由此可見,春秋時期教育的發(fā)展,學校的普及,為戰(zhàn)國時期“百家”準備了人才。

      二、 《六經(jīng)》:爭鳴的思想資源

      “百家爭鳴”既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展示,又是戰(zhàn)國時期不同學術思想的交鋒,而其思想資源都來自《六經(jīng)》?!读?jīng)》又稱《六藝》,它不同于前代傳說的三皇、五帝之《墳》、《典》,而是春秋時期才具有的真實典籍,是將流傳下來的各種文書分類整理而成,它包括《詩》《書》《易》《禮》《樂》《春秋》六部,儒家稱之為《六經(jīng)》。其中《樂》已失傳(或云包涵在《詩》《禮》之中),后所見者實只《五經(jīng)》。中國古典文化豐富多彩,舉世輝煌,《六經(jīng)》為其精核,內容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社會、歷史、政治、文化、倫理道德、經(jīng)濟等諸領域,確有“道體無所不該,六藝足以盡之”之義*章學誠:《文史通義》,第60頁。,至今仍具有難以估量的價值。整理這六部經(jīng)典是一項重大工程,也是對中國文化的偉大貢獻。近代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也意識到,包括《六經(jīng)》在內的中國古代典籍是中國一切學術研究的基礎。這六經(jīng)典大部分,即《詩》《書》《易》《春秋》,主要是孔子完成的,事實載在史冊。可以說,沒有孔子的貢獻,也就沒有《六經(jīng)》的誕生。

      《詩經(jīng)》。詩本出于民歌,自古有之,《漢書·禮樂志》云:“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漢書》卷三十,第1708頁。又云:“昔黃帝作《咸池》,顓頊作《六莖》,帝嚳作《五英》,堯作《大章》,舜作《招》(招即韶),禹作《夏》……自夏以往,其流不可聞已(〔唐〕顏師古曰:“言歌頌皆亡也?!?,《殷頌》猶有存者。”*《漢書》卷二十二,中華書局1962年,第1038頁。周民族祖先太王王季之時,已有《周南》《召南》這樣的詩篇,周王室即派出采詩官從全國各地收集民間詩歌??鬃訉Α对姟芬饬x評價很高,認為“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載楊伯峻:《論語譯注》,第178頁。;“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載楊伯峻:《論語譯注》,第185頁。。

      周王室所收集民間詩歌數(shù)量很大,《史記·孔子世家》云:“古者《詩》三千余篇?!笨鬃娱喿x后感到蕪雜無章,良莠不齊,加以鑒別、整理、提純,“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史記·孔子世家》卷四十七,中華書局1962年,第1936頁。傳于后世,為歷代學子必修的經(jīng)典教材?!对姟贩帧帮L”、“雅”、“頌”三類?!帮L”是官府所采集于民間流傳歌謠,所謂“風詩采之閭里,敷奏登之廟堂”*章學誠:《文史通義》,第296頁。。這些歌謠有的是表達庶民的感情、愿望,有的是對統(tǒng)治者的歌頌和批評,朝廷藉此以了解民情?!叭粽龃己停瑒t歡娛被于朝野;時當慘黷,亦怨刺形于詠歌。作之者所以暢懷舒憤,聞之者足以塞違從正”*《毛詩正義》《毛詩正義序》,載《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75年,第261頁。?!把拧薄绊灐笔蔷哂姓绦缘脑?,其中有敘述商周歷史的內容,類似于“史詩”。

      《書經(jīng)》。即是《尚書》,西漢孔安國解釋說:“以其上古之書,故謂之《尚書》”*劉知幾:《史通》,載浦起龍:《史通通釋》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頁。。原是虞、夏、商、周四代“先王”發(fā)布的政令、文告,“皆典、謨、訓、誥、命之文?!?劉知幾:《史通》,第1~2頁。以及誓、貢、範等文獻匯集。虞、夏時代尚無文字,其文獻只可能是根據(jù)口耳流傳下來的只言片語所作的記錄,絕非如后代之文告。唐代劉知幾云:“蓋《書》之所主,本于號令,所以宣王道之正義,發(fā)話言于臣下。”*劉知幾:《史通》,第1~2頁。“夫其所錄也,略舉綱維,務在褒諱,尋其終始”*浦起龍:《史通通釋》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94頁。,文言簡約。這些歷史檔案都是“因事命篇,本無成法”*章學誠:《文史通義》,第30頁。,均收藏于周王室官府,由官吏掌管,所謂“官守其書”*章學誠:《文史通義》,第30頁。。春秋時代,“孔子觀書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劉知幾:《史通》,第1~2頁。。他閱讀了這些文獻,感到內容龐雜,文有重疊,亦有不可確信者,如《三墳》《五典》,于是分類加以甄別、整理、編纂。漢代孔安國說:孔子“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訖于周。芟夷煩亂,翦截浮辭,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尚書正義·尚書序》卷一,第114頁。劉知幾稱《尚書》為“七經(jīng)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劉知幾:《史通》卷四,載浦起龍:《史通通釋》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97頁。。此所謂“七經(jīng)”,是東漢籤緯學家將《孝經(jīng)》列為經(jīng)典,與原“六經(jīng)”合為“七經(jīng)”。又著“七緯”以相應,其中《尚書緯》云:“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候》”*劉知幾:《史通》,載浦起龍:《史通通釋》【附錄】陳漢章《史通補釋》卷一〈史通內篇補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12頁。。說《尚書》原有3240篇,不知是否有所根據(jù),也許是就西周時期所散存的文禮政教文獻繁多而言,故云3240篇,然其中或有重復,孔子加以篩選,刪彼存此,編纂成《尚書》是很可能的。這項工程,其弟子可能參與其事。

      《易經(jīng)》或者說《周易》,是一部對自然現(xiàn)象變化認識的著作。唐代孔穎達說:“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自天地開辟,陰陽運行,寒暑迭來,日月更出,孚萌庶類,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續(xù),莫非資變化之力,換代之功?!?《周易正義卷首》,載《周易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第7頁。孔子對《易》非常重視,他自己說:“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載楊伯峻《論語譯注》,第71頁。《史記·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闭聦W誠襲《史記》之說,謂孔子“因見《周易》之于道法,美善無可復加,懼其久為失傳,故作《彖》、《象》、《文言》諸傳,以申其義蘊,所謂述而不作。”*章學誠:《文史通義》,第2頁?!兑捉?jīng)》的“系辭”中確有許許多多孔子的言論,諸如:“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眾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系辭下》,第86頁?!胺蛞祝猛靵?,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周易·系辭下》,第89頁?!耙灼渲烈雍酰》蛞?,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yè)也?!?《周易·系辭上》,載《周易正義》卷七,《十三經(jīng)注疏》,第79頁。“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古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唐代孔穎達等疏:‘成天下之事務也。’”*《周易·系辭上》,第81頁。“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緼邪。”*《周易·系辭上》,第82頁?!胺蛞?,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等等*《周易·系辭下》,第89頁。。湖南馬王堆漢墓帛書中,有許多孔子對《周易》的釋義?!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纷⒁兑住ふx》曰:“夫子所作,統(tǒng)論一卦之義,或說其卦德,或說其卦義,或說其卦名?!贝罅渴妨献C明,孔子對《周易》有較深的研究,應是勿須懷疑的事實??鬃訉Α吨芤住返难芯總髌涞茏由迢模瑲v經(jīng)八代至漢武帝中大夫楊何*《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2211頁。。

      《春秋》?!按呵铩蹦恕皻v史”一辭的代稱,“言春以包夏,舉秋以兼冬”*劉知幾:《史通》,第8頁。,表示年月遞傳?!爸芏Y有史官,掌邦國四方之事,達四方之志。諸侯亦各有國史”*《春秋左傳正義》卷一,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1704頁。??芍艽熳蛹爸T侯各國都各編撰自己的歷史?!赌印吩唬骸拔嵋姲賴呵铩?劉知幾:《史通》,第7頁。。各國歷史名稱不同,有的稱《春秋》,有的名《志乘》(本為晉史之名稱,后為地方志)、《紀年》、《梼杌》(“楚史”名稱)不等,皆《春秋》之別名,“斯則春秋之目,事匪一家”*劉知幾:《史通》,第7頁。。

      孔子所撰之《春秋》為魯國《春秋》,這是孔子晚年最后一部重要著作。明代王陽明認為,《春秋》“雖稱孔子作之,其實皆魯史之舊文”*王陽明:《傳習錄》上,載鄧艾民:《傳習錄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8頁。。此話雖不確切,但確有可能是孔子在原《魯史》的基礎上作大加增修。劉知幾說:“逮仲尼之修《春秋》也,乃觀周禮之舊法,遵魯史之遺文,據(jù)行事,仍人道;就敗事以明罰,因興以立功;假日月而定歷數(shù),籍(同藉)通朝聘而正禮樂;微婉其說。志(一作隱)晦其文;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故能彌歷千載,而其書獨行?!?劉知幾:《史通》,第7頁。《春秋序》云:“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薄爸倌嵋螋斒凡邥晌模计湔?zhèn)?,而志其典籍,上以尊周公之道制,下以明將來之法?《春秋左傳正義》卷一,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1703、1705頁。。漢代孔安國亦云:“先君孔子,生于周末,覩史籍之煩交,懼覽之者不一,遂乃……約(刪繁就簡)史記而修《春秋》”*《尚書正義·尚書序》卷一,第114頁。。這些言論都表明孔子并不是撇開原《魯史》而另立篇章??鬃铀洞呵铩凡捎镁幠牦w,“年則魯君之年,月則周王之月”*劉知幾:《史通》卷八,第220頁。,表示尊周王為天下之宗主,全中國最高的領袖。其書敘述魯隱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總共240余年的歷史(公元前722-前481年)??鬃釉鲂捱@部史書,不僅依據(jù)魯國的史料,還廣泛收集諸侯各國的史料。劉知幾說:“又當春秋之世,諸侯國自有史。故孔子求眾家史記,而得百二十國書?!?劉知幾:《史通》卷十二,第336頁。又據(jù)北平黃氏《補注》引《公羊傳疏》云:“昔孔子受端門之命,制《春秋》之義,使子夏等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則墨子言百國春秋,當即是書也。”*劉知幾:《史通》卷一,第9頁??鬃铀洞呵铩?,所記述史事范圍比原《魯春秋》擴大了,包括當時許多諸侯國家的歷史事件,實則為中國春秋時期的斷代史。其文雖簡略,卻直書史實,褒貶分明,“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啊洞呵铩分x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史記·孔子世家》卷四十七,1943~1944頁。

      繼《春秋》之后,又有《春秋左傳》?!稘h書·藝文志》云:左丘明看了孔子的《春秋》之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傳”*《漢書》卷三十,第1715頁。,即今世所見之《春秋左傳》(或簡稱《左傳》)。左丘明何人,史家眾說紛紜,而據(jù)《論語·公冶長》記孔子之言曰:“左丘明恥之,某亦恥之?!睉撜f左丘明至少是與孔子同時代的人?!洞呵镒髠鳌返臅r段,起于隱公元年,迄哀公二十七年。其珍貴之處,在于將《春秋》所簡記的史實,作詳細的注釋,或加點評。劉知幾在《史通》中對該書予很高評價,稱“蓋《左氏》為書,敘事之最?!薄捌溲院喍涫略敹?。”“丘明之《傳》,所有筆削及凡例,皆得周典傳孔子教,故能成不刊之書,將來之法,其長一也……其時于魯文籍最備。丘明既躬為太史,博總群書,至如梼杌、紀年之流,《鄭書》《晉志》之類,凡此諸籍,莫不畢睹。其《傳》廣包它國,每事皆詳。其長二也。”“觀《左傳》之釋經(jīng)也,言見經(jīng)文而事詳傳內,或傳無而經(jīng)有,或經(jīng)闕而傳存,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信圣人之羽翮(he,羽莖),而述者之冠冕也”*劉知幾:《史通》卷八、卷一、卷十四,第220、10~11、418頁.。其后戰(zhàn)國時期,又有齊國之公羊高著《春秋公羊傳》和魯國之糓梁赤著《春秋榖梁傳》。劉知幾認為,“自古論史之煩省者,或以左氏為得,史公(司馬遷)為次。”*劉知幾:《史通》卷十四,第416頁。,《春秋》因有此“三傳”,更具經(jīng)典價值。

      作為諸子百家思想資源者,還有《周禮》和《禮記》,雖皆非孔子所為,但亦與孔子有關?!吨芏Y》是關于周朝政治制度,據(jù)《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及唐代賈公彥《序周禮興廢》稱:《周禮》原為周初周公所作,“惟其未經(jīng)行,故僅述大略,俟其臨事而損益之”?!爸劣诳鬃痈懚ㄖ畷r,已不具”?!岸轮煽颊?,不過春秋以后”*《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及賈公彥《序周禮興廢》,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631、635頁。。這意味著孔子曾參與對《周禮》的“更脩”。《禮記》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云:漢初,河間獻王得仲尼弟子及后學者所記,后為西漢戴德、戴圣叔侄刪改,但記錄了孔子的許多言論,著名的《大同篇》即載其中。

      《六藝》初不尊稱為“經(jīng)”,儒家因“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以孔子為宗師,故尊奉“六藝”為經(jīng),所以說“六經(jīng)之名,起于孔門弟子”*章學誠:《文史通義》,第94頁。?!读?jīng)》不僅是儒家的經(jīng)典,也是戰(zhàn)國整個“諸子百家”的思想資源。所謂“諸子”是指持不同學術和政治思想的個人或無形的群體,“百家”言其眾多也,《漢書·藝文志》說:“凡諸子百八十九家”,稱著于世者十家,即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等,而“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又指出:“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jīng)》之支與流裔?!惫蚀耍宕鷮W者章學誠在其《文史通義》中反復指出:“諸家本于六藝”;“戰(zhàn)國之文,其源出于六藝”*章學誠:《文史通義》,第60頁。?!傲?jīng)”(“六藝”)之大部分為孔子所審定,整理,故可以肯定,戰(zhàn)國諸子百家,在思想資源方面,都受益與孔子。明朝王陽明謂:“孔子退修六籍(即六經(jīng)),刪繁就簡,開示來學。”*王陽明:《傳習錄》上,第65頁?!伴_示來學”意為開啟戰(zhàn)國諸子百家的學說。

      諸多史書闡明,戰(zhàn)國諸子百家的產(chǎn)生及其思想資源,都取之于春秋時期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經(jīng)典,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但應看到戰(zhàn)國的士子們,接受前代思想資源后,并不是照本宣科,固守先王之道,而是隨時代變遷、自己的理解、社會的需要和自己的處境,從古代經(jīng)典理論中,各取所需,加以發(fā)揮,各論短長,設塾授徒,甚至“爭讬于三皇五帝之書”,于是“處士橫議,諸子紛紛,著書立說?!?章學誠:《文史通義》,第39、93頁。而自成一家之言。這方面史實,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有較詳細敘述、分析,在此不必贅言。至于各家從那些經(jīng)典吸取了什么理念,其議論是非、正謬,良莠不齊,對當時及后世影響如何等問題,須作專題研究,非本文所能及。應該指出的是,諸子百家并不都是代表某個階級的利益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

      三、 結語

      戰(zhàn)國“百家爭鳴”所顯示的學術思想是多方面的,包括對自然本質及其變化的認識,如名與實、一般與個別的區(qū)別等,均是自然科學和哲學的爭論,對社會倫理關系的理解,又有對社會變革的種種議論,豐富絢麗,不是用“當時社會變革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一句話所能概括的。把一切思想言論都加以階級化,是絕對的錯誤。

      “百家爭鳴”就是思想言論自由,“諸子百家”學問各有專精,暢抒己見,說短論長,互爭高下,明辨是非,在爭鳴中尋求真理,不受政治的干擾,沒有權威的裁判。歷史證明,只有爭鳴才能集思廣益,才能辨別優(yōu)劣,才能認識真理。馬克思說人類進行兩類生產(chǎn),第一種生產(chǎn)是生活物質生產(chǎn),第二種是“人”的生產(chǎn),即繁衍后代。應該說還有第三種生產(chǎn),即思想意識的“生產(chǎn)”,哲學、科學、文學等等為其產(chǎn)品。思想意識的生產(chǎn),是人與其他生物的重大差別,同樣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偉大動力。在七國爭雄不休、嚴重分裂的局面中,沒有任何一支政治力量能干預全社會的言論,從而給諸子百家留下自由爭鳴的政治空間,他們可以毫無顧慮盡情抒發(fā)自己種種見解,此其一。其二,長期戰(zhàn)爭,人民生命財產(chǎn)遭受難以數(shù)計損失,年年急切盼望和平,而只有統(tǒng)一和平才能到來,歷史在等待某個強盛國家以理性來一統(tǒng)天下。如何停止戰(zhàn)爭,實行統(tǒng)一,是“諸子百家”所思考的課題,各抒己見,各盡其力,于是賦予有關的各個學派以極大的社會活動空間。以上就是百家得以自由爭鳴的兩種同時并具、缺一不可的時代社會背景,如果沒有以上這兩個條件,百家爭鳴的出現(xiàn)是絕對不可能的。諸子百家的智慧和偉大成就,不是戰(zhàn)國之后歷代專制主義者所能泯滅的,所留給后世的寶貴思想財富,兩千多年來世代承傳不已,不僅有相當?shù)臍v史價值,更有難以估量的現(xiàn)時價值,是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對他們的思想遺產(chǎn),迄今中外學者們一直還在孜孜不倦的研究。

      百家爭鳴的內容雖是多方面的,而在當時最緊要而眾所關切的主題是和平;和平的前提是統(tǒng)一,沒有統(tǒng)一的局面,和平不可能實現(xiàn)。關于戰(zhàn)國時期和平與統(tǒng)一,當時主要有兩種方式或途徑:一是和平方式,孟子提出以仁義之政代替兼并戰(zhàn)爭。人們問道:“天下惡乎定(和平)?”孟子的回答是“定于一(統(tǒng)一)”,“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載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05年,第12頁。。顯然,在當時的確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幻想。二是戰(zhàn)爭方式,強大諸侯以武力征服、兼并其他諸侯。在戰(zhàn)國這個“爭于氣力”的年代*《韓非子》云:“上古(西周時代)競道德,中古(春秋時代)競于智謀,當今(戰(zhàn)國時代)爭于氣力。”見《韓非子·五蠹》,載《韓非子集釋》第十九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057頁。,這是惟一能被采取的途徑。在兼并戰(zhàn)爭中,力圖兼并其他諸侯的國家為加強自己的“氣力”,必須做兩方面的努力:對內實行政治改革,強化集權,積糧擴軍,即所謂“農戰(zhàn)”政策。對外加強外交,防止強強聯(lián)合,實行“連橫”策略,遠交近攻,各個擊破。以商鞅、張儀為代表,秦國采取了這個策略,尤其是商鞅,他對秦國的強盛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反對西秦的兼并,以齊楚為主華山以東六國實行以蘇秦為代表的“合縱”策略,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付日益強大的秦國。無論“連橫”還是“合縱”都是以武力統(tǒng)一天下。在這方面,縱橫家分別發(fā)揮著他們的能量。需加說明者,學者們以商鞅為法家鼻祖,本文則以為商鞅亦縱橫家。他西入秦見秦孝公,先說以“王道”,未被理會,再說以“霸道”,為孝公所重視*詳見《史記·商君列傳》,載《漢書·藝文志》卷三十,中華書局1962年,第1736頁。。像商人一樣,求者需什么,他就販賣什么,并無固定的信念,也沒有象韓非子那樣,有完整的法家理論體系,實不能算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故王陽明把他與蘇秦、張儀列為一類,“日求所以富強之說、傾詐之謀、攻伐之計”,“以獵取聲利之術,若管(仲)、商(鞅)、蘇(秦)、張(儀)之屬者,至不可名數(shù)”*王陽明:《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載鄧艾民:《傳習錄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15頁。。學術性的“百家爭鳴”逐漸演變?yōu)檎味窢?。章學誠評論道:“戰(zhàn)國者,縱橫之世也”?!翱v橫者流,推而衍之,是以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諷也”,“扺掌揣摩,騰說以取富貴,其辭敷張而揚厲,變其本而加恢奇焉”*章學誠:《文史通義》,第61頁。。他們穿梭于各諸侯各國之間,憑藉所學《六經(jīng)》知識,以其懸河之口才,投諸侯之所好,求官獲財。最后他們在西秦取得巨大的成就,促成秦國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歷史使命。秦王朝一統(tǒng)天下只是改變社會混亂的局面。長期的戰(zhàn)爭雖然終止,取而代之的是秦始皇專制制度統(tǒng)治,人民陷入比戰(zhàn)爭并不優(yōu)越的境況“焚書坑儒”,偶語棄市,百姓失去了一切話語權,整個社會萬馬齊喑,噤若寒蟬,“百家爭鳴”的可能性消失得無影無蹤。

      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時代離今天已兩千多年了,成為歷史的陳跡。歷史是一門科學,它的價值在于“史事求真,以古鑒今”,一個民族必須重視歷史,否則沒有前瞻眼光,看不到前途,顧后才能瞻前,繼往才能開來。這就是司馬遷所謂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漢書·司馬遷傳》卷六十二,中華書局1962年,第2735頁。。戰(zhàn)國時代的“百家爭鳴”所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思想學說和經(jīng)驗,對于中國和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巨大作用,至今仍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它之不幸被專制主義阻斷、扼殺的教訓應當深作研究,以為鏡鑒。學術與政治是兩個不同的范疇,二者又有密切關系。政治不能干預學術,既不可支持某一學派,也不能抑制某個學派和學術思想;學術提供某種政治理念,可為政治所采納,也可不被采納。各種學術思想是平等的,無主次之分,它們在爭鳴中,或彼此論長道短,辨是論非,或互相啟發(fā)補充。真理是在爭鳴中得到發(fā)展,被人們所認識的。歷史前進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中國在進步,在等待著新的、更加輝煌的“百家爭鳴”到來,也一定會到來。

      DOI:10.14086/j.cnki.wujhs.2015.03.00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3CZX038);共青團中央“青馬工程”專項課題(2013TZYQM059)

      ●作者地址:劉湘平,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 ???571158。Email:zemu2003@126.com。

      ●責任編輯:涂文遷

      猜你喜歡
      孔子
      孔子請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家教世界(2021年16期)2021-06-21 08:45:56
      孔子愛書
      快樂語文(2021年9期)2021-05-06 02:19:38
      孔子的一生
      遇水逆,孔子是怎么破的
      學生天地(2020年18期)2020-08-25 09:29:34
      “孔子曰”之孔子的悲慘童年
      孔子避雨處
      孔子在哪兒
      睢宁县| 麦盖提县| 兴山县| 延吉市| 应城市| 筠连县| 佳木斯市| 长葛市| 宜兰市| 留坝县| 两当县| 浏阳市| 南澳县| 兰考县| 荣成市| 南汇区| 昔阳县| 和田市| 凭祥市| 来安县| 万安县| 扎赉特旗| 昌都县| 肇庆市| 缙云县| 天水市| 漳平市| 呼和浩特市| 揭东县| 迁西县| 辰溪县| 河北省| 淮阳县| 西宁市| 明光市| 广德县| 金川县| 英吉沙县| 和静县| 同江市| 云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