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紅 江蘇省昆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消化科 215300
?
飲食護理干預對炎癥性腸病患者營養(yǎng)狀況的影響
張菊紅江蘇省昆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消化科215300
摘要目的:探討飲食護理干預對炎癥性腸病患者營養(yǎng)狀況的影響和效果。方法:本文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炎癥性腸病患者60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進行炎癥性腸病的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則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營養(yǎng)情況進行飲食護理干預。護理干預的內容包括給患者進行量身定制食譜,做好飲食記錄和尋找可以替代忌食的食物。運用營養(yǎng)狀況評價SGA體系對患者進行干預后的營養(yǎng)狀況評定。結果:干預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進行飲食護理干預后,其SGA營養(yǎng)評估狀況分級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炎癥性腸病患者進行一定的飲食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營養(yǎng)狀況有明顯效果,有助于炎癥性腸病患者的康復,提高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炎癥性腸病患者營養(yǎng)狀況飲食護理護理干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炎癥性腸病患者的數量也呈現出上升的趨勢[1]。炎癥性腸病的病因尚不明確,屬于一種慢性特異性腸道炎癥疾病,患者常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等癥狀[2],治療時間較長,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和經濟負擔較重。有研究表明蛋白質營養(yǎng)不良是引發(fā)炎癥性腸病的主要原因,患者在患病期間會出現其他微量元素缺乏的現象[3]。雖然對于炎癥性腸病的營養(yǎng)狀況無統一標準,但在治療過程中,糾正患者的不良飲食習慣,對于改善患者的癥狀和減少并發(fā)癥具有實際意義。本文針對炎癥性腸病患者進行飲食護理干預以后,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得以恢復,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文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炎癥性腸病患者60例,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56歲,平均年齡34.8歲。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分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制定的診斷標準。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兩組患者在患病時間、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炎癥性腸病的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則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營養(yǎng)情況進行飲食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1量身定制食譜。進行飲食護理干預初始階段,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病癥來制定食譜,幫助患者調整日常飲食。食譜要排除不能夠耐受的食物,增加一些平時不常吃的食物來替代。在食譜中要逐步的加入諸如雞蛋、牛奶、魚蝦之類的忌食的食物,每次只添加一種忌食食物,并且兩種忌食食物之間的間隔要超過兩周。
1.2.2做好飲食日記。飲食日記中不僅要記錄所吃的食物種類,而且要對患者在飲食后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記錄,根據記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找出不能夠耐受食物。
1.2.3尋找忌食食物的替代品。根據飲食日記中的不能夠耐受食物的種類。例如對于動物蛋白不能夠耐受的患者則使用食用植物蛋白進行替代。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能量評估以后,根據患者對能量的實際需求,來換算食物的能量供給情況,幫助患者在等同的能量值下面,學會增加或者替換食物。
1.3判定標準通過食補和藥補的共同進行來規(guī)避維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的現象。并且運用營養(yǎng)狀況評價SGA體系來對患者進行干預后的營養(yǎng)狀況評定。營養(yǎng)良好為A級,中級營養(yǎng)不良為B級,重度營養(yǎng)不良則為C級。
1.4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9.0對本文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組間計數資料使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干預組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進行飲食護理干預后,其SGA營養(yǎng)評估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分級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SGA營養(yǎng)評估結果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營養(yǎng)不良是炎癥性腸病患者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大部分患者體重偏低、貧血,且缺乏基本的諸如葡萄糖、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水等基本的營養(yǎng)成分,其中以蛋白質的缺乏尤為明顯[4]。導致炎癥性腸病患者的營養(yǎng)不良問題,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攝入營養(yǎng)時候過于盲目,攝入的飲食營養(yǎng)成分不足,丟失過多或者自身存在一定的吸收障礙。
3.1注重炎癥性腸病營養(yǎng)攝入的重要性炎癥性腸病的具體發(fā)病原因以及其跟飲食之間的關系尚處于爭議階段。一部分學者認為是由于人們在飲食上的混亂,導致攝入了一些有害成分,造成了腸道內的免疫機制的異常反應 ,從而引發(fā)了腸病[5]。很多患者由于此說法的影響,就存在一種“只要不吃,就不會有炎癥性腸病”的想法,實則患者停止了營養(yǎng)的合理攝入,只會加重病情,影響疾病的康復速度。一部分患者選擇手術切除部分腸道的方法來治療病癥,而引發(fā)的后續(xù)問題則是腸段減少以后,飲食的量和速度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腸道的吸收范圍變小以后,阻礙了營養(yǎng)成分和微量元素的正常吸收,延緩了患者康復。患者在營養(yǎng)缺乏的情況下導致維生素的缺乏,表現出衰弱、體重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癥狀,延緩腸道的炎癥恢復,進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之中。
3.2飲食干預的意義針對炎癥性腸病患者進行飲食干預護理的目的在于幫助患者調節(jié)當前的飲食狀態(tài),保證正常的營養(yǎng)元素的攝入。通過對營養(yǎng)和膳食方面的進一步調節(jié)和指導,幫助患者利用飲食來配合治療,進一步的將食療和藥療完美的結合到儀器,飲食調理得當的情況下,患者的病情得以控制,恢復速度加快,反之則會延緩康復的時間,由此可以看出飲食干預護理對于患者的早日康復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3飲食干預遵循的原則對炎癥性腸病患者進行飲食干預護理時,使用要遵循的原則是,提供足夠的能量,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和維生素,補足機體康復所需的營養(yǎng)為主要目的。做到飲食調節(jié)和飲食有方。所謂的飲食調節(jié)是指在補充營養(yǎng)的同時,要注意飲食的規(guī)律性和定量性,無論患者餓與不餓都要定時進食,這樣可以促進消化腺的分泌,幫助腸胃進行正常的洗手和消化,有助于疾病的康復。另外在飲食方面要遵循科學的方法,進食的時候提倡細嚼慢咽,同時食物的軟硬程度和冷熱程度要適宜,對食物進行多樣化、科學化的搭配,以此來滿足機體對多方面營養(yǎng)的需求。
綜上所述,根據炎癥性腸病患者的患病情況,在常規(guī)治療期間,通過輔助以飲食干預護理的手段來幫助患者避免營養(yǎng)不良情況出現,或者通過飲食干預護理來改善患者不良的飲食習慣來給患者提供正確的飲食方案,以此來幫助患者盡早康復。本文針對炎癥性腸病患者進行一系列的飲食干預護理以后,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良好,干預組的營養(yǎng)狀況分級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再一次證明了飲食干預護理對于炎癥性腸病患者的康復,改善其不良的營養(yǎng)狀況具有積極的作用,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
參考文獻
[1]周云仙,陳焰.炎癥性腸病患者飲食調查與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0):914-916.
[2]鞏懷慧.60例炎癥性腸病患者的臨床護理〔J〕.中外醫(yī)療,2013,32(29):165-166.
[3]易倩.對90例炎癥性腸病患者的臨床特征分析〔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4,12(3):26-27.
[4]Andersen V,Olsen A,Carbonnel F,etal.Diet and risk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Dig Liver Dis,2011,44(3):185-194.
[5]Swartz ML.Beyond the scope:a nursing view of the 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Gastroenterol Nurs,1989,12(1):3-9.
(編輯紫蘇)
收稿日期2015-01-12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85(2015)18-25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