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成語出自于《晉書陶潛傳》,意思是用來比喻有骨氣、清高。因此有人評價: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為理想和信仰而活著的文人,是真正為人間立下榮辱標準的人,千秋萬代令人永遠難忘。
一、決裂官場回歸自然的淵明
陶詩中寫官場生活的詩句很少,但從作者簡介中可以知道是從官場回歸。五次出仕:394年,29歲,為江州祭酒,不久辭歸;召為主薄,不就。398年,33歲,入桓玄幕府;五年(401)冬,歸家居母喪。404年,39歲,任鎮(zhèn)軍將軍劉裕參軍。405年,40歲,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參軍。405年8月,任彭澤令。在官八十余日,11月,辭歸。陶淵明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為州祭酒,到義熙元年作彭澤令十三年中,他曾經(jīng)幾次出仕,幾次歸隱。他感悟到自己"誤落塵網(wǎng)中",故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般地要求歸去。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快回去吧,田園將要荒蕪為什么不回去呢?”抒發(fā)了作者心里想著田園生活,現(xiàn)在肯定身在官場心里盼望回歸田園的急切心情。
二、厭惡官場黑暗歸隱田園的淵明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备形虻揭郧霸诠賵龅乃魉鶠榕c自己的心愿相違背,自己的性格與官場生活格格不入,非常后悔進入仕途生活。
公元405年秋,陶淵明為了養(yǎng)家糊口,來到離家鄉(xiāng)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quán)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fā)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tǒng),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三、向往熱愛美好田園風光的淵明
“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童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從這幾句話中我們可以讀出作者回到了自己的家,從官場回歸到田園生活。一個“恨”字希望天能夠快點明亮,作者能更快的踏上回家的征途,抒發(fā)了這種歸心似箭的渴望。“載欣載奔”四字體現(xiàn)了淵明一路狂奔的欣喜之情,由衷的表現(xiàn)了作者離開官場的興奮喜悅,反襯出對黑暗官場的厭惡。
四、淡泊明志田園生活的淵明
《飲酒》是陶淵明歸隱田園后寫的抒情小詩,是他的酒后真言。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寫出了詩人的恬淡閑適的生活,自己已與美好的大自然融為一體,這種物我合一的境界正是隱者美好的情懷?!稓w園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田園勞作雖然非常的辛苦“帶月荷鋤歸”但依然不覺得勞累,只要“愿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抒發(fā)了向往田園的情感,流露出自己的隱逸情懷。在他隱逸田園的生活中,他一切聽憑自然、崇尚自然、服膺自然,他擺脫塵網(wǎng)的羈絆,從精神上、心靈上去求得解放,陶冶自己高尚的人格。
在《歸去來兮辭》中,入仕為官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是他的節(jié)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生活的保障,琴書詩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窮守潔是他歸隱意念的鞏固,知天樂命是他人生的真悟。這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隱士情懷。他將這心靈之美、田園之美、人格之美、藝術(shù)之美融進了他詩中的字里行間,從而贏得了中國文學史上,園詩鼻祖之稱號,而享譽后世。
陶淵明:一種人生態(tài)度的代言人,一個人生境界的象征, 他讓我們在紛紜雜亂的社會人生中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