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時,全國只有50多名黨員。人員少,事務少,所以中央只設了由3人組成的中央局,負責人稱為“書記”。
中共二大、三大時,稱呼有所改變。中共二大、三大,雖然選舉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但中央機構仍是中央局,負責人則改稱“委員長”。到中共四大時,又改稱“總書記”。
1927年4月,中共五大召開時,中國共產(chǎn)黨已發(fā)展到有黨員5萬多人。中央機關僅有中央局已不足以有效地領導全黨。在五大上,第一次選舉了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總書記,第一次將決策機關與負責日常工作的機關分為兩個機構。
1933年初,黨中央遷入江西蘇區(qū)。當時全國蘇區(qū)發(fā)展到十幾塊,紅軍達30萬人,黨員也達30萬人。僅設一個總書記已難以領導這樣一個大黨,中央書記處應運而生。書記處負責黨中央的日常工作。既然書記處不止一個人,那么,應有一個總負責人或總書記,遵義會議前是博古,遵義會議后是張聞天。1943年3月,中央機構調整,決定在兩次中央委員會之間,由中央政治局擔負領導整個黨的工作責任,有權決定一切重大問題,政治局選舉毛澤東為主席;書記處則成為根據(jù)政治局決定的方針處理日常工作的辦事機關,書記處由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組成,毛澤東為主席,沒有用總書記這個稱謂。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用“主席”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