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
新農村建設中財務管理若干問題的思考
□胡云
黨和政府一直特別關注“三農”問題,把建設新農村作為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深化農村改革作出了全面的部署。隨著支農經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支農惠農富農強農政策的大力宣傳,規(guī)范農村財務管理愈發(fā)重要。
(一)會計核算不準確,檔案管理不到位。如今仍然有部分農村并沒有按規(guī)定設置相應的會計科目和賬戶,甚至部分農村出現不記賬或者胡亂記賬的情況。在會計核算中經常出現亂用科目、賬實不符、賬款不符、賬賬不符、有賬無證等現象。賬簿也是殘缺不全,十分混亂。另外,有些農村沒有固定統(tǒng)一的會計檔案室,各種會計檔案資料不能集中有效管理;有些會計人員不按時裝訂憑證,將各種憑證、賬本等重要資料隨處亂扔,經常造成會計資料殘缺或丟失。
(二)財務管理不規(guī)范,監(jiān)督機制不健全。雖然我國大部分村級財務已經實行“村賬鄉(xiāng)管”制度,但仍有農村沒有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和漏洞。還有農村仍實行“村賬村管”制度,對于資金的使用都是村級主要領導干部一人說了算,隨意開支、坐收坐支現象十分嚴重。同時,農村的監(jiān)督力度不夠,監(jiān)督渠道有限。村里設立的民主理財小組往往形同虛設,小組成員也都是村干部直接指派,并非選舉產生,對于收入或支出的票據都是直接簽字或蓋章,并沒有按照規(guī)定進行審核。
(三)民主理財不透明,財務公開不及時。有些農村打著“民主理財,財務公開”的旗號,實際工作中卻截然相反。村里老百姓對一些支農資金的撥付使用、集體資產的管理收益等毫不知情。村里財務公開的內容都是無關緊要的,過于簡單、籠統(tǒng),毫無針對性,群眾根本看不明白。財務信息公開也不及時,往往有檢查時,才匆忙建一個財務公開專欄,將部分相關內容貼入專欄內,等領導一走,又成了擺設。有些村會象征性地定期公開財務,但都是將內容貼在一些偏僻、無人問津的角落處,上面的數據都是虛假不準確的,以此來欺上瞞下。
(四)財會隊伍不穩(wěn)定,人員素質比較低。由村領導干部憑個人喜好、私人感情任命財務人員,甚至存在直接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副主任等干部兼任的現象,而且人員匱乏,通常制單、記賬、審核等工作由一人全部包攬。另一方面,農村財務人員的年齡層次偏大,文化水平有限,缺乏相應的專業(yè)知識,有些甚至是無證上崗。由于工作環(huán)境、工資薪金等問題,有一定業(yè)務水平的財務人員,在工作一段時間后,通常也會選擇轉行或跳槽,使得整個財會隊伍不穩(wěn)定,人員素質偏低。
(五)財經紀律不嚴謹,獎懲制度不完善。財政紀律不嚴謹,領導干部帶頭挪用公款、白條抵庫、套取集體資產、私設小金庫等現象時有發(fā)生。同時,沒有建立適當的獎懲制度,對一些濫用職權、謀取私利的行為不進行嚴厲懲治,使得那些人越來越猖狂,導致整個村委風氣不正,混亂不堪。對一些工作盡職盡責,有突出貢獻的人員也不進行表彰獎勵,久而久之,他們也就喪失了工作熱情,最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甚至與另外一批人同流合污直至離開工作崗位或退休。
(一)基層領導干部對新農村建設財務管理工作認識不足。部分基層領導干部自身的理論知識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熟悉與掌握中央到地方的相關政策,他們根本不了解財務管理工作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重要性、對地方經濟發(fā)展的必要性,從而導致對農村財務管理工作重視不夠。
(二)農村財會人員普遍學歷低、工作態(tài)度不積極,整體綜合素質不高。新農村建設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與農村財會人員有著緊密的聯系。追究到底,還是農村財會人員學歷低,專業(yè)知識水平有限,工作能力差。由于農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財會人員在工資薪金、福利待遇方面都是有限的,所以愿意留在村里工作的也都是一些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低的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則他們的思想、素質、能力和認知等都會受到影響,使得農村財會人員整體綜合素質不高。
(三)村民知識文化水平有限,法律意識薄弱,行權意識淡薄。中國是個農業(yè)人口大國,大多數農民受教育程度低,甚至有相當一定比例的文盲。他們的思想觀念相對落后,對新事物的接受率普遍較低,法律意識淡薄。一旦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他們不懂得如何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往往采取大吵大鬧等比較極端暴力的方法去解決。再者,由于村里百姓文化低、不懂法、觀念保守導致領導干部不愿與百姓交流溝通,不愿向百姓公開事務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于是很多事情都是獨裁壟斷、自作主張。村民也不懂得行使監(jiān)督權,為濫用職權留下了空間,孕育了貪污腐敗的芽苗。
(四)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落后于城市,很難吸引人才,跟不上時代快速發(fā)展的步伐。長期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農村始終落后于城市。受過高等教育、才華出眾的有為青年很少愿意選擇在農村工作,使得原本就落后的農村更難跟上時代快速發(fā)展的步伐。雖然近幾年,國家頒布了一系列的優(yōu)惠政策來吸引和鼓勵優(yōu)秀人才去農村工作,比如大學生村官享有按月發(fā)放的補助、津貼,辦理醫(yī)療、人身意外傷害商業(yè)保險,同時在大學期間申請的國家助學貸款本息由國家代為償還,另外在選調生招考公務員和事業(yè)單位以及考研等方面享受一些優(yōu)惠政策等等。但是,很多大學生都是迫于當前的就業(yè)壓力或者只是被那些優(yōu)惠條件吸引,把“村官”當成一塊暫時性的墊腳石,而不是真正抱著為農民著想、為農村服務的態(tài)度去工作,往往在一兩年后即選擇離開。
(一)完善農村會計核算制度,嚴格會計檔案管理。首先,嚴格按照《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和《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的要求來設置相應的會計科目、賬簿等,使得每一筆收入支出都能及時準確入賬,其來龍去脈清晰可查。同時要求審核人員認真審核每一張單據與憑證,包括內容與有效簽章等。這樣一旦發(fā)現差錯,就能直接找到簽章人或負責人及時進行處理。對村里的資產、負債要定時進行清查,對集體資產一定要一一登記造冊,做到賬實相符、賬款相符、賬賬相符。其次,專門設立會計檔案室,嚴格檔案管理程序,具體落實到人,保證在審計或清查時能提供完整、有效的會計資料,財會人員交接時必須依法辦理交接手續(xù)。另外,應全面實行“村級會計委托代理制”,在資產所有權、使用權、得益權、審批權、監(jiān)督權等五權沒有變動的前提之下,讓各村的財務由鄉(xiāng)鎮(zhèn)農經站來代理,形成“管錢與花錢徹底分開”的有效監(jiān)督機制。
(二)改革財務管理方法,廣泛推行民主理財,嚴格執(zhí)行財務公開制度。廣泛推行民主理財,各村按具體的選舉規(guī)定從思想端正、群眾信任、作風嚴謹、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理財能力的群眾、黨員中選舉出理財小組的成員,成員要按規(guī)定定期進行理財活動,檢查、審核每天的財務收支狀況,并及時做好理財記錄。同時必須嚴格執(zhí)行財務公開制度,按照全面、真實的原則統(tǒng)一公開的時間、地點、程序、內容及方式。有條件的農村必須實現管理網絡化,統(tǒng)一配備計算機和專用的財務軟件,大力推進財會電算化的進程,將每個村與鄉(xiāng)鎮(zhèn)或上級部門的記賬中心實行聯網,真正實現對村級財務管理的遠程監(jiān)控,提高透明度。與此同時,各村必須規(guī)范財經紀律和完善獎懲制度,從源頭上預防和遏制村干部和財會人員的違法亂紀行為。
(三)落實農村財務審計制度,加強各渠道監(jiān)督力度。一是建立集體財務審計監(jiān)督制度。首先農村內部審計小組要做好審計工作,工作細分至個人,責任也要落實到個人。其次鄉(xiāng)鎮(zhèn)要定期對各村財務情況進行全面審查,縣里每年都要進行突擊抽查,使得村干部不再有機可乘,一旦發(fā)現問題,追究到底,從嚴處治,使整個審計體制不斷完善。二是明確審計內容、擴大審計范圍、加強專項審計。對村級財務收支情況、專項資金使用情況、固定資產與集體資產、債權債務狀況和村社干部離任等進行審計,對審計干部任期內村級負債絕對額的增減、村集體經濟發(fā)展效益以及群眾所反映的經濟問題進行重點審計。三是拓寬審計監(jiān)督渠道,從多方面出擊,遏制貪污腐敗的滋生。培養(yǎng)農民的主人翁意識,鼓勵他們積極行使監(jiān)督權,一旦發(fā)現問題踴躍舉報。將村里的財務狀況及時公布于眾,自覺接受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積極開展村與村、鄉(xiāng)與鄉(xiāng)之間的交叉審計監(jiān)督,進行獎懲評比,互相督促互相進步。
(四)切實提高基層領導干部財務管理意識與自身素質,有的放矢地展開工作。第一,有關政府部門根據實際情況積極開展各種學習培訓班。鄉(xiāng)鎮(zhèn)或者縣市應該定時定點開展基層干部的學習輔導班,及時宣傳講解中央出臺的重要政策方針,讓基層領導干部學習進而掌握。開展財務知識或者相關財務技能的培訓輔導班,鼓勵基層干部與財會人員參加學習。所有的學習培訓都要定期通過一定的方式去考核檢測,使得這種學習落實到位,而不是限于形式主義。第二,基層領導干部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素質和財務管理意識?;鶎宇I導干部必須不斷給自己“充電”,努力學習黨的基本理論知識,認真閱讀報紙,在線觀看視頻,了解中央新出臺的政策方針,及時向群眾宣傳講解,扮演好傳遞者、講解者的角色。同時要積極參加鄉(xiāng)鎮(zhèn)或縣市舉辦的輔導培訓班,學習相應的財務知識,提高財務管理意識,不斷完善村里的財務管理工作。第三,基層領導干部主動走入群眾中去,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有的放矢地展開工作。基層領導干部要深入到群眾中去,了解他們的生活需求,傾聽他們的真實心聲,從而為開展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與百姓建立良好的群眾關系,始終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態(tài)度去參與工作,高效、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進而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使得建設新農村有更可靠的保障。
(五)積極開展防腐倡廉活動,全面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鶎迂澪鄹瘮栴}一直是新農村建設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各級黨組織要加強基層農村的黨風廉政建設,紀檢監(jiān)察機關要加大對鄉(xiāng)村干部的紀檢監(jiān)察力度。特別是那些看似隱蔽卻日益猖狂的“蒼蠅”,一旦發(fā)現問題,一律從嚴處理,違法亂紀的移交紀檢監(jiān)察部門處理;對于情節(jié)嚴重、構成犯罪的,立即移交司法機關處置。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只有首先在基層干部中積極開展防腐倡廉活動,將村干部是否清廉為民作為考核其業(yè)績的重要依據,全面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這樣才能做好村級財務管理工作。
(六)打造新型農村財會隊伍,提高財會人員的整體綜合水平。為打造新型的農村財會隊伍,首先,在人才選拔方面,應秉著公開、公平的原則面向全社會招聘受教育程度較高、符合任職條件的有為青年。為了更好地落實政策與吸引人才,應采取一些措施:一方面,政府要改善農村的基層環(huán)境,健全各種保障制度,為能吸引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事先打好基礎;另一方面,要培養(yǎng)有為青年的適應能力和奉獻精神,讓他們擺正心態(tài),自覺從心底萌發(fā)全心全意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為農村百姓服務的思想。這樣新農村才能注入新鮮的血液,財會人員的整體素質才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其次,應在農村大力推廣會計電算化,加強相關知識的輔導培訓。這樣既可以避免手工記賬誤差,節(jié)約工作時間,又使得農村賬務管理更加規(guī)范、快捷、公開、及時,提高會計核算的質量,有效防范腐敗的發(fā)生。這不僅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經濟環(huán)境,還使得農村整個財會隊伍有了全新的面貌。
(七)大力培養(yǎng)新型農民,提高村民法律和行權意識。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必須加大宣傳與教育,力爭培養(yǎng)出更多有文化、講文明、守法紀、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重中之重就是發(fā)展農村的教育事業(yè),定期開展科技培訓和經營管理知識培訓,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質,使大多數農民能有一技之長,從根本上增加農民的收入,帶動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fā)展。與此同時,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加大各村圖書館、活動室等設施的投入,豐富農民的業(yè)余生活,促進農村的文明和諧。此外,大力推進農民的法律教育,在村活動室定期開展法律知識講解班,讓村民熟悉法律、了解法律,從而善于使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不僅加強了他們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還可以督促農村財務制度的執(zhí)行及各項財務資金的合理使用,從另一個渠道遏制腐敗的滋生,增加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信心。
(作者單位:揚州報業(yè)傳媒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