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曰:“貧而無諂①,富而無驕,何如②?”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③,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其斯之謂與?”子曰:“賜⑤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⑥?!?/p>
【注釋】
?①諂:意為巴結、奉承。
②何如:《論語》書中的“何如”,都可以譯為“怎么樣”。
③貧而樂:一本作“貧而樂道”。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見《詩經(jīng)·衛(wèi)風·淇澳》。有兩種解釋:一說切磋琢磨分別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則不能成器;一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⑤賜:子貢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其名。
⑥告諸往而知來者:諸,同“之”;往,過去的事情;來,未來的事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弊迂曊f:“《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jīng)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p>
【評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都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樣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時對弟子的教育中,就把這樣的思想講授給學生。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社會上無論貧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會的安定了??鬃訉ψ迂暠容^滿意,在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子貢能獨立思考、舉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贊揚。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顯著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