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張良思想的轉(zhuǎn)變
      ——從復立韓國到維護漢朝一統(tǒng)

      2015-02-28 05:29:37龔闊英
      咸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5年1期
      關(guān)鍵詞:六國張良項羽

      龔闊英

      (咸陽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陜西咸陽712000)

      論張良思想的轉(zhuǎn)變
      ——從復立韓國到維護漢朝一統(tǒng)

      龔闊英

      (咸陽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陜西咸陽712000)

      張良作為秦末漢初的關(guān)鍵人物,其前半生以報仇強秦、復立韓國為己任,后半生以輔佐劉邦一統(tǒng)天下、維護漢朝統(tǒng)治為目標,其思想發(fā)生如此轉(zhuǎn)變,當與其復立韓國活動的失敗和對局勢及劉邦集團的正確洞察有關(guān)。總體而言,張良身上凝聚了中國士人智慧與忠信的元素。

      張良;復立韓國;維護統(tǒng)一;漢朝

      張良作為“漢初三杰”之首,以其卓絕的智慧和過人的膽識,為大漢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張良大加贊嘆,不僅專列《留侯世家》以記其事,而且在《太史公自序》中亦稱贊其“運籌帷幄之中,制勝于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于易,為大于細”。[1]3312縱觀張良一生,如果說其前半生的主要目標是為韓報仇強秦,以圖復立韓國的話,那么其后半生的信念便是為帝王師,維護大漢一統(tǒng)。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變化,當與張良的個人經(jīng)歷和當時的社會局勢有關(guān)?;诖耍疚牟淮и俾?,試對張良思想的變化過程及主要原因進行分析。

      1 張良思想的轉(zhuǎn)變過程

      最早使張良現(xiàn)身于歷史舞臺的當為“博浪沙擊秦”事件。公元前230年,勢力弱小的韓國最先為秦所滅。張良作為韓國貴族,其先五世相韓,“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1]2033雖然秦國滅韓時,張良并未出仕,但世代相韓的榮耀和責任感,以及國破家亡的境遇,必定會使其產(chǎn)生強烈的愛國情感和仇秦欲望。于是,張良置家僮三百人于不顧,“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在秦始皇第三次東巡時,張良與滄海力士“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張良被迫更改姓名,亡匿下邳,開始了十年的流亡生活。相較于荊軻等人的“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的不顧個人生死的任俠行為,張良的刺殺行動則顯得更為周密,更有計劃性。在《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了諸多刺客的刺殺活動,不論結(jié)果是否成功,這些刺客大多身死。而張良刺殺秦始皇失敗后,居然成功逃脫,這不僅因為張良的計劃十分縝密,更源于張良的長遠目標,即復立韓國。秦用短短的十年時間橫掃六國,其后雖推行了一系列強制性的統(tǒng)一舉措,但六國的文化各不相同,六國的后裔依然存在,準備伺機而動,秦朝的根基并不穩(wěn)固。若始皇猝然而死,對秦朝統(tǒng)治不滿的各股勢力特別是殘余的六國貴族必定趁機而起,天下必定大亂,韓國才有復國的希望。

      刺秦失敗后,張良流亡至下邳,在此遇到了圯上老人,發(fā)生了著名的“拾履授書”的故事。圯上老人有意傳《太公兵法》于張良,但“憂其度量之不足”,故在張良經(jīng)過時故意墮其履于橋下而使張良取之。張良因其年老,強壓怒火下橋取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命張良“履我”。張良恭恭敬敬跪地為其穿好鞋后,老人道“孺子可教矣”,說明圯上老人對張良的初步表現(xiàn)是滿意的。隨后,老人與張良約定五日后凌晨再至橋頭相會。在接連兩次因遲于老人而遭到斥責后,張良索性半夜到橋頭等候,終于打動了老人,將《太公兵法》授與張良。張良驚喜異常,日夜習讀,終成千古帝師。對于這段史料的真實性,史家歷有懷疑;對于圯上老人黃石公的真實身份,史家也有不同看法。一種認為“黃石者,神人也”,[2]2296這顯然有神話張良的意味在里面;一種認為“黃石公者,下邳人也。遭秦亂,自隱姓名,時人莫知者”,[3]66更有今人考證黃石公應(yīng)該是深受稷下黃老思想影響的亡匿下邳的反秦志士,[4]這應(yīng)該更符合歷史的事實。無論如何,經(jīng)過這十年的洗禮,張良自身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是由血氣方剛、鋒芒外露的任俠青年變成了隱忍韜晦、深謀遠慮的智者;二是日夜研習兵書,體察天下大勢,任俠結(jié)交反秦亡命之人,為報仇復國作準備。

      秦末陳涉吳廣起義后,天下大亂,各路人馬紛起,張良亦招徠百余名少年欲投奔景駒。路上遇到劉邦,與之相談甚歡,“良數(shù)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喜,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5]2025遂歸于劉邦麾下。雖然如此,但張良復立韓國的志向依然沒有改變。張良隨劉邦前往薛地,見到了勢力強大的項梁。此時,項梁剛剛接受范增的建議,立楚懷王孫心為懷王,張良趁機言道:“君已立楚后,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表椓菏沽记蠊映?,立為韓王,以良為韓申徒。此時的項梁雖非天下共主,但儼然起義軍領(lǐng)袖,項梁的認可,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實現(xiàn)了張良復立韓國的目標。于是張良立刻拜別劉邦,“與韓王將千馀人西略韓地,得數(shù)城”,可見張良復立韓國的愿望是多么的強烈。只是,韓王成未必如張良所描述的賢明,至少缺乏一定的號召力,因此,每次攻占城池后,“秦輒復取之,往來為游兵潁川”。直到“沛公之從雒陽南出轘轅,良引兵從沛公,下韓十馀城,擊破楊熊軍”,韓王成才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雖然復國的目標已初步達成,但嬴秦仍在,張良為韓報仇強秦的愿望還沒有實現(xiàn),因此張良拜別韓王成,追隨劉邦西入武關(guān),為其出謀劃策,助其成功攻取咸陽、脫身鴻門宴,直至劉邦封漢王入巴蜀,張良才得以回到韓王成身邊。有學者認為,張良在遇到劉邦之后,“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劉邦,即使是韓國舊主,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也退居第二”,張良東歸,也是劉邦基于利害關(guān)系而主動讓張良東還的,“而良在韓王成帳下,則始終未聞有何讜言佳謀見紀”。[6]其實,這種觀點有待商榷。固然,張良東歸后,即對項羽道“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表明劉邦不構(gòu)成威脅,又寫信告知項羽齊王田榮有謀反之心,使其發(fā)兵北擊齊,以此為漢軍休養(yǎng)生息、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但張良說這番話還應(yīng)有另一個更為主要的目的,即懼怕項羽因其曾助劉邦攻取咸陽等事而遷怒于韓王成,借此來消除項羽對韓王成和自己的怨怒。另外,秦朝滅亡后,項羽大封十八諸侯,公子成沿襲舊封被封為韓王,都陽翟。此時天下局勢大有秦統(tǒng)一前諸侯并立之態(tài),而項羽的分封又使得諸侯之間矛盾重重,以張良的睿智,不會看不出此時正是韓國謀求一席之地的大好時機,因此他急欲東歸。只是,韓王成終非復國良主,張良的一番辛苦化為泡影??梢姡瑥埩即藭r雖有心沛公,但復韓興韓的責任感和對韓王的忠誠,還是使其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韓王。

      真正使張良放棄分封諸侯、復立韓國,轉(zhuǎn)而一心維護劉漢政權(quán)的事件是韓王成之死。史載,項羽分封諸侯王后,“韓王成以不從無功,不遣就國,更以為列侯”,最終被項羽殺于彭城,“張良后間行歸漢”。出于對時勢的清醒認識,張良歸漢后盡力輔佐劉邦,一心致力于興漢滅楚,助漢奪取天下和維護統(tǒng)一,其中最能體現(xiàn)張良思想變化的當屬其勸阻劉邦分封六國。公元前204年,項羽圍劉邦于滎陽,形勢十分危急,謀士酈食其勸劉邦分封六國后人以御楚:“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后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xiāng)風慕義,愿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xiāng)稱霸,楚必斂衽而朝?!眲钜詾樯?。恰張良至,遂問于張良,張良立刻予以否定,并向劉邦提出八個問題,最終指出“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后,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1]2040劉邦幡然醒悟,大罵酈食其“豎儒,幾敗而公事!”由此可見,張良的思想相對早期而言已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不再一味地追求復立故國,而是向輔助漢王一統(tǒng)天下、為帝王師的更高層次轉(zhuǎn)變。此后,張良躡漢王足虛惠撫韓信,固陵之戰(zhàn)讓漢王劃封地以撫韓、彭,建漢后勸高祖封雍齒以安定群臣,請四皓輔劉盈以阻劉邦易太子,無一不是為了維護漢朝統(tǒng)一。

      2 張良阻封六國的原因

      張良前期積極復立韓國,后期又反對分封六國后裔,其思想發(fā)生如此轉(zhuǎn)變,當與其復韓努力的失敗和楚漢相爭之際的政治局勢等因素有關(guān)。

      第一,韓王成被害,對張良觸動頗大,要想為韓王報仇和實現(xiàn)自己為帝王師的抱負,劉邦是最佳的良木。

      《漢書》中記載了一段張良對自己一生極為精彩的評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震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5]2037如其所言,少年時代的張良的確頗具任俠精神,血氣方剛,結(jié)交廣泛。刺秦失敗后流亡下邳的經(jīng)歷使其思想上更為成熟,性格上更為穩(wěn)重,洞察天下大勢的眼光更為犀利。除了報仇復國,張良借黃石公之口,道出了自己新的人生目標,即為王者師。雖然張良后遇劉邦,曾有“沛公殆天授”之語,但在強烈的愛國情節(jié)驅(qū)動下,張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韓王成,朝著復興韓國的道路邁進。然而,韓王成終究不是劉邦,不理解張良的《太公兵法》;亦不是項羽,不能跨馬橫刀陣前。相比之下,韓王成更像一個富家翁,不僅在韓地毫無威望和凝聚力,甚至有些愚鈍和懦弱。在項梁戰(zhàn)死定陶后,他竟因為害怕秦軍而只身投奔懷王,被項羽囚禁于股掌之中。這樣的韓王,不僅無法承擔復國之重,還要張良時時為其生死存亡而擔心,更無法實現(xiàn)張良為王者師的抱負。這樣的無奈,難免會使張良在韓王成和劉邦之間產(chǎn)生動搖。

      真正使張良決定放棄以己之力復韓的事件當為韓王成之死。關(guān)于韓王成被害的原因,《史記》并未明確言明,但由項羽不使韓王成就國的原因可推知,其死當與張良有關(guān)?!妒酚洝ろn信盧綰列傳》:“韓王成以不從無功,不遣就國。”而同書《留侯世家》則言:“韓王成以良從漢王故,項王不遣成之國。”可知,項羽對外宣稱不遣韓王成就國是因為他在滅秦的戰(zhàn)爭中沒有軍功,是唯一一個無功而封的六國貴族,而實際上,是因為項羽深恨張良助劉邦先取咸陽。另據(jù)《史記·秦楚之際月表》,韓王成死后不久,劉邦便率軍還定三秦,而張良見到項羽的第一件事也是向其表明漢王無東向之意,可見項羽對劉邦一直是懷有戒心的,只是因田齊之亂無暇西顧而已。對于手握重兵的劉邦,項羽一時間無可奈何,但對于“光桿司令”韓王成,項羽卻是可以憑己心意任意殺伐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韓王成的死是由張良造成的。張良對此是充滿愧疚的,滅項羽為韓王成報仇,便成為張良的又一目標。

      總之,韓王成死后,張良復立韓國的理想破滅,項羽作為殺害韓王成的仇人徹底站到了張良的對立面。另擇明主以實現(xiàn)自己為帝王師的宏偉抱負,并借其力量滅楚為韓王成報仇,便成為張良時下面臨的問題,而知人善任、實力又是唯一能與項羽抗衡的劉邦便成為最佳的良木。

      第二,項羽大封諸侯失敗的鑒戒,使張良意識到在楚漢戰(zhàn)爭中分封六國并非明智之舉。

      鉅鹿之戰(zhàn)后,項羽威信大增,確立了反秦義軍首領(lǐng)的地位,各諸侯只得仰承其鼻息。公元前207年,劉邦入秦都咸陽,子嬰投降,秦朝滅亡,反秦大業(yè)至此完成。隨后,項羽率諸侯入關(guān),逐劉邦,殺子嬰,屠咸陽,燒秦宮,自立為西楚霸王,并分封了十八路諸侯。關(guān)于項羽分封諸侯,史家大多認為這是一種歷史的倒退。[7]220-222隨著對秦漢之際歷史研究的深入,不斷有學者為項羽“平反”,認為秦亡后分裂割據(jù)的局面已經(jīng)在客觀上形成,項羽當時還無力進行統(tǒng)一。[8]王健先生更是進一步指出:“在天下大亂的局面下主持分封,屬于順應(yīng)時局的政治作為,其分封行動經(jīng)過精心策劃,具有強干弱枝、西楚獨大的戰(zhàn)略意圖,沒有大錯,不失為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的過渡性策略?!保?]項羽所封的十八路諸侯,既包括亡秦的功臣,又包括秦的降將,還包括六國的后裔和六國的有功將領(lǐng)。同時,項羽并不是簡單地將六國貴族分封到已割據(jù)的勢力范圍,而是“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惡地”,不僅對原本疆域就不大的六國之地進行了進一步的分割,而且還借分封六國有功將領(lǐng)達到六國貴族與其將領(lǐng)之間的相互制衡,為最后的統(tǒng)一作準備。然而,項羽等待的時機還沒有到來,其分封的弊病便顯現(xiàn)出來。六國后裔因不滿被遷離故國中心而展開了爭奪地盤的戰(zhàn)爭,有功而未得封的將領(lǐng)亦對項羽深懷怨懟。齊國田榮因不滿項羽徙原齊王巿于膠東、立齊將田都為齊王而首先發(fā)難,趙國陳馀因項羽逐其故主趙王歇北居代而反,劉邦亦因如約應(yīng)王關(guān)中、卻最終被封為漢王而有還定三秦、東向爭雄之意。缺乏政治權(quán)謀又崇尚武力的項羽只得東伐田齊,西拒劉邦,疲于應(yīng)付,甚至連彭城都曾丟失。張良正是看到了這一點,認為實力強大的項羽尚對諸侯難以控制,何況現(xiàn)在處于危難之間的劉邦。

      此外,劉邦被困滎陽、酈食其獻封六國之策是在漢三年(前204),此時劉邦已還定三秦,在關(guān)中站穩(wěn)腳跟。在東方,韓信已殺陳馀、趙歇,占領(lǐng)趙地,魏地和韓地亦已歸漢,七國之地,劉邦已有大半。酈生此計,實有聯(lián)合齊、燕之意,使受封的六國“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xiāng)風慕義,愿為臣妾”。酈食其畢竟小吏出身,雖好讀書,但對六國貴族的心態(tài)不甚了了。張良卻是不同。他出身韓國貴族,深知其對裂土封王的渴望,自己當初尚且為了復國棄劉邦而去,何況這些在楚漢間觀望的舊貴族。如果得以封王,他們必定星夜趕往封國謀求自立,那時,不僅難以實現(xiàn)聯(lián)合六國抗楚的目的,還會使劉邦失去對他們的控制,重蹈項羽的覆轍。而且,相較于項羽的剛愎勇猛,劉邦依靠的是知人善任,而這些謀士、將領(lǐng)之所以愿為劉邦所用,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裂土封侯、封王拜將。值滎陽危難之際,分封在楚漢之間搖擺不定的六國貴族,不僅無益于劉邦南向稱霸,反而有可能激發(fā)部眾的不滿,削弱漢軍實力。

      第三,劉邦集團的布衣君臣有強烈的立功封侯欲望,分封六國之后可能會與其產(chǎn)生矛盾,不利于劉邦的統(tǒng)一大業(yè)。

      秦強勢掃平六國之后,六國貴族勢力受到極大削弱,漸有退出歷史舞臺之勢。與此相對,秦朝在對民眾進行殘暴統(tǒng)治的同時,其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治模式也漸為人們所熟悉。陳涉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項梁的“彼可取而代也”、劉邦的“大丈夫當如此也”無不體現(xiàn)了他們對至高無上的帝王權(quán)利的渴望。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涉吳廣大澤鄉(xiāng)起義,拉開了反秦的序幕。陳勝起兵后,發(fā)展十分迅速,不久即“據(jù)陳。數(shù)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杰皆曰:‘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惿婺肆橥?,號為張楚”。[1]1952陳涉稱王,李開元先生認為是開了秦漢之際“功德宜為王”的先例,“這種王權(quán)不起源于世襲而起源于功德的理念,正是平民王政的法理依據(jù)……這種新的理念,由此而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政治傳統(tǒng)”。[10]80隨后,項羽又大封十八諸侯,這些諸侯中不乏因軍功而封王者,這就為那些有志于在秦末戰(zhàn)爭中建功立業(yè)卻無高貴身份的平民提供了機會。

      再看劉邦的軍事集團。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對劉邦集團中重要人物的出身有所關(guān)注:“漢初諸臣,惟張良出身最貴,韓相之子也。其次則張蒼,秦御史;叔孫通,秦待詔博士。次則蕭何,沛主吏掾;曹參,獄掾;任敖,獄吏;周苛,泗水卒史;傅寬,魏騎將;申屠嘉,材官。其馀陳平、王陵、陸賈、酈商、酈食其、夏侯嬰等,皆白徒。樊噲則屠狗者,周勃則織薄曲吹簫給喪事者,灌嬰則販繒者,婁敬則挽車者。一時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將相,前此所未有也?!保?1]36可見,劉邦的軍事集團中,除了張良具有較為顯赫的家世外,其余皆為小吏或平民出身。相較于項羽和其他諸侯集團,他們沒有高貴的出身,也就沒有根深蒂固的故國觀念,更沒有強烈的復國愿望,他們有的只是跟隨劉邦建功立業(yè)以求裂土封侯的簡單想法。因此,樊噲才會在鴻門宴上直諷項羽“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豪毛不敢有所近……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1]313;韓信也才會勸劉邦道“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1]2612

      對于這一點,張良有非常清醒的認識,所以他在“八不可”中才會將最能觸動劉邦的“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后,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置于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位置,明確告訴劉邦“大王你如果執(zhí)意要分封六國后人,恢復秦前的割據(jù),這些追隨你打天下的日夜望咫尺之地的志士就會寒心,那時何來統(tǒng)一大業(yè)”。也正是基于張良對劉邦臣屬這種封侯封王心態(tài)的清晰認識,他才會在韓信請為齊王時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在固陵被圍,韓信、彭越未如約而至時,勸劉邦為二人劃定封地,二人果報曰“請今進兵”。可以說,張良不僅精通兵法,更長于觀察時局和洞察人心。當然,張良自己身為韓國貴族,若為一時復韓的“私心”而附和酈生之議,不僅會招致劉邦手下有功將領(lǐng)的不滿,甚至有可能會招致劉邦的猜忌,于當時的大勢、己身和已經(jīng)被封為韓王的韓信都是不利的。

      3 結(jié)語

      綜上所述,張良一生,先是為韓報仇強秦,積極復立韓國,后是反對分封六國,輔佐劉邦一統(tǒng),其思想發(fā)生如此轉(zhuǎn)變,當與復韓努力的失敗和對時局及劉邦集團的深刻認識有關(guān)。需要注意的是,張良并非一味地反對分封,而是在促成和維護漢朝統(tǒng)一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分封,將其作為統(tǒng)一的重要手段。因此,他才會主動為韓信、彭越請封,才會勸阻劉邦分封六國,才會在劉邦呂后誅殺異姓諸侯王時保持默然。

      袁枚曾評價張良道:“良豈忠于韓哉?酈生勸立六國時,良果為韓正當成人之美,使韓有后矣,發(fā)八難以阻之,則韓絕?!保?2]1601此說頗失公允。張良阻立六國,是不想假人之手,對韓王成之死頗為愧疚,且張良此時已歸于劉邦,自當從劉邦的角度為其考慮、謀劃,此為忠也;另外,張良發(fā)“八難”,亦是根據(jù)當時形勢得出的結(jié)論,不立韓國是因為春秋戰(zhàn)國諸侯割據(jù)的時代已經(jīng)結(jié)束,再立韓是不明之舉,此為智也??傊?,張良先忠于韓,而后盡心于漢,他不僅是智慧的化身,身上更有諸多忠義的元素,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蕭統(tǒng).文選[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皇甫謐.高士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丁宏武,解光穆.黃石公故事獻疑[J].甘肅社會科學,2003(2):32-35.

      [5]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陳明峰.試論張良思想的轉(zhuǎn)變[J].浙江廣播電視高等??茖W校學報,1999(4):62-64.

      [7]林劍鳴.秦漢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李殿元.秦漢之際的兩次分封——應(yīng)當重新評價項羽“分封十八王”[J].天府新論,1998(4):73-78.

      [9]王健.項羽分封無大錯論[J].學海,2011(4):166-172.

      [10]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

      [11]王樹民.廿二史札記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2]袁枚.小倉山房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On Zhang Liang’s Ideological Change:from the Restoration of State Han to the Maintenance of the Unification of the Han Dynasties

      GONG Kuoying
      (Editorial Office,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anyang 712000,Shaanxi,China)

      Zhang Liang,as the key figure in the late Qin and early Han Dynasty,spent his former half of life revenging for a stronger Qin regime and the restoration of State Han for his ambition.He spent the latter half of his lifetime in assisting Liu Bang to unify the country and maintain the sovereignty of the Han Dynasties.The reasons why his ideas went through so many changes were due to his failure in the restoration activities of State Han and his correct insight into the situation and the group of Liu Bang.Overall,the Chinese scholars’wisdom and faithful elements are embodied in Zhang Liang.

      Zhang Liang;the restoration of State Han;the maintenance of unity;the Han Dynasties

      K234.1

      A

      1672-2914(2015)01-0017-05

      2014-11-12

      咸陽師范學院科研基金項目(11XSYK346)。

      龔闊英(1983-),女,河北唐山市人,咸陽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編輯,主要研究方向為秦漢史。

      猜你喜歡
      六國張良項羽
      張良書法作品選登
      張良受書
      項羽為什么不肯定都關(guān)中
      學生天地(2020年25期)2020-06-01 02:16:28
      鍋盔助秦滅六國
      張良拾鞋
      張良拜師
      夢遇項羽
      小說月刊(2015年1期)2015-04-19 02:04:26
      好肥“六國”造惠農(nóng)喜事多
      簡析秦滅六國的“遠交近攻”方略
      軍事歷史(1994年5期)1994-08-15 07:53:16
      析秦對六國施行的“不戰(zhàn)而勝”之策
      軍事歷史(1993年4期)1993-08-15 08:59:00
      永安市| 盐池县| 正阳县| 巴里| 栖霞市| 延津县| 兖州市| 武冈市| 紫金县| 长兴县| 东丽区| 青州市| 乐昌市| 徐汇区| 荣昌县| 年辖:市辖区| 浪卡子县| 鱼台县| 治多县| 青浦区| 巫山县| 南城县| 梨树县| 阿坝县| 香格里拉县| 本溪市| 蕲春县| 磴口县| 泰宁县| 绥阳县| 福安市| 茂名市| 八宿县| 宜君县| 望城县| 青龙| 民权县| 廉江市| 潞城市| 焦作市| 静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