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滟
(濟源職業(yè)技術學院 宣傳部,河南 濟源459000)
高校志愿組織與NGO合作模式初探
李 滟
(濟源職業(yè)技術學院 宣傳部,河南 濟源459000)
高校志愿組織和NGO兩者作為當前社會最重要的志愿服務組織,分別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二者各有優(yōu)勢,各有短板。二者合作,優(yōu)勢互補,將進一步提升志愿服務效果。文章在對高校志愿組織與NGO二者合作現(xiàn)狀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從高校志愿組織、NGO和政府社會管理部門三個層面來做好政策法規(guī)、保障機制、培養(yǎng)機制等方面的建設。
高校志愿組織;NGO;合作模式
志愿服務是公民自愿參與,服務社會和服務他人的行為[1],目前已經成為全社會最重要的公益性社會服務形式,在社會文明進步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高校志愿組織由于活動范圍小,存在視野不夠開闊、調動社會資源能力有限等問題,志愿服務的空間相對狹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志愿者的能力發(fā)揮。我國的NGO總體上處于成長階段,也存在著組織管理不完善、參與人員能力水平不高等問題,制約了志愿服務活動的延伸和發(fā)展。如果能夠實現(xiàn)高校志愿組織與NGO的有效合作,我國志愿服務組織將會實現(xiàn)質的飛躍。
(一)高校志愿組織的概念及特征
高校志愿組織是指高校中統(tǒng)籌組織協(xié)調大學生志愿者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組織。一般由高校各級團組織負責,以青年大學生為主力軍,重點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具有一定的組織性,從事非營利性、自愿性、公益性等志愿服務活動。高校志愿組織具有三大特征:
一是組織性。高校志愿組織在團組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開展活動有較為嚴密的組織性。
二是官方性。高校志愿組織屬于官方組織,隸屬于高校管理。
三是志愿性。高校志愿組織的主體是大學生志愿者,從事的活動為公益性、非營利性的志愿服務項目。
(二)NGO的概念及特征
NGO的概念?!?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非政府組織)”簡稱NGO。非政府組織一般是指從事非營利性活動,滿足志愿性和公益性要求,具有不同程度的獨立性和自治性,依法注冊的正式組織。NGO具備以下四個特征:
一是非營利性。NGO的最根本特征就是不以贏利為目的。NGO可以賺取利潤,但利潤必須再用于組織為完成基本使命所進行的活動。
二是民間自治性。體制上獨立于政府,不是政府的附屬機構,是相對獨立的自治組織,可以獨立處理自身的各種事務。
三是正規(guī)性。NGO的成立需要注冊取得合法身份,并且有獨立的民事行為能力。
四是志愿公益性。成員加入NGO或組織集中資源必須是自愿的,目標和宗旨就是志愿為社會公眾服務。
(一)高校志愿組織模式與NGO模式優(yōu)劣勢分析
1.高校志愿組織模式優(yōu)劣勢分析。高校志愿組織模式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yōu)勢:一是人員素質相對較高。作為高校志愿組織成員的大學生志愿者是青年群體中相對優(yōu)秀的團體,具備較強的專業(yè)素質和較為完善的知識結構,再加上大學校園的人文熏陶,他們已經成長為綜合素質較為完整的群體。二是有較高的服務熱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他們已經不滿足于在校園內接受單純的學習和教育,非??释谏鐣鲜┱共湃A,急切地希望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大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幾乎不必承擔學業(yè)以外其他負擔,他們將熱情投注于志愿服務中,表現(xiàn)出較高的積極性和自主意識[2]。三是有較為嚴謹?shù)慕M織管理。高校各級學團組織作為大學生日常管理機構,具有非常豐富的活動組織經驗;同時,它們對志愿者的招募、培訓、活動組織都有較為詳細、嚴密的制度,組織管理相對規(guī)范有序。
高校志愿組織模式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劣勢:一是高校志愿組織占有資源有限。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機構占有社會資源有限,使得志愿服務思路和視野相對狹窄,活動內容和形式相對單一。二是社會公眾的認可程度不高。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過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社會群體還把大學生作為孩子來看,對他們信任度不高。尤其現(xiàn)階段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本身就有些怕苦、畏難的情結,在志愿服務中難免會有走形式、擺樣子的情況,導致公眾的認可程度不高。三是政府的關注度還不夠。從政府的角度來說,高校青年志愿組織還沒有被作為一個單獨的群體來進行規(guī)劃和考慮。
2.NGO模式優(yōu)劣勢分析。NGO模式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yōu)勢:一是政府提倡。近些年來,全國各地志愿服務活動得到了蓬勃發(fā)展,志愿服務組織的建設成為各地政府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NGO作為重要的志愿服務組織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關注和支持,很多地區(qū),在政策、資源等方面給予了扶持。二是發(fā)展勢頭較好。NGO作為一項新生事物,是非常重要的草根志愿組織形式,來源于民間,受益于民間,代表著社會正能量,呈現(xiàn)的是一種蓬勃發(fā)展的強勁態(tài)勢。三是輿論關注。NGO作為自愿為廣大群眾服務的組織,關注的是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事情,弘揚的是社會正能量,與輿論導向相吻合,是輿論關注的熱點之一。
NGO模式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劣勢:一是公眾參與率不高。由于NGO尚沒有完全被社會公眾熟知,特別熱心于公益事業(yè)的人參與積極性高,社會公眾接受和認知還需要一個過程。二是人員素質參差不齊。NGO參與人員范圍較廣,在專業(yè)能力、學歷水平、綜合素質、社會經歷等諸多方面差異很大??傮w來講,就是存在學歷水平較低、專業(yè)能力不強等問題,培養(yǎng)管理等難度相對較大。三是組織管理難度較大。一方面,由于還沒有嚴格的管理制約機制,志愿者隨意性強;另一方面,人員流動性大,人員服務的時間得不到保障等,造成NGO沒有相對穩(wěn)定的隊伍。
(二)高校志愿組織與NGO二者合作現(xiàn)狀
高校志愿組織與NGO二者各有優(yōu)勢,它們擁有的資源不同,發(fā)揮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但從根本上來講,高校志愿組織與NGO的價值訴求相同,二者合作協(xié)同發(fā)展將會資源共享,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
從高校志愿組織的角度來說,通過合作,一方面拓寬了高校志愿服務的廣度。雙方協(xié)同合作,高校志愿組織能夠獲取更多信息,擁有更廣闊的服務平臺,使志愿服務從服務領域、服務內容、服務形式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真正為社會各界提供更有價值的志愿服務,也將進一步提升社會認可度。另一方面,社會各界的參與度、關注度得到加強,志愿服務的效果也更加顯現(xiàn)。由于NGO屬于民間組織,與高校相比,它占有的資源要豐富得多,政府的支持力度要大一些,協(xié)調社會各界的能力也相對較強,媒體效應、商家參與的熱情和信任度都要高一些。高校志愿組織與NGO合作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志愿服務由“救助性服務”向“公共性服務”延伸,活動的組織由“體能型”向“專業(yè)型”轉變,活動的方式也由“被動式”向“經常化”拓展[3]。
從NGO的角度來說,與高校合作,首先,緩解了人力資源的不足,保證了活動的持續(xù)開展。高校有較為充足的大學生志愿者隊伍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NGO人才資源缺乏的現(xiàn)狀。而且,青年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能夠從時間、精力、能力等方面得到保障,這些也是保障志愿服務活動正常有序開展的重要因素。其次,高校的科學研究資源、智力資本、設施設備等可以為NGO服務提供保障。可以利用高校師資、設備等系統(tǒng)開展志愿培訓,提升志愿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三) 高校志愿組織與NGO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志愿組織與NGO建立協(xié)作關系開展合作是創(chuàng)新之舉,尚沒有現(xiàn)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在積極探索的實踐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二者合作還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 合作機制還不完善。從目前二者合作情況來看,高校志愿組織還僅僅作為NGO的一個分會在開展活動。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NGO的信息資源,發(fā)揮了社會各界的一些力量,但是二者在管理、機制、人員等方面還沒有實現(xiàn)真正的融合,各自為政,容易造成志愿服務質量良莠不齊。
2. 組織管理還不規(guī)范。NGO和高校志愿組織分別都有自己的章程和管理規(guī)定,但二者合作以后,沒有明確的管理章程和管理制度,對志愿者和志愿服務都缺乏考核管理,存在人員管理不規(guī)范、活動隨意性大、資金管理不到位等問題。
3. 調動社會資源的能力還有待加強。社會資源主要包括資金資源、輿論資源、精英資源等。從資金方面來說,志愿組織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資助、企業(yè)捐贈等。政府支持的力度太小,各類捐贈者往往更注重對具體項目的捐助,而非對于志愿組織自身能力建設和發(fā)展的捐助,致使志愿組織的日常行政辦公費用、員工培訓費用、激勵獎勵費用等都非常有限[4]。
(一)對高校志愿組織的建議
1. 完善志愿者隊伍管理機制。對于高校志愿組織來說,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yǎng)一支相對穩(wěn)定、能力較為全面的志愿者服務隊伍。首先,要完善志愿者招募管理機制。高校志愿組織要通過海報、微信、微博等大學生關注的方式做好宣傳,使加入志愿者隊伍成為青年大學生的自覺要求。要嚴格志愿者選拔制度,真正選拔出一批愿意從事志愿服務并具有一定能力水平的大學生充實到志愿者隊伍中去。其次,要完善志愿者培訓機制。要加強對志愿者道德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當前,大學生志愿者中有一部分是按照學團組織的要求被動參加的,還有一部分學生是感覺新鮮隨大流,甚至還有一部分人是為了得到學校的獎勵等等,這部分人沒有真正把志愿服務作為自己內心的追求,因此,必須加強對大學生志愿者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使大學生志愿者真正把志愿服務行為內化為個人的自覺要求。要加強對志愿者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大學生在學校期間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專業(yè)理論知識,但沒有經過實踐鍛煉,學以致用的能力還有待提高,要通過持續(xù)的、常態(tài)化的培養(yǎng)培訓,提升大學生志愿者的專業(yè)能力。
2. 健全志愿服務激勵評價機制。高校志愿組織和NGO合作開展志愿服務,高校志愿組織必須進一步健全激勵評價機制,激發(fā)更多的大學生志愿者投身到志愿服務中去。要完善評價機制,要建立志愿者手冊登記制度,全面記錄志愿服務的內容、時間等。高??蓪⒅驹阜栈顒幼鳛榇髮W生必修內容,將志愿服務時間折合成實踐學分,對志愿者進行考核評價。要完善激勵機制,通過建立志愿服務表彰機制,通過設立志愿服務獎和評先評優(yōu)掛鉤等方式,大張旗鼓地進行物質和精神獎勵,激勵大學生志愿者積極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去。
3. 提升與NGO合作的能力和水平。當前,志愿組織盡管數(shù)量較多,但由于相互之間聯(lián)系不多,服務內容有時會出現(xiàn)重疊等現(xiàn)象,從人力、物力等方面造成了極大的浪費。高校志愿組織相對獨立,和社會各類組織聯(lián)系不多,因此,應該不斷提升和NGO合作溝通的能力和水平。應成立志愿服務外聯(lián)會,定期和NGO聯(lián)絡,尋求較為合理的合作模式,對資源進行整合,統(tǒng)籌分工,以產生“1+1大于2”的志愿服務效應。
(二)對NGO的建議
1. 加強組織自身制度建設。由于NGO在我國發(fā)展時間不長,其組織規(guī)模一般不大,專業(yè)化程度不高,再加上是民間組織,管理制度不夠健全,因此,NGO要加強自身制度建設。要有完善的機構組織,如合理設置綜合部、人力資源部、宣傳部、財務部等,選拔優(yōu)秀的熱心于公益事業(yè)的專業(yè)人員擔任部門負責人,由各部門分工負責,組織協(xié)調,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組織章程、人員招募辦法、組織管理辦法、培訓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要有完善的評價激勵制度。目前,我國NGO對志愿者的精神獎勵主要采用“獎章獎勵制度”,根據志愿者工作的累計時間和志愿服務的業(yè)績,實施星級評定,使志愿者得到公正的評價[5]。
2. 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從目前我國NGO發(fā)展情況來看,除深圳等發(fā)達地區(qū)NGO活動空間相對廣闊之外,大多數(shù)地區(qū)NGO活動還局限在賽事服務、救援、養(yǎng)老服務、關愛留守兒童等方面,服務范圍相對狹窄,服務內容比較單一。因此,NGO要不斷拓展服務領域,提升服務內涵。從社會轉型期間民眾需求來看,文化傳播、藝術指導、調查研究、心理咨詢、扶貧救災、環(huán)境保護、防火等是社會需求比較強烈的。因此,NGO要在這些方面多下些工夫,做一些積極有益的嘗試。
3. 進一步加強資金籌集和管理。資金嚴重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NGO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基本上來說,NGO的資金來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公共部門的轉移支付或政府撥款;二是私人贈予,包括企業(yè)、基金會、個人等通過直接或間接(募捐)的方式捐款;三是有償服務收入,即NGO出售服務或其他產品獲得的收入[6]。因此,NGO要充分爭取政府部門在資金方面的支持,要發(fā)動社會力量,進一步爭取社會捐助;要進一步提升NGO社會營銷觀念,加大NGO企業(yè)化運作力度。另外,還要加強對NGO的財務管理,做到專人管理,賬目公開,確保組織資金的公開化。
(三)對政府社會管理部門的建議
1. 進一步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我國當前志愿服務組織,存在法律體系不健全 、公眾認可度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志愿組織發(fā)展志愿服務事業(yè)的外部障礙。政府部門擁有較高的公信力,是民眾最能夠接受和認可的組織。首先,要通過輿論媒體開展積極有效的宣傳和引導,通過官方途徑使廣大人民群眾信任和接受。其次,由政府安排一些涉及面廣、有一定影響力的志愿服務活動。在開展志愿服務的過程中,使廣人民群眾通過志愿服務認可和接受志愿服務組織。最后,要健全志愿者社會保障體系。我國目前在志愿者人身保險及財產保險領域出現(xiàn)了“真空”現(xiàn)象,沒有針對志愿者的保險險種,社保方面也沒有明確規(guī)定,志愿者的權利無法得到保障。因此,要逐步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結合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7]。
2. 進一步完善針對志愿服務的法律政策。政府部門作為重要的社會管理部門,應當在志愿服務組織建設方面給予支持和幫助。一是加強對志愿服務活動的法律法規(guī)建設。從我國當前情況來看,在志愿服務方面還沒有系統(tǒng)的法律法規(guī),政府應當鼓勵支持各類志愿組織的發(fā)展,不斷健全法律政策,保障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二是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如設置志愿者市長獎、志愿者項目獎等獎項,從政策上對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進行支持,同時也營造出一種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的志愿服務活動氛圍。三是從資金上給予支持。目前,從我國整體情況來看,各地對志愿者組織的關注度有所增強,也對志愿者組織的建設進行了一些物力、財力支持,但總體上來講,還有很大缺口。志愿服務組織屬于公益性組織,除了政府支持和贊助以外,沒有其他收入,而志愿服務組織的日常管理、活動開展都需要一定的資金,因此,政府應加大對志愿服務組織的資金投入,以保證志愿服務活動的順利開展。
3. 充分發(fā)揮組織協(xié)調作用。政府應當做好聯(lián)絡員和調度員的角色,有效地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一是為高校志愿組織與NGO有效銜接創(chuàng)造條件。高校志愿組織和NGO都屬于重要的志愿服務力量,要想更好地發(fā)揮二者的作用,政府應該做合格的聯(lián)絡員和調度員,加強二者之間的溝通協(xié)調,對二者資源進行整合,發(fā)揮“集群效應”。二是全面協(xié)調社會各界的力量。政府應發(fā)揮行政動員的作用,在重要活動中,廣泛協(xié)調,使有意愿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企業(yè)、個人等加入到志愿服務組織中,真正做到人盡其才。三是充分調動輿論媒體積極參加。政府應建立導向機制,在全社會營造媒體主動宣傳志愿服務的氛圍。
[1]譚建光.中國志愿服務發(fā)展分析[M].廣州:華南公益研究院,2012:81.
[2]林竹.我國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模式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1:23.
[3]朱峰.社會協(xié)同視角下共青團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與草根志愿組織發(fā)展辯證關系之敘事考察[J].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2013(1):5.
[4]張明鎖,李杰.政府與民間志愿組織互動合作關系探析[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13(2):53.
[5]宋斐然.我國NGO志愿者激勵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13:31.
[6][7]陸道生,王慧敏,畢呂貴.營利組織企業(yè)化運作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48.
【責任編輯 張 萌】
Study on Cooperation Mode of College Voluntary Organization and NGO
LI Yan
(The propaganda department, Ji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yuan 459000, China)
As the most important current social voluntary service organizations College Voluntary Organization and NGO have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respectively. Meanwhile who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short boards of their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organizations will integrate resources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s advantages so that it can further enhances the effect of voluntary servic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operation status quo between College Voluntary Organization and NGO which suggests that we can do well in the political policy regulations and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training mechanism and so on among the college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NGO and government social management departments.
College Voluntary Organization; NGO; cooperation mode
2014-09-20
李滟(1975—),女,河南濟源人,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C936
A
2095-7726(2015)07-00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