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瑯琊路小學(210046) 陸 丹
合作學習在體育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江蘇南京市瑯琊路小學(210046) 陸 丹
合作學習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合理應用,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應注重合理分組,學習資源優(yōu)勢互補;科學引導,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方式選擇,提升合作學習效果;恰當評價,激勵學生合作熱情。
小學體育 合作學習 實踐應用
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要強化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體育課堂教學也不能例外。特別是合作學習已經成為現(xiàn)代課堂教學的重要標志。因為合作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的方式,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互助、團結的集體主義精神,所以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進行分組訓練,這分組訓練就是標準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在小組合作中要扮演一定角色,還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其他成員要形成依存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在合作學習分組時,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小組人員構成要合理,運動天賦、運動基礎、性格特征等因素,都需要考慮周全;小組分工要合理,責任心強的做組長,活動能力強的做“指導員”,組內的團結氣氛需要靠大家努力。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
體育課堂學習內容眾多,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內容進行分組。在進行花樣跳繩運動時,教師將學生分成六人小組,兩個學生執(zhí)繩,四個學生跳繩;在進行排球訓練時,教師將學生分成兩人組,而且是自由組合,進行排球對接運動;在進行籃球運動時,教師將學生分成十人組,進行對抗賽;在進行羽毛球活動時,教師將學生分成三人組,進行輪換比賽。通過科學分組,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得熱烈而有序。
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需要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及時給予引導和矯正。對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xiàn)的散漫、自由主義等現(xiàn)象,要進行針對性教育;要注意引入小組競爭機制,讓學生在競爭中凝聚向心力;要注意時刻關注各個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情況,并對合作學習內容、方式等作出適時調整。
小學生運動意識和自覺性并不是很高,需要教師跟蹤指導和監(jiān)督。在進行“耐力跑”訓練時,教師將學生分成了男、女生兩個大組。男生跑的時候,讓女生當觀眾為男生加油;女生跑的時候讓男生來為她們加油。因為有了觀眾,枯燥的耐力跑就多了很多情趣。為了提升運動情趣,教師還可以將耐力跑游戲化,讓男生飾演“小偷”,女生扮演“警察”,先讓男生跑出去,女生追逐,將所有男生都抓住,游戲結束。由于有了角色介入,學生感覺有了一些責任在身上,就會自然生發(fā)出內驅力。
合作學習方式沒有固定限制,教師要根據(jù)學習內容和學生特點,自行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方法??梢愿鶕?jù)學習內容設置雙人組、四人組或者六人組,但學習小組人員不宜太多。根據(jù)學習內容,可以將學習小組分為探究式、互助式、協(xié)作式等。無論采用哪種方式,都要注意學生合作積極性的挖掘,小組合作學習成效如何,關鍵要看學生參與的主動性的高低。
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的教法眾多,只要能夠誘發(fā)學生參與運動的熱情,都是值得借鑒的。在進行“托球跑”游戲時,教師將學生分成三人小組,規(guī)定三個人每人用一只手扶住籃球,跑一百米,用時最少為優(yōu)勝,如果中途籃球滑落,要回到起點重新開始。教師成功引入合作學習方式,給學生運動帶來了極大動力,教學效果相當顯著。
體育課堂教學中的評價分為階段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兩種形式。階段性評價是綜合性評價,對學生的運動表現(xiàn)作出結論性評定;而過程性評價是對學生課堂表現(xiàn)給出的實時評估?,F(xiàn)代教學提倡鼓勵性評價,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點滴進步,并給予鼓勵和表揚,這樣就能夠增強學生參與運動的熱情。在具體實施評價措施時,教師可以選擇小組內自評、小組間互評、教師總評等形式,提升評價的制衡效果。
在進行跳遠訓練時,教師并不是看誰跳得遠才給予表揚,而是看學習小組整體成績的高低給予評價。這就要求小組成員要精誠團結,每一個成員都不能出現(xiàn)失誤。因為有了集體的責任在身上,每一個學生在起跳時,都做足了準備工作。教師再組織學生成立評定小組,對學習小組成員的每一次成功試跳進行成績測量。學生運動熱情被點燃,都想以更大的努力贏得教師和其他同學的認可。教師評價方式個性化,給學生帶來了運動激情,這樣的評價就是高價值的。
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引入合作學習,這是現(xiàn)代教學發(fā)展的必然選擇,符合現(xiàn)代教學的發(fā)展趨勢。教師要根據(jù)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做好分組,安排好合作時間,跟進引導,科學評價,提升學生體育課堂的學習熱情,確保合作學習正常開展,促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掌握運動規(guī)律,歷練運動意志,全面提升身心素質。
(責編 劉宇帆)
G623.8
A
1007-9068(2015)2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