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昌
傾聽世界的聲音
◎劉慶昌
寫作的人們可想到過在自己筆下流淌的究竟是什么東西?你可能說是我們內心的文字,這當然是無疑的。如果再深思一步,即我們內心的文字來自何處,你大約會想到我們心外的世界以及我們內心的精神。概而言之,我們心外的事物和我們內心的精神就是我們所在的和所擁有的世界。那么,我們的文字其實就是我們世界的聲音。這樣說來,寫作的人實際上是傾聽世界聲音的人。你聽到的不必然全能全訴諸筆端,但你書寫的卻必然是你聽到的。
我習慣在靜謐的時空中靜謐地存在,在那種品質的時空中我容易意識到自己的獨立和世界的真實,從而我的感受系統(tǒng)高度敏銳,而與我同在的內外世界也開始展演它的本相。你也許不相信,我可以在世界自然的姿態(tài)外聽到它直率抑或羞澀的告白。星星會告訴我它們內心的孤獨,草木會告訴我它們深沉的急切,行人會告訴我他們基因里的無聊。在我閉目養(yǎng)神之際,自我會告訴我疲累和無奈。
寫作的人現(xiàn)象上是在向世界表白,但我們表白的從來就不是我們原本擁有的,如果閉目塞聽,我們的心恐怕永遠如同洛克意識到的一塊白板。然而,一旦我們敞開心扉,構成世界的事物便接踵而來,它們不只是貪婪地占據(jù)我們的心靈,還會留下足夠個性的印記,唯恐我們一不留神忘掉。有時候,我們會凝視一些事物,它們便會迫不及待地向我們傾訴,對于我們來說,配合它們的就是真誠的傾聽。
傾聽,是寫作者的姿態(tài),實質是對世界的閱讀。反觀常人把閱讀與寫作有機相連,恰恰說明寫作的正是閱讀的。我自然知道常人的閱讀更在獲得信息的同時攫取他人的寫法,但總以為寫法實在是用不著學習的。世界的自然是沒有雕琢的和諧,有什么人為的寫法能抵得上事物自身的章法?想想那些大手筆,哪里有什么自己的寫法?他們的筆下有神,那神,不過是顯現(xiàn)本相的事物自己,那神韻則是事物開口發(fā)出的自己的聲音。
對于寫作的人來說,世界是忠實的配合者,它租用寫作人的心靈以顯現(xiàn)自己的存在。相比之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垂訓是不是略有些狡黠甚至庸常呢?如此的狡黠與庸常只能復制千古一色的文字匠技,卻無法造就生花之妙筆。
有一種叫作現(xiàn)象學的哲學,主張研究世界的人要“面向事物本身”,為了能夠“面向事物本身”,進一步主張研究者“懸置成見”?,F(xiàn)在,我把這個道理引入寫作一事,看看我們的寫作是否應該“面向事物本身”呢?為了能夠“面向事物本身”,寫作者是否也應該懸置一切既有的寫法?沒有了關于寫法的成見,寫作者只好親近世界,去傾聽世界的聲音。我相信造物主的整全,進而,當來自造物主的事物開口說了話,我們只需要忠誠地記述下來,所成之文,既是事物的聲音,也是我們的文章。
(劉慶昌 山西大學教育科學院教授,博士,《山西大學學報》主編,著有《教育者的哲學》《教育知識論》《教育思維論》《廣義教學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