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四個全面”
開啟治國理政新征程
□本刊編輯部
進入2015年,特別是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四個全面”成為備受關注的一個時政熱詞。
有評論指出,“四個全面”的提出,表明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事關全局的戰(zhàn)略方向已深思熟慮,對主攻方向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重點領域目標更加清晰,體現(xiàn)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總體框架的頂層設計,描繪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zhàn)略路線圖,對于全黨全民凝心聚力、攻堅克難意義重大,必將影響深遠。
為幫助廣大讀者深入理解“四個全面”的深刻內涵,本刊對“四個全面”的核心內容進行了梳理,并精選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及相關專家學者的解讀,供學習時參考。
【基本內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講話摘錄】“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fā),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布局。這個戰(zhàn)略布局,既有戰(zhàn)略目標,也有戰(zhàn)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zhàn)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zhàn)略舉措?!?/p>
——2015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首次把“四個全面”定位于黨中央的戰(zhàn)略布局。
【核心闡釋】黨中央關于“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布局,是在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基礎上、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的開拓性實踐中逐步提出并形成的,其間經歷了三個階段。
從“一個全面”到“兩個全面”。2002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提出“一個全面”,即“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重申了“一個全面”的奮斗目標,并且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表述改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距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8年之際,2012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從而把黨的十六大、十七大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由“一個全面”擴展為“兩個全面”。此后,2013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簡化為“全面深化改革”。
從“兩個全面”到“三個全面”。2014年,也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就把“兩個全面”進一步擴展為“三個全面”。
其次,從文體角度講,民眾將“民間故事”作為日常概念而非藝術概念使用,“用模糊的概念,毫無障礙地經營生活?!盵注][日]西村真志葉,《作為日常概念的體裁——體裁概念的共同理解及其運作》,《民俗研究》2006年第2期。以耿村為例,30年前調查組還未進入到耿村之前,耿村人對所謂的“故事”自有其分化命名的概念系統(tǒng):他們將民俗學分類中狹義的“民間故事”稱之為“笑話”,包括生活故事、幻想故事、寓言、笑話、歌謠、順口溜等。對于“神話”“傳說”概念,耿村人則沒有統(tǒng)一命名,而以修飾性詞語“神兒的事兒”“鬼的事兒”“嫦娥的事兒”“孫悟空的事兒”來表述。這就是民眾自發(fā)產生的日常敘事體裁概念分類。
從“三個全面”到“四個全面”。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閉幕不久,2014年1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時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協(xié)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敝链耍叭齻€全面”首次擴展為“四個全面”。需要指出的是,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中,雖然都重申“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但“全面從嚴治黨”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江蘇考察調研中首次提出來的,并且是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有機地組合在一起。
【“兩會”聲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呼應了人民群眾的期盼?!比珖舜蟠怼⒈本┨爝_律師事務所主任李大進認為,每一個“全面”都有著重要的科學內涵和戰(zhàn)略意義,既有系統(tǒng)的理論、全面的規(guī)劃,又有讓大家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對于每一個“全面”,我們都能從國家發(fā)展、人民生活以及中國國際地位等層面感受到很多鮮活的事例。同時,各個“全面”之間又有著深刻的聯(lián)系和內在的邏輯關系,需要同頻共振、形成合力。
【專家解讀】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個全面”的集中闡述,宣示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全新布局。之所以在這些施政方略前面加上“全面”二字,一方面是一種延續(xù)性,是對以往方向、路線的一脈相承,表明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沒有另起爐灶、否定過去;另一方面,“全面”并非輕描淡寫,可有可無。“全面”就是不留死角,覆蓋面更廣,沒有達不到的地方,而且要加大力度、深度、廣度。“全面”這兩個字非常提氣,給人以勇氣和信心,表明我們要在新的起點上開創(chuàng)一個全新的格局。
【基本內容】2012年11月,由習近平擔任起草組組長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zhàn)略目標的核心內容,即確保到2020年實現(xiàn)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為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和民族復興奠定堅實基礎。
【講話摘錄】“現(xiàn)在,距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只有五六年了,但困難地區(qū)、困難群眾還為數(shù)不少,必須時不我待地抓好扶貧開發(fā)工作,決不能讓困難地區(qū)和困難群眾掉隊?!?/p>
——2015年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同中央黨??h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在講話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艱巨性和緊迫性。
【核心闡釋】“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用樸實的語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夢想,這是對全面小康的通俗化、大眾化表達。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核心就在全面。這個“全面”體現(xiàn)在覆蓋的人群是全面的,也體現(xiàn)在涉及的領域是全面的。這兩個層面的“全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關鍵。2015年2月25日,微信公號“人民日報評論”發(fā)文指出,“四個全面”所涉及的任務,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度最大,在“四個全面”中地位特殊,是“戰(zhàn)略目標”,其他三個“全面”都是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進行的“戰(zhàn)略舉措”。不僅如此,它還是“中國夢”大格局中的關鍵一步。
【專家解讀】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辛鳴認為,全面小康的“全面”可以概括為三句話:一個都不能少、一項都不能少和一步都不能遲?!耙粋€都不能少”,就是中國社會的小康必須是13億人的小康,必須是56個民族的小康,必須是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小康?!耙豁椂疾荒苌佟?,是指中國社會要在經濟方面更加發(fā)展,政治方面更加文明進步,文化方面更加豐富繁榮,社會方面更加和諧友善,生態(tài)方面更加綠色友好,這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耙徊蕉疾荒苓t”,是指我們國家現(xiàn)在有很多地方已經實現(xiàn)小康甚至很富裕了,但是還有一些地方離真正的小康相差很遠,那么,就要想方設法讓這些地方、這些群體加快步伐,在2020年能跟大家同時踏入小康社會。
【基本內容】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為核心,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國防和軍隊改革、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
【講話摘錄】“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們要處理好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一方面,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一張藍圖抓到底,抓好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不能拍腦袋、瞎指揮、亂決策,杜絕短期行為、拔苗助長。另一方面,要鼓勵地方、基層、群眾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及時總結經驗,勇于推進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不斷深化對改革規(guī)律的認識。我們提出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這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要求?!?/p>
——2013年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摘要。
【核心闡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戰(zhàn)略決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行的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這場偉大斗爭肩負的一個重要歷史使命,就是確保用今后幾年時間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到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攬子改革舉措,在世界改革史上都是罕見的。中央相繼成立了多個工作小組,并由高層領導人擔任組長,從而使公共決策既不受利益集團的影響,也不為非理性聲音所左右。突破既得利益,讓改革落地,需要有決心、有擔當。無論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鐵腕反腐,還是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的利益再分配,都顯出我們黨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堅定決心,以及最高領導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個人擔當。毫無疑問,全面深化改革將成為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最廣泛、最深刻的一場變革,必將帶來新的重大突破,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全面提升。
【“兩會”聲音】“改革是最大動力,也是最大紅利?!比珖f(xié)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長洪認為,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提供增長的動力,“現(xiàn)在不能再搞粗放型增長,要做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著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雙目標’,堅持穩(wěn)政策穩(wěn)預期和促改革調結構‘雙結合’,打造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動發(fā)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yōu),實現(xiàn)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專家解讀】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認為,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推進一個領域的改革,而是要協(xié)調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tài)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要著力解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影響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各種突出矛盾和問題,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更加廣闊的前景。因此,全面深化改革不僅對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巨大推動作用,而且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強大動力。
【基本內容】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黨的中央全會第一次專門研究法治建設。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xiàn)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講話摘錄】“領導干部要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帶頭遵守法律、執(zhí)行法律,帶頭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huán)境。謀劃工作要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問題要運用法治方式,說話做事要先考慮一下是不是合法。領導干部要把對法治的尊崇、對法律的敬畏轉化成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黨紀國法不能成為‘橡皮泥’‘稻草人’,違紀違法都要受到追究。”
——2015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摘要。
【核心闡釋】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決定,是中共黨史上第一個關于加強法治建設的專門決定,對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引導和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通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在法治軌道上積極穩(wěn)妥地深化各種體制改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制度化、法治化的引領、規(guī)范、促進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180多項重要法治改革舉措,許多都是涉及利益關系調整的“硬骨頭”。法治領域的改革與政治改革密切相連,改革難度大,社會關注度高,特別需要自我革新的勇氣。法治改革關系執(zhí)政黨能否長期執(zhí)政,關系良治社會能否順利實現(xiàn),關系中國復興能否到來,意義非凡,必須堅定決心。
【“兩會”聲音】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湯維建認為,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依法治國做出全面部署,現(xiàn)在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要逐漸把藍圖變?yōu)楝F(xiàn)實。當前,全面依法治國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阻力,尤其是依法治國的頂層設計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并不是很順暢,有些地方的理解還不到位,要采取措施使其真正落地。
【專家解讀】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郭建寧認為,全面依法治國有以下四個方面需要高度關注:
破浪 佚名
第一,建設法治體系。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到了五個方面:一是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這是依法治國的前提;二是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來保證法律的有效實施;三是嚴密的法治監(jiān)督體系,來維護法治的權威性;四是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五是完善的黨內法規(guī)體系,來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水平。
第二,樹立法治權威。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堅持依法治國首先是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zhí)政首先是要堅持依憲執(zhí)政。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確保權力在法治的框架下運行,堅決糾正以言代法、以權壓法、以權枉法等現(xiàn)象。
第三,運用法治思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我們要提高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的能力,用法治方式來推進改革的有序進行。
第四,形成法治文化。要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的創(chuàng)建內容,同時把法治和德治相結合。
【基本內容】2014年10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對新形勢下堅持從嚴治黨做出全面部署。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落實從嚴治黨責任,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從嚴管理干部,持續(xù)深入改進作風,嚴明黨的紀律,發(fā)揮人民監(jiān)督作用,深入把握從嚴治黨規(guī)律,實現(xiàn)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發(fā)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講話摘錄】“從嚴治黨的重點,在于從嚴管理干部,要做到管理全面、標準嚴格、環(huán)節(jié)銜接、措施配套、責任分明。從嚴治黨是全黨的共同任務,需要大氣候,也需要小氣候。各級黨組織要主動思考、主動作為,通過營造良好小氣候促進大氣候進一步形成。”
——語出2014年12月13日—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的講話。
【核心闡釋】從“打鐵還要自身硬”的擲地有聲到“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莊嚴宣告,從“八項規(guī)定”的新風拂面到“四風”積習的空前滌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兩年多來,黨中央一邊扎牢制度籬笆,一邊劍指沉疴頑疾,“老虎”“蒼蠅”一起打,彰顯了從嚴治黨的堅定決心。嚴格執(zhí)紀,鐵面問責,將制度的籠子扎緊,架起制度的高壓線,劃出紀律的紅線,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常態(tài)正在形成。
實踐證明,如果黨內不純潔,缺乏正氣,被團團伙伙、利益集團充斥,制度和規(guī)矩成為象征性的軟約束,是不可能引領國家走向復興的。這也是為什么習近平多次強調做到“三嚴三實”、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黨建是最大政績”的重要原因。
【“兩會”聲音】“從嚴治黨,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比珖f(xié)委員、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馮俊表示,全面從嚴治黨,首先要對黨員干部加強理想信念教育,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同時要從嚴管理干部、從嚴管理黨員,樹正氣、建制度、強紀律、立規(guī)矩,治標治本相結合。
【專家解讀】全國政協(xié)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鴻認為,對于管黨治黨來說,“全面”二字至少包含四個層面。一是內容無死角,涵蓋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各個領域。二是主體全覆蓋,從嚴管黨治黨不僅是黨中央的責任,黨的各級組織都必須貫徹從嚴治黨要求。同時,落實管黨治黨主體責任,意味著“一把手”不僅要“獨善其身”,還要把班子成員管好。三是勁頭不松懈,要把從嚴治黨常態(tài)化、制度化。四是把守紀律、講規(guī)矩擺到更加重要位置。
(以上內容根據《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北京日報》《新華每日電訊》《求是》雜志以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共產黨員網等媒體相關報道整理。)
[編輯:邢丹電子信箱:ddshxd@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