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芬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發(fā)糖代謝異常臨床分析
李清芬
目的對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伴發(fā)糖代謝異常進行臨床分析。方法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96例(肝硬化組), 對患者采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根據試驗結果將患者分為糖耐量減退組、糖耐量正常組和糖尿病組, 各32例, 并選取健康體檢人員32例為正常組, 觀察比較各組空腹和餐后2 h血糖、胰島素、C肽指標以及β細胞功能指數(HBCI)水平。結果正常組與糖耐量減退組、糖尿病組的空腹和餐后2 h血糖、胰島素水平、C肽以及HBCI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發(fā)糖代謝異常情況進行及早診斷, 采取合理措施控制患者血糖, 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生活水平,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糖代謝異常;臨床分析
肝臟是保持人體血糖穩(wěn)定和代謝正常的重要器官, 肝炎后肝硬化引起肝臟功能受損, 影響糖代謝正常, 是造成患者糖代謝紊亂的主要因素[1]。隨著近年來乙肝發(fā)病率上升和人們飲食結構變化, 乙肝后肝硬化發(fā)生率和人體血糖逐漸升高,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易出現糖代謝異常癥狀, 及早檢測患者血糖指標對控制患者血糖、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本院選取9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進行血糖指標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9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組), 男63例, 女33例, 年齡32~55歲, 平均年齡(41.3±3.6)歲, 病程3~7年。給予所有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根據試驗結果分為糖耐量正常組32例(餐后血糖高峰值<7.8 mmol/L)、糖耐量減退組32例(7.8 mmol/L<餐后血糖高峰值<11.1 mmol/L)、糖尿病組32例(餐后血糖高峰值>11.1 mmol/L), 并選取32例健康體檢人員為正常組。四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受試者血糖;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胰島素和C肽指標;HBCI=空腹胰島素×20/(空腹血糖-3.5)。
1.3 檢測指標 檢測并分析四組空腹和餐后2 h血糖、胰島素、C肽指標以及HBCI。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正常組與糖耐量正常組空腹與餐后2 h胰島素水平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其他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正常組與糖耐量減退組、糖尿病組空腹和餐后2 h血糖、胰島素、C肽指標以及HBCI各項指標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四組各項檢測指標情況比較(±s)
表1 四組各項檢測指標情況比較(±s)
注:與正常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血糖(mmol/L) 胰島素(mU/L) C肽(mU/L) HBCI正常組 32 空腹 4.59±0.52 14.98±2.52 2.62±0.32 -4.16±0.31餐后2 h 5.07±1.32 14.98±2.52 8.76±3.58 5.80±0.94糖耐量正常組 32 空腹 4.68±2.63 26.01±6.79a 2.62±1.53 -4.89±0.37餐后2 h 6.39±3.52 102.97±14.02a 9.81±2.30 5.86±1.31糖耐量減退組 32 空腹 5.41±2.59a 30.57±3.01a 2.89±2.13a -5.29±0.48a餐后2 h 11.02±3.89a 147.99±19.96a 11.30±5.14a 6.01±1.24a糖尿病組 32 空腹 7.96±2.27a 16.53±3.26a 3.09±1.12a -5.03±0.72a餐后2 h 17.02±2.09a 19.64±9.89a 6.51±4.01a 4.31±1.19a
肝臟是人體內部維持代謝功能的重要器官, 在人體內部起著去氧化、肝糖儲存、合成分泌性蛋白質的作用[2], 對維持人體健康、保證各項生命體征正常具有重要作用, 若肝細胞受到侵襲, 被肝病毒感染, 則肝臟代謝功能會受到很大程度的損壞, 代謝能力大幅度下降, 人體血糖提升。肝炎后肝硬化是一種嚴重的肝損害疾病, 主要是由同種病因引起的肝臟慢性、持續(xù)性、彌漫性病變, 肝硬化發(fā)病原因主要是病毒性肝炎, 醫(yī)學上普遍認為肝硬化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丁型肝炎病毒(HDV)的長期感染而引起的[3]。肝炎后肝硬化臨床癥狀表現為乏力、體重縮減、發(fā)熱、食欲減退、腹脹腹瀉以及惡心嘔吐等, 且患者皮膚會表現出水腫、肝臟面容、蜘蛛痣和肝掌等。肝臟關系到人體中血糖、脂肪以及蛋白質的代謝功能, 肝炎后肝硬化易引起患者糖代謝異常, 在臨床中對糖代謝異常情況進行分析時, 需要兼顧患者肝損害程度和糖尿病各項指標, 在幫助患者降低糖代謝異常情況發(fā)生率的同時, 促進患者肝臟功能的恢復。臨床中對患者進行檢測時, 需定時檢測患者的血糖, 發(fā)現問題之后具有針對性的改善患者肝功能, 促進糖代謝;胰島素在正常情況下是由門靜脈進入肝臟, 肝臟攝取量為50%~60%左右, 當患者出現肝硬化, 胰島素分泌會在門體分流直接進入有機體循環(huán), 肝臟無法正常吸收胰島素, 損害肝臟功能,所以胰島素也是臨床對患者進行糖代謝異常情況檢測的重要指標。本次試驗中, 本院選取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96例和正常健康體檢人員32例, 分為糖耐量正常、糖耐量減退、糖尿病和正常組共四組, 通過對四組的血糖、胰島素、C肽和HBCI進行檢測分析, 糖耐量正常組、糖耐量減退組、糖尿病組三組患者的胰島素水平與正常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糖耐量正常組患者的HBCI與正常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糖尿病組HBCI與正常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需定時檢測血糖, 于糖代謝異常情況出現早期及時參與臨床診斷和合理治療, 降低糖代謝異常情況發(fā)生率, 抑制乙肝病毒復制擴散, 恢復肝臟功能。
[1]舒健, 趙建農, 韓福剛, 等. 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門脈前間隙的變化. 重慶醫(yī)學,2014,43(21):2716-2719.
[2]徐黎.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醫(yī)院感染臨床分析與護理干預.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103.
[3]張國順, 馬利轉, 王玉蘭, 等.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復發(fā)作影響因素分析. 現代預防醫(yī)學,2010,37(3):587-58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9.020
2014-12-24]
454150 焦煤集團中央醫(yī)院感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