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旭
(河南城建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36)
?
格理論中的幾種賦格現(xiàn)象研究
王東旭
(河南城建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36)
句法學家認為:格是所有語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語法特性。格理論和生成語法中的其他理論一樣,都是為了說明說話者的語感。喬姆斯基認為:人們在語言習得過程中,都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聯(lián)系客觀事實、運用推論方式,以達到掌握語法規(guī)則之目的。主要研究了格理論中的幾種賦格現(xiàn)象,并示例分析了管約論中的格理論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運用。
賦格;格理論;管約論;名詞短語
格(Case)是一個傳統(tǒng)語法的概念,俄語、德語等的名詞都有格的形態(tài)變化現(xiàn)象。格理論(Case theory)中的格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名詞只要處在一定的句法關(guān)系中,無論有沒有形態(tài)上的變化,都有格。格理論中的格不一定必須通過一定的語音形式(即形態(tài)變化)表示出來。雖然漢語、英語和法語的名詞沒有形態(tài)變化,沒有通過語音變化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但是它們卻都有這種意念上的格。1957年,喬姆斯基(N. Chomsky)出版了《句法結(jié)構(gòu)》(Syntactic Structure),開創(chuàng)了探索人類語言普遍語法規(guī)則的新天地。這部著作具有顛覆性,被語言學界譽為劃時代的作品。該著作的問世標志著一種嶄新的語法理論,亦即生成語法理論的形成。在此基礎上,喬姆斯基于1981年提出了句法研究的主要理論——管轄與約束理論(簡稱管約論)。后來,這一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1]。喬姆斯基認為,所有人類的語法系統(tǒng)在高度抽象的層次上大致都相同,都是由人類語言所要遵守的共同原則(即普遍語法)經(jīng)過一定的變化派生出來的,即人類的語言都必須遵守共同的原則,差異只是參數(shù)不同而已。
格理論在原則與參數(shù)理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每種語言都有格的表現(xiàn),只是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而已。這意味著掌握格的概念,對于任何一種語言習得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格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動詞、介詞、名詞和形容詞都能賦格,但是賦格類型不同[2]。格分為結(jié)構(gòu)格和內(nèi)在格。動詞和介詞授予名詞短語(NP)的格是結(jié)構(gòu)格(Structural Case),即名詞短語在表層結(jié)構(gòu)中占據(jù)的位置。名詞和形容詞可以授予名詞短語內(nèi)在格(Inherent Case),即帶有主目結(jié)構(gòu)的語類在分派題元角色時授予的格。不管是內(nèi)在格還是結(jié)構(gòu)格,都是指賦格詞(Case-assigner)賦予顯性的NP的格,即每一個有語音外在形式的NP都必須獲得格,否則不合法[3]。格在句子中起的作用稱為格驅(qū)使(Case-driven)。
格理論與傳統(tǒng)語法中的格有密切的聯(lián)系。傳統(tǒng)語法中的格描述的是句子中各個元素之間在形態(tài)和詞序上的相互聯(lián)系。例如:阿拉伯語(Arabic)
例1 Kataba Zaydun al-maktu:ba
(Urote Zayd a letter)
Zayd wrote a letter.
在例1中,主語Zaydun中的-un顯示出Zaydun是以主格形式存在的。
生成語法學家在論述格理論時,將格分為主語的賦格和賓語的賦格。本文以有無賦格資格為標準,對幾種賦格詞分類。生成語法研究證明了英語中動詞、介詞、名詞、形容詞有資格賦予NP格。
2.1 動詞賦格
動詞賦格是格理論中最普遍的一種現(xiàn)象,也是大多數(shù)語言學家研究最多、最深入的一種賦格情況。很多語言學家認識到,有些語言(如英語)要求在合乎語法的句子中賦格詞在NP的左邊(即U→O),而有些語言(如日語)則要求賦格詞在授格成分的右邊(即O→U)。喬姆斯基設想在無標記格(Unmarked Case)中,很多種語言的詞匯語類的賦格方向是一致的。這與X-bar理論(X-bar theory)中的中心語參數(shù)是一致的,但Koopman指出,在標記格(Marked Case)的情況下,賦格(Case-marking,即Case-assignment)方向與X-bar參數(shù)相反。他還分析了漢語,認為漢語其實是“中心語結(jié)尾(Head-final)的”語言(即O→U),但動詞的補語NP卻在動詞的右邊(即U→O),例如:
例2 Zhangsan zuotian zai xuexiao kanjianle Lisi.
例3 Zhangsan yesterday at school see-ASP Lisi.
例4 Zhangsan saw Lisi at school yesterday.
這3個句子中,例4是合法的英語句子,Koopman認為,這是因為漢語中的賦格現(xiàn)象是右移(rightwards)的,所以例2中的賓語Lisi必須移到動詞kanjianle之后,即形成表層結(jié)構(gòu)(SVO)。因此,Koopman認為,肯定有一種格理論的參數(shù)決定了這種賦格現(xiàn)象。
漢語中的不及物動詞也能給其后的賓語賦格,例如:(排球運動)打二傳、(籃球運動)打后衛(wèi)、(接力賽)跑第一棒、跑上海、玩電腦。喬姆斯基認為,所有語言的發(fā)展過程都會受到經(jīng)濟原則的支配,這是語言的共性或普遍原則[4]。追求經(jīng)濟原則必定會追求簡化,上面的例子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虛詞比實詞更容易簡化:“介詞+名詞+(方位詞)+不及物動詞”,虛詞簡化后會形成“名詞+不及物動詞”??墒恰懊~+不及物動詞”的格式會受到很多句法限制[5],例如“上海+跑、電腦+玩”都是不成立的,因此,將“介詞+名詞+(方位詞)+不及物動詞”簡化為“名詞+不及物動詞”是不正確的??梢試L試將此類結(jié)構(gòu)中的名詞移至不及物動詞的后面,這樣此類結(jié)構(gòu)就合法了。根據(jù)郭繼懋提出的“常說性”,將其中的不及物動詞作為賦格詞,會形成“不及物動詞+名詞”的表達方式。這也是動詞賦格的一種情況。
圖1 介詞賦格
2.2 介詞賦格
介詞也有賦格功能,它可以賦予其后的名詞賓格,例如:
例5 Him to arrive early is impossible.
例6 For him to arrive early is impossible.
生成語法學家認為例6合法、例5不合法。例6的樹形圖如圖1所示。
例5因缺少介詞而使him缺少格。格理論研究認為,句中的C若給NP賦格,必須能夠管轄NP。然而按照管轄的定義,例6中C與NP之間的最大投射IP2對C管轄NP構(gòu)成障礙。標志語for能夠越過障礙給不定式的主語賦格,這與不定式分句中的曲折詞的特征有關(guān)。因為曲折詞沒有能力充當賦格成分,所以以它為中心語的最大投射不能構(gòu)成管轄障礙。因此,介詞for能越過這個障礙賦予him賓格以使這個句子合法,即不定式分句中的曲折詞本身并無賦格能力,需要依賴外來的幫助完成其賦格任務。標志語for能夠賦格,是因為它具有介詞的特征。
生成語法研究表明,動詞和介詞都能給充當其主目的的名詞短語賦予結(jié)構(gòu)格,而名詞和形容詞卻沒有這樣的特性,它們只能夠依靠介詞賦格。例如:
destroy [1.2]
The enemy destroy the Garden.
destruction[1.2]
the destruction the Garden
形容詞的情形與名詞相似,也不能賦予NP結(jié)構(gòu)格,以envious為例:
例7 We envy their success.
例8 We are envious their success.
例9 We are envious of their success.
形容詞envious和動詞envy的題元結(jié)構(gòu)相同。例7中,動詞envy直接給充當其內(nèi)主目語的名詞短語賦予結(jié)構(gòu)格。例8、例9中,形容詞envious的內(nèi)主目語需要借助“of-插入”才能通過格檢驗式。這說明了介詞的賦格功能,同時也說明了形容詞和名詞一樣,沒有賦予NP結(jié)構(gòu)格的能力。
2.3 時態(tài)分句中的INFL賦格
例10 The boy will hit the ball.
男孩將擊中球。
例11 The boy hits the ball.
男孩擊中球。
例12 He thought the boy would hit the ball.
他認為那個男孩將擊中球。
例13 He thought the boy wants to hit the ball.
他認為那個男孩想擊中球。
INFL表示形態(tài)變化,這個語類包括am、is、are、have、has、had、shall、will等助動詞、動詞過去式詞尾-ed、動詞的單數(shù)第三人稱現(xiàn)在式詞尾-es以及動詞不定式標志to等。因此,例10中的助動詞will和例11中的-es都屬于INFL。 例12中的the boy would hit the ball和例13中的the boy wants to hit the ball都為小句(small clause),看似相同的兩個小句,其實是有很大區(qū)別的。例13中的to hit是個沒有時態(tài)(infinitive)的不定式動詞,had hit是個有時態(tài)的限定(finitive)動詞,即這兩個小句的不同點在于它們的INFL不同。例12中的INFL是有時態(tài)變化的had,而例13中的INFL是沒有時態(tài)變化的to。had和to都是INFL這一集合中的元素。因此,時態(tài)分句中的INFL可以賦予主語格,例如:
例14 We decided [that he should teach English].
例15 We decided [he to teach English].
首先分析例14和例15中包含的小句。例14的小句中INFL是should,它賦予小句主語he主格,句子合法;而例15中的INFL是to,句子不合法。假如to也可以賦格,例15應該和例14一樣合法。致使例15不合法的主要原因是:例14中的小句是個時態(tài)分句,而例15中的小句不是時態(tài)分句,只有時態(tài)分句中的INFL能夠賦格。should和to是兩類不同性質(zhì)的INFL,should具有時態(tài)[+Tense]特征,而后者to沒有時態(tài),具有[-Tense]特征。例如:
圖2 INFL賦格
例16 He has married Mary.
例17 The barber has married Mary.
顯然,例16和例17都是時態(tài)分句,兩句中的合法主語He和The barber分別被賦予主格。這兩個句子中,動詞marry可以給它的補語Mary賦予賓格。例17的樹形圖如圖2所示。在圖2中,V和I分別是VP和IP的中心成分即中心語(head)。由管轄理論分析可知,V能管轄NP2,但V不能管轄NP,因為V不能統(tǒng)制NP,如果能把管轄關(guān)系作為賦格的前提,NP1的賦格成分肯定只能是I。
結(jié)構(gòu)格是在S-結(jié)構(gòu)中賦予的,而內(nèi)在格是在D-結(jié)構(gòu)中賦予的,并且內(nèi)在格的實現(xiàn)必須有兩個步驟:在D-結(jié)構(gòu)中賦格,然后在S-結(jié)構(gòu)中實現(xiàn)。內(nèi)在格是帶有主目結(jié)構(gòu)的語類在分派題元角色時賦予的格。喬姆斯基提出了內(nèi)在格的賦予條件:如果A是一個內(nèi)在格賦予成分,那么只有當A給NP分派題元角色時,A才能給NP賦格。一個單詞語類只要能夠給其補語分派題元角色,那么就可以賦予其內(nèi)在格。例如:
例18 the destruction the Garden
例19 the destruction of the Garden
例20 envious their success
例21 envious of their success
例18和例20是不合法的短語結(jié)構(gòu),需要借助of才能符合語法,其實,這里的of并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只是一個內(nèi)在所有格的標記,the Garden、success的內(nèi)在格分別是destruction、envious賦予的,這里的內(nèi)在格其實是指所有格。
例外賦格(ECM)是生成語法里一個非常重要的現(xiàn)象,句子We believe[him to be innocent].的小句中的主語him是以賓格形式出現(xiàn)的。生成語法學家認為名詞的賦格是同一個小句內(nèi)的成分完成的,而這個小句內(nèi)沒有任何成分能給him賦格,只能通過主句動詞believe賦格,這種現(xiàn)象稱為例外賦格[6]。believe被稱為例外賦格動詞,即believe后的從句是S,S并未阻斷主句和從句,主句的動詞可以把格賦予從句中的成分(specifier)。例如We expected[them to react the announcement].此句中,括號內(nèi)的成分是expected的補足語,受expected的管轄,而them是這個補足語的標定成分,因而受expected的管轄,所以expected可以賦賓格給them。
圖3 例外賦格
在管約體系中,格的賦予正是利用了管轄的概念,即格授予者只能把有關(guān)的格賦予那些被它管轄的成分,同樣“例外格標記”規(guī)定格賦予者可以例外地管轄其補足語的標定成分。
不僅英語中有例外賦格情況,漢語中也有例外賦格的例子。漢語中的“被”字句一直是漢語語法界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對漢語的被動句提出的最新的理論解釋是,漢語中“被”是次動詞,“被”字結(jié)構(gòu)是一種VP殼[7]?!氨弧弊纸Y(jié)構(gòu)中的“被”有3個變體:弱式“被”,中式“被”、強式“被+DP”。弱式“被”只有和實體動詞連接才能組合成合乎語法的句子,弱式“被”和中式“被”本身沒有賦格能力,其后不可以出現(xiàn)體詞性成分,強式的“被”具有賦格能力,其后肯定會出現(xiàn)體詞性成分,接受強式“被”的賦格。例如:
例22 大家淋著雨。
例22的樹形圖如圖3所示。在圖3中,V“淋著”移動到次動詞v?的鄰近位置,一方面核查v?的語法特征,另一方面,“淋著”與v?合并后,又可以給DP“雨”賦格,因為句中的v?沒有賦格能力[8]。
格理論和生成語法中的其他理論一樣,都是為了說明說話者的語感。生成語法學研究注重假設,利用假設解釋列舉的例子正確或錯誤的原因。提出的假設如果被證明是正確的,這些假設便是真理,不僅能解釋所列舉的例子,還能解釋同類結(jié)構(gòu)和其他結(jié)構(gòu)的句子。
[1]徐烈炯.生成語法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2.
[2]溫賓利.當代句法學導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3]Chomsky N. Knowledge of language: Its nature, Origin and use[M]. New York :Praeger,1986:194.
[4]Chomsky N.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M].Dordrecht:Foris,1981.
[5]陸劍明.現(xiàn)代漢語語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劉曉林.也談不及物動詞帶賓語的問題[J].外國語,2004(1):33-39.
[7]徐德寬.基于最簡方案框架的漢語被字結(jié)構(gòu)研究[J].外語學刊,2007(4):60-63.
[8]龔放. 從“管約體系”到“最簡方案”——談兩者的差別[J].外語學刊,1999(2):20-28.
Some case-assignments of Case Theory
WANG Dong-xu
(HenanUniversityofUrbanConstruction,Pingdingshan467036,China)
According to syntacticians, case is a grammatical feature of all languages. Case theory, like other theories of generative grammar, is to show the speaker’s language sense. Chomsky assumes that people should follow some basic principles in the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contact the objective facts and use inferences way to learn grammar rules. This article mainly studies several case assignments in case theory and analyzes the use of case theory based on modular theory examples in English learning.
case assignment; case theory; modular theory; noun phrase
2015-09-15
河南城建學院科研基金項目(2015JYB034)
王東旭(1977-),男,河南平頂山人,碩士,副教授。
1674-7046(2015)06-0085-04
10.14140/j.cnki.hncjxb.2015.06.017
H04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