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晉越
淺談民間舞蹈教育中的四個核心要素
文/楊晉越
從探究學院派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課堂動作訓練的角度出發(fā),對民間舞課堂組合中應把握的基本要素進行分析,分別從舞蹈體態(tài)、動律、呼吸、情感等方面來論述其在課堂訓練中的重要性與訓練價值。通過分析各要素在訓練中所涉及的實質和功用,提出各要素在動作訓練中的重要性,把解釋文字層面的東西與各要素的個案分析相結合,將動態(tài)形象融入學生思維的潮水中,以達到明確學生在課堂訓練中的關注方向,使之具備掌握各民族舞種風格的基本能力。
中國民族民間舞;動作訓練;基本要素;風格性
舞蹈的體態(tài)作為形體表現(xiàn)的基本符號,所有動作都是圍繞著它進行的。各民族體態(tài)受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勞動方式、民俗特征、宗教信仰、服裝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體態(tài)也存在著差異,提煉各民族民間舞蹈典型的基本體態(tài)成了準確掌握民族民間舞蹈風格性的基本要素。
同一個動作由于體態(tài)的不同會形成另一種風格迥然的舞蹈。例如,在安徽花鼓燈和膠州秧歌中“三道彎”皆為典型的審美標準,安徽花鼓燈的“三道彎”多具有擰、傾的特點,上半身與下半身形成反作用力,呈現(xiàn)“扭”的體態(tài);而膠州秧歌是以肩、髖為兩個力點呈向心的扭動,使“三道彎”體態(tài)在橫向拉出的同時又有具有縱向轉動的特點。從兩者體態(tài)的微小差異可看出,若沒有把握好每個民族體態(tài)的典型特征,就會出現(xiàn)竄風格的錯誤出現(xiàn),影響風格特征的把握。
顯而易見,體態(tài)的特點與肢體相互搭建的規(guī)范與否將關系到以何種外部形態(tài)來展開舞蹈,是民族風格性的關鍵所在。非正確的形態(tài)或是不清晰的造型難以體現(xiàn)民族的性格特征、勞作方式,同時也難以使觀眾獲取舞者想要傳達的信息,從而不能獲得民間舞風格的美感享受。為了防止竄風格的錯誤出現(xiàn),在開法兒階段一定不能忽略體態(tài)的訓練,教員應通過講解、示范、糾正等方式,讓學生建立、修正、鞏固各民族的基本體態(tài),這既是推進下一階段教學目標的基礎掌握,又是完善技術和強化風格的前提保證。
動律在中國民族民間舞中屬于最根本的語言條件,它是由地理環(huán)境、生產方式、民族個性及審美情趣等因素影響衍變發(fā)展而來的自然規(guī)律,具有長期性與歷史性。民間舞的動律是“自下而上”的,即由下肢運動所產生的動律輻射到上肢的各部位,上身的擺動又隨著下肢運動規(guī)律的不同,從而形成風格迥異、各具特色的內在韻律。
中國民族民間舞風格性的核心是動律,這使得動律成為區(qū)分各民族舞蹈風格特征的最基本條件之一,它以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編織著民族的審美情感和文化氣質,舞蹈動律的不同則影響風格特征的呈現(xiàn)。以傣族舞蹈的“勾踢步”與東北秧歌的“后踢步”為例,雖然兩者步伐相似,但動律卻不盡相同,傣族舞的“勾踢步”動律特點是慢蹲快起,雙膝起的同時后踢,重拍在上;而東北秧歌是快起快落,雙膝快速下襯的同時后踢,重拍在下;傣族的“勾踢步”要求以氣息帶動起伏動律,蹲起時要“松、靈、巧”,以體現(xiàn)傣族的含蓄、動靜相宜、剛柔并濟的風格特點;而東北秧歌的“后踢步”屈膝要有壓力,伸膝要有彈性,以快速短促的屈伸帶動踢落,以體現(xiàn)“艮俏相融”的審美特征。
動律學習是教學的關鍵所在,我們只有把握最關鍵的東西,民間舞教學才會思路清晰、事半功倍、富有成效。在教學中可要求學生從理論上入手,了解民族動律的特征和歷史來源;其次,從動作外形上去模仿,建立一個初步的框架,再待熟悉動律的運動規(guī)律后,開始重點要求精確掌握民族舞蹈特有的韻律和情感。
人體的呼吸是官能呼吸,而舞蹈的呼吸是“二度呼吸”。“二度呼吸”需要在“官能”中搭建“意識”,在“自然”的基礎上添加“佐料”。舞蹈的呼吸擺脫了自然的形態(tài),以表現(xiàn)人體韻律、表達情感、豐富表現(xiàn)力為主要目的。
跳任何一種民間舞蹈都離不開呼吸的作用,根據民族種類的不同,呼吸的方式自然也有所區(qū)別,不單單是朝鮮族舞蹈才有呼吸的運用,維吾爾族舞蹈也有其呼吸的特點。維族舞蹈的氣息運行一般表現(xiàn)為短促、粗厚,氣感粗壯有力、宏大堅挺。由于受切分節(jié)奏和舞蹈動律的限制,呼吸具有急驟突發(fā)、快吸快吐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舞蹈運動形態(tài)呈直立向上的盤旋狀。安徽花鼓燈的“鳳凰三點頭”,提氣時下巴頦微含、收眼神,沉氣時回頭、眼亮出,強調用氣息帶動著身體的起伏與眼神的收放配合??梢钥闯觥岸群粑痹谖璧钢械倪\用就如同人體需要吐故納新一樣,沒有“二度呼吸”的運用,舞蹈就會黯然失色,突顯不出民族的個性。
呼吸作為藝術動態(tài)的內核,在歌唱還是戲劇領域都極為強調呼吸的重要性?!稑犯s錄》中曾提到“善歌者必先調其氣”,要有運用得當的呼吸支持才能表達情感、引起共鳴。在民間舞教學中,應把呼吸的訓練擺在重要位置,運用呼吸來串聯(lián)動作間的連接,達到“以氣帶動”的藝術效果。若呼吸要領不正確,只是一味的模仿外形,這不僅不能賦予舞蹈藝術活力,同時也失去了舞蹈的感召力。
在《樂記·樂象篇》中曾曰:“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痹姼柰ㄟ^誦讀詩句表達志向,唱歌通過聲音傳達感情,戲劇通過臺詞傳達感情,只有舞蹈是無聲的,它用整個肢體在訴說情感,是“情動于衷而形于外”的藝術形式。深厚的民族情感是中國民族民間舞所承載的最本質的東西,“以情動人”就成了民間舞最本質的特點。
中國民族民間舞以情感為依托,把“情”由內而外滲透于風格動律以及整個舞蹈情境之中,以完成“從情到舞、從舞到人”的藝術塑造。如表演性劇目《看秧歌》,雖然動作簡單,內容亦不復雜,但它把“看”作為情感的依據,以“喜”看、“驚”看、“羞”看、“傻”看等形式來表現(xiàn)山村少女觀望秧歌時那種如癡如醉的情感,恰與民間舞表演富于面部表情的藝術特點交相呼應。編導巧妙地抓住了村妞兒看秧歌過程中的種種情態(tài),把“情”融入舞蹈動作當中,使劇目獨具野味土味、妙趣橫生,逗得臺下觀眾無一不喜笑連天。此劇目的成功之處就在于以“情”作為“動”的內心依據,在舞動中外化情感,動之有情,構成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觀眾最終被演員的“情”所打動。
舞蹈表演的情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情感的表達既要符合民族氣質和劇情的要求,又要經過藝術加工。在舞蹈時要展開形象思維,將情感和文化意蘊滲透于動態(tài)之中,有意識地將自己的表演從“形似”升華到“神似”,用內心的節(jié)奏調和外在的動律,繼而達到“動之以情、以情帶動”的藝術境界,動作就不會“干巴巴的”,舞蹈才富有感染力。
綜上對民間舞教學中動作訓練之基本要素的探討可得知,風格性是貫穿民間舞蹈形成的一條生命線,是民族民間舞的精髓。每一呼吸、每一表情、每一節(jié)奏、每一瞬間力的產生等無一不與其息息相關。準確清晰的體態(tài)、動律是動作風格樣式的保證,呼吸、情感則是風格韻味得以充分體現(xiàn)的催化劑。這四個要素都是評價民間舞風格性呈現(xiàn)與動作質感優(yōu)劣的參考標準,也是在舞蹈訓練時自我審視的重要依據,這對加快自身舞蹈風格性的掌握與肢體表現(xiàn)力的提升有著極大的幫助。所以把握好各要素的存在價值與功用價值,對民間舞訓練能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果。
[1]趙鐵春.中國民族民間舞研究[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
[2]齊艷.舞臺民族民間舞表演中情緒與情感的關系及其運用.《北京舞蹈學院學報》[J],2012(1)
楊晉越(1991-),女,廣西人,廣西大學藝術學院舞蹈系碩士生,主要從事舞蹈教學、舞蹈美學研究。
廣西大學藝術學院舞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