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亮
新生兒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臨床分析
王洪亮
目的分析新生兒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臨床表現(xiàn)及治療效果。方法68例新生兒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患兒,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34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 觀察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更昔洛韋治療, 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 并分析其臨床表現(xiàn)。結果患兒主要臨床表現(xiàn)有黃疸、肝臟損害、中樞神經(jīng)損害、間質(zhì)性肺炎、血液系統(tǒng)損害等。經(jīng)治療后,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給予新生兒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患兒常規(guī)治療聯(lián)合更昔洛韋治療,臨床療效確切,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新生兒;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更昔洛韋
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為新生兒多發(fā)疾病, 主要有黃疸消退延遲、便白、肝膽腫大、尿黃、發(fā)熱、咳嗽、肝功能改變及體重不增加等癥狀, 對患兒正常發(fā)育造成的不良影響較大[1]。本文主要分析了新生兒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臨床特點及治療措施、效果等, 現(xiàn)報告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2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兒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患兒68例,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4例。觀察組男20例, 女14例, 其中經(jīng)陰道分娩22例,剖宮產(chǎn)12例;早產(chǎn)兒14例, 足月兒20例。對照組男21例,女13例, 其中經(jīng)陰道分娩20例, 剖宮產(chǎn)14例;早產(chǎn)兒15例,足月兒19例。本次所有研究對象均滿足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會感染消化組制定的《巨細胞病毒感染組診斷標準》中的相關標準。兩組患兒性別、分娩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藍光照射、保肝藥物、維生素K1、維生素C及能量合劑等常規(guī)措施進行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更昔洛韋治療, 誘導期患兒, 將更昔洛韋5 mg/kg加入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中, 靜脈滴注, 每次治療間隔為12 h, 2 h滴注完成, 連續(xù)治療14 d;維持期患兒,將更昔洛韋5 mg/kg加入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中, 1次/d,靜脈滴注, 連續(xù)治療7 d。治療期間, 需每2天檢查1次血常規(guī), 每周常規(guī)檢查1次肝功能。
1.3 療效判斷標準[2]治療后, 患兒血中巨細胞病毒DNA轉(zhuǎn)陰, 黃疸消失及肝功能恢復正常, 可視為痊愈;患兒血中DNA(+)拷貝數(shù)明顯下降, 降至10拷貝/ml范圍內(nèi), 血清總膽紅素水平下降>50%, 黃疸癥狀及肝功能改善, 可視為有效;治療前后, 患兒臨床癥狀、體征與治療前比較, 無明顯變化,可視為無效??傆行?(痊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新生兒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患兒臨床表現(xiàn)分布情況分析 68例患兒中臨床表現(xiàn)為黃疸16例, 占23.5%;肝臟損害14例, 占20.6%;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13例, 占19.1%;間質(zhì)性肺炎12例, 占17.6%;血液系統(tǒng)損害8例, 占11.8%;發(fā)育遲緩6例, 占8.8%;其他畸形4例, 占5.9%;腎臟損害2例, 占2.9%;顱內(nèi)出血1例, 占1.5%。
2.2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8.2%, 對照組為58.8%, 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巨細胞病毒屬于DNA病毒之一, 且屬于皰疹病毒屬, 具有易感及廣泛嗜細胞性的特點, 主要有先天性感染、圍生期感染以及生后晚期感染等方式。其中新生兒出現(xiàn)黃疸、脾肝大、嗜異性凝集反應為陰性且皮膚黏膜出血等現(xiàn)象, 可疑為巨細胞病毒感染[3]?;純焊腥竞? 其病程具有較強的隱匿性,且缺乏典型的臨床癥狀, 因此誤診率較高, 若不能及時給予患兒有效的治療干預, 嚴重者可導致患兒死亡。其中黃疸、肝臟損害、肺炎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臨床常用超聲診斷確診,具有無創(chuàng)傷、圖形清晰、安全性高、診斷價值高等特點, 是臨床進行產(chǎn)前診斷、畸形胎兒篩查的重要工具[4]。
在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8.2%, 對照組為58.8%, 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 更昔洛韋在治療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患兒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更昔洛韋主要是進入患兒體內(nèi)宿主細胞后, 利用其敏感病毒誘導作用, 可將多種細胞激酶磷酸轉(zhuǎn)化為更昔洛韋三磷酸, 抑制病毒細胞復制, 阻止患兒病毒DNA鏈延長, 且耐藥性低, 在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患兒中具有重要臨床價值[5]。但更昔洛韋在臨床治療中, 可出現(xiàn)輕度嘔吐、惡心等胃腸道反應, 進一步增加患兒肝功能損傷程度, 一般無需給予藥物干預, 停藥后其不良反應可自行消失。
綜上所述, 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患兒采用更昔洛韋治療, 可有效提高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 改善其預后, 降低患兒死亡率, 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1]曾小青.胎兒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臨床分析及超聲診斷.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4, 24(14):3607-3409.
[2]蔡文雙.更昔洛韋治療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臨床觀察.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 2015, 37(1):90-91.
[3]陳潔, 林舜玉.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32例臨床分析.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 2011, 19(1):83-85.
[4]段泓宇, 喻韜, 萬朝敏.巨細胞病毒感染診斷及治療進展.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電子版), 2010, 6(1):68-71.
[5]尹延娥. 40例新生兒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臨床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10, 25(2):185-18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131
2015-05-07]
455000 河南省安陽市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