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國華 邢國獻 呂占平 周亞敏
【摘 要】 目的:觀察豆訶貼治療小兒非感染性腹瀉脾腎陽虛型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61例患兒分為治療組(81例)和對照組(80例),分別采用豆訶貼和丁桂兒臍貼外敷臍部治療,兩組均24h換藥一次,同時配合飲食調理,72h后觀察臨床總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5.0%,組間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豆訶貼治療小兒非感染性腹瀉脾腎陽虛型療效較好。
【關鍵詞】 豆訶貼 ;小兒;脾腎陽虛;腹瀉
【中圖分類號】R256.3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5)22-0074-02
腹瀉病是一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為世界性公共衛(wèi)生問題[1],按病因分類,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非感染性腹瀉按中醫(yī)證型又可分為感受外邪、內傷乳食、脾胃虛弱、脾腎陽虛。腹瀉在兒科發(fā)病率高,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容易發(fā)病,且傳變迅速,若不及時治療,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筆者采用豆訶貼治療小兒非感染性腹瀉脾腎陽虛型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61例病例均為河北省阜平縣中醫(yī)醫(yī)院兒科門診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81例和對照組80例。治療組中男孩47例,女孩34例;年齡為最小4個月,最大3歲零4個月,平均年齡(1.48±0.57 )歲,病程為3天到2.5個月,平均病程(12±4)d;對照組男孩44例,女孩36例,年齡為最小4個月,最大3歲零2個月,平均年齡(1.46±0.59) 歲,病程為3天到2.6個月,平均病程(11±3)d。兩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諸福堂《實用兒科學》第7版中小兒腹瀉病非感染性腹瀉的診斷標準擬定[1],大便次數(shù)比平時增多,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或水樣便,飲食尚可,無明顯脫水或輕中度脫水,血常規(guī)在正常范圍,尿常規(guī)檢驗無異常,便常規(guī)鏡檢無異?;蚩梢娭镜位蚺家姲准毎?。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診斷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內有關小兒泄瀉的診斷依據(jù)制定,大便次數(shù)增多,每日3~5次,多達10次以上,呈淡黃色,如蛋花樣,完谷不化,形體消瘦,或面目虛浮,四肢欠溫,舌淡苔白,指紋色淡,脈細無力,符合脾腎陽虛泄瀉證型。
1.2.3 納入標準 ①符合西醫(yī)小兒非感染性腹瀉的診斷標準;②年齡為4個月至3歲零4個月;③發(fā)病時間為3天到2.6個月;④符合中醫(yī)診斷小兒脾腎陽虛泄瀉的癥、舌、脈;⑤無其他臟器嚴重疾患。
1.2.4 排除標準 ①腹瀉伴重度脫水、周圍循環(huán)衰竭等指征。②繼發(fā)感染性腹瀉。③臍部疾患。④局部皮膚嚴重過敏。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臍部外敷自擬方豆訶貼,每24h換藥一次, 72h為一個療程,同時配合飲食調理,飲食以流質、清淡、易于消化者為宜,同時宜少量多餐,減輕脾胃負擔。
1.3.2 對照組 臍部外敷丁桂兒臍貼(山西亞寶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B20020882),每24小時換藥一次,72h為一個療程,亦配合飲食調理同治療組。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情況。
1.5 療效標準 參照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制定的《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及補充建議》[3]的療效判定標準以及國家衛(wèi)生部藥政局2002年版《新藥(中藥)治療小兒腹瀉療效評定標準》中的有關標準擬定。臨床治愈:大便次數(shù)、性狀及癥狀、體征完全恢復正常,便常規(guī)鏡檢無異常;顯效:大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減少至治療前的1/3或以下),性狀好轉,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便常規(guī)鏡檢無異常或偶見脂肪滴;有效:大便次數(shù)減少至治療前的1/2以下,性狀好轉,癥狀,體征有所改善,便常規(guī)鏡檢無異?;蚩梢娭镜位蚺家姲准毎粺o效:不符合以上標準者。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均采用均數(shù)± 標準差(x[TX-*3]±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72h后,治療組痊愈41例,顯效20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0.1%;對照組痊愈22例,顯效19例,有效11例,無效28例,總有效率為65.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良反應 對照組1例出現(xiàn)不良反應,臍部用藥24h后出現(xiàn)局部皮膚發(fā)紅,伴有癢感不著,停藥24h后即消失無其他不適。治療組所有病例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
3 討論
腹瀉病是小兒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尤以嬰幼兒發(fā)病率最高,并以非細菌感染性腹瀉為主[4],目前西醫(yī)運用抗生素治療感染性腹瀉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對于非感染性腹瀉不僅無治療作用,而且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甚至病情加重。同時非感染性腹瀉由于其易遷延不愈,嚴重影響小兒的營養(yǎng)攝入及生長發(fā)育。小兒非感染性腹瀉可歸屬于中醫(yī)學“泄瀉”范疇,病位多在脾[5],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腎常虛,泄瀉遷延不愈或來勢迅猛,極易引起腹瀉難止而導致脾腎陽虛。本課題主要針對小兒非感染性腹瀉的脾腎陽虛證型進行研究。小兒泄瀉發(fā)生的主要病變在脾胃,因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運化水濕和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則飲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濁不分,合污而下,致成瀉泄[6]。脾氣虧虛水濕不化,脾陽不振中氣失舉。脾虛致瀉者,一般先耗脾氣,繼傷脾陽,日久則脾損及腎,造成脾腎陽虛[7],脾陽虛則水谷不能腐熟,以致產生虛寒泄瀉,腎陽虛則命門火衰、陽氣不足,久瀉則陽氣下陷。脾腎陽虛泄瀉患兒,大多病程較長,患兒及家長治療方面耐受性已差,而以中藥外敷治療為主的方法則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根據(jù)小兒脾腎陽虛泄瀉發(fā)生的病因病機,治以固澀止瀉,溫補脾腎,壯火散寒,升陽舉陷。本研究采用的豆訶貼即以上述原則立方。方中煨肉豆蔻溫中澀腸止瀉;熟訶子澀腸止瀉;肉桂溫腎助陽,溫運脾陽;吳茱萸散寒燥濕止瀉;升麻升陽舉陷?,F(xiàn)代藥理研究結果表明[8],肉豆蔻含揮發(fā)油,具有開胃促進食欲、消脹止痛、止瀉、抑菌等藥理作用,以溫中澀腸止瀉;訶子含大量鞣質(可達20%~40%),其主要成分為為訶子酸、訶子素、原訶子酸等,有收斂止瀉、解痙、抑菌作用,故訶子能夠澀腸止瀉;肉桂溫腎助陽,溫運脾陽,含揮發(fā)油,對胃黏膜有直接的緩和的刺激作用,使消化液分泌增加,增強消化機能,排出消化道積氣,緩解胃腸痙攣性疼痛;吳茱萸散寒燥濕止瀉,有抑菌、抗炎鎮(zhèn)痛、健脾作用;升麻升陽舉陷,有抗炎、鎮(zhèn)痛、抑菌、抑制腸管痙攣等作用。臍中為神闕穴,系任脈主穴,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其位居中焦,與脾胃相通,具有健脾和胃理腸之功用[9]。澀、溫、散、升結合神闕穴效通過諸藥藥理作用的密切配合,從而達到止瀉的藥效功能。
本研究顯示,豆訶貼治療小兒腹瀉脾腎陽虛型腹瀉總有效率達90.1%,且無明顯的不良反應,經(jīng)濟方便,起效快,患兒及家長均樂于接受,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堂實用兒科學[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286-1290.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9-143.
[3]方鶴松,魏承毓.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及補充建議[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 6) : 384.
[4]胡小英,許華,陳曉剛.中醫(yī)藥對小兒急性非細菌感染性腹瀉病的療效及腸道微生態(tài)的影響[J].中醫(yī)藥通報.臨床研究,2012,11(4):42-45.
[5]袁靜,王玉水,趙久齡.加味七味白術散結合西藥治療兒童脾虛型非感染性腹瀉的療效評價研究[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0,44(4):36-37.
[6]萬力生,邱靜宇. 中醫(yī)兒科診療思維[M]. 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0:104.
[7]汪受傳.中醫(yī)兒科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1:101.
[8]張廷模.中藥學(一)[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0:334-335,162-164,54.
[9]蔣紅英,周鳳,高艷華.小兒腹瀉貼治療小兒非感染性腹瀉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3,6(13):59-60.
(收稿日期:201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