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紅禧
“為官不為”問題并非黔西南州一地的困惑,而是許多地方和部門普遍面臨的共性問題。在各地諸多對策之中,黔西南州的“召回制”雖然僅僅實施數(shù)月,尚有待完善,但從嚴治吏的基本方向值得肯定,其警示和處置方式也值得關注。
在去年10月中旬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所謂‘為官不易‘為官不為問題引起社會關注,要深入分析,搞好正面引導,加強責任追究?!睂嵺`證明,正面引導是基礎,責任追究是關鍵。解決作風問題,決不能“一陣風”,必須在制度的科學性、嚴肅性上狠下功夫。
制度科學,才能行之有效。制度設計的核心是科學,而科學的制度既需要有序、嚴密,也需要有度、可行。以往,許多制度之所以在執(zhí)行中不可持續(xù),淪為管理對象視而不見的“稻草人”,或成為想圓就圓、想方就方的“橡皮泥”,都與制度本身不夠科學有關。當然,任何科學的制度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總要有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黔西南州的情況而言,在完善制度的過程中,既體現(xiàn)了從嚴的堅定態(tài)度,也體現(xiàn)了求實的思想路線——針對有些縣份攤派“召回”名額的做法及時糾偏。這是建立作風建設長效機制不可或缺的兩個基點。
執(zhí)紀嚴肅,才能令行禁止。2月9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第三次廉政工作會議上強調:“對不敢抓、不敢管,尸位素餐、碌碌無為的干部,要堅決采取組織措施,為官不為的典型要公開曝光!失職瀆職發(fā)生重大問題、造成惡劣影響的,該處分的要處分,該撤職的要撤職!”多年的經(jīng)驗教訓告訴我們,對于積習已久的官場沉疴,停留在教育層面是無濟于事的,必須下狠手、動真格,真刀真槍地“硬碰硬”。黔西南州短短兩個多月“召回”1231名“懶官”,其中包括59名處級干部,體現(xiàn)了執(zhí)紀的嚴肅性,抓住了責任追究這個關鍵。
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新常態(tài)下,解決“為官不為”問題,需要我們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不斷探索,減少隨意性,避免盲目性,增強科學性。通過紀律約束、壓力傳導,促使各級干部敢于擔當、積極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