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玉
(廈門市市政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增長與城市的飛速發(fā)展,城市交通網絡不斷完善,城市立體交叉道路數量的不斷增加,極大改善了城市交通狀況,為城市發(fā)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但是,由于建筑物、廣場和道路的建設,不透水面積逐年增加,而早期實施的雨水系統(tǒng)標準較低,使得現有系統(tǒng)難以承受日益增加的積水狀況,尤其是下穿式立體交叉道路的排水系統(tǒng),問題越發(fā)突出。近年來不斷有因降雨、特別是暴雨造成一些下穿式立交橋積水的報道,有時積水深達1~2 m,導致車輛熄火,交通嚴重堵塞,甚至威脅到人員的生命。為此需采取措施,加強管理與維護,減少或解決下穿立交橋積水問題,更需對立交橋排水現有規(guī)范、規(guī)定進行反思與討論。
現行的《室外排水設計規(guī)范》(GB 50014—2006,以下簡稱“規(guī)范”)對立體交叉道路排水有以下要求:
(1)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不應小于10 年,中心城區(qū)的重要區(qū)域設計重現期應為20~30 年,同一立體交叉工程的不同部位可采用不同的重現期。
(2)地面集水時間宜為2~10 min。
(3)徑流系數宜為0.8~1.0。
(4)下穿式立體交叉道路的地面徑流,具備自流條件的,可采用自流排除,不具備自流條件的,應設泵站排除。
(5)匯水面積應合理確定,宜采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互不連通的系統(tǒng),并應有防止高水進入低水系統(tǒng)的可靠措施。
(6)立體交叉地道排水應設獨立的排水系統(tǒng),其出水口必須可靠。
(7)當立體交叉地道工程的最低點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時,應采取排水或控制地下水的措施。
按照規(guī)范應盡可能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減少匯入低水系統(tǒng)的匯水區(qū)域,減少水泵提升量,為此在下穿通道引道(一般為U 型槽)起點附近設置道路反坡點,人為地創(chuàng)造條件使引道以外的路面雨水不排入下穿通道低水系統(tǒng)。
下穿通道排水系統(tǒng)由雨水收集設施及雨水泵房兩部分組成:(1)在引道段的兩側設置邊溝,并在引道段與暗埋段交界的洞口內側設置截水溝,雨水經截水溝匯集后截至集水池。
一般引道段縱坡較大,地面集流時間短,流速快且集中流量大,截流措施稍有不當雨水就越過橫截溝直接進入通道,造成通道積水。截水溝的寬度、設置的個數應根據截水溝進水設計流速、接納流量確定,并考慮一定的堵塞系數。相對于市政雨水泵站而言,下穿通道雨水泵房雖設計標準較高,但因相對匯水面積較小,仍屬于小型排水泵房。泵站的設置原則應符合以下原則:
(1)排水泵站應能夠及時、有效的排除設計標準下的雨水量(包括地下水滲水及廢水),一般設置在道路最低點處,并且綜合考慮周邊道路管網系統(tǒng)及具體工程的可實施難易程度;
(2)集水池有效容積應能同時兼顧正常情況和事故情況下的排水要求,避免水泵頻繁啟停;
(3)在排水設備出現故障時應能夠及時報警,以避免對行車及其它設備產生影響;
(4)應采用相應的供電負荷并有多種方式控制排水泵的啟停。
通道集水流量應包括兩部分:(1)U 型槽內集水。由于U 型槽屬于低洼路段,周邊雨水將直接匯集至U 型槽兩側邊溝,通過在最低點設置截水溝將匯集的雨水截住,收集至集水井,此段雨水流量應按照流量計算公式Q=ψqF 計算。(2)通道內滲水。當通道處于地下水位之下時,或者通道較長時通道內滲水必須考慮,根據通道(或者隧道)圍堰地質情況,一般按照其長度的最大涌水量來計算通道內滲水量。另外,下穿通道內集水量還包括特殊情況下的消防廢水。
對于下穿通道的排水設計,集水流量計算是否正確合理,將從根本上影響排水設計的質量,并影響工程投資。
雨水泵的選擇應依據雨水設計流量數據,還需要考慮通道的平面布置情況,如泵站可用空間較小,就需要選擇流量大的泵,可用空間大,可以適當增加泵的數量,選擇流量小的泵,多臺同時工作。選擇的總原則是工作泵的流量總和要等于或大于雨水設計流量Q。如某通道50 年一遇的最大暴雨量為0.20m3/s(合720 m3/h),則應選擇3 臺泵,每臺流量可選擇250m3/h。
按照《地鐵設計規(guī)范》規(guī)定:洞口的雨水泵站宜設三臺排水泵,最大水量時三臺泵同時工作,每臺泵的排水能力應大于最大小時排水量的1/3。即雨水泵房不設備用泵。根據已建通道設計經驗,考慮到通道排水的重要性,有必要設置備用泵。
因雨水流量受降雨強度影響,變化較大,時多時少,水泵啟停依靠人工控制很困難也麻煩,因此雨水泵的啟停常采用自動控制。在《室外排水設計規(guī)范》第4.21條規(guī)定:“集水池容積,應根據水量,水泵能力和水泵的工作情況等因素確定。一般應符合下列要求:雨水泵房的集水池容積不應小于最大一臺泵 30s 的出水量(注:當水泵機組為自動控制時每小時開動水泵不得超過 6 次)” 。隨著水泵技術的不斷提高,電動機的特性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水泵的頻繁啟動仍對電機有較大的傷害,因此在實際工程案例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會比較保守的將集水池容積放大,以滿足最大一臺水泵3-5 分鐘的出水量,同時,還采用多液位控制或延時啟動的方式控制水泵啟停,盡量減少水泵的啟停次數。
《同集路改造工程——舊324 國道下穿同集路》的雨水泵站設計中,暴雨重現期采用50 年,U 型槽匯水面積1.3公頃,經計算,雨水提升泵站設計流量Q=3600m3/h。根據泵房結構形式,同時應建設單位要求,選擇五臺潛水排污泵,按三用一備一檢修的方式運行。
由于設計標準提高,設計雨水重現期為50 年,一般情況下,雨水泵站的流量很難達到設計流量,因此采用多水位啟動的方式控制水泵。提升泵站設計停泵水位、報警水位一、報警水位二等三個水位控制點。其中集水池中的水位達到啟泵水位時,啟動一臺潛水泵;若集水池中的水位達到報警水位一時,再啟動一臺水泵,兩臺水泵同時運行;若水位達到報警水位二時,再啟動一臺水泵,三臺水泵同時運行。如此運行,減少水泵頻繁啟停次數。
雨水提升泵站為全地下室結構,位于舊324 國道下穿同集路通道南側最低處,泵站平面設計尺寸為13000×5600mm,正常運行時有效水深為1m,有效容積為72.8m3,滿足單泵3.64min 的出水量。設置5 臺潛水排污泵,水泵參數如下:
數量:5 臺(三用一備一檢修)、流量:Q=1200m3/h、揚程:H=14m。
功率:P= 75kW、轉速:R=985r/min、泵重:m=1676kg
安裝方式:自耦式安裝(具體安裝尺寸參照訂貨設備安裝大樣)。
要求水泵泵體流道寬敞,固體物容易通過,纖維不易纏繞。
運行方式:五臺水泵互為備用,依次序循環(huán)啟動,即本次啟動1#水泵、2#水泵、3#水泵,下次啟動時優(yōu)先啟動4#水泵、5#水泵及1#水泵,依次循環(huán)。
城市下穿通道排水設計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涉及道路、排水、結構、電氣及自動控制等多專業(yè),設計中要根據片區(qū)規(guī)劃,結合工程實際,選擇合理的設計參數,最后進行計算,同時并對泵站選址、建造型式等進行多方案的比選以確定最優(yōu)方案,保證通道排水系統(tǒng)的安全可靠。
[1]李鐵鷹.自控泵站集水池容積的計算問題探討[J].中國給水排水,1995 (06).
[2]曾國保.地鐵內排水泵站的設置[J].城市軌道交通,2006.
[3] GB50014-2006,室外排水設計規(guī)范[S].
[4]張中和.給水排水設計手冊第五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
[5] GB50157-2003,地鐵設計規(guī)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