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開篇即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捷克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在其《大教學論》中亦言:“假如我們希望任何人有德行,我們就應在他的少年時期訓練他”。由此可見,德育教育在青少年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教育演繹不完的話題。青少年正處于生理和心理形成和發(fā)展的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語文學科的語言與思想的高度融合優(yōu)勢使其成為德育教育的主要學科,也體現了“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的思想理念。
一、語文德育呼喚傳統(tǒng)回歸
我國語文教育以1904年的獨立設科為截點被分為古代語文和近代語文。古代語文最早可追溯至甲骨文時代,經歷了近三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道德為本的模式逐漸融入到語文教育中,成為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不可或缺的有機構成。傳統(tǒng)語文中的道德教育內含豐富,甚至在一定時期內處于語文的首要之位,因此使現代語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回歸傳統(tǒng)十分必要。四書五經是我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代表,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知識,在現代語文教學中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發(fā)揮傳統(tǒng)語文在德育中的作用,對樹立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具有積極的意義。在我國北上廣等大城市已經試點,讓“四書五經”、《三字經》、《千字文》、《論語》等古代經典在中小學生中推行并讓學生習讀,并取得不錯的效果。
二、挖掘語文學科在德育教育中的優(yōu)勢作用
(一)新課標下語文性質與功能確保了德育教育優(yōu)勢
新課標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義指出了語文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學科,在德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第一次站在了與工具性同等的地位,這也體現了國家教育部門對語文德育功能的重視,體現了人文性的德育滲透,為語文德育教育提供了理論支持和保障。在指明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統(tǒng)一之后,人文性的重新回歸給語文教育帶來了文化傳承和精神傳承的雙重功能,這也間接保障了德育功能的實現。無論字詞還是詩詞文賦,都包涵了極為豐富的精神文化,承載了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品質和精神精髓,這些都是語文學科最為核心、最為精髓的部分。新課標將這些性質和功能重新發(fā)掘出來,無疑是語文的德育功能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給德育教育提供了保障。
(二)語文教學內容展現了德育教育優(yōu)勢
在我國的古代文學中,大量的文言文與詩詞歌賦以其簡練的語言展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蘊藏著人的情操和修養(yǎng)哲學,傳達了人們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此外,大量的中外現代文學作品繼承了民族精髓,以其多元化的藝術形式體現了多樣化的思想情感,這些思想情感都以人文道德為主線,提升了文學作品藝術境界的同時,也提升了讀者的思想感悟和人生境界。新課標下語文教材及課外延伸納入了更多的文言文及其他優(yōu)秀文學作品,這些共同構成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同時也展現了語文教學在德育教育中的優(yōu)勢。
三、深化語文德育教育改革的建議
(一)正確理解和運用三維目標
要全面實現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教師本身必須正確理解三維目標的意義與其之間的關系。在理解三維目標的深層含義與關系之后才能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實現透無聲無痕、巧妙自然地滲德育教育的效果。在語文德育教育的三維目標中,這三個維度相互依存,互為支持,其中知識與能力是語文德育教育的基礎和核心,是其他維度得以實現和發(fā)展的依托。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決定了德育教育的高度,過程與方法保證了德育效果。因此語文教師要做好三者之間的整合工作,才能保證德育教育功能的實現。
(二)強化儒家經典文學的地位和作用
經過新課標的改革,語文教材中的儒家經典文學作品更加豐富,使得基于儒家經典的德育教育重新發(fā)揮作用,因此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和強化儒家經典文學的德育功能與作用,發(fā)掘其中的道德修養(yǎng)內涵,讓學生在閱讀和學習中產生自然的感悟,在潛移默化間完成德育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儒家經典作品《論語》現存20篇,492章,集中反映了孔子的主要理論道德思想以及治學思想,使其成為一個道德、修養(yǎng)、治學、求學的體系。但語文教材中所選入的內容畢竟有限,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充分發(fā)揮課外閱讀的作用,將教材中未選入的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選擇較為容易理解以及思想不相背離的內容作為學術課外閱讀的重點,形成一個體系,完成儒家經典文學的德育教育功能。
(三)從學生認知規(guī)律上設定教材順序
在固定的語文教材條件背景下,語文教師應該結合學術的成長和認知規(guī)律,以及語文德育歷史發(fā)展歷程,合理地制定教學計劃,規(guī)劃科學的教材順序,以便學生更為容易地理解和形成正確的道德體系。通常來說,設置教材順序需從時間順序與難易順序兩個方面進行統(tǒng)籌安排,時間順序一方面遵循學生的成長和認知規(guī)律,另一方面遵循歷史發(fā)展軌跡,以時間為軸探索古人的思想演變路線,這樣才能使學生逐步建立道德修養(yǎng)體系。
參考文獻:
[1]任曉萌.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D].河北師范大學,2014.
[2]陳海嫻.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D].上海師范大學,2011.
(徐仁德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沙井鎮(zhèn)中心學校 73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