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小方 圖/匯圖網(wǎng)
虎告別麗跳江的峽險灘
文/劉小方 圖/匯圖網(wǎng)
①雄奇的虎跳峽
山,陡峭挺拔,是男性陽剛的表征;谷,幽深神秘,為女性陰柔的內(nèi)斂。但在虎跳峽,你絲毫感受不到“峽谷柔情”?!吨械榭h志》說此峽谷“顧因萬里波濤,竟由‘凹’字陷口中擁擠撲跌而下,聲震山谷,氣噴云霧,冷風颯颯,砭人肌膚,無論人類不能逼近,即飛鳥亦不敢低視回翔,惟猛虎運用神力始能超越,固名曰虎跳灘”。
②萬千年以來,橫陳的玉龍和哈巴兩座雪山被她分秒不停地沖刷、切割和撞擊,終于形成了一條世界最深、最險、最窄的峽谷——虎跳峽。
出麗江,省道308沿拉市海濕地公園的南端美美地轉(zhuǎn)了一個彎,依依不舍地告別了麗江溫和的氣候,告別了盛唐遺存的古樂,告別了束河的長街宴,然后一頭扎進了高聳于西北的茫茫雪原?!案甙稙楣?,深谷為陵”,遠在6500萬年前,伴隨著恐龍的滅絕、中生代的結(jié)束,新生代開始了,天崩地裂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在南亞持續(xù)。在第四紀構(gòu)造運動的強烈影響下,中國西南隆起一系列逶迤南北的山系,這是億萬年滄海桑田造就的橫斷山脈傳奇。
源自高山融雪的金沙江自青藏高原一路南下,在不拒細流中廣納百川,至麗江境內(nèi)已桀驁不馴、勢不可擋,經(jīng)石鼓鎮(zhèn)后猝然掉頭東北而上,于崇山峻嶺中找尋突圍入海的路徑。萬千年以來,橫陳的玉龍和哈巴兩座雪山被她分秒不停地沖刷、切割和撞擊,終于形成了一條世界最深、最險、最窄的峽谷——虎跳峽。盡管距麗江不足90公里,此地卻早沒了麗江悠閑雅致的氣質(zhì),徒留峽谷中的云蒸霞蔚與擊水中流。
峽谷西側(cè)為哈巴雪山,谷底怪石嶙峋,崖壁若刀劈斧砍,平直陡峭令人目眩,這座有著“金子之花朵”浪漫之名的雪山實際上是我國緯度最南的海洋性冰川,山中獨特造型的角峰、刀脊、U形谷和羊背石等無不線條硬朗,充滿陽剛之氣。東側(cè)的玉龍雪山雖山勢較緩和,但由于金沙江彎道沖擊力的作用,引發(fā)山腳石巖的多次斷層崩塌,巨石無規(guī)律地拋落江中,使得江面礁石凸起,水石相激,水浪咆哮而起,如戰(zhàn)事正酣中捉對廝殺的場景。元代著名詩人李京曾認定此處就是諸葛亮七擒孟獲時“五月渡瀘”的所在地,有詩為證“雨中夜過金沙江,五月渡瀘即此地。兩崖峻極若登天,下視此江如井里”。
從橋頭、長勝,經(jīng)中落余、兩家人、本地灣、一線天、核桃園,到下虎跳,金沙江在16公里的深谷中連續(xù)下跌7個陡坎,垂直落差達170米!最狹窄的上虎跳江面僅有30米寬,江心一塊巨石,在狂浪中時隱時現(xiàn),傳說有猛虎借石縱身一跳,跨越了麗江與迪慶的分界,留下“虎跳石”的名稱。與陽性美十足的“萬里黃河一壺收”壺口河谷相比,虎跳峽更為險峻,更為凌厲,也更為雄奇。
①最狹窄的上虎跳江面僅有30米寬,江心一塊巨石,在狂浪中時隱時現(xiàn)。
自徒步旅行興起、流行的二十多年來,為了一睹“一線中分天作塹,兩山夾斗石為門”的虎跳峽芳容,紛至沓來的游客讓碩多崗河畔的橋頭鎮(zhèn)日漸繁華,成為沿茶馬古道南下或北上游客的中轉(zhuǎn)站。鎮(zhèn)上賓館、飯店密密相連還是滿足不了源源不斷的客流。碩多崗河南行不久,便匯入金沙江向東北流去。沿哈巴雪山一側(cè)峽谷行進,步行1個多小時到達“核桃園”,再往前便是下虎跳,這個曾幽靜且鮮有人光臨的幾戶納西人家,今天也已成為虎跳峽最知名的旅店。
在茶馬貿(mào)易的原生階段,金沙江是趕馬人北上青藏高原必經(jīng)的天險,最狹窄的虎跳峽段一定曾日夜響起過馬脖下的搖鈴聲,那時天空必有孤鷹盤旋為伴,深谷必有白浪滔天為他們送行,馬背上的磚茶也在河谷飛濺的水花促進下孕育出新的生命張力。上世紀二十年代,美國探險家洛克就曾從這里經(jīng)過,并將對虎跳峽的考察寫入了《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一書,并形象地將其稱為“大深溝”,即“大深溝來源于哈巴雪峰,我們到達大深溝的邊上,這里海拔7150英尺,峰回路轉(zhuǎn),一條向上的小路極其狹窄險峻。斜坡下部長滿青草,到處長有青籬竹,深淵的激流上有一木橋可以通過,那里風景壯麗,很難用語言形容?!绷硪晃恢袊撕苁煜さ拿绹骷遥瑢懗觥都t星照耀下的中國》的埃德加·斯洛也曾隨洛克考察迪慶州及茶馬古道,他在《馬幫旅行》一書中對馬幫行路作了深刻的描寫“越往北走,河流就愈加湍急,河谷愈加狹窄,山峰越來越高而尖,有的地方只有中間留著一條狹窄的縫,陽光到正午時分才照得下來” 。
從人文地理的視野看,虎跳峽不僅是麗江和迪慶的行政邊界,也是農(nóng)耕與游牧的文化分野?!对唤y(tǒng)志·麗江路軍民宣撫司·風俗形勝》說麗江“東有麗水,西有瀾滄,南接大理,并距吐蕃”。在地形上,麗江與迪慶州共同構(gòu)成青藏高原東南緣;在物候領域,由于海拔及農(nóng)業(yè)開發(fā)等因素的介入,麗江與迪慶形成了農(nóng)牧分野鮮明的兩種生態(tài)經(jīng)濟模式。
②為了一睹“一線中分天作塹,兩山夾斗石為門”的虎跳峽芳容,游客紛至沓來。
清代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十七言麗江之北為雪山關(guān),“雪山關(guān),在州北,亦曰雪門山,舊名月滅根關(guān),當吐蕃、麼些之界,極為險峻”。《元一統(tǒng)志·通安州》說“山半數(shù)泉涌出,下注成溪,灌溉民田萬頃”,其中提到的半山即麗江玉龍雪山。大理、麗江地勢寬衍,土壤肥沃,山勢平緩,氣溫適中,雨量充沛,是理想的農(nóng)業(yè)區(qū)域;而虎跳峽以北的迪慶州則因海拔高、植被差、巖石裸露、土壤貧瘠、山形陡峭、干旱少雨而被稱為“干熱河谷”,不利農(nóng)作物生長,英國植物學家戴維斯經(jīng)過實地考察后在其《云南:連接印度和揚子江的鏈環(huán)》一書中指出,“中甸是個牧區(qū),成群的家畜隨處可見,有牦牛、小牛犢、小馬駒、騾子、綿羊和豬。馬種好,幾乎每年騾子和馬都銷往八莫”。
由于邊界鏈接著兩處不同性質(zhì)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某些系統(tǒng)因子或系統(tǒng)屬性的差異就容易引起系統(tǒng)中組分及行為(如種群密度、生產(chǎn)力和多樣性等)的較大變化,進而產(chǎn)生較原有兩種系統(tǒng)更豐富的內(nèi)容。僅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來看,邊界是眾多信息匯聚的地方,它具有異質(zhì)性,是變化的所在,容易產(chǎn)生特殊的現(xiàn)象,并引發(fā)人們的關(guān)注,如優(yōu)美的風景往往集中在地球板塊之間的邊界周圍。從這個意義上看,雄奇壯麗的虎跳峽在這里出現(xiàn)就在情理之中了。(責任編輯/凌云 設計/張雪娟)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外墻展示著眾多題刻精品,但離開了江水的滋養(yǎng),再俊秀的題字也少了一絲靈氣(攝影/貓小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