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侯朝陽
樟木秘境的夏爾巴部落
文圖/侯朝陽
在熱帶秘林深處,萬千白云之上,鳥語花香之間,它是一顆落在人間的明珠,靜躺在喜馬拉雅南麓的原始森林之中,發(fā)出璀璨光芒。
西藏樟木鎮(zhèn)的立新村地處中尼邊境,位于靠近樟木口岸的森林之中,與尼泊爾隔河相望。隨著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立新已逐步成為夏爾巴民俗風情邊境小村。依托于秀麗典型的亞熱帶自然風貌,山環(huán)水涌,時而陽光燦爛,時而雨霧繚繞,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徒步旅行者的天堂,炫目的尼式風情建筑、民風淳樸的夏爾巴人、動人的原生態(tài)歌舞為立新增添了更多神奇與神秘。
立新村風情
立新的森林
立新村是夏爾巴人的主要聚集地,秀美的山水孕育了獨特的夏爾巴民俗文化。夏爾巴人沒有文字,而原生態(tài)歌舞承載了夏爾巴人的大部分歷史。夏爾巴人意為“東方來人”和“留下來的人”,由于歷史久遠,這一切都像謎一般眾說紛紜,也正是這些難解之謎增添了立新和立新夏爾巴人的神奇與神秘。
立新夏爾巴人的腳力和耐力在世界登山界是舉世聞名的,他們身著重物穿行在崇山峻嶺間,依然如履平地、健步如飛。
夏爾巴人的服飾屬于后藏林區(qū)服飾。婦女服飾與藏裝樣式大致相同,由于當地氣候溫暖、濕潤,服飾多為薄裙,除腰間與藏族婦女一樣圍著“邦典”之外,她們也將自己編織的氆氌緊緊圍在腰間,顯得越發(fā)婀娜多姿、美麗動人。
立新的夏爾巴建筑充滿尼式風情,高低起伏,巷道也十分蜿蜒曲折。紅色、白色或藍色的鐵皮屋頂在陽光的照耀下灼灼發(fā)光,煞是炫目。傳統(tǒng)的夏爾巴民居為柵欄式建筑,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蓄養(yǎng)牲畜。房屋多為石木結構,墻壁也多用石塊或石條修砌而成,墻壁厚度為30~50厘米,雖有縫隙,但其間用泥填堵,并不透風。房屋內部分為客、臥、廚房,處于同一空間,中間置一火塘,嵌于地下30厘米左右。柴火就地取材,取自后山枯朽大樹。除做飯外,這種火塘還可以起到保暖除濕的作用。
夏爾巴人的主食主要是糌粑、土豆、玉米和大米。早餐一般吃糌粑,由于立新村無法種植青稞,這里的糌粑都是買來的,而其飲食糌粑的習慣則源于藏族。夏爾巴人的飲食分以下幾種:薩吐巴、工齋(夏爾巴人的主食,將從尼泊爾購得的玉米粉加入糌粑以熱水煮沸,用甲阿不斷攪拌,直至糊狀)、絨朵(咖喱飯)、巴露(夏爾巴人的特色飲料)、烤玉米、庫列(雞蛋餅)等。夏爾巴人吃飯一般不使用筷子,而是用右手捏取或者攪拌食用,這一點和南亞一些地方的飲食習慣非常接近。
立新村的大多數居民信仰藏傳佛教。村里有兩座寺廟,一為玉潔寺,二為扎西桑旦林寺。
扎西桑旦林寺始建于五世達賴喇嘛轉世靈童時期,現(xiàn)有一駐寺和尚負責管理。該寺廟原叫扎西巔寺,1976年重建于老立新村,初名扎西巔瑪寺,后于1986年搬到新立新村,更名為扎西桑旦林寺。玉潔寺是雪布崗村扎西通卓林寺的屬寺,1982年,由白瑪活佛從昌都學成返鄉(xiāng)后修建。這兩座寺廟是立新村民的共同信仰空間,大凡婚喪嫁娶、喬遷等重大儀式都要邀請這兩座寺的駐寺僧人。此外,在平常時節(jié),村民還會以兩座寺廟為中心進行轉經、供酥油等活動。
婚姻關系最能展現(xiàn)立新村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政策,長期以來,中尼兩國邊民和睦相處,互通往來。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政策條件,立新與尼泊爾的交往一直非常密切,夏爾巴人存在普遍的跨國婚姻現(xiàn)象。
無論是雙方邊民在走親訪友中相識、相愛,還是在共同的經商經歷中互相扶持,由于中國的經濟條件較好,很多尼泊爾婦女更愿意嫁給中國男子,偶有中國婦女嫁給尼泊爾人,但也大多居住在中國一側。他們的通婚并不以結婚證作為基礎,而是遵循一直以來流傳在當地的古老習俗。在夏爾巴人看來,沒有什么比感情更能維系夫妻關系了。
我們認識的夏爾巴新郎尼瑪多吉和尼泊爾新娘阿旺卓嘎就是幸福的一對。他們相識在立新,新郎說,當初,他第一眼見到這個漂亮的姑娘便不能自拔了。
我們問新娘:“你喜歡什么樣的男生?”新娘羞澀地回答:“喜歡長得帥,性格溫柔,愛笑,會做飯的男孩子?!?/p>
看來,這位陽光的小伙子尼瑪多吉滿足了姑娘的一切幻想。
1.夏爾巴女性
2.玉潔寺
4.扎西桑旦林寺
5.腳力驚人的夏爾巴人
6.經幡與嘛呢堆
3.美麗的藏式木窗
7.夏爾巴人聚居地
8.五星紅旗在藏家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