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花
(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濟南 250013)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句俗語道出了食品對于人類的重要性,然而近幾年,我國頻頻爆發(fā)食品安全事件,從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2009年的“地溝油”事件,及2012年的“酒鬼酒塑化劑”和最近的“上海福喜”事件,食品安全問題不斷升級,雖然政府已經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也相應的采取了措施,但是效果甚微,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我國食品安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農藥、化肥等對食物的污染,在食品中違法使用工業(yè)添加劑,以及食品生產過程中衛(wèi)生標準不達標,食品包裝過程中產生的污染,這些問題存在于整個食品供應鏈的過程。這也說明,食品問題產生的原因并不僅僅是某個環(huán)節(jié),它的產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食品原料的供應商、到生產產品的企業(yè),再到負責食品安全監(jiān)管的政府部門,一旦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都會對食品安全構成威脅。下面主要從企業(yè)的角度分析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個企業(yè)的經營利潤是其所得的總收益與總成本的差額,企業(yè)想要得到最大的利潤,必然從兩方面下手,一方面是提高總收益,然而產品的價格不是企業(yè)本身所能決定的,所以提高總收益對企業(yè)來說不是一件易事;另一方面,企業(yè)想要盡可能降低生產產品的總成本,這一點對于企業(yè)來說是比較容易控制的,企業(yè)在降低總成本上掌握了主動權。降低總成本也是有多種途徑的,可以提高研發(fā)能力,找到生產產品的捷徑,從而降低成本,然而這種方法前提是提高研發(fā)能力,對于企業(yè)來說前期所要做的是投入更多的成本來達到提高研發(fā)能力的目的,這對于一個急于追求最大利益的企業(yè)來說根本是不可行的。因此很多企業(yè)選擇了在原材料的采購、加工設備的生產上節(jié)省成本,造成的后果便是用最少的錢采購了質量很差的原材料,例如“地溝油”和“速成雞”事件。還有的企業(yè)是在產品的包裝過程中出現了問題,由于使用的包裝袋或是包裝容器質量不達標,致使有毒物質滲入到產品中,這也不能說企業(yè)是一種無心的行為,因為他們本身也是利益驅動的,所以才使用了不合格的包裝,也沒有采取相應的檢驗措施便將產品投入到市場中去,2012年的“酒鬼酒塑化劑”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有些企業(yè)可能感覺這些方式還不過癮,他們便嘗試著一些更冒險的方法,比如說在食品生產過程中違法使用工業(yè)添加劑,或是超標使用食品添加劑,這些添加劑加入到食品中會使食品顏色、口感都有所改善,會更加受消費者的歡迎,然而這些添加劑都是不容許食用的,一旦過多的被食用,造成的后果不堪設想。前一段時間,雅培、惠氏、美贊臣三大洋品牌奶粉被暴違規(guī)添加香蘭素。香蘭素是國家允許添加的食品添加劑,按國標添加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但大劑量食用可導致頭痛、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甚至損傷肝、腎等。 根據國家標準,凡使用范圍涵蓋0至6個月嬰幼兒配方食品不得添加任何食用香料。
企業(yè)作為“經濟人”,其目標是追求利益最大化,這是微觀經濟學對企業(yè)的假定。在經濟活動中,企業(yè)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而不擇手段,他們所關心的不是將這塊蛋糕如何做大,而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蛋糕得到最大的利益。企業(yè)這種對利益最大化的盲目追求,必然會導致市場失靈,市場失靈是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
信息和普通商品一樣,也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資源,它能夠提高經濟主體的利潤和效用。企業(yè)若是了解市場的需求,便能夠提供合適數量的商品;消費者若是知道商品的質量,便能避開那些質次價高的商品。對于食品而言,信息不對稱表現的尤為明顯。企業(yè)對食品的質量了如指掌,食品是否受過污染、農藥殘留量如何以及是否違法使用食品添加劑等,都是企業(yè)所掌握的信息,然而,消費者對于這些信息卻一無所知,他們明顯具有信息弱勢,并且只有在先買后用的基礎上才能事后得知食品質量如何,甚至有時候食品質量不合格但又不會立即使消費者出現反應之時,消費者一直認為食品質量是很高的。在利潤最大化的推動下,企業(yè)往往會利用自己的信息優(yōu)勢誘導消費者進行購買,在這個過程中,企業(yè)和消費者共同使不合格的食品在市場上流通。這也導致了食品安全問題不斷發(fā)生。
當生產者或是消費者的一項經濟活動給社會上其他成員帶來好處,但他自己卻不能由此而得到補償,此時,這些人從其活動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該活動所帶來的社會利益,這種性質的外部影響被稱為“外部經濟”。視經濟主體不同,分為“生產的外部經濟”和“消費的外部經濟”。當生產者或消費者的一項經濟活動給社會上其他成員帶來危害,而他自己卻并不為此支付足夠抵償這種危害的成本,此時,這些人為其活動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該活動所造成的社會成本,這種性質的外部影響被稱為“外部不經濟”。視經濟主體不同,分為“生產的外部不經濟”和“消費的外部不經濟”。
就食品而言,主要因為存在“生產的外部經濟”和“生產的外部不經濟”,才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市場上存在兩種類型的企業(yè):生產優(yōu)質產品的企業(yè)和生產劣質產品的企業(yè)。生產優(yōu)質產品的企業(yè)通過出售其產品,會給消費者帶來正的效用,并會在消費者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然而消費者并不能區(qū)分優(yōu)質產品和劣質產品,可能憑借生產優(yōu)質產品的企業(yè)給其留下的良好印象而實際購買了劣質產品,結果是,生產劣質產品的企業(yè)從中得利,生產優(yōu)質產品的企業(yè)卻不能得到補償,這是“生產的外部經濟”的表現。反之,生產劣質產品的企業(yè)通過出售其劣質產品,會給消費者帶來負的效用,并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惡劣的印象,使消費者對于市場上出售的同類產品都產生懷疑,這樣便會影響生產優(yōu)質產品的企業(yè)的利益,然而生產劣質產品的企業(yè)也不會為此買單,這就是“外部不經濟”的表現。正是由于存在“生產的外部經濟”和“生產的外部不經濟”,才使企業(yè)感覺有利可圖,一直沒有放棄劣質產品的生產,這樣食品安全問題也就從沒間斷。
博弈是指在一定的游戲規(guī)則約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環(huán)境條件,各參與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選擇各自策略(行動),以實現利益最大化和風險成本最小化的過程。簡單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為了謀取利益而競爭。
在食品市場,便存在一個博弈結構。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理性經濟人, 他們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根據各自所掌握的信息,來進行決策,因此,二者之間便形成了一個博弈結構。
由于信息不對稱,生產者具有信息優(yōu)勢,消費者具有信息劣勢,因此消費者便會理性的預期生產者會利用自己的信息弱勢生產不安全的食品,從而形成了一種對市場上所有食品的普遍懷疑,因此不購買是其最優(yōu)選擇。在同等的認識條件下,理性的生產者預期消費者對自己不信任,不生產則成為其最優(yōu)選擇。因此,消費者的不購買和生產者的不生產便成了雙方博弈關系中的均衡解。然而,現實生活中,這種不交易的現象是不可能出現的,因為食品需求無彈性或者說彈性很小,食品是消費者生活的必需品,即使其質量再差,他們也都會冒著健康甚至是生命的風險選擇購買,這便在無形中給生產者創(chuàng)造了一個從事生產劣質產品的機會。在這種情形下,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博弈結果便是:生產者生產不安全食品獲利,消費者無奈選擇購買。
這種問題企業(yè)選擇生產劣質產品,雖然能獲得短期利益,但是,長期來看必然會出現問題,例如,蒙牛、KFC等這些著名的企業(yè)一旦問題被曝光,對其利益的打擊也是很大的。
頻發(fā)的食品安全事件,反應出我國企業(yè)存在嚴重的社會責任缺失,道德淪喪現象。某些企業(yè)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顧自身的社會責任,也不講什么社會誠信,拋棄了最起碼的道德底線,做出一些有損消費者健康的事情?,F在很多飯店或是食品生產商自己生產的產品從來不吃,只是賣給消費者,如果不是他們生產的產品有問題,我想這可能解釋不通。由于生產者從中得到了很大的利益,所以一直不斷生產問題食品,才造成了今天食品安全問題不斷發(fā)生的現象。
當然,食品安全問題的發(fā)生不光是企業(yè)的責任,這與政府的管制和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都是有關系的。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不光在于發(fā)現問題,更在于各方都能配合好,盡自己的責任,除了加強政府的監(jiān)管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外,還要注重從經濟和技術層面上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1]張佑林.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探析[J].北方經貿,2009(10).
[2]張紅.從市場失靈角度分析食品安全問題[J].中國商界,2008(09).
[3]謝敏,于永達.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2(01).
[4]謝戀.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fā)的原因及對策[J].法制與社會,2011(8下).
[5]許成銘,朱紹成,楊宇.我國食品安全主要問題、深層次原因及對策[J].廣西大學學報,第30卷增刊,2008(09).
[6]班揚眉,張營.從經濟法學角度分析我國食品安全問題[J].中國—東盟博覽,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