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衛(wèi)國
美國圣迭戈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美籍山西人朱葆瑨,英文名Paochin Chu ,是國際知名的文史學家,研究中國史的權威。
1928年8月5日,朱葆瑨出生于山西太原。其父朱增蔭系山西法政??茖W校畢業(yè)生,精通蒙文,時任職于平津衛(wèi)戍司令部交際處。朱葆瑨在1歲時曾隨父母赴北京居住。閻錫山、馮玉祥“倒蔣”失敗后,朱葆瑨舉家返回太原,其父服務于山西高等法院。6歲時,朱葆瑨就讀于太原國民師范附屬小學。“七七事變”前,其父調任屯留縣審判官,朱葆瑨隨父母前往屯留縣生活。
由于戰(zhàn)亂,朱葆瑨的求學之路,充滿了曲折和艱辛。
二戰(zhàn)難童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后,日寇大舉進犯晉東南,朱葆瑨一家避難于晉南稷山縣小陽村,他只好在當?shù)鼐妥x于設在古廟之中的私塾。隨后,其父就職稷山縣審判官,駐呂梁山區(qū)清水峪鄉(xiāng)的馬家溝,朱葆瑨又隨家人居于距馬家溝5里外的馬跑泉。山區(qū)教育本來就比較落后,加上日偽軍又經常搜山,他和家人終日顛沛流離,惶恐不安,根本談不上讀書學習。
于是,經父母安排,朱葆瑨與二姐朱宜祥于1939年赴陜西宜川鄉(xiāng)下,加入“民族革命大學兒童團”。該團學員多為二戰(zhàn)區(qū)失學難童,采取軍事化管理,邊學習邊軍訓,實行公費。這段經歷,給他一生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對于自己的身份,他自稱為“陜北難童”。
1942年,朱葆瑨從“民族革命大學兒童團”畢業(yè),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由趙宗復任校長的山西進山中學。當時正值抗戰(zhàn),條件艱苦,學校駐晉西隰縣城外2里地的天寧寺,全部公費,亦是實行軍事化管理。
3年后,日本投降,朱葆瑨隨學校遷回太原,繼續(xù)學習。太原的一切,給他留下了永難磨滅的記憶。以至于在多年以后,他仍能說滿口的太原話,對于太原的風物、習俗能夠如數(shù)家珍,一一道來。
孜孜學子
1948年6月,朱葆瑨中學畢業(yè),由親戚資助赴北京報考大學,被私立輔仁大學錄取。但他因經濟窘迫,無法上私立大學,遂南下就讀聯(lián)勤兵工學校應用化學系。1948年冬,隨學校遷至臺灣花蓮港。1950年,他從該校退學,考入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因入學成績在前10名,曾獲書卷獎金。在臺大學習期間,他生活依然艱苦,白天念書,夜間教補習班以解決學習費用,1954年完成臺大學業(yè)。
1957年8月,求學心切、渴望發(fā)展的朱葆瑨參加臺灣“教育部”主辦的自費留學考試,獲得赴美留學機會。他變賣一切,并向同學借款湊足旅費,遠赴美國。
到紐約以后,朱葆瑨到處打工,攢下一點學費,便赴費城入賓州大學文理研究院,攻讀國際關系,多選外交史及遠東國際關系課程。課余依然堅持打工補貼學費。
1962年,朱葆瑨獲碩士學位,1966年通過博士資格考試,1970年完成博士論文,并通過法文考試,獲賓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美國教授
此前,朱葆瑨已由論文指導教授康諾介紹,到圣迭戈州立大學就任歷史系助教。獲博士學位次年,即晉升為副教授,并獲永久常任資格。1977年加入美國籍。1981年晉升為正教授。系亞洲研究協(xié)會、美國歷史協(xié)會理事。對于昔日的二戰(zhàn)難童來說,朱葆瑨完成了人生最大的一次嬗變。
朱葆瑨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大力開展文史方面的研究,獲得許多研究成果,其中有些成果在該領域是開創(chuàng)性的,處于領先地位。例如在國際關系方面,他于1981年推出英文力作《顧維鈞傳》,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他多年研究“顧維鈞與中國外交”的心血結晶。
顧維鈞(1888-1985)是中國近代著名外交家,原籍江蘇嘉定,早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歷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顧問、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等職,擔任過駐美、英、法、墨西哥、古巴等國大使,曾代表中國出席巴黎和會、國際聯(lián)盟代表大會、聯(lián)合國成立大會,并曾出任海牙國際法庭副庭長、中華民國總統(tǒng)府資政。在國際舞臺上,他爭國權,雪國恥,均有杰出表現(xiàn)。但由于他擔任國民政府駐美國大使期間爭取美援,1948年12月被列為“戰(zhàn)犯”。朱葆瑨擯棄“成王敗寇”的世俗觀念,從民族大義出發(fā),對顧維鈞的地位、作用和影響作了獨特而深刻的認識和評價。在1965年至1966年攻讀博士學位時,他研究的題目就是“顧維鈞與中國外交”。他乘擔任海牙國際法庭副庭長的顧維鈞每年夏天回紐約度假的機會,以一個年輕留學生的身份,對顧維鈞進行當面采訪,竟得到顧氏的熱情接待,兩人晤談多次。朱葆瑨聆聽顧氏的講述,忠實記錄,此后二人保持聯(lián)系達10余年之久,終于出版了《顧維鈞傳》。
此外,朱葆瑨還出版了《中日戰(zhàn)爭史(1937-1945)評論》、《從巴黎和會到滿州里事件》、《1957-1982美國對中國的觀點:一位中國出生的中國專家的個人經歷》、《中國外交和民族主義外交政策的研究》、《李鴻章和清末的外交政策》、《同盟國時期的中國外交》等一系列著作和論文,均有獨到見解與精辟論述。
在中國歷史和中共黨史的研究方面,朱葆瑨曾發(fā)表了《內戰(zhàn)的影響:蔣家王朝的滅亡》、《“五四運動”的先驅──傅斯年》、《日軍占領時期的大漢奸──周佛海》、《蔣介石軍統(tǒng)局的頭目:戴笠》、《上海黑社會的頭目杜月笙》、《中國末代皇帝傅儀》、《天主教將軍馮玉祥》、《少帥張學良》、《中共早期的法國支部》等作品。
在文學領域,朱葆瑨也有不俗的研究成果,他曾發(fā)表《京劇名角──張君秋》等作品。他喜歡京劇,在加州倡導成立圣迭戈京劇社,親任社長。1996年5月底,他率領京劇社7名成員,不遠萬里到北京拜師學藝,并集體加入中國戲迷協(xié)會。
朱葆瑨還是個促進中美友好關系和文化交流的熱心人。1988年,他與大學同仁組建圣迭戈大學中國研究所,親任首任所長,得到聯(lián)邦政府教育部的資助,聘請許多中國專家學者和文藝界名家到美國講學、交流。2009年3月,圣迭戈州立大學與中國廈門大學合作成立孔子學院。
只要有利于中華文化在海外弘揚,有助于增進美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朱葆瑨都努力去做,義無反顧,萬難不辭。他認為,民間文化交流可帶動兩國官方交流,中美兩國友好有利于兩國人民福祉和世界和平。
思鄉(xiāng)游子
朱葆瑨一家定居在美國西海岸的圣迭戈市(亦翻譯成圣地亞哥)。這是美國加州第二大城市,氣候溫暖,海灘連片,碧水藍天,風光旖旎,物產豐富,文化發(fā)達。他生活舒適,家庭和美,但在他內心深處,有著無盡的眷念和牽掛。特別使他難以忘懷的是他的生長之地——太原,尤其是教育和培養(yǎng)他成長的母校——太原進山中學。進山中學的師生說:“朱教授是身處異地他鄉(xiāng),心系中華家園?!敝燧岈捊洺苋呋刂袊v學和進行學術交流,應聘擔任武漢大學、南開大學、河北大學等院校的訪問教授和客座教授。他每次回國,總要回到太原,到母校進山中學走一走,探望親朋好友、老師同學,或召開座談會,或做學術報告。改革開放初期,朱葆瑨第一次回國探訪母校,就贈送給母校一臺彩色電視機和一套先進的電教設備。進山中學率先實現(xiàn)電氣化教學。之后,他還為校友獎學金基金會捐獻8000美元;將《交流時報》發(fā)表作品所得的稿費全部捐獻給校友獎學金基金會;把自己所有著作捐贈母校,陳列在進山中學校史展覽室。這些對于進山中學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藕挽柟桃恢?yōu)秀的師資隊伍,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朱葆瑨曾將在國內出版的中文著作《從陜北難童到美國教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專門委托親屬寄給筆者。書中,他情真意切地講述了自己堅忍不拔與命運抗爭的歷程。讀罷,令人感慨萬千,獲益良多。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挫折甚至不幸,關鍵是如何對待:是逃避,還是正視,是畏縮,還是抗爭。朱葆瑨選擇的是正視、抗爭。他的奮斗之路雖然坎坷、曲折,但結果卻很燦爛輝煌。通過這本書,我們學習到一種奮斗精神,也學習到一個海外華人的民族氣節(ji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