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林
“天是云的城市,山是樹的海洋,馳騁思想的駿馬,奔向馬蘭花開的地方……”
隨著女主持人稚嫩悅耳的朗誦,拉開中華詩詞誦讀循環(huán)賽的序幕。這樣的活動,在通遼市科爾沁區(qū)第七中學每周二、周四的第七、第八節(jié)課都由誦讀社團舉辦。誦讀社團像磁石一樣,緊緊地吸引著一大群愛朗誦的初中生。
與此同時,通往實驗樓四樓棋社“共享空間”的樓道里,初三的三名同學邊走邊商量。一個男孩說:“云曉,你最冷靜,還是你代表初三出戰(zhàn)吧。”女孩子搖搖頭。另一個男孩說:“劉嘉是個女選手,正好你對付她?!迸⑦€是矜持了一下,“劉嘉雖然是初二的同學,可她是業(yè)余五段,去年在天津戰(zhàn)勝過兩名專業(yè)初級選手,我怕贏不了她……”兩個男孩異口同聲地說,“把你對付我們倆的狠勁拿出來準行,咱們初三年級爭霸賽就指望你了,無論輸贏,我們都挺你!”
說著,三個緊握的拳頭頂在一起。這是弈林棋社舉行年級爭霸賽的花絮。
在通遼市科爾沁區(qū)第七中學,活躍著十五個這樣的校園社團,學生們冠以開心而俏皮的名字:“馨荷文學社”、“青草詩社”、“蝌蚪合唱團”、“心童沙畫中心”、“弈林棋社”、“藍天科技制作小組”等。“在喜愛的社團玩得開心,在教室學得快樂”成為很多學生切身的感受,一位家長深有感觸地說:“社團辦得好,能促進課內學習。起初還擔心活動影響學習,現在看起來,真有些杞人憂天。”
的確,社團開始組建的時候,“不務正業(yè)”、“出風頭”的聲浪如黑云壓城,校長王海玲以及班子成員,深諳時下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在辦學理念方面達成共識:七中有足夠的教育策略和教學方法,真正缺乏的是學生認同的熱情。他們頂住壓力,安排二十四名專兼職教師負責指導社團工作,每到課外活動時段,或寒暑假返校日、社會實踐日,都有專門教師輔導。
馨荷文學社,已出版了三期社刊,開辟了實現少年作家夢的芳草地。2013年11月,馨荷文學社被《意林》雜志社接納為青少年作家培養(yǎng)基地。這個文學社的孩子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像一群小喜鵲,向同學和家長報告讓他們比過年還快樂的消息。2014年8月,馨荷文學社16名選手,去北京參加第十二屆“葉圣陶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獲特等獎1個,一等獎4個,二等獎8個,三等獎3個,學校獲“基礎教育課程寫作改革先進單位”稱號。
青草詩社的孩子們,也把自己的作品,制成展板,配上圖畫,裝點在走廊空間,詩化了校園。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他們出版了三本詩集。2013年《內蒙古教育》第八期發(fā)表記者專訪——《一個重拾詩教之魂的校園——通遼市科爾沁區(qū)七中采訪述評》,贊譽孩子們快樂誦讀、寫作古典詩歌的盛況。
乒乓球精英隊的孩子們,有苦有樂,成績斐然,分別代表自治區(qū)、通遼市參加全國和自治區(qū)青少年錦標賽,獲得優(yōu)異成績,學校安排儀式,像迎接英雄凱旋一樣,迎接優(yōu)秀選手歸來,孩子們享受到拼搏的快樂和成長的光榮。
演講社的孩子們更有特色,他們在語文課前三分鐘演講中砥礪,在課間操場柳陰下練習,在校園廣播站平臺上展現才華,在誦讀中華經典詩詞比賽中蟾宮折桂。社團骨干七年級十班艾荻同學,在全國500名少兒節(jié)目主持人選拔賽中,力壓群雄,被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聘為2015年春晚主持人。她的好友七年級三班黃煜博同學,也將在通遼市2015年春晚節(jié)目中擔當主持人。
通遼市科爾沁區(qū)七中結合青春期孩子情緒活躍、求知求體驗欲望強的特征,以“以人為本”為支點,用社團興趣的杠桿,撬起初中生學習和成長的快樂。兩年來,事實證明,學校組建社團不僅沒有沖擊教育教學,而且在寫作、書法、朗誦、計算、動手能力方面反哺課內。在相對沉悶的學校教育的氛圍中,社團活動給青少年心靈吹來一縷快樂的春風,“學習著并快樂著”在這里變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