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巧紅,劉 曄
(1.鄭州師范學院 文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2.中山大學 嶺南學院 ,廣東 廣州 510275)
?
量詞“顆”“粒”的系源研究及認知解釋
牛巧紅1,劉曄2
(1.鄭州師范學院 文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2.中山大學 嶺南學院 ,廣東 廣州 510275)
摘要:量詞“顆”“?!倍贾饕糜谟嬃矿w積較小的球狀物體。它們的用法分布既有交叉也有區(qū)別,非常復雜。運用認知語言學的原型理論、范疇化理論和隱喻理論,結合漢字語義演變的軌跡,對它們的用法進行系統的對比分析,指出量詞“顆”的語義特征為“類球體、較小、具有個體性”,量詞“?!钡恼Z義特征為“類球體、極小、缺乏個體性”,并對二者的交叉用法從認知的角度進行了充分的解釋。
關鍵詞:量詞;“顆”;“?!?;系源;認知
一、引言
量詞“顆”“?!笔乾F代漢語中的常用量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量詞“顆”屬于《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詞匯大綱》中的二級詞匯,在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漢語教程》中出現在第三冊,在該出版社出版的《發(fā)展?jié)h語》中,出現在初級下冊,屬于初、中級漢語水平的學生需要掌握的生詞。量詞“?!痹凇栋l(fā)展?jié)h語》中出現在初級下冊第二課的課后練習中,屬于初級漢語水平的留學生應該了解的詞語。可見,“顆”“?!倍际乾F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高,外國留學生較早接觸的量詞,對它們進行深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量詞“顆”“?!倍贾饕脕碛嬃矿w積較小的類球體物體,但用法分布卻非常復雜,既有一定的交叉性,也有各自不同的計量對象。例如:
顆:
一顆珍珠一顆金丹
一顆鉆石一顆子彈
一顆石子一顆葡萄
一顆汗珠一顆紐扣
一顆星星一顆炮彈
一顆牙齒一顆頭顱
一顆沙子*一顆芝麻
*一顆種子*一顆塵埃
粒:
一粒珍珠一粒鉆石
一粒子彈一粒葡萄
一粒塵埃一粒沙子
一粒芝麻一粒種子
*一粒星星*一粒炮彈
*一粒紅心*一粒頭顱
(注:上例中標“*”的例子為不規(guī)范或不常用的說法。)
如此復雜的分布情況,對于母語為漢語的學習者來說并不是什么問題,可以憑借語感將其對號入座。但是,對于外國漢語學習者來說,漢語量詞的使用似乎沒有一個統一的、客觀的規(guī)律,掌握起來比較困難。即使在課堂上學習過,在使用過程中也經常會鬧出一些笑話。因此,如果能找出其潛在的規(guī)律,并借助人類的認知經驗予以解釋,對于漢語量詞的對外教學自然是十分有用的。
目前,對于這兩個量詞已經有一些研究,但大都止步于對其用法的描寫和傳統的語義分析,仍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中,較早對這兩個量詞進行系統研究的應屬劉世儒先生。劉世儒先生認為:“‘顆’的本義為‘小頭’,由此引申開去,很多‘圓形’之物就都可以用它作量詞;‘?!谋玖x是‘米?!?,作量詞最初是計量‘谷粟’一類的東西,后逐漸擴展開來,凡‘小而圓’的東西就都可以用它計量?!盵1]116-117此外,陳曉麗從家族相似性的角度對兩個量詞進行了辨析:“‘顆’所稱量的事物的家族相似性就是‘小而圓’,‘?!募易逑嗨菩允恰『蛨A珠形’?!盵2]樊中元認為:“兩者都計量小的圓形的物體,但‘?!嬃康奈矬w比‘顆’更小?!盵3]
以上的研究基本上可以代表當前人們對于“顆”“?!钡恼J識。但是,在廣泛搜集材料的基礎上,運用新的理論和方法來審視這些研究的話,我們認為還存在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
首先,上述已有的研究認為“顆”“?!本梢杂嬃俊靶《鴪A”的物體,但“?!庇嬃康奈矬w比“顆”更小,即計量對象小的程度是二者的主要區(qū)別。但是,從上文所列舉的現代漢語中的用例來看,“顆”和“?!钡挠梅ù嬖诖罅康慕徊娆F象。例如,我們可以說“一顆珍珠”,也可以說“一粒珍珠”;可以說“一顆葡萄”,也可以說“一粒葡萄”。這種現象如何解釋?是違背語言規(guī)律的贅余現象,還是存在著符合人類認知的深層理據?
其次,根據上述研究的觀點可知,雖然“顆”的計量對象比“粒”大,但總的來說,還是要計量“小而圓”的物體。但是,在現代漢語語料中,我們發(fā)現,除了計量“珍珠”“頭顱”“心”等形體相對較小的物體外,還有大量的以“顆”計量星球的用例,如何解釋這個現象呢?另外,在調查語料的過程中 ,我們也發(fā)現多個以“顆”計量“沙子”的用例。按照上述已有的研究觀點,像“沙子”這種極小的物體,應該屬于量詞“?!钡挠嬃糠秶敲础耙活w沙子”的用法是否有其合理存在的認知理據呢?
基于此,我們將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以求得出合理、充分的解釋。
二、量詞“顆”的系源及認知解釋
“顆”從“頁”,“果”聲?!绊摗北玖x為“頭”,所以“顆”字應與頭有關,《說文》將其解釋為“小頭也”,是恰當的。既然為“小頭”,“小”應為“顆”的語義特征之一。段玉裁注曰“引申為凡小物一枚之稱……”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是,“顆”語義特征中的“小”為“頭”之“小”,根據人類的感知經驗,人或動物頭顱的典型意象是相對的“較小”,而不是“極小”,因此,“顆”語義特征中的“小”界定為“較小”是比較合適的。我們再來看“頭”的特征。就一般的人或者動物來說,“頭”的大致輪廓都應該是圓的,是一個立體的 “類球體”,所以在詞義的發(fā)展過程中,“類球體”的輪廓特征也成為“顆”的一個重要語義特征。另外,對于一般的人或其他動物來說,“頭”是唯一的,是以個體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說,其存在狀態(tài)具有較強的“個體性”,這也成為“顆”的一個重要語義特征。
總體來看,量詞“顆”的語義原型“小頭”具有“較小”“類球體”“具有個體性”的特征。
我們知道,量詞并不是從一開始就獨立存在的詞類,絕大多數量詞都是從其他類的詞演變過來的。很多量詞在演變的過程中乃至這一演變完成之后,仍保留著它們作為其他類詞時所具有的特征。這些意義特征使得它們在稱量事物時都會有一種要求,即要求所稱量的事物的特征與量詞本身的特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我們認為“顆”的本義“小頭”所具有的語義特征正是量詞“顆”的語義認知基礎,并制約著其與名詞的搭配,要求進入“顆”的計量范圍的事物具有某種程度的“較小”“類球體” “具有個體性”的特征。從我們收集到的“顆”作為量詞的最早用例來看,也確實如此。例如:
今送梨三百顆。(晉王獻之《雜貼》)
于是乃以桃一一擲上,正得二百二顆。(晉《神仙傳》)
師曰,歡喜則不無,如糞掃堆頭,拾得一顆珠。(唐《佛語錄》)
正只聞得房里一陣臭氣……探手打一摸,一顆人頭。(宋《宋四公大鬧禁魂張》)
以上例子中的“梨”“桃”“珍珠”“人頭”都具有“較小”“類球體”“具有個體性”的特征,較高程度地切合了“顆” 的語義特征,是“顆”的計量范疇中比較典型的成員。在漢語發(fā)展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些物體一直用“顆”來計量,而且一直沿用到現代漢語中。特別是“頭”,更是其中的核心成員,很少用別的量詞稱量。從認知的角度來說,這是因為“顆”的語義原型就是“頭”,因此,“頭”在特征上完全符合量詞“顆”對計量對象的要求。像這樣由某個名詞衍生出量詞并用來計量該名詞的方式是漢語量詞形成的一個重要途徑,例如 “一只鳥”“一粒米”“一塊土”等都屬此類。
在現代漢語中,從收集到的語料來看,量詞“顆”的計量對象大致可以做如下分類:頭顱類;心臟類;星球類;珍珠寶石類;子彈類;體積較小的水果類;水珠類;雜類(如紐扣、牙齒、糖等)。其中,頭顱類、心臟類、珍珠寶石類、體積較小的水果類、水珠類、雜類中的事物都基本具有“較小”“類球體”“具有個體性”的特點,符合量詞“顆”的計量要求,以“顆”計量不難理解。例如:
每條龍的嘴里含了一顆小鋼球。
不斷地從西山銜來一條條小樹枝,一顆顆小石頭,丟進海里。
王海容衣著依舊,永遠是3顆扣子。
一個馬薩諸塞州人用嘴接住了從268英尺外仍來的一顆葡萄。
到2歲時就出齊了20顆乳齒。
彎下身拾取兩顆鵝卵石,放入空袋。
大佛身上 貼滿了金葉,鑲嵌著無數顆珠寶。
一副棋包括若干顆棋子和一個棋盤。
一顆地雷突然爆炸,造成6名美軍士兵受傷。
地球只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
但是,“星球類”都是很龐大的物體,為什么也可以用“顆”計量呢?這是因為語義的形成是以人類認知上形成的意象為基礎的。對于某個客觀物體,人們由于觀察角度、范圍和注意力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意象,并反映在語言表達式中。雖然星球的體積實際上十分龐大,但是,人類一般是站在地球上,隔著茫茫千萬光年的距離來觀察它們的。在這樣遙遠的距離上,龐大的星球在觀察者的眼中就只是無盡蒼穹中的一個點,因此,我們形成的星球的意象就具有了“小”的特點,符合“顆”語義特征的要求,因此,可以用“顆”計量??梢?,語言中的意義并不是純客觀的,而是受認知制約的,是主客觀互動的結果。我們關于星球的意象正是其用“顆”稱量的認知理據。
三、量詞“粒”的系源及認知解釋
“?!?,《說文》釋之為“糂也”。段玉裁注之曰:“……按此當作米粒也。米粒是常語……《廣韻》‘?!陆栽泼琢#勺C。……趙注云‘粒米,粟米之粒也’?!薄抖巫ⅰ氛J為,“?!钡谋玖x就是“米?!?,且為“粟米之?!保梢姟肮人诹!笔恰傲!弊畛醯恼Z義原型。有“?!背蔀榱吭~之前的用例為證:
粒食之民。(春秋《墨子》)
七日不嘗粒。(戰(zhàn)國《呂氏春秋》)
“谷粟?!钡囊粋€典型特征就是“小”。與“顆”的語義原型“小頭”相比,“谷粟?!币〉枚?,所以我們以“極小”作為“粒”的一個語義特征,以區(qū)別于“顆”語義特征中的“較小”是合理的、有效的。就外形輪廓上來說,“谷粟粒”是立體的“類球體”。此外,不論是在收割前還是收割后,“谷粟?!背B(tài)的存在方式都是集體的,在人類的認知過程中,其個體的完整性和獨立性往往被忽略,形成“缺乏個體性”的意象。
總體來看,“極小”“類球體”“缺乏個體性”是“?!弊畛醯?、最典型的語義特征。如上文所述,名詞最初的語義原型特征在其語法化為量詞后依然存在,并制約著其作為量詞的用法,要求它所計量的對象在一定程度上和這些特征具有一致性。
“?!弊鳛榱吭~,最初自然是用來計量“谷粟”一類的東西的。如:
狀如粟一粒。(《拾遺記》卷4)
翌于飯中得一粒谷,先取食之。(《高僧傳·義解篇》)
君無半粒儲,形影不相保。(傳玄《災旱詩》)
隋唐以后,“粒”除了計量“谷粟”類之外,開始擴展到計量丹藥、珍珠寶石等事物。如:
煉九轉神丹……服之一粒……。(五代《敦煌變文集新書》)
贈藍田美玉十斤,紫府云丹一粒,敘語永日……(北宋《太平廣記》)
在現代漢語中,以“?!庇嬃康氖挛锎笾驴梢苑譃椋汗人陬?;珍珠、寶石類;沙粒、塵埃、碎屑;水珠類;體積較小的水果類(如葡萄、荔枝等);雜類(如牙齒、紐扣等)。這些物體都符合或基本符合“極小”“類球體”“不具有個體性”的特征,基本符合“?!钡挠嬃恳?,因此,可以用“?!庇嬃俊@纾?/p>
就連每一粒原子都經過了重新組合。
一立方米的空間里也只有一粒塵埃。
把一粒砂糖分成兩半,每一半仍是砂糖。
有的蜘蛛一次只產幾粒到十幾粒卵。
島上每一粒米,每一口水都得從陸地運來。
新年到,西班牙人都吃12粒葡萄,以祈歲歲吉祥。
發(fā)覺有一粒晶瑩的淚珠也正從鈴鈴的臉上往下流落。
一年后,一粒子彈果然在他眼前飛過……
刀柄上鑲著一粒光澤柔潤的明珠。
建材機械廠生產的金剛石刀具,大小僅為一粒襯衣紐扣的四分之一。
每人都吃了一粒脊髓灰質炎疫苗糖丸。
四、量詞“顆”“?!庇梅ǖ谋嫖?/p>
總結前面的論述,我們可以將量詞“顆”“?!钡恼Z義特征分列如下:
顆:[類球體]+[ 較小]+[ 個體性 ]
粒:[類球體]+[ 極小]+[缺乏個體性]
對比可見,“顆”“?!倍际怯嬃啃〉念惽蝮w物體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屬于近義量詞,因此它們的計量范圍也存在一定的交叉,如珍珠寶石類、水珠類、體積較小的水果類等,都既可以論“顆”,也可以論“粒”。
它們之間也存在著重要的區(qū)別,即“小”的程度和是否具有“個體性”。一些相對較大,而且存在狀態(tài)具有個體性的事物,如“星球”“頭顱”“心”等就只能論“顆”,而不能用“?!庇嬃俊M瑯?,一些“極小”的,而且存在狀態(tài)“缺乏個體性”的物體,如 “塵?!薄八樾肌钡葎t只能論“?!?。但是,這里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例子:沙子。沙子是極小的,而且不具有個體性,所以一般情況下是論“?!钡?。如:
不過,這需要在小水滴內落入某種異質,如一?;覊m或一粒沙子。
……人顯得微不足道,猶如沙漠中的一粒沙子。
但是我們也收集到一些以“顆”計量沙子的用例。如:
大夫輕輕地、靈巧地把病人的眼皮分開,從中取出一顆沙子。
……他始終是林彪眼中的一顆沙子……。
從收集到的語料看,這里的沙子都是“眼中的沙子”??梢韵胂螅瑢τ诜浅C舾械难劬碚f,即使是一粒極小的沙子,也是“大”的,而且,這種語境下的沙子一般是個體存在的。上述兩例中數詞皆為“一”也可以證明這一點??梢?,在這種特殊的情景下,沙子的性狀在人們的意象中已經發(fā)生了改變,成為[+具有個體性 -極小]的物體,相比之下,更符合“顆”作為量詞的語義要求,以“顆”計量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這里還存在一個問題。我們知道,人類語言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經濟性原則”,即傾向于用較少的語言形式表達較多的語義內容,以減輕人類記憶的負擔。那么,上文提到的在現代漢語中大量存在的既可以論“顆”又可以論“?!钡恼Z言現象是否違背了這一原則呢?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
第一,同一類事物中的不同個體有其不同的個體特征和存在方式。例如,珍珠有大小之分、長圓之別,子彈、寶石、金子等也都有大小、形狀上的差異,這些差異都需要選擇不同的量詞加以體現?!皾h語量詞的理據是有不同選擇側面的,正是這種選擇使用使量詞在表現同一客觀事物上卻表現出不同的語義重點?!盵4]67同是計量珍珠,顆粒較大的,我們一般會選用“顆”來計量,而顆粒極小的,則一般選用“粒”為其量詞。同樣,對于顆粒較大的金子,我們一般也會論“顆”,而對于顆粒極小而且細碎的,論“?!本捅容^符合語感了。
第二,在某種特定的時空和情感背景下,我們會著意突出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以滿足情感和表達的需要。例如,對同一顆珍珠,如果我們有意突出它的珍貴和顯著,一般會選用“顆”作為量詞;相反,則選用“?!眮碛嬃?。對于一串葡萄中的一個個體,如果我們著眼于它作為個體的存在狀態(tài),就會自然地選擇“顆”為其量詞;相反,如果我們著眼于它作為一串葡萄中一個的存在狀態(tài),就更傾向于選擇“?!眮韺ζ溥M行計量。
第三,從范疇化的角度看,人類在形成和理解某個范疇時,總是從一個認知原型出發(fā),根據家族相似性梯度向邊緣擴展。離開原型越遠的范疇成員,與原型的共同點越少。兩個相鄰的范疇的邊緣部分常常有重合的現象,即某個成員既擁有甲范疇的部分特點,又擁有乙范疇的某些特點,呈現出亦此亦彼的特點。
量詞“顆”“?!彼嬃康膶ο髮嶋H上就分屬于兩個范疇。用量詞“顆”計量的事物一般都具有“較小”“具有個體性”的特征,而“?!庇嬃康氖挛飫t具有 “極小”“不具有個體性”的屬性。當有的事物處于兩個范疇的交叉過渡部分時,則既可以論“顆”也可以論“?!?。
五、結語
量詞“顆”的語義原型為“小頭”,具有“類球體”“較小”“具有個體性”的語義特征;量詞“?!钡恼Z義原型為“谷粟?!保哂小邦惽蝮w”“極小”“缺乏個體性”的特征。二者的區(qū)別不僅在于計量對象“小”的程度不同,也在于其是否具有個體性的特征。完全符合“顆”的語義特征的物體是“顆”計量對象中的典型成員,一般論“顆”不論“粒”;同樣,完全符合“?!钡恼Z義特征的物體是“粒”計量范圍的典型成員,論“粒”不論“顆”;它們共同的計量對象往往是不完全符合“顆”或“?!钡恼Z義特征要求,因而處于它們各自計量范疇邊緣的個體。另外,人們選用不同的量詞,也是對同一類事物中不同個體的特征或同一個物體不同屬性進行凸顯的一個手段。對于同一類物體,當我們用“顆”計量時,往往有凸顯其相對的顯著性和個體性的意味。而選用量詞“?!眲t傾向于計量一類物體中極小的個體或者著意凸顯某一個物體缺乏個體性的存在狀態(tài)。
量詞的用法雖然很復雜,但并不是沒有規(guī)律的,如果能從人與外部世界的互動經驗出發(fā)來探討量詞的用法,往往能挖掘到其深層的理據和廣泛的規(guī)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世儒.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 陳曉麗.量詞“顆、粒、枚”的認知語義特點[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1):41-43.
[3] 樊中元.論配同關系量詞“顆”與“?!盵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6):84-87.
[4] 何杰.現代漢語量詞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王菊芹)
Cognition Interpretation Study of “ke” and “l(fā)i” as Quantifiers
NIU Qiaohong, LIU Ye
(College of literature,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Zehngzhou 450044, China; College of Lingnan,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China)
Abstract:The quantifiers “ke”and “l(fā)i” are mainly used to measure the object of small and tiny and their usage is very complicated.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teaching them to oversea student.This articles use prototype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categorization theory and metaphor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systematic analysi of their evolution of the semantic trajectory to provide practical assistance to teaching Chinese as foreign language.
Key words:Classifier; Ke; Li; cognition interpretation; system source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H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44(2015)06—0133—04
作者簡介:牛巧紅(1977—),女,河南洛陽人,鄭州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
收稿日期: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