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另兩個》中愛麗絲被“誤讀”的無奈

      2015-03-17 23:39:02藍云春
      關鍵詞:華頓伊迪絲誤讀

      藍云春,李 卓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

      《另兩個》中愛麗絲被“誤讀”的無奈

      藍云春,李卓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另兩個》是伊迪絲·華頓最優(yōu)秀短篇之一。短篇中愛麗絲在文本內(nèi)外均被誤讀。文本內(nèi),盡管愛麗絲并未改變,但在只懂男權話語和金融話語的丈夫的“誤讀”下,她的形象卻經(jīng)歷了由美麗的“天使”到可鄙的“破鞋”這一轉(zhuǎn)變過程,備受侮辱;文本外,丈夫的不可靠視角被部分評論家“合法化”,因此,她遭遇了被冠以“無情”、“膚淺”、“工于心計”的“戲子”的悲慘命運。愛麗絲在文學作品中的邊緣地位體現(xiàn)了當時女性“他者”地位和身份缺失這一生存狀況。依據(jù)接受理論的“接受屏幕”和“期待視野”分析愛麗絲被評論界進一步誤讀的原因,認為這一定程度上是男權思想層層積淀和內(nèi)化的體現(xiàn)。

      關鍵詞:伊迪絲·華頓;《另兩個》;愛麗絲·韋森;誤讀

      美國著名作家伊迪絲·華頓(1862-1937)“從未銷聲匿跡”,卻“多次被重新發(fā)現(xiàn)”[1]。她不是“簡單的女性主義者”[2],拒絕簡單定義,但作為女性主義先知,她是女性覺醒潮流的重要代表。短篇小說是“另一座她創(chuàng)作中的重鎮(zhèn)”[3]ii,得到的關注卻遠遠少于她的著名長篇[4]。其88個短篇中不乏上乘之作,《另兩個》是作者“最優(yōu)秀的短篇之一”[5]。作家對愛麗絲的模糊塑造賦予了作品豐富內(nèi)涵,頗值得研讀。國內(nèi)鮮有評論解讀該短篇,國外少量評論對愛麗絲則充滿偏見。

      一、文本內(nèi):被男性視角“妖魔化”

      《另兩個》是華頓短篇小說形式創(chuàng)新的杰出代表,基本上沒有情節(jié)和刻意安排的事件。作家的創(chuàng)作原則——“揭示出某種生活情境下的一切可能性”[6]13在小說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和前夫們同處紐約市,愛麗絲及現(xiàn)任丈夫婚后與他們相遇是“可能”的,尤其因為第一任是女兒父親,第二任和現(xiàn)任同處一個社交圈子。愛麗絲的第三任丈夫韋森對此卻沒有思想準備。他是全文的中心,小說以其意識塑造人物、以其行動推動故事發(fā)展。文本內(nèi),韋森的局限視角對愛麗絲進行恣意“誤讀”,使她的形象經(jīng)歷巨變。

      故事開始,妻子愛麗絲是韋森眼中的美麗“天使”。這對新婚夫婦蜜月中途被召回,因為愛麗絲之女莉莉患了傷寒。韋森滿心歡喜地期待著妻子的腳步聲,感覺房間里的一切都無比“可愛、溫馨”,他像個少年郎般心花怒放,因為家里終于有了一位美麗“天使”。妻子的各種美德讓他無比驕傲和欣慰。她社交能力強、“無比沉穩(wěn)”;精力充沛、魅力四射;“從不為于事無補的擔憂空耗經(jīng)歷”,沒有那個女人比得上[3]77。他自己本性多愁善感,過去生活黯淡無光,而她則熱情、溫暖,給他的生活帶來奇妙的變化,對此他心懷感激。

      可是,妻子手持的一封信卻給了他當頭一棒。莉莉爸爸,即愛麗絲的第一任丈夫海斯凱特寫信要求探望莉莉。想到那個陌生男人將要踏進家門,韋森產(chǎn)生了“心理上的厭惡”[3]85。

      敏感多疑的韋森對妻子的猜疑和丑化始于在家里第一次見到海斯凱特之時。那個在他眼里像個“多面手修理工”的人竟然是妻子的首任丈夫,他對此頗為震驚,情不自禁地在頭腦中“虛構(gòu)出了一副她荒唐的畫像”[3]79:原來,她和這個猥瑣、粗俗的人才是來自某個落后地方的同類;她現(xiàn)在的美麗可人、溫婉典雅都只是虛張聲勢、裝模作樣而已。為了譴責妻子、進一步把她推上道德法庭,他甚至滋生了對海斯凱特的好感。光憑他愛女兒的“那股韌勁兒”,韋森對他刮目相看[3]105,并揣摩起愛麗絲在首次婚姻中可能存在的不光彩隱情,與其之前對妻子離婚深表同情的態(tài)度迥異。

      愛麗絲被韋森瞬間“妖魔化”是因為她為了減少尷尬和瓦里克交談了幾句。此事發(fā)生在紐約上層社會的某個舞會上。韋森自己為了商業(yè)利益可以毫無顧忌地和瓦里克在生意上保持頗為“親密”的關系,舞會上“瓦里克和他妻子坐在一起”閑聊了幾句卻讓他“神經(jīng)質(zhì)地猛然爆發(fā)”[3]105,在回家的馬車上劈頭蓋臉地質(zhì)問愛麗絲為何膽敢和瓦里克說話。愛麗絲被驚嚇得聲音“發(fā)顫”,誠惶誠恐地解釋“我只是覺得碰面的時候和他說說話會減少幾分尷尬”,低聲下氣地討好丈夫 “我全照你的意思辦”[3]105??墒?,無論她表現(xiàn)得如何逆來順受,也只是讓他“難受”并不惜以最惡劣的方式對她進行侮辱和蔑視:“她就像‘一只舊鞋子一樣舒適’——一只被許多只腳穿過的鞋子”[3]107。因此,原本在他眼里是優(yōu)點的那些品質(zhì),如鎮(zhèn)定、無比沉穩(wěn)、“能對種種情況應付自如”[3]79等,卻都成了她“唯獨”不能被原諒的缺點,家庭“天使”瞬間墮落成“妖魔”。

      伍爾夫認為“小說、戲劇里的女性性質(zhì)都是特別的,不是美到極點就是丑得要命,不是好到無以復加就是墮落不堪”[7]。在一篇不到20頁的小說里,愛麗絲的遭遇甚至更為悲慘。她的性格和品質(zhì)始終未變,在丈夫眼里卻經(jīng)歷了由可愛的“天使”到可鄙的“破鞋”這一巨大轉(zhuǎn)變。

      正是愛麗絲的附屬物地位導致了她被“主人”丈夫恣意“誤讀”的命運。正如女性“被剝奪了說話、解釋和述說自己故事的權利”, 男性人物卻“總是在觀察、審判女性,甚至替她們發(fā)言”[8]10。此境況由女性的生存境遇決定。曾深入分析過華頓時代有閑階級的托斯丁·韋布倫[9]認為女性是丈夫的“資產(chǎn)”,是高級商品,在婚姻市場上被販賣成丈夫的附屬物。為了將自己拋售出去,她們“連睡著了都得做出迷人的姿態(tài)”[10]?;楹?,丈夫是女性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女性須仰人鼻息地生活;作為客廳的美容師,起著“迎賓送客、裝飾點綴”的作用[11]。愛麗絲離婚只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必須要為自己選擇最好的歸宿”[12]。但她作為附屬物,只能被評判,無論丈夫多刻薄尖酸,遭受再大的屈辱也必須含羞忍辱。作為“主人”的韋森卻可以堂而皇之地對妻子進行“誤讀”,愛麗絲對此連辯解的機會都不會有。女性在文學作品中的邊緣地位由此可見一斑,這無疑也是當時女性社會地位邊緣化的最佳注腳。

      更可悲的是,韋森可以隨心所欲地“誤讀”愛麗絲,他的視角帶有明顯的局限性,但離開男性視角,愛麗絲的形象似乎無法言說和定義。作者通過男性視角塑造人物更好地體現(xiàn)了女性主義觀點[6]26:作為男性附屬物,女性的存在意義和身份地位只能依靠男性來界定。因此,甚至在韋森侮辱愛麗絲為“破鞋”的那一段,也只有韋森的意識,作者沒有給她安排任何辯解的機會,第三人稱敘述此時也靜默了。

      有評論認為華頓寫作時幾乎沒有對筆下的受害者流露出絲毫憐憫之心[6]30。似乎,她對人物的冷酷無情在愛麗絲身上得到了印證。其實,她的“冷酷”另有隱情。

      首先,華頓“富有同情心和值得信賴”[13],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應“相互理解和包容”[14]。如此友善之人對自己筆下人物的遭遇豈會無動于衷?

      其次,華頓作為女性主義先知,深諳同時代女性所遭受的歧視,并敢于對不公命運說“不”。華頓曾說美國婦女不同于法國婦女,她們被鼓勵像幼稚園孩子般簡單、單純,不能與男性進行平等對話、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文化修養(yǎng)[15]。作為一名有深刻思想和豐富內(nèi)涵的女作家,她對此深惡痛絕。華頓甚至拒絕接受“女性作家”這一稱謂[8]10。因為她深知“女性”意味著低人一等。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是男性意識的主導導致了女性“內(nèi)在性”的形成[16]。華頓屬于少數(shù)能夠自覺意識到這一點的作家。她的作品是20世紀“所有小說中對‘女性’的建構(gòu)所做的最深刻,也是情感最為強烈的婦女主義分析”[3]i。敏銳的洞察力使她能夠深諳美國婦女的境遇。華頓對自己不幸婚姻的抗拒,最后敢于選擇離婚;為了排解婚姻造成的緊張和壓力重新寫作[17],并在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收獲了累累碩果,是她敢于抗爭、努力為自己贏得尊重、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

      然而,能如她般幸運的女性寥寥無幾。對于那些無力抗拒的女性同胞所遭受的命運,她必定心有戚戚焉。可是,作為一名偉大的作家,她肩負著更重要的使命:冷靜客觀地揭示女性所遭受的不公命運,這何嘗不是更有力的控訴?對人物無情的不是作者,而是賦予韋森權利可以對愛麗絲恣意“誤讀”的男權社會。

      二、文本外:被評論界“丑化”

      如前所述,作者主要通過韋森的視角和意識來塑造愛麗絲??墒?,就像作者在其它小說中常讓敘述者暴露自己的不足一樣,韋森的視角暴露出他“只會說男權話語”和“金融話語”[6]17。他的視角具有危險性和異化的特征??墒?,他的不可靠視角被部分評論家“合法化”,愛麗絲因此被進一步“誤讀”成了“無情”、“膚淺”和“工于心計”的“戲子”形象,其中以斯威尼和因韋爾索最具代表性。

      斯威尼認為愛麗絲的膚淺和無情主要表現(xiàn)在她對女兒缺乏足夠的關愛。她對女兒的病情漠不關心,只關心前夫來訪能否得到韋森許可,因為小說中除了開頭,從未出現(xiàn)她討論女兒病情的話題[18]??墒?,只要對文本稍加細讀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該指控經(jīng)不起推敲。

      首先,愛麗絲深愛女兒[3]77,對女兒呵護有加。作為20世紀初離婚的女士多么不易,她克服重重障礙方取得女兒的監(jiān)護權,自然是因為愛女心切。斯威尼認為在韋森同意莉莉爸爸探訪的那一刻,愛麗絲馬上釋然,證明她在乎韋森多于女兒[18]。事實上,蜜月中途被緊急召回后,得知莉莉的病情“很輕微”[3]77,而且剛?cè)タ催^女兒,她應該可以松口氣了。莉莉每次見爸爸時都“滿面紅光、笑顏逐開”[3]81,知女莫如母,一向體貼入微的愛麗絲自然明白莉莉生病時多希望父親能夠來探望??墒且獮樗麪幦〉竭M入韋森家的通行證并非易事。只是,為了女兒,再大的困難也必須去攻克。因此,她在乎韋森對此事的反應也是情理之中,不能據(jù)此指控她冷血無情。

      小說中確實沒有愛麗絲和韋森討論莉莉病情的情節(jié),但韋森有一天回家時從仆人處得知她情況很好[3]89。第三人稱敘述同樣說過“莉莉的病情很平穩(wěn)”[3]93。愛麗絲沒有和丈夫談論此事是因為故事通過韋森意識來推動。那段時間,給他們生活帶來巨大影響的是兩位前夫,與他們相關的內(nèi)容最容易進入韋森的意識中心。前夫一再出現(xiàn),造成韋森夫婦矛盾不斷升級。整個過程,愛麗絲的附屬地位決定了她根本沒有立場和勇氣主動去和丈夫談論自己和前夫所生的女兒。每次面對丈夫,她要做的事情就是察言觀色,對其脆弱、敏感的神經(jīng)進行安撫,否則只能遭來被訓斥的下場。

      瑪麗·因韋爾索的評論中的“戲子”、“變色龍”等字眼是對愛麗絲形象的貶損。該評論把愛麗絲比作舞臺上的“戲子”,韋森則是她的觀眾。愛麗絲具有變色龍般的適應能力,善演各種角色以取悅觀眾。她演技純熟,觀眾卻認為她虛偽、狡猾?!拔枧_表演、令人捉摸不透”正是愛麗絲的本質(zhì)特征[19]。該評論的角度確實能夠吸引眼球,但強調(diào)的是愛麗絲的靈活多變,把她當成了膚淺、狡詐的女人。作者肯定了愛麗絲在舞臺表演時展現(xiàn)出的驚人自制力,卻忽略了她作為邊緣人物所具有的潛力和才干。短篇中多處體現(xiàn)的男主角的缺陷,包括他的敏感多疑、利益至上等也基本被忽略。相反,作者認為韋森越來越對自己“來者不拒”的妻子痛恨不已,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個人空間被侵犯,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是對韋森的同情。

      這兩篇評論分別發(fā)表于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時代前進了近一個世紀,愛麗絲卻依然無法逃脫被“誤讀”的命運。經(jīng)典重讀折射出的是現(xiàn)代讀者的判斷標準和意識形態(tài),體現(xiàn)了男權思想下社會規(guī)范勢力的強大和持久。

      接受理論的“期待視野”告訴我們,讀者對作品的某種“先入之見”決定了其閱讀重點和對作品所持態(tài)度。這種“先入之見”與其所處的文化氛圍密切相關,讀者“長期形成的審美習慣使之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接受屏障’”[20],決定其審美價值取向, 決定作品“哪些可以被接受而產(chǎn)生共鳴”,“哪些被排斥在外而置之視而不見”[21]。

      以上兩位評論家在閱讀《另兩個》時的審美取向和評價立場正被其“期待視野”和“接受屏幕”所左右。愛麗絲并無過錯。在20世紀初男權社會中,女性婚后只能依靠丈夫。可是愛麗絲的前兩任丈夫都令人失望。海斯凱特無能、窩囊,瓦里克玩世不恭,無法承擔家庭責任,他“最堅定的支持者”[3]79也這么認為。作為20世紀初的新女性,難能可貴的是愛麗絲的自我意識已開始萌芽,因此,她選擇通過婚姻最大化地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她在社交方面表現(xiàn)出色則是她個人能力和涵養(yǎng)的體現(xiàn),證明女性除了作為丈夫的“擺設”,有潛力從事更多有意義的工作;她還是一位能干主婦和偉大母親。相反,韋森明顯狹隘、敏感脆弱、重經(jīng)濟利益、且持雙重道德標準。

      盡管如此,上述兩位評論家依然選擇與韋森的意識“共鳴”,對愛麗絲進行譴責或批判,對韋森作為男權人物代表的種種缺陷卻視而不見。我們因此可以推斷她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以及她們長期形成的“審美習慣”依然刻有男尊女卑的烙印。那些建立在男權文化基礎上的審美前提,早已成為他們根深蒂固的思想的一部分,直接影響了他們對于《另兩個》的接受和解讀。一定程度上,這不能不說是女性“他者”地位的延續(xù)。尤其其中瑪麗·因韋爾索從名字看來應該同為女性,但在解讀愛麗絲這一形象時,對于她的遭遇卻無動于衷。對小說中女性邊緣化境遇熟視無睹,可看作是她對女性境遇潛意識的接受和對層層積淀的男權中心思想的內(nèi)化。

      三、結(jié)語

      “閱讀應該是和寫作一樣重要的創(chuàng)造活動”[22],華頓筆下的故事和人物都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闡釋空間。讀華頓短篇須謹記“通過人物視角反射出來的內(nèi)容通常應該被質(zhì)疑,表面文本越明顯的東西,越應該被質(zhì)疑”[6]18。作者對愛麗絲這一人物的塑造煞費苦心。韋森性格缺陷明顯,他的視角不可靠。愛麗絲被韋森恣意“誤讀”是當時女性附屬地位和身份缺失的真實體現(xiàn)。遺憾的是,并非所有讀者都能夠成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讀者。不了解作者良苦用心的讀者無法透過淺層文本讀出深層文本中真實的愛麗絲,無奈,她被“誤讀”的命運只能延續(xù)。

      參考文獻

      [1]Bell Millicent.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ith Whart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95:111.

      [2]程心.21世紀以來西方伊迪斯·華頓研究書評[J].當代外國文學,2011(2):160-167.

      [3]伊迪斯·華頓.女性主義先知華頓夫人短篇小說選[C].寧欣,譯.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4]Allen Brooke. The Accomplishment of Edith Wharton [J]. The New Criterion, 2001, 20(1):5-9.

      [5]Lewis R W B. “Introduction.” Edith Wharton. The Collected Short Stories of Edith Wharton. Vol. 1[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68:vii.

      [6]White Barbara A. Edith Wharton--A Study of the Short Fiction [M].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1991.

      [7]弗吉尼亞·伍爾夫.一間自己的屋子[M].王還,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101.

      [8]Chambers Dianne L. Feminist Reading of Edith Wharton: from Silence to Speech [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9]Veblen Thorstein.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M]. New York: Random House,1899:135.

      [10]Gilbert Sandra M, Susan Gubar.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The Wome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 [M].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5:10.

      [11]楊金才,王麗明.老紐約社會的婚姻[J].婦女論叢,2004(5):48-52.

      [12]McDowell Margaret B. Edith Wharton [M].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76:87.

      [13]Lubbock Percy. The Craft of Fiction [M]. London: Jonathan Cape, 1947:181.

      [14]Walton Geoffrey. Edith Wharton, a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M]. New Jersey: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1970:23.

      [15]Wharton Edith. French Ways and Their Meaning[M]. Lee: Berkshire House Publishers, 1997:101.

      [16]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M]. 陶鐵柱,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1.

      [17]Auchincloss Louis. Edith Wharton: A Woman in Her Time[M].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71:52.

      [18]Sweeney Gerard. Wharton’s The Other Two[J]. Explicator, 2001, 59(2):88-91.

      [19]Inverso Mary. Performing Women: Semiotic Promiscuity inTheOtherTwo[J]. Edith Wharton Review, 1993, 10(1):3-6.

      [20]孟昭毅.接受美學對比較美學的浸潤[J].外國文學研究,2002(3):137-141.

      [21]陳順馨.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接受與轉(zhuǎn)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38.

      [22] Blackall, Jean F. Edith Wharton’s Art of Ellipsis [J]. Journal of Narrative Technique, 1987, 17(1) :14-18.

      An Analysis of Alice’s Helplessness in Being Misread

      LAN Yun-chun ,LI Zhuo

      (SchoolofInternationalStudies,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Abstract:TheOtherTwois one of the best short stories by Edith Wharton. The female protagonist Alice in the story has been misread in and out of the text. In the text,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Alice has never changed, she is terribly humiliated under the “misreading” of her husband, who can only speak the language of patriarchy and Wall Street, her image is transformed from a beautiful “Angel” to a contemptible “worn-out shoe”. Out of the text, the husband’s unreliable and limited point of view has been approved of by some critics. They misread her as an actress, a “heartless”, “shallow” woman intent on deceiving her husband. Alice’s marginal status in literature is a good illustration of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women then as “the Other” and their loss of identity. The thesis will apply the concepts of “barrier” and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to analyze Alice’s being misread by some critics, holding that, to certain degree, it’s the embodiment of the accumul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of men’s patriarchy idea.

      Key words:Edith Wharton;TheOtherTwo; Alice Waythorn; misreading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9146(2015)05-0045-04

      作者簡介:藍云春(1979-),女,江西永豐人,副教授,英美文學.

      基金項目:浙江省社科聯(lián)研究課題(2014B001);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KYH115615012)

      收稿日期:2015-05-22

      DOI:10.13954/j.cnki.hduss.2015.05.008

      猜你喜歡
      華頓伊迪絲誤讀
      山景
      故事會(2019年4期)2019-02-21 04:50:26
      星星
      山 景
      譯林(2018年6期)2018-11-28 00:00:00
      西方伊迪絲·華頓短篇小說研究述評
      還原真實
      東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 22:51:22
      影響的焦慮與“誤讀”
      鴨綠江(2016年12期)2017-01-16 07:46:50
      釘子戶伊迪絲
      世界文化(2017年1期)2017-01-12 00:12:43
      親子閱讀,別變成“誤讀”
      被曲解與被損害的——評麥克白夫人
      戲劇之家(2016年18期)2016-10-27 10:27:13
      試析伊迪斯·華頓小說中的人際交往模式
      唐山文學(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2
      台南县| 临沧市| 儋州市| 锦州市| 措美县| 新余市| 万源市| 安化县| 南漳县| 中山市| 屏南县| 蒙山县| 永嘉县| 香港 | 常熟市| 堆龙德庆县| 赣榆县| 南投县| 杭州市| 霞浦县| 闻喜县| 格尔木市| 丰原市| 安图县| 邵阳市| 盐山县| 荣成市| 赫章县| 密山市| 娱乐| 高淳县| 湘乡市| 江山市| 灌阳县| 三原县| 兴海县| 疏勒县| 达州市| 延长县| 南漳县| 洛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