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緘默知識理論對科學傳播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啟示

      2015-03-17 18:11:20黃時進
      關鍵詞:公眾科學

      黃時進 文 軍

      (1.華東師范大學 國家教育決策協(xié)調(diào)創(chuàng)新中心,上海 200062;2.華東理工大學 人文科學研究院,上海 200237)

      科學傳播,可理解為:科學共同體和公眾通過“平等”與“互動”的溝通,通過各種有效的媒介,將人類在認識自然和社會實踐中所產(chǎn)生的科學、技術及相關的文化知識,在包括科學家在內(nèi)的社會全體成員中傳播與擴散,引發(fā)人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理解,來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并促進民主理念的啟蒙。①黃時進:《科學傳播導論》,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8頁。在中國,科學傳播也被稱為科普。

      科學傳播所傳播的是“科學、技術及相關的文化知識”,對于“知識”的概念,1996年,世界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jīng)濟》中,首次肯定了人類知識中既包括已經(jīng)編碼的顯性知識,也包括這些“只可意會但難以言說”的緘默知識。②劉兵、李正風:《自然辯證法參考讀物》,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頁。OECD將知道是什么的知識(know—what)和知道為什么的知識(know—why)這兩種知識稱為可編碼的知識(Codified knowledge),主要指能夠用語言和圖形的形式進行系統(tǒng)化處理的傳統(tǒng)知識和現(xiàn)代知識;將知道怎么做的知識(know—how)和知道是誰的知識(know—who)這兩種知識稱為緘默知識(tacit—knowledge),主要指在生活實踐中摸索積累起來的難言性的知識??茖W、技術及相關的文化知識中包含大量的緘默知識,因此,緘默知識對于科學傳播實踐非常重要,緘默知識理論為我們反思當前的科學傳播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對科學傳播的實踐創(chuàng)新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緘默知識理論及其特征

      “緘默知識”(tacit knowledge)是1958年英國著名的科學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M.Polanyi,1981—1976)在其著作《個體知識》首次明確提出的概念:“人類有兩種知識。通常所說的知識是用書面文字或圖表、數(shù)學公式來表達的,這只是知識的一種類型。還有一種知識是不能系統(tǒng)表述的,例如,我們有關自己行為的某種知識。如果我們把前一種知識稱為顯性知識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將后一種知識稱為緘默知識”①Michael Polanyi.T he Study of Man.T 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58,P.12.。波蘭尼在后來的一系列著作,如《個人知識》、《緘默維度》等中,系統(tǒng)論述其邏輯性質(zhì)及哲學內(nèi)涵,特別是其對于科學活動的重要價值。

      在波蘭尼看來,知識猶如一座冰山,水面以上的部分是顯性知識,水面以下的部分則為緘默知識,“我們所知道的多于我們所能言語的”②Michael Polanyi.T he T acit D imension.London:Roudedge&K egan Paul.1966,P.4.。根據(jù)波蘭尼的觀點,緘默知識有以下特征:

      其一個體性:緘默知識是“個人的知識”。緘默知識是高度個人化的知識。首先,緘默知識是一種個體身心合一的認識活動所體會的知識,例如騎車的技能知識,波蘭尼對此進行分析時指出,初學騎車的人即使被告知保持平衡的規(guī)則,僅靠這些規(guī)則,他也無法學會騎車,因為這些規(guī)則無法代替實踐知識,而實踐知識只能通過身體化活動的參與才能夠被個人所默會地掌握。波蘭尼認為,“我們是通過附帶地意識到外部物體在我們身體內(nèi)造成的沖擊以及身體發(fā)出的回應來觀察外部事物”③Michael Polanyi.K nowing and Being.T 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69,P.147.。其次,在緘默知識中,人作為認識者的“凸顯”:“在波蘭尼那里,和默會認識相聯(lián)系的,是他的個體知識(personal knowledge)的概念。個體知識的概念充分地表明了知識和認識者個體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默會知識是一種個體知識?!雹堍?郁振華:《波蘭尼的默會認識論》,《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年第8期。

      其二模糊性:不能通過語言進行邏輯的說明。緘默知識是個體通過實踐而形成的一種經(jīng)驗性個人知識,它是緘默的,難以用言語明確表述出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在這個意義上,波蘭尼又把緘默知識稱為前語言知識(pre-verbal knowl-edge) 或清晰的知識(inarticulate knowledge),把顯性知識稱為語言的知識(ver-bal knowledge)或清晰的知識(articulate knowledge)。

      其三情境性:緘默知識是一種依賴于情境的知識,離開了特定的情境,個人的認識、理解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緘默知識是在某種問題或任務情境中,對問題解決或任務完成的整體知覺和把握,具有綜合性和連貫性,其遷移也是與問題、情景的再現(xiàn)或類比有關。緘默知識作用的發(fā)揮往往也與某種特定問題或任務情境緊密相連。只有某種緘默知識獲得的情境再次出現(xiàn),或者出現(xiàn)與該情境相類似的情境,此時這種緘默知識才會被個體無意識地從頭腦中調(diào)動出來,對個體活動起或促進或阻礙的作用。

      其四社會文化性:緘默知識比顯性知識具有更強的文化特征,它與特定文化傳統(tǒng)中人們所分享的知識體系密不可分,也就是說,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下,人們所形成的緘默知識是不同的。正如郁振華認為的:“我們在默會認識中需要寓居于其中的主要有三大類內(nèi)容:構成綜合體的諸細節(jié)、身體和文化遺產(chǎn)?!雹萦粽袢A:《波蘭尼的默會認識論》,《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年第8期。不同的文化遺產(chǎn)必然產(chǎn)生不同的緘默知識。

      二、緘默知識理論對科學傳播的詮釋

      波蘭尼認為,在科學活動中,緘默知識(tacit knowledge)與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一樣普遍存在,特別是在科學研究的具體實踐中:“在考察科學探索的根據(jù)時,我發(fā)現(xiàn)科學的進步在每一階段上都是由難以界定的思想力量所決定的。沒有規(guī)則能夠解釋我們?nèi)绾伟l(fā)現(xiàn)一個好主意以開始一項探究。而關于某問題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之證實或證偽,也沒有嚴格規(guī)則?!茖W發(fā)現(xiàn)不能通過明確的推論來獲得,其正確主張也不能明確地加以陳述??茖W發(fā)現(xiàn)只能由思想的默會能力來達到,其內(nèi)容,就其是不確定的而言,只能默會地加以認識?!雹費ichael Polanyi.K nowing and Being.T 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69,P.138.而從廣義的外延來界定,科學傳播屬于科學活動中的一種,從其起源到當前發(fā)展都有緘默知識影響的存在。

      (一)科學傳播的起源:技術以緘默知識來傳播

      科學技術是由科學(Science)和技術(Technology)組成。史前人類為了自身和繁衍后代,發(fā)展出了滿足生存需要的技術:制作工具、生火、營造棲身之所、狩獵、捕魚、采集果實,他們還發(fā)展出了許多技藝,包括制陶、紡織和冶煉金屬的工藝。因此,從起源考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技術(Technology)遠比科學(Science)產(chǎn)生得早,技術傳播(Technical Communication)是科學傳播最初的形式和本質(zhì),技術何以傳播?原始人類的技術知識多數(shù)都是共享的,一般由氏族的成年人(木匠、鐵匠等工匠)、部落首領或巫師進行傳授,巫師是最早的“半專職”的技術傳播者,通常以模擬式、師徒式、手工業(yè)式的方式進行,傳授造房、制鐵、制鞋等滿足人類生存的實用技術,以一傳十、十傳百的人際傳授為主。在這種傳播中,技術(技能)的模仿通常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即使是傳播者“言傳身教”,但每個受眾(學徒)自身對技術理解所產(chǎn)生的緘默知識也是絕不相同的。

      (二)科學傳播的內(nèi)容:隱含著緘默知識的地方性知識

      地方性知識是在特定社會背景中產(chǎn)生和由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知識,是各個民族民間傳統(tǒng)智慧的結晶,其中蘊涵著許多智慧與技能,正如美國學者克利福德·吉爾茨所認為的:“地方性知識”是對于文化的“近距離感知”與“遠距離觀察”的雙重認識視野的滲透交融,是一個表述系統(tǒng)與另一個表述系統(tǒng)的概念談判。”②[美]克利福德·吉爾茲:《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版,第203頁??茖W的地方性知識與科學的普遍知識都是科學傳播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因為從整個人類的科學史及文化史的宏觀角度來看,“任何思想,不管多么古舊和荒謬,都有可能改善我們的知識。整個思想史都已被吸收進科學,用來改善每個單一理論”,③[美]保羅·法伊爾阿本德:《反對方法——無政府主義知識論綱要》,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頁。而作為蘊涵著許多智慧與技能的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地方性知識,無疑隱含著緘默知識。

      (三)科學傳播的發(fā)展:網(wǎng)絡時代緘默知識的傳播

      在互聯(lián)網(wǎng)出現(xiàn)前,向公眾傳播科學技術知識主要依靠傳統(tǒng)媒體:報紙(期刊、書籍)、廣播及電影、電視,而互聯(lián)網(wǎng)的誕生將科學傳播帶入了網(wǎng)絡傳播的時代。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科學傳播相對于運用傳統(tǒng)媒體具有以下的巨大優(yōu)勢,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多媒體特性。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使用傳播符號具有相對的單一性,報刊主要使用文字符號,廣播只使用聲音符號,電視使用的傳播符號相對豐富,但綜合集成度仍不是很高?;ヂ?lián)網(wǎng)可以將文字、聲音、圖片、圖表、動態(tài)圖像等媒體符號綜合在一個傳播單元中,構成多媒體信息,使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播更具有綜合性、直觀性、形象性,而通過FLASH模擬、無聲或者有聲的視頻、電腦3D虛擬景象等顯示形式,可以將高深的科學原理或者技能,以緘默知識傳播給普通大眾。

      三、緘默知識理論對科學傳播理論創(chuàng)新的啟示

      緘默知識不僅存在于科學傳播的起源、內(nèi)容和發(fā)展整個過程,而且對科學傳播理論的創(chuàng)新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具體體現(xiàn)為理論模型、傳播模式和哲學背景所發(fā)生的三個轉(zhuǎn)變:

      (一)從“缺失模型”(Deletion model)到“民主模型”(Demoeratic model)、“內(nèi)省模型”(reflexivity model)的轉(zhuǎn)變

      20世紀80年代末,英國杜蘭特教授(John Durant)提出了公眾理解科學的缺失模型,其主要觀點是:公眾缺少科學知識,故需要提高他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公眾應該對“科學知識”有足夠的理解,因為公眾理解科學總是好的。這一模型隱含了科學知識是絕對正確的知識的潛在假定,公眾需要掌握科學知識、掌握技術。科學技術在現(xiàn)代生活中是至高無上的,只有科學技術才是“科學的”、有效的。而且科學共同體是將確定無疑的顯性知識傳授給“無知的”公眾。

      科學傳播過程中,受眾作為認知主體,與作為認知對象的科學技術知識及信息具有動態(tài)的聯(lián)系,認知主體不僅要依賴于科學共同體所傳授的知識及信息,還要依賴于身體的諸項機能,依賴于各種社會背景知識,才能形成對認知對象的完整認識。可以看出,公眾不僅有眼睛、耳朵和良好的記憶力,社會生活中大量緘默知識的客觀存在,也決定了公眾獲得的大量緘默知識的可能性,這就決定了公眾在科學傳播中并非先天的無知,而是在擁有社會背景的緘默知識的基礎上,再接受科學共同體所傳授的科學技術知識及信息,在融合兩者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客觀認識,這就表明“缺失模型”(Deletion model)存在一定缺陷。

      自從西方國家對公眾理解科學的研究正式開展以來,盡管很多科學家和科學傳播者仍然采納了缺失模型,這個模型卻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如溫(Brian Wynne)、伊雷爾(Steven Yearley)、米切爾(Mike Michael)等學者就是其中的批評者。杜蘭特也看到了缺失模型的局限所在:“更多關于科學傳播活動發(fā)展的針對性研究將支持以‘參與模型’為基礎的,而不是‘缺失模型’為基礎的科學傳播的發(fā)展。而這些研究的基礎應該是‘科學與公眾’的關系”。①② 李正偉、劉兵:《公眾理解科學的理論研究:約翰·杜蘭特的缺失模型》,《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3年第3期。杜蘭特提出“我們要把科學作為‘公眾的知識’來看待;作為一個發(fā)展變化的發(fā)現(xiàn)體系來看待,這個體系的范圍、局限、應用和影響總是可以讓公眾來審查、討論,并接受公眾的批評”。在這里,杜蘭特向“民主模型”(demoeratic model)傾向的轉(zhuǎn)變就顯而易見了。②李正偉、劉兵:《公眾理解科學的理論研究:約翰·杜蘭特的缺失模型》,《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3年第3期。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科學研究中心負責人布賴恩·溫(Brian Wynne)教授在通過對坎布里亞羊事件進行詳細分析的基礎上,對傳統(tǒng)的英國公眾理解科學理論缺失模型提出了批評③劉兵、李正偉:《布賴恩·溫的公眾理解科學理論研究:內(nèi)省模型》,《科學學研究》2003年第6期。,提出了內(nèi)省模型(reflexivity model):科學絕對不是沒有問題的,而公眾的“外行知識”也絕對不是沒有價值的,他們甚至能夠在具體科學問題上發(fā)揮重大作用。這些知識可以與“科學知識”互補或者相互競爭??茖W只有把自己置身于具體的語境下,并結合當?shù)氐墓姷闹R才能夠獲得公眾的信任支持。

      (二)從“線性傳播”到“對話和參與”的轉(zhuǎn)變

      以歐洲的科學傳播為例,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上半葉,還處在傳統(tǒng)科普階段,傳統(tǒng)的科學普及概念通常包含著三個方面的意思④黃時進:《從傳統(tǒng)科普到公眾理解科學的哲學背景解讀》,《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年第3期。。首先,它主要強調(diào)科學知識的大眾化過程。正如貝爾納(J.D.Bernal,1901-1971)所強調(diào)的:“假如我們不在同時使對科學的真正了解成為我們時代普通人的生活的一部分的話,增進科學家對彼此工作的了解就毫無用處。”其次,它預設成一個科學知識的單向傳播過程,即由掌握科學知識的人向沒有掌握科學知識的人傳播的過程。這種預設的一個潛臺詞就是科普活動相當于科學家把公眾當作空瓶子,只是單向地給予甚至灌輸。第三,科學普及概念中還有這樣一個預設:科學技術都是好的,都是具有無需懷疑的正面價值,自然科學的方法現(xiàn)在或者將來將能解決人類一切領域的問題。所謂的科學普及,就是把完美的東西帶來,讓廣大的公眾知曉它,運用它。此階段的科學傳播中,科學知識的生產(chǎn)者是以科學家為核心的科學共同體,而“公眾”則是無知而被動的接受者,科學共同體將科學知識向廣大公眾進行簡單、單向的“線性傳播”。

      由于社會生活中大量緘默知識的客觀存在,且公眾的緘默知識主要來源于個體的生活境遇,因此科學共同體在傳播科學技術知識與信息時,不僅要像在實驗室里開展科研工作那樣理解科技知識及其結構,而且要考慮公眾在相應問題上可能存在的緘默知識及其影響,不僅要關注公眾已經(jīng)掌握的顯性知識,而且在關注到公眾已經(jīng)掌握的那些緘默知識和緘默認識模式等等,這就決定了科學共同體需要與公眾之間積極地、富有成效地開展對話和溝通,也決定了科學傳播的簡單、單向的“線性傳播”模式走到了盡頭。

      1987年,丹麥技術委員會(The Danish Board of Technology)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一種公眾參與科學事務的新工具“共識會議”(Consensus Conference)。技術委員會通過丹麥全國地方報紙征集志愿參加者,從中選出約15人組成公眾小組,要求與會的公眾是與會議主題沒有任何特殊關系的外行市民。在預備會和公眾討論會上,公眾小組在調(diào)解員的幫助下學習、討論議題相關的專業(yè)文獻資料,并提出他們關注的問題,而專家小組對公眾小組的問題進行討論答復,并用公眾小組能夠理解的語言表述,總之,“共識會議”提供了一個普通公眾與科學家平等對話協(xié)商,參與科技政策制定和決策的有效平臺,是超越“線性傳播”的科學傳播新模式。

      (三)從“唯科學主義”到構建人文關懷的轉(zhuǎn)變

      17世紀牛頓經(jīng)典力學體系的建立,使得自然科學走上了獨立發(fā)展的道路。經(jīng)典力學在揭示自然奧秘上所獲得的巨大成功,使得在此以后很長的日子里,科學受到了科學家、思想家的普遍推崇。在這樣的社會文化中,科學的觀念自然被提升為世界觀,科學幾乎成為新的“上帝”,自然科學的觀念不但支配著世界觀、價值觀,而且還支配著方法論,反射到哲學層面,就是唯科學主義(scientism),即對科學無條件地推崇和過分抬高,以及把科學方法不加限制地無條件外推的一種科學泛化的思潮。

      唯科學主義思潮貫穿和影響了整個傳統(tǒng)科學普及階段,傳統(tǒng)科普正是受唯科學主義思潮的強烈影響下展開的,其科學萬能的觀念,對科學無條件地、絕對地推崇的原則,單向傳播過程,灌輸式給予的方法等特征,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對同時期盛行的唯科學主義哲學思潮的回應。①黃時進:《從傳統(tǒng)科普到公眾理解科學的哲學背景解讀》,《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年第3期。

      在波蘭尼看來,科學發(fā)現(xiàn)不僅僅是科學家對自己所研究的對象簡單“認識”(如觀察、記錄、計算等)的過程,而且科學家作為個體的生活境遇所形成的緘默知識,也建構了包含著各種不同水平的“理解”過程,在總體性質(zhì)上來分析,科學發(fā)現(xiàn)是科學家客觀認識與主觀緘默知識的有機產(chǎn)物,因此,唯科學主義這種對知識客觀性的盲目崇拜和無休止的追求,導致了理智與情感、科學與人性、知識分子與普通大眾之間的內(nèi)在分裂,破壞了歷史觀和人文關懷。可以理解:唯科學主義所主導的科學傳播缺乏人文精神的關懷。

      二戰(zhàn)之后,傳統(tǒng)的唯科學主義科普觀念更是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戰(zhàn),特別是核武器的使用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工業(yè)化進程中所造成的環(huán)境的污染、生態(tài)的破壞等科學技術運用不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讓公眾意識到需要全面理解科學,特別是需要構建人文主義的關懷。

      四、緘默知識理論對科學傳播實踐創(chuàng)新的啟示

      波蘭尼的緘默知識理論不只是在哲學界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它對于其它學科的理論研究和人們的實踐活動也有著重大的啟發(fā)意義,對科學傳播實踐的創(chuàng)新也有一定啟示作用:

      (一)尊重受眾的“個體性”,對科學傳播的受眾進行分類分析,針對不同類型受眾的文化背景、知識結構、理解能力,精心選擇科學傳播的內(nèi)容和形式

      在對大多數(shù)的普通民眾進行科技知識普及的時候,避免運用太多的專門術語,力求使用平常的、通俗的語言,采用不同地區(qū)不同的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傳播,同時在傳播內(nèi)容方面要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因為科學傳播的內(nèi)容枯燥、抽象,甚至生澀,傳播者不加以人性化的處理也會導致受眾接受的抵觸,正如波蘭尼認為的“沒有一個人會信服一個他所不理解的證明”。盡量挖掘科技題材中的故事性和感人的細節(jié)、增加情感感染力,讓受眾在輕松、喜悅中接受科技知識。在面向青少年們的科學傳播時,不能空洞說教,而是需要引導孩子們用科學的思維方式、不拘泥于現(xiàn)有條件的限制進行創(chuàng)意活動,通過文字、設計圖示、模型制作、虛擬演示等各種形式表達創(chuàng)意構想,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二)提供“動手動腦”項目,為科學傳播受眾提供“知道如何做”這類行動知識(knowing-how)

      科學傳播所傳播的緘默知識是一種實踐性的知識,或者說是一種內(nèi)在于行動的知識或構成行動的知識,它是在實踐中擁有和獲得的知識,主要通過行動來表現(xiàn)出來。提供“動手動腦”項目,已經(jīng)是西方發(fā)達國家科學傳播的重要成功經(jīng)驗。以科學傳播的重要場所科技館為例,美國舊金山探索館和安大略科學中心則充分運用聲光電等手段,提倡創(chuàng)造性、啟發(fā)性、趣味性,營造出一種新的意境。“動手動腦”成了科技館的座右銘:you listen,you forge(t聽會忘記)、You see,you remember(看能記住)、You do,you learn(做才能會);

      “hands on”活動的基本過程:提出問題,動手做實驗,觀察記錄,解釋討論,得出結論。又例如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為兒童舉辦“科學之夜”晚會,讓參加活動的兒童在博物館留宿。晚會安排了很多動手操作和演示活動,目的是讓孩子們體會科學的樂趣,讓他們感到科學博物館是有吸引力的地方。

      (三)探索創(chuàng)立科學傳播“導師制”,讓一部分受眾能近距離學習和領會科學技術知識或技能

      導師制是指知識經(jīng)驗較少的學習者在專家的指導下參與某種真實的情境性活動,學生在實際活動之中逐步學習到專家的經(jīng)驗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這與前文所說的科學傳播起源時的師徒式類似。波蘭尼認為:“一種無法詳細言說的技藝只能通過師傅教徒弟這樣的示范方式流傳下去?!雹俨ㄌm尼:《個人知識》,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8-79頁。一般認為,作為科學傳播的傳播者在其所從事的領域內(nèi)擁有更多的緘默知識,而作為受眾的普通公眾也希望能用最容易的方式接受。從科學傳播的傳播者方面來看,專家學者的傳播過程既是一個傳遞言語知識的過程,也是一個通過示范來傳授非言傳知識的活動;從受眾的方面來看,普通公眾的學習過程既包含著可以用言語表達出來的言傳認識,也包含著具有個人性、內(nèi)在性的默會認識。這表明,通過導師制,這部分受眾能夠在科學傳播實踐中與經(jīng)驗豐富的專家學者溝通互動,通過觀察、模仿、實踐等策略經(jīng)歷與同領域?qū)I(yè)知識及技能的思考與練習,從而獲得寶貴的緘默知識。導師制不但可以傳授含有大量緘默成分的技藝、技能,而且專家學者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對工作的態(tài)度等緘默知識也會對受眾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當然,限于條件,每一階段每一議程的科學傳播實踐只能安排一部分受眾接受導師制。

      當今世界,科技創(chuàng)新已經(jīng)成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最強驅(qū)動力,科學傳播作為提升公民科學素質(zhì)的基本途徑,是營造創(chuàng)新環(huán)境、培育創(chuàng)新人才的國家基礎工程,是包括中國在內(nèi)世界上許多國家確定的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而隨著學者們對波蘭尼的緘默知識理論研究的深入,人們開始重視社會生產(chǎn)實踐中緘默知識的特征,開始探究如何充分運用緘默知識理論指導實踐的問題??梢灶A期,借鑒波蘭尼的緘默知識理論,實現(xiàn)科學傳播理論和實踐的不斷創(chuàng)新必將成為學術界關注的一個重要議題。

      猜你喜歡
      公眾科學
      我自己的公眾號
      公眾號3月熱榜
      公眾號9月熱榜
      公眾號8月熱榜
      公眾號5月熱榜
      公眾號6月熱榜
      點擊科學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科學
      栾城县| 德安县| 壶关县| 昌邑市| 忻州市| 柏乡县| 卢氏县| 昌邑市| 阳新县| 称多县| 临江市| 仁怀市| 苏尼特右旗| 中卫市| 鄂尔多斯市| 荥阳市| 新蔡县| 红桥区| 唐河县| 永年县| 和林格尔县| 华宁县| 房产| 安平县| 石首市| 开封县| 革吉县| 比如县| 合水县| 周至县| 昭觉县| 双江| 台南市| 佛坪县| 巴马| 石屏县| 中山市| 兴隆县| 阿尔山市| 长沙县| 葵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