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展
《道德經》第七十章有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3/02/xsgx201411xsgx20141118-1-l.jpg" style=""/>
圣人為何“被褐而懷玉”?或許可以從歷史中得出答案。葉舒憲老師認為:中國的歷史是玉的歷史?!渡胶=洝窋⑹?49處產玉之山,原因何在?《穆天子傳》敘說周天子不遠萬里到西方昆侖去尋覓美玉,“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載玉萬只”而歸,又原因何在?河西走廊乃絲綢之路的要塞所在,但該走廊上為什么沒有“絲門”卻有“玉門”呢?答案很簡單:早在文獻記述的絲路之前兩三千年,這條險路就早已開通!不過不是為出口絲綢,而是為進口和田玉。求路又如《尸子》所載,“取玉甚難,越三江五湖,至昆侖之山,千人往,百人反。”在先秦典籍中講到的曾經抵達昆侖神山的人實在鳳毛麟角,如《山海經》說的“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顯然非凡夫俗子所能夠企及。中國神話第一大英雄羿去昆侖何求?求不死仙藥也。若進一層追問:西王母所獨自掌握的人間唯一的不死藥是由什么物質成分構成的?最可信的解答無非是一種中國人崇拜了七八千年的物質——玉。這或許便是道家以玉喻圣的來源。
先秦思想的基石為儒道兩家,不止道家重玉,儒家講“學習”的名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更是直接來自史前東亞人加工玉的實踐。儒家將君子理想比德于玉,和道家一起共同繼承玉的理念。圣人與圣物交相輝映,玉的品質就成了人的品質。華夏乃是禮儀之邦,從夏朝起,以“琮璧圭璋璜琥”六器體系為基礎奠定了國家禮制的道統(tǒng)。玉的儲備與需求,對治國之圣極為重要。《書·禹貢》云:“禹錫玄圭,告厥成功?!薄妒酚洝は谋炯o》:“帝錫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笨梢姶笥硗跆煜驴康木褪撬^玄圭——一件神秘的玉禮器!《墨子·非攻下》云:“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比馂樘熨n玉信。在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掌握瑞玉圣物者就足以號令天下。于是圣人懷瑾握瑜,其掌握的寶貴智慧與身佩之玉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玉不琢不成器,要將自己打造成為圣賢,就要讓自己的心成為獨一無二的美玉。
《山海經·西山經》載:“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fā)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薄段魍跄競鳌份d:“其后虞舜攝位,王母遣使授舜白玉環(huán),舜繼位,又授地圖。遂廣黃帝之九州為十有二州,王母又遣使獻舜白玉琯,吹之以和八風?!边@位頭戴玉勝的西王母,在歷史傳說中不斷將玉送給她認定的圣人。是故郭沫若有詩云:“國玉出昆山,西巡竹紀年。中原王母跡,獻玉賀平安?!笨墒鞘ト苏娴男枰说恼J定嗎?堅持自己所體悟的大道,即使衣衫襤褸,貌不出眾,被褐的圣人也依然是圣人。因為,玉就在他心中,道就在他心中。
是故,莊子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