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云國
一樁五十年的宋季冤案
□虞云國
由得位的皇帝出面,為因政變致死的皇位合法繼承者徹底平反昭雪,或做出必要的政治道歉,還是有利于化解朝野怨氣與社會矛盾的。可惜,在中國政治文化中,歷代統(tǒng)治者恰恰缺乏這種政治傳統(tǒng)、責任感和勇氣。
宋理宗是南宋第五代皇帝,他是被史彌遠政變推上皇位的。宋寧宗生前確定的皇嗣趙竑在這次政變中遭迫害致死,成為南宋后期的最大冤案。為了不讓繼統(tǒng)的合法性受到質(zhì)疑與挑戰(zhàn),宋理宗及其繼任者,竟然拖延五十年不給這樁彌天冤案徹底平反。說起這樁冤案,還得從頭略作交待。
宋孝宗有三個兒子,都是皇后所生?;侍釉缡?,他不立次子,破例立所謂“英武類己”的第三子為皇太子,即宋光宗。孝宗禪位后,以太上皇的身份向光宗交待了隔代繼承人:“當初越位立你,想讓你成一番王業(yè)。如今你二哥雖去世,他的兒子還在?!币馑己芮宄?,皇位應還給老二家。豈料,宋光宗不久精神失常,連太上皇駕崩都不能出主大喪。在政局危機的嚴重當口,太皇太后吳氏(宋高宗的皇后)最后拍板,讓光宗禪位于其子,是為寧宗。后來,他二伯的獨子英年早逝,連后代也沒留下。為彌補虧欠之心,寧宗追封他為沂王,選太祖十世孫趙貴和入嗣其后。終寧宗朝,沂王始終居于特殊的地位。
寧宗先后有過八個兒子,但都沖齡夭折,他選了太祖幾個十世孫入宮學習,意在遴選皇位接班人,其中以早已入嗣沂王的貴和呼聲最高。在誅殺權(quán)相韓侂胄后,史彌遠取而代之,一手遮天。史彌遠不希望貴和入選,因他對自己專擅朝政流露出反感,便命同鄉(xiāng)與親信鄭清之物色了另一位太祖十世孫趙與莒。不久,寧宗立貴和為皇子,改名趙竑。其用意很清楚:既然貴和早已入嗣沂邸,立他為皇子,等于把皇位還給了他二伯家。史彌遠不便公開反對,提議再為無嗣的沂王立后,并把與莒推了上去。寧宗采納了這一建議,將其改名貴誠。
嘉定十七年(1224)閏八月,寧宗駕崩之夕,史彌遠一面派人宣召貴誠進宮預作即位的準備,一方面命鄭清之等黨羽起草矯詔。然后通過楊皇后的兩個侄子七次穿梭于內(nèi)外朝之間,極盡威逼利誘之能事,迫使原先并不贊成廢立的楊皇后最終屈服其廢立陰謀,矯詔立貴誠為皇子,賜名趙昀,封成國公。
一切安排停當,史彌遠才宣召趙竑入宮聽詔:“皇子成國公趙昀即皇帝位。尊皇后為皇太后,垂簾同聽政?!毙录次坏幕实劬褪撬卫碜?。隨即以楊太后名義宣詔:皇子趙竑進封濟陽郡王,出判寧國府。數(shù)日后,趙竑改封濟王,賜第湖州,被監(jiān)管了起來。
對史彌遠的廢立,朝野有不少人義憤不平。當?shù)厝伺巳?、潘丙兄弟?lián)絡了太湖漁民和湖州巡卒密謀擁立濟王,他們派堂兄潘甫到淮北爭取“忠義軍”首領(lǐng)李全的支持。濟王見擁戴他的都是烏合之眾,知其事難成,派人告變,并親率州兵討叛。待朝廷大軍趕到,起事已被濟王討平。湖州之變,是民眾對史彌遠專政與廢立的一次自發(fā)性抗議。盡管濟王告變平亂有功,史彌遠仍蓄意斬草除根。不久,他派親信到湖州,說是奉諭給濟王治病,暗地卻脅逼他自縊身死,還殺死其子,對外宣布病故。為平息朝野非議,理宗追贈濟王為少師。
史彌遠政變不僅剝奪了趙竑既定的皇位,而且將其迫害致死。這一做法,粗暴踐踏了儒家倡導的人倫綱常,激起朝野正直之士的無比憤慨。剛直朝臣為了捍衛(wèi)倫理綱常,不顧罷官流放,接二連三為濟王鳴冤叫屈。
四川進士鄧若水通過制置司給理宗上書,直斥史彌遠矯詔政變;在朝的大理評事胡夢昱也應詔上萬言書,不僅直言無忌,還把副本送達史彌遠。史彌遠惱羞成怒,擼去其仕籍,勒令其停職,貶竄象州(今屬廣西)。參知政事袁韶與臨安府尹都認為夢昱無罪,拒絕在執(zhí)行公文上簽名。
對史彌遠政變與宋理宗奪位,理學家魏了翁“積憂成疾”。濟王被害后,他每次見到理宗,就“請厚倫紀,以弭人言”。胡夢昱流貶,他不畏牽連,出城餞行。另一個理學家真德秀在上書中認為,朝廷對濟王的處理有違綱常,未盡人倫。真、魏的委婉規(guī)勸,完全出于為朝廷消謗補過的考慮,理宗卻文過飾非,聲稱“朝廷對濟王也夠仁至義盡了”。
紹定六年六月,權(quán)相史彌遠病在旦夕,有朝臣舊案重提,要求為趙竑追復王爵,以王禮改葬,并為其立嗣。理宗頒下御筆,雖命有關(guān)部門改葬,卻依舊給濟王安上“脅狂陷逆”的罪名,對于立嗣,還振振有詞道:“事關(guān)家國,非朕敢私。”
這年十月,史彌遠病死,理宗親政,推行“更化”。按理說,他完全可以把罪責推給故相,洗刷自己,把握住平反昭雪的絕佳契機。但理宗對史彌遠感恩戴德,“深欲保全”。如果說,在此之前,史彌遠是濟王覆盆之冤的元兇;那么,在此以后,理宗就是阻撓冤案昭雪的根源。
景定五年(1264),在位四十一年的理宗終于死去。終理宗朝,“群臣泛議,一語及此,搖手吐舌,指為深諱”,濟王案成為既碰不得也說不得的敏感事件。理宗丟下過一句話:“留以遺后人”,他至死也不打算昭雪冤案,鐵了心把棘手的難題扔給后代。在濟王冤案上,理宗與他的“定策元勛”始終沆瀣一氣,因為否定了史彌遠,昭雪了冤案,也就動搖了自己統(tǒng)治的合法性。
度宗繼位,他是理宗的親侄。監(jiān)察御史常楙舊案重提,度宗表示,既然先帝說過“以遺后人”,仍未予徹底平反。度宗的皇位來自理宗,他也不可能完全否定理宗的做法,那樣也會危及自身繼統(tǒng)的合法性。
德佑元年(1275),度宗已死,他的兒子恭帝即位。蒙古軍已突破長江防線,南宋政權(quán)朝不保夕。升任吏部尚書的常楙再次上書,將時政危局與濟王冤案掛上了鉤。年僅五歲的小皇帝何來“英斷”,但朝廷終于頒詔,對趙竑恢復了王爵,特封其為鎮(zhèn)王,并賜謚“昭肅”,還為其立嗣以承襲王爵,對他的陵墓重加修繕。
濟王冤案牽動了宋季三朝政局,不僅完全顛覆了新儒學慘淡經(jīng)營的主流價值觀,而且嚴重銷蝕了君主官僚政體的向心力。這樁冤案,自1225年鑄成,遲至1275年才最終平反昭雪,歷時整整半個世紀?!疤煲鈴膩砀唠y問”,僅過一年,臨安陷落,南宋覆滅。宋亡以后,學者周密反思此案,痛定思痛,感慨萬千道:嗚呼!挽回天意,至此亦晚矣,悲夫!
(摘自《資治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