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賢
漫長的土司制度已成為歷史,但它在云南省梁河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跡。隨著時代風雨的洗刷,這印跡將會慢慢消失。南甸宣撫司署這座土司制度的“活化石”,猶如一面映照歷史的鏡子,一本無字的史書,亦是民族文化藝術的一塊瑰寶。
沿梁河縣城龍?zhí)豆珗@前行,不遠處就是南甸宣撫司署,這個飽經滄桑見證時代變遷的土司衙門,依然如夢如新,要一窺土司的隱秘生活,必須得先從南甸土司的歷史講起……南甸宣撫使,是土司中著名的邊地“三宣六慰”之一。南甸土司姓龔,據族譜載原籍南京應天府上元縣人,龔氏先祖明初隨師征討云南,因屢建戰(zhàn)功封為宣撫使,定官于此。從1398年到1950年,歷時552年,世襲為官29代。舊時的南甸宣撫使地盤據說有現今兩個德宏州大,明清時被稱為德宏境內“十司領袖”。特別到了近代,第28代土司龔綬更被奉為德宏土司的“總丈人”,概因他的女兒眾多,大都嫁給了周邊土司。
南甸宣撫司署,是現今云南保存最為完好的土司府。整個建筑群是從1851年到1935年,用了八十四年時間建成的。整個司署占地面積10625平方米,建筑面積7780平方米,按漢式衙署形式布局,由四個主院落、十個旁院落、四十七幢、一百四十九間房屋組成,按土司衙門等級分為大堂、二堂、三堂、正堂。五進四院逐級升高,周圍另有二十四間耳房和多處花園,佛堂、戲樓、小姐樓、傭人住房、廚房、糧庫、馬房、軍械庫,以及監(jiān)獄等建筑應有盡有,而且各有用場。聽一位常到土司大院“開財門”的老人講,他小時候每年大年三十晚都要到大院“開財門”。每開一道門說一句吉祥言,從剛剛天黑開到第二天天蒙蒙亮,可想而知土司大院面積之大。如此宏大的建筑群,在全國土司署中屬于前列,人們稱它為傣族的“小故宮”。199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離大門不遠的地方,原是一幢三開間的平房,供兵丁住宿,俗稱“門房”。門房是司署內具體辦事的“三班六房”之一,三班即親兵班、屬官班和吼班;六房指書房、門房、軍械房、帳房、茶房、差房。對稱的兩廂樓,右樓為茶、庫房,居住勤雜人員包括親兵班。親兵班是從土司屬境內、外八寨各抽調一人共計十六人組成。他們主要負責保護土司、服侍土司生活。土司外出,親兵就配備武器隨從。如果遇到審案,便站班侍立,以助威風,他們的薪資都由抵兵役寨負擔。茶庫房,是由二至四人組成,專門供應司署內所需要的茶水,另外充當炮手鳴放禮炮,兼巡更打掃清潔等。
公堂中最有價值的當屬“半副鑾駕”,那可是明朝皇帝贈賜的,顯示了南甸土司與皇帝之間的特殊關系。云南知名土司數十計,還未見過哪家存有皇帝贈賜的鑾駕,可見當年南甸土司的地位相當不一般。
左廂是屬官班住房,右邊是軍械庫,也就是大家通常叫的文官、武官公務處。土司的武器很早以前是些刀、槍(長矛)、棍棒、弓弩等冷兵器。光緒年后開始有了毛瑟槍、九響槍、漢陽五子槍。到了民國末年,國民黨遠征軍留下一部分,自己購買了一部分,那時已有六O炮、輕重機槍、步槍,足可以裝備一個團。
二堂中間三格敞開,做會客廳,兩稍間分別為男女宿舍。客廳內掛有山水畫、織錦、壽聯和進口的大掛鐘。堂中置一大精雕圓桌及凳子,隨時由仆人擦拭得窗明幾凈,平時,苦、甜茶俱備。堂前懸掛:“南天一柱”和“十司領袖”匾額。三堂是土司屬官審理一般案件和接待上司的議事廳。正中掛“守鎮(zhèn)邊陲”匾額,前后置活動木格門,如果平時無人擊鼓喊冤時,土司辦公就到此為止,如遇重大事務,便召集相關人員在此理政,南甸土司是“十司領袖”,經常召集其他土司頭人來此會盟、議事。
南甸宣撫司署建筑最為華麗精湛的要數第四大殿正堂了。梁河人管它叫“正立春秋”大殿,為什么要叫正立春秋大殿呢?因為這幢大殿用材特別講究。正殿用栗木,左廂用椿木,右?guī)瞄蹦?。這三種樹木,都是縣境內最優(yōu)質的木材,土司把它們有意的取材組合,以每種樹名的名頭相連,便成了“正立(栗)春(椿)秋(楸)”的諧音,以此祈望江山永固。
這座氣勢恢宏的南甸土司府,承載過無數歷史的風雨。末代土司的三姨太在2006年底去世后,土司府便少了一份傳承的厚重,但這并不妨礙人們觸摸那些年土司府里的柔軟時光。